1983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减少层次人少也能多办事
沈阳电线电缆公司8名工作人员出色完成通常40人的任务
本报讯 据《辽宁日报》报道:今年3月成立的沈阳电线电缆工业联合公司,大胆改革机关工作,减少层次,精兵简政,仅8名工作人员就出色地完成了通常要40人完成的工作任务。
这个公司是一个经济联合体,有13,000名职工,6个专业性企业,虽然各自经济独立、自负盈亏,但对上面依赖性很大。按过去的建制,公司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职能机构,承担对企业技术指导、制订生产发展规划,安排对国内产品加工、生产,组织对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技术改造,以及咨询、推广和交流先进技术等大量工作。可是他们没走这条老路,而是从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机关工作砍成四大块,分设一室三组(办公室、规划组、生产协作组、咨询组),8名工作人员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充分合作。
这个公司虽然机关工作人员少,工作效率却很高,8个人都身兼数职,一人顶几人。机关唯一的守门员,是位中年女同志,她是文书,还兼管打字、接待、收发报刊、发放办公用品等工作,半年来,她尽职尽责,各项工作都没出现差错。工程师兴连沛,既是办公室主任,又分管公司的调研、综合生产情况等工作。他一上任,就组织几名工作人员,对所属各企业的队伍构成、产品服务方向、设备现状、单位成本等200多个专题项目,调查得一清二楚。他们发现电线三厂生产被动,就及时组织机关各组对口负责,从经营管理、产品质量、设备改造等方面一抓到底,一个月时间,就使该厂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编者按 机构改革以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沈阳电线电缆公司和四川、重庆有关部门转变作风的事例告诉我们:机构改革以后,必须改进作风。机构改革为改进作风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人振作精神,勇于负责,建立和健全责任制,提高效率。应该有这样的精神状态: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不要用更多的人去做;自己应负的责任,不推诿给别人;当天能完成的任务,不拖拉到明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第1版()
专栏:

从重化硫酸工艺技术改造方案看领导作风
拖拉推诿——七年没能解决问题
积极负责——二十三天拍板定案
新华社重庆9月9日电 (记者李书忠)四川省和重庆市有关部门认真改变拖拉推诿作风,23天就解决了全省最大的亏损企业——重庆化工厂七年没能解决的硫酸工艺技术改造问题。
过去,重庆化工厂生产的硫酸,是从外地购买硫磺作原料。由于原料价格高,市财政部门每年要给工厂补贴政策性亏损400多万元。工厂考虑,重庆及周围地区有丰富的硫铁矿和硫锌矿,只要把工艺由吃硫磺改为吃硫铁矿和硫锌矿,生产硫酸就可以作到基本不亏,而改造所需的资金只要两年的亏损补贴就够了。为此,工厂在1976年就提出这个方案,并连年写报告要求解决改造资金问题。但是,上级有关部门却推来推去,没人拍板,结果,工厂七年亏损补贴了2,000万元,而改造所需要的800多万元却一直解决不了。
今年以来,省、市有关部门改变了作风,工厂5月15日写出改革工艺的报告,6月6日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就正式批复,决定由重庆市财政部门向银行贷款850万元给工厂,两年改造投产后,用市财政部门继续给工厂两年的补贴归还贷款。工厂盼望多年的愿望实现了。


第1版()
专栏:

广州部队党委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制订措施抓紧“第三梯队”建设
本报广州专电 记者艾蒲、刘南昌报道:广州部队党委常委最近围绕加强领导班子四化建设问题,深入学习《邓小平文选》,不满足于在配备军、师领导新班子上已取得的成绩,制定出抓早抓好“第三梯队”建设的具体措施。
广州部队在调整、配备军师领导班子后,新班子年龄大幅度下降,文化程度上升。这时有的领导认为,新班子可以稳定三五年,对培养第三梯队缺乏紧迫感。广州部队党委常委联系这一实际,重新学习了小平同志有关论述和中央关于建设“第三梯队”的重大决策,分析师以上领导班子现状:新班子成员虽然比较年轻,但离“四化”的全面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抓紧“第三梯队”建设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他们从部队实际出发,提出加快“第三梯队”建设的具体措施:第一,团以上领导班子实行梯次配备,年轻干部要占一定比例。第二,对团以上现职干部作为上级领导班子的预选对象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第三,各级领导、特别是军政第一把手要亲自动手,考察、选拔后备干部,各级都要配备专人抓这项工作。第四,要注意提高后备干部的素质起点,重视从军队和地方院校毕业生及有实践经验、文化较高的先进人物中选拔。


第1版()
专栏:

