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实事求是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南京部队积极稳妥地改革部队工作
据新华社南京讯 (记者顾国璞、刘东耕)南京部队党委带领指战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积极而慎重地改革部队工作,使部队各项建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南京部队近两年来在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的同时,大胆探索,对部队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训练体制,实行学制式分编分训;改革政治思想工作,把连队俱乐部办成陶冶战士心灵、增长知识的战士活动中心;改革训练内容和结构,重视部队的科学文化学习,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打破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实行能升能降的干部考核任免制度;研究新时期的军政军民关系,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等。这些改革,已初步取得成绩,并受到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好评。
南京部队积极推进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是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武装干部战士,冲破“左”的和保守的思想禁锢。两年来,南京部队党委举办了11期师以上干部学习班,着重学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勇于破旧创新,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不断迸发出来。过去,部队的军事训练,一直是新兵老兵混编混训,“翻来覆去练三年,年年都上一年级”。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状况,某军一些领导干部大胆提出,新兵老兵按服役年限分别编组,实行学制式分编分训。他们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现在,这个有利于提高军政素质和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的经验,已受到军委总部的肯定。
南京部队党委认为,一个领导干部应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对部队的改革、创新意见,总是满腔热情支持。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的活动在某师萌芽时,有人提出了不少疑问,存在着种种担心。南京部队主要领导同志先后到这个师调查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同时热情帮助纠正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使这个经验更加完善,在全军产生了重大影响。总政治部今年5月在这个师召开现场会,介绍、推广他们的经验。


第4版()
专栏:

武警新疆总队与各族人民紧密团结
积极维护边疆城乡治安
本报讯 通讯员田邢报道:武警新疆总队的广大干警与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综合治理社会治安中,有力地打击了犯罪活动,保卫了重点建设项目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维护全区城乡社会治安作出了贡献。
武警新疆总队各部队分布在天山南、北、东的各个角落,与新疆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广大干警把加强同各族人民的团结,看作是完成各项任务,维护边疆城乡社会治安的重要保证。为此,新疆总队采取了以下措施:
倡导干警们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做好群众工作,预防和减少社会犯罪。塔城支队卡洛衣边防派出所管理区内,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6个少数民族的群众。派出所干警们运用掌握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向各族群众宣传宪法、法律和政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还发动群众制定“乡规民约”、“爱国护边公约”,健全治保组织,加强警民联防。
紧密依靠各族群众,及时掌握新情况,坚决打击犯罪分子。驻乌鲁木齐市某部4中队在担负治安巡逻任务中,到治保组织和居民中走访,及时了解治安情况,加强巡逻。今年1月至6月,这个中队在执勤时,及时抓获犯罪分子、制止打架斗殴、处理交通事故70起。
干警们还与驻地社会风气比较差的单位共同制定“文明公约”,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搞好社会治安结合起来。今年全总队警民共建文明村、文明街、文明学校、文明厂矿、文明车站248个,促进了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第4版()
专栏:杂谈

“一树挡道”的教训
《经济日报》7月23日头版登了《一树挡道,铁路难通》的图片新闻,揭露某大队一棵柿子树长在运煤专用铁路要通过的线路上,由于这个大队肆意敲诈勒索,致使铁路铺轨三年不能通车。7月28日,该报又刊登图片新闻,报道在地、县主要负责人的直接过问下,这棵树终于在26日被砍倒。
某些人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大敲国家竹杠,而且执迷不悟,简直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本来,多达400多万元的地皮钱早已捏在手心,却又横生枝节地想出什么“买树钱”来,开口就是五万元,敲诈国家如此贪得无厌,气焰如此嚣张,令人愤慨!记得《水浒》中,杨志在卖刀时遇到百般蛮横无赖的牛二。面对今日的“摇钱树”主,当年的牛二倘若有知,想必也要自叹弗如了。
有关部门面对一棵挡道的柿子树,软弱无能,用钝刀子割肉,长期束手无策,这种状况令人惊叹。尽管有关人员曾多次揣着盖有县人民政府红印的文件去交涉,却始终未能奏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通过强有力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克服、去瓦解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即使此路不通,又为什么不能采取果断措施(包括采取行政措施或法律手段)坚决处置?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对这种无法无天地敲诈勒索的行径,有关单位竟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建设蒙受严重损失长达三年之久,岂非怪事?
批评那种一心向钱看、坑国家以肥私囊的极端个人主义,揭露某些部门软弱无能、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发人深思。在“四人帮”最猖獗的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狠抓整顿,多次讲话,中心就是讲要“敢字当头”。他说:“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时隔八年之后,“一树挡道,铁路难通”的事实提醒我们,现在重新学习并且实践小平同志的这句名言,仍然很有必要。其实,只要“敢字当头”,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请看,柿子树挡道这个“老大难”问题,登报之后三天不是就解决了吗?应当承认,地、县负责人亲临现场起了相当的作用,但是,能够使他们手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还是因为他们对此事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态度。 张一凡


第4版()
专栏:

成都一批失足青年跨入先进行列
据新华社成都电 (记者于竞祁)成都市有207名失足青年在最近几年中先后跨入了先进者行列。他们中有154人被评为本单位、本街道的先进生产(工作)者,73人获得了市、区或本系统的新长征突击手等先进称号或受到表彰,63人立了功。有1名青年入党,54名青年入团。
成都市十分重视做失足青年的教育转化工作。全市各级党组织动员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11,000人组成了3,000多个帮助小组,帮教失足青年。这些帮助小组对失足青年满怀热诚,不歧视,不排斥,循循善诱,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弃旧图新,对他们在前进中出现的思想反复,坚持帮助。对他们在工作、就业、学习、恋爱、家庭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尽量帮助解决。


第4版()
专栏:

许家屯走访九龙城
新华社香港8月7日电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今天走访了位于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九龙城,对居住在这里的同胞表示亲切慰问。
在访问过程中,许家屯详细询问了九龙城寨的管理情况和居民的生活情况。当谈到九龙城寨是由当地居民选举出来的街坊福利事业促进会管理时,许家屯表示赞赏。许家屯还对当地居民在生活上遇到的许多不便表示关切。
一位医生对许家屯说,这里居住着许多从大陆来的人士,他们对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都很关心。许家屯表示,香港同胞要同大陆来港的人士团结起来。赞成祖国统一的,就是爱国者。


第4版()
专栏:

黑书良回大陆定居
据新华社电 宁夏吴忠县人民政府于8月3日举行茶话会,欢迎从台湾回到大陆定居的85岁的回族老人黑书良。黑书良于解放前夕由新疆去国外,以后在台湾定居。


第4版()
专栏:

吴学谦宴请七十七国集团知名人士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今晚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并宴请了七十七国集团知名人士委内瑞拉总统国际经济事务顾问曼努埃尔·佩雷斯·格雷罗大使、加纳驻英国高级专员肯尼斯·达齐大使和孟加拉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现任七十七国集团主席法鲁克·索勃汗大使。
吴学谦外长在宴会上讲话时祝贺他们在北京访问中取得丰硕成果。他强调说,中国政府把加强南南合作当作它的对外经济工作的基本点。中国政府坚决支持第七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以及七十七国集团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所通过的有关决议。今后中国政府期待着进一步与七十七国集团加强联系和合作。三位贵宾分别致了答词。他们对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支持第三世界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南北谈判和加强南南合作表示感谢,并希望进一步加强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的团结与合作。
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加纳驻华大使乔治·哈里·阿瑟、孟加拉驻华大使乔杜里·曼祖尔·穆希德、委内瑞拉驻华公使衔参赞古斯塔沃·杜布克参加了会见和宴请。
三位贵宾将于明日离京去上海访问。


第4版()
专栏:

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后回京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以中共中央委员、国家中央军委委员、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为团长,傅崇碧、林林为副团长的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结束了对朝鲜的友好访问,于今天乘火车回到北京。
中共中央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先楚,朝鲜驻华大使全明洙等前往车站迎接。


第4版()
专栏:

英国费边社代表团访华
据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的邀请,英国费边社代表团由执委特瑟·布莱克斯通博士率领前来我国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于8月4日到达北京。协会理事王铁崖教授宴请了客人。


第4版()
专栏:

我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创始人
杨崇瑞追悼会在京举行
据新华社北京讯 我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的创始人、国内外著名医学卫生博士杨崇瑞教授追悼会,8月3日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杨崇瑞是全国第二至五届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她1891年出生于河北省通县,191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堂。毕业后不久,她到河北遵化一带调查,新生儿和产妇大量死亡的惨状激起她的责任感,使她投身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先后创办了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南京中央助产学校。三十年代,她预见到我国人口增长的严重性,提出要“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创办和领导了节育指导所,主编《北平晨报》的“人口副刊”,宣传节育。1948年,她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妇幼卫生组副组长。新中国成立后,她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怀抱,担任了卫生部妇幼卫生局第一任局长。她经常奔走在全国各地,为发展新中国的妇幼卫生事业献出了全部心血。今年7月20日她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礼堂里陈列着邓颖超、朱学范、康克清、黄鼎臣、茅以升、彭友今、杨拯民、崔月犁、钱信忠、贺彪等同志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全国妇联、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九三学社等单位送的花圈。在京医学卫生界专家、学者和杨崇瑞同志生前友好等400人参加了追悼会。
追悼会由全国妇联副主席黄甘英主持。卫生部副部长郭子恒致悼词。悼词称赞杨崇瑞同志的一生,“是为开创我国新型妇幼卫生事业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我国妇女、儿童造福的一生!”


第4版()
专栏:今日兄弟报纸要目

今日兄弟报纸要目
《天津日报》△天津市市级领导干部建立学习中心组,三十五名市级主要领导干部分三批集中脱产学习《邓小平文选》
《解放军报》△张爱萍文章:朱德总司令与国防现代化
《北京日报》△北京第一制药总厂引导职工通过读书活动进行自我教育
《陕西日报》△近四千名解放军指战员在安康救灾中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面对流散在泥水中的大量贵重物资,自觉负责保护
《经济日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发表谈话,发挥国防科技、国防工业优势,为发展国民经济作贡献
《工人日报》△专栏:依靠群众,反对浪费,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南方日报》△深圳经济特区采取更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促进内联
《四川日报》△四川省农业科技战线职工为推广科技成果作出贡献。一九七九年以来,省内百分之四十的科技成果得到应用,促进农业连年增产
《经济参考》△黑龙江省孙吴县改革国营林场独家经营林业的体制,把山林包给农民
《光明日报》△湖北歌舞团将战国时期的曾候乙墓“地下音乐厅”搬上舞台


第4版()
专栏:

勤劳勇敢的锡伯族
锡伯族现有83,629人,其中约半数居住在新疆境内的锡伯人,大部分聚居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部分散居在伊犁地区各县;其余部分散居在辽宁、吉林等省。
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东北的锡伯族普遍使用汉语。有本民族文字,通行于新疆境内锡伯族地区。
锡伯族原是呼伦贝尔地区的一个游猎民族,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后来,锡伯族各部落逐渐被满族统治者所征服,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逐渐发生变化,农业开始在锡伯人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满族统治者征服锡伯族后,便把他们按八旗制度编入旗籍,成为满洲八旗的一部分。到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新疆准噶尔之乱后,为了巩固和充实西北边防,便将东北的部分锡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迁往新疆,后移驻伊犁河南岸。清政府的强制措施,造成锡伯族人民分居东北、西北两地的历史。同时,由于长途跋涉的行军,饥饿、疾病的侵袭,锡伯人在旅途中大批死亡。
勤劳勇敢的锡伯族,在伊犁河南岸定居后,便用自己的双手开垦荒地,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拓建他们的第二故乡。早在1802年(清嘉庆七年)锡伯人就在总管图伯特的领导下,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开挖了一条长达200里的察尔查布大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锡伯族人又先后在博尔塔拉开凿了哈尔博户大渠,在塔尔巴哈台开凿了阿布德拉大渠,从而使这一带原来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得以大量垦殖。当地哈萨克、蒙古族也因此学到不少农业生产技术。
在修渠屯田的同时,锡伯族与驻守当地的蒙古、达斡尔族士兵一起守卫西北边防。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殖民主义者指使其走狗张格尔在南疆煽动叛乱。锡伯营800名健儿在总管额尔固伦的率领下,配合清军进剿张格尔。1828年冬,锡伯族士兵舒兴阿和讷松阿以及总兵胡超等人,在喀尔铁盖山上生擒张格尔。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锡伯人同沙俄支持下的以阿古柏为首的所谓“苏丹王国”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为捍卫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通用汉语、汉文,风俗习惯与当地的满族、汉族相近。新疆境内的锡伯族由于居住比较集中,在语言和习俗方面都保有自己较多的特点。
过去,锡伯族信仰“喜利妈妈”和“海尔堪”(均为神名),也有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的。节日除过春节、端午节、仲秋节外,新疆的锡伯族还有纪念历史上西迁的迁移节。每逢节日,群众便以“牛录”为单位举行射箭、赛马、摔跤、郊游、对歌等娱乐活动。锡伯族的服饰受满族影响较大,妇女喜穿旗袍。
解放后,锡伯族和所有兄弟民族一样,真正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1954年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今年在辽宁省沈阳市郊兴隆台公社又成立了锡伯族自治乡。锡伯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进展更快,察布查尔自治县的儿童入学率占96%以上,全县有12所中、小学用锡伯文教学,有几百名青年在北京、乌鲁木齐、西安等大城市的高等院校里读书。汉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等30多种古典优秀作品早被译成锡伯文在民间广为流传。第一部用锡伯语配音的电影《但愿人长久》已经发行了。我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也越办越好。 升旗(附图片)
锡伯族姑娘在练习射箭。