上海市郊八万青年帮困助耕
据新华社上海9月9日电 上海市郊区8万多名共青团员和青年自愿组成1万多支“青年帮困助耕队”,帮助缺劳力、缺技术的困难户搞好生产。社员群众称赞他们是“党派来的雷锋”。


第1版()
专栏:社论

产品质量是衡量企业工作重要标志
——六论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是最大的社会浪费。要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
这几年,我们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努力,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不注意产品质量的状况正在被迫改变。但问题远远没有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把“质量第一”作为重大的方针来贯彻执行,以致认识提不高,措施不得力。不少企业至今躺在“产品销得出”这个现状上,没有把提高产品质量提到企业的重要日程上来。我国的企业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不提高产品质量,就无法生存下去。
产品质量的优劣,关系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机械产品来说,如果能提供质量好、水平高的机械设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就可以用较少的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至于日用品,做到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人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所以,在工业生产中,我们一定要把质量问题当作最重要的问题来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产品质量优劣是衡量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志。一个企业有了好的设备,不等于就有质量高的产品。必须提高企业的经营素质,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的实质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也是一个企业的工作质量、职工的素质、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素质的竞争。竞争是一件大好事,它可以给企业以压力,促进企业的进步。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要把产品质量当作企业的命根子,建立严格的经营管理制度,运用精良的工艺,对产品质量一丝不苟。质量好了,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强了,企业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广。如果只顾眼前,不看长远,片面追求产值,不顾产品质量,这样的企业是不能长久生存的,更谈不上兴旺发达了。
一些产品质量不高,同技术标准不高有关。这好象跳高一样,标杆低,即使跳过去,也是低水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应当瞄准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先进生产技术水平,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精益求精。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应该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
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制定促进产品质量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是当务之急。我们要采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实行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政策,让优质、高产、低耗的企业充分发挥优势,让那些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不能再混下去。计划、财政、银行、税务、劳动、物资等部门都要有一套有效的办法,奖优促劣。产品质量实在提不高的,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总之,没有强硬的措施,没有实实在在的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将是一句空话。
“质量第一”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一项重大方针,企业的领导同志和广大职工,都要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方针,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扎扎实实把产品质量搞上去。这样做,我们的企业才有生命力,我们的经济工作才有前途,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第1版()
专栏:

江西省领导同志到国家重点建设工地
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本报南昌9月9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毅、本报记者高新庆报道: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白栋材、赵增益和副省长梁凯轩9月5日到9日分别到皖赣铁路、永平铜矿、贵溪冶炼厂等国家重点建设工地了解情况,并会同有关方面负责人在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这次省里领导同志会同上饶地区、鹰潭市、铅山、贵溪县等地以及省、地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协商解决了重点工程建设中的不少问题;一时难以落实的,由专人负责,限期解决。永平铜矿今年需要再征地6,200多亩,但由于近300个农业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没有解决,拖延了征地工作。这次现场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决定由铜矿出钱给铜矿所在地铅山县,由县里筹办一个集体所有制石灰石矿。这样,既安排了农业劳动力,保证了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解决了铜矿生产所需的石灰石,双方都很满意。
对重点建设单位提出的能源短缺、交通运输紧张,以及玻璃、水泥、沙石等建材供应存在缺口等问题,也都采取措施,基本得到了解决。


第1版()
专栏:

尽快绿化万里高原
西藏决定大规模种草种树
据新华社拉萨9月9日电 (记者陈明星、刘仙鹏)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种草种树的讲话精神,决定从现在起,在全区开展大规模种树种草活动,尽快绿化万里高原。
决定要求从1984年起,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流域以及藏北主要牧区建立五个种草试点县和两个种树试点县;在农区、半农半牧区,每户种草一亩,种树50株;在纯牧区,每户建设人工或半人工草场二到三亩。在广泛发动群众种草种树的同时,全区还计划成片成带种草、种灌木和乔木10万亩。


第1版()
专栏:

全国十二城市财贸工作经验交流会发出倡议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消费者利益
新华社广州9月9日电 (记者唐炜)昨天在广州闭幕的全国12城市财贸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代表们通过了大会给全国财贸部门各兄弟单位和广大职工的《倡议书》。《倡议书》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维护消费者利益。
《倡议书》提出,每个企业和职工都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牢固树立“顾客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遵守职业道德,切实做到货真价实,保质保量,不分亲疏,平等待客;不以次充好,混级抬价,变相涨价;不缺斤少两,粗制滥造;不利用紧俏商品走后门、卖大号。每个企业都要建立健全物价和度量衡器的管理检查制度、经理现场值班和物价检查员制度等。
《倡议书》还提出每个职工都要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违反党和国家政策的错误行为,大胆揭露那些只顾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不顾大局,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各企业要欢迎消费者监督检查,店内设公平秤、公平尺、意见簿;对顾客的建议和批评,要条条有着落,件件有答复,不搞形式主义。
《倡议书》建议,由商业部和中国财贸工会牵头,在1984年的适当时候,首先在十二城市组织一次检查评比,评选群众信得过的商店和售货员、服务员,给予表彰,把财贸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第1版()
专栏:

扎扎实实探索黄土高原贫瘠山区的翻身之路
薛振声艰苦蹲点七年 毛家河大队面貌大变
据新华社西安9月9日电 (记者冯东书、通讯员郭瑞)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薛振声,从1977年春起,自动到陕北子长县最贫困的毛家河大队蹲点,探索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黄土高原贫瘠山区的翻身之路。七年多来,由于他指导得法,工作扎实,结果合理利用了土地,调整了生态关系,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使粮食大幅度增产。
这个大队1982年和1976年相比较,发生的变化是:
——人工草地从460亩增加到2,622亩;
——林地由231亩增加到5,081亩;
——桑园(不包括在林地内的)从320亩增加到1,132亩,蚕茧年产量从90斤增加到4,855斤;
——粮食从5,500亩压缩到3,000亩,年产量从25万斤增加到54万斤;
——细毛羊从0发展到584只;
——年出售肥猪从142头增加到450头;
——大牲畜从98头增加到140头;
——在林业尚无收入的情况下,每平方公里土地的实际年收入,从2,109元增加到9,4 08元;
——全大队现有814人,每人平均占有粮食从313斤提高到663斤;
——全大队每人平均年纯收入从30元提高到140元。
——全大队农业总收入从25,000元增加到58,900元,但它在整个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从原来占77.5%下降到占40.9%。
薛振声来毛家河大队时,这里的群众缺粮、缺钱、缺科学技术,发动群众种草种树困难重重。他除用了极少的一点科研经费以外,没有花国家投资,国家也没有给农民出一分钱补贴,扎扎实实办了七件事:
一、他带来了良种,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教这里人科学种田,使这里的粮食总产量1978年就达到52万斤,每人平均占有粮食从1976年的313斤,增加到687斤。
二、先抓种草,让群众先得利。种草比种树收益快,有了草就可以养羊喂猪。
三、改造旧桑园。这个队过去在山坡上种了320亩桑树,由于管理差,产叶少。薛振声搞了一套适合当地干旱贫瘠山区的育桑养蚕办法。蚕茧的收入在1976年117元的基础上,每年翻番,1982年翻到了8,853元。
四、改变种树的办法。他根据这里水分天然补偿亏缺的条件,降低了山坡植树的密度,选用耐旱树种,并且在不同的坡面采用不同的办法,使树的成活率提高,长得也快,群众有了信心。
五、抓干部带头。薛振声动员队里的主要干部带头种草种树,用行动来动员群众。
六、用政策来调动群众种草种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和队里经过研究,把荒山划给社员种草种树,坚持谁种归谁,不种就把地收回。又把几架山包给林业专业户,使他们有利可得。
七、办各种训练班教群众学技术,提高群众的文化技术水平。
薛振声这样有针对性的一点一滴地进行工作,他的精神把毛家河大队的干部、群众感动了,讲的道理把大家说服了,传授的技术把大家武装了,党的政策又把大家调动起来了,实际问题一个一个得到解决。他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关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合理利用的论文,也就快产生出来了。


第1版()
专栏:今日谈

“扣帽子”战术不灵了
什么是“极左”,饱尝十年浩劫之苦,又经历了拨乱反正之后,人们一般都很清楚了。但是,却也有那么些人故意混淆视听,乱扣“极左”的帽子,把同“极左”毫不相干的事,诸如执行党的正确政策、同错误倾向作斗争,都诬之为“极左”。
稍事了解,这样做的大致有两类人:一是“文化大革命”中一直表现很“左”,或者就是“三种人”,他们至今对否定“文化大革命”心怀不满,对清理“三种人”很是抵触,于是以攻为守,把肃清“左”的影响的正确行动反诬为“极左”。二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犯有错误的人。他们把按党纪国法批评错误倾向、惩处犯罪活动说成是“过分”了,是搞“极左”,似乎只有不闻不问才算正确。此外,还有各种认识问题。
有的人拾起“扣帽子”战术,无非是想借“极左”这顶帽子以吓人。但现在这种战术不灵了。人们并不怕吓。现在还来施展“扣帽子”战术,不过是暴露他们自己坚持错误罢了。蔚 蕃


第1版()
专栏:

日喀则新貌
具有千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西藏日喀则市,各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都修建温室,自己种菜。
新华社记者
程 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