第4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迁移节里访箭乡
今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我参加了锡伯族一年一度的迁移节。这一天,身着盛装的锡伯人从各村寨向伊犁河畔的林带涌来。县体委射箭教练金中热情地迎过来说:“你来得巧,看看我们乡间的射箭比赛吧。”我跟他挤过密集的人群,来到射箭场地。
场地的一边,竖着两个靶子。距靶50米远处,站立着十几个射箭手,有慓悍的小伙子,也有俏丽的姑娘,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沉着机敏,只见开弓放箭时,支支利箭象飞蝗似的直奔靶心。四周观众连连喝采,掌声不断。
金中告诉我,锡伯族男女老少都喜爱射箭,每个乡里都有业余射箭队。锡伯人都把当一名神箭手视为无尚的光荣。解放后,锡伯乡里涌现一批优秀射箭运动员,郭梅珍、汝光就是突出代表,在第四届全运会上,他俩分别打破了女子双轮全能全国纪录和男子单轮全能全国纪录,曾经轰动体坛。在1980年中日邀请赛和去年的全国锦标赛中,他们又获得好成绩。三十年来,锡伯族共给国家体委和自治区输送近40名优秀射手。
古式响箭比赛开始了,上场的是各乡推选上来的老大伯和老大娘。只见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威严端立在那里,手起箭飞时,响箭啸声震耳,箭中靶心时活动的靶环应声落下地来。金中拿起一支响箭给我看,箭头是用兽骨制的,呈尖圆形,上有四个小孔,箭一离弦便发出叫声。靶子是用毛毡和马皮特制的,靶上粘着蓝、黄、绿、黑、紫、红六色布圈,射中哪一圈,哪圈便掉下来。说话间,老人三支箭已射完,箭箭中靶,场上响起一片叫好声。我走上前向他施礼道贺,金中介绍说:“这是郭英顺老人,今年76岁,是金泉公社的神箭手,他训练出了许多强手。这次比赛就是他发起的。”老人哈哈大笑,说:“人老心不老嘛,明年过节我们要跟县射箭队比赛哩!”我请教老人:锡伯人为什么与弓箭有这么大的缘分?老人高兴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锡伯人原是游猎民族,早在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他们的祖先鲜卑部落(一说是女真人)就提弓携箭飞马扬鞭,驰骋于呼伦贝尔、绰尔河、松花江、嫩江一带打猎捕鱼,借以为生。后来,锡伯族奉命西迁,在守卫西陲200多年的历史中,弓箭更是他们的重要武器。历代的侵略者大都尝过锡伯人铁头长箭的苦头。解放后射箭运动获得发展,可是在“文革”中又遭到严重破坏,流传百年的古弓被折断当柴烧,神箭手们也一个个挨了批斗。粉碎“四人帮”后,古老的射箭运动又焕发了青春,1979年国家拨款修建了射箭大厅,这两年,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社员有了空闲,练箭的更多了。
比赛结束了,获胜者上台领奖。郭大爷率领的金泉公社业余射箭队拿到的奖牌最多。文艺联欢开始了。民间乐手们弹起锡伯族乐器“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年轻人踏着舞步入场,跳起了“贝伦”(锡伯族民间舞蹈),小伙子的“鸭步”,姑娘的“抖肩”,顾盼生辉,风趣横生。 本报记者 李升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