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首先是思想开发
——云南采访散记
本报记者 李克林 鱼世昌
不久前,我们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采访,恰遇上海市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考察团,他们是为了对口支援来这里进行考察的。三县支三州,上海市的嘉定、南汇、上海三个县,支援云南的楚雄、文山和德宏三个自治州,帮助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进行经济开发和技术改造。他们和记者谈起考察中的观感,深有感触地说:“云南山区资源丰富,到处都是摇钱树,可惜摇下的钱太少了!”
我们在楚雄、大理等地走了一些地方,又参加了一些会议,所见所闻,颇有同感。云南山区面积约占90%以上,耕地只占7%;全省三千多万人口,多数集中在坝区。上述对口支援的三个州,山区面积占90%,而林业收入只占4%左右。云南山区潜力很大,开发山区问题很复杂,对此我们没有研究,只能就接触到的一些事实,写些零星的见闻。
破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
在云南一些地方,我们看到、听到不少山区农民不会经商、不习惯经商,甚至羞于经商的趣事:一个社员到集市上卖东西,怕遇见熟人,把帽沿拉得低低的,遮着脸卖;有个社员卖鸡蛋,一元十个,有人给他一元五角要买15个,他用手拦着说:“不卖,不卖!”这好象是笑话,但也并非虚构。过去山区群众自给自足,自食自用,谈不上有多少商品交换。在楚雄县红旗公社的车坪二队,我们走进一家社员新建的院子里,只见砖台上晾着大块的腊肉,一只约二三百斤重的大肥猪都快走不动了。我们问:为什么还不卖?主人答:“等到春节儿子结婚杀年猪哩!”陪同我们的州农办的同志说,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的,有个队养了一百多只羊,大都自己吃了,有些农村生产的鸡鸭蛋等大都自己消费了,很少拿去卖。山区农民商品观念很淡,更没什么加速周转的要求,说什么“饭吃饱,肉吃好”,“千好万好吃饱肚皮最好!”
如何改变这种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只求温饱、满足现状的状况,促进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商品生产转化,是这里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
农副产品大部或全部自己消费掉了,并不是象一些人说的云南人“爱吃”或不会作生意,这里有认识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我们听到昭通山区有“导弹基地”之说,实际并非真有什么“导弹”,而是说那里农民生产的鸡蛋,吃不完、运不出、卖不掉,日久坏了,就只好倒了。双柏县深山区一户社员,养了只大肥猪,要去收购站卖,山路狭窄难行,就请了八个人,四人轮班抬,走在险山,猪一叫一跳,一个人跌下崖去摔死了。类似这样倒蛋、运猪的事,山区人民遭了多少难,吃了多少苦头?能说他们只想自己吃掉不肯拿出去交换?能怨他们不会作买卖吗?“行路难”等具体困难不解决,山区产品又怎能变成商品?山区经济又怎能搞活?
要为山区商品生产的发展创造条件
山区由自给自足经济到发展商品生产,是个历史性的转折。传统的观念一时难以打破,现实的困难很多。干部群众有不少模糊认识,有的望山兴叹,认为这里群山连绵,封闭状态是自然条件造成的,谁能打得开?有的说,商品就是要交换、要流通,国家不支援修公路、搞交通,山区经济无法搞活;更多的同志则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开发山区资源、通向富裕的路子。
昭通山间生长毛竹,当地用不完又运不出,成批腐烂,有的当柴烧了。有个干部去过湖南,见人家加工竹席,销到国内外。不是同样的竹子、同样的双手吗?技术又不复杂,为什么我们这里不能编竹席呢?他们就请来个湖南师傅,又买了一台制篾机,抽调几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很快就学会了编席技术。编席业在这一带山区很快发展起来,废弃的毛竹,剩余的劳力一结合,就变成了财富。有的地方把不易运输的产品进行加工再外运,如蛋品加工成皮蛋、牛奶加工成奶粉、乳扇等。交通运输方面,也开始出现了运输专业户、联合运输队等,马、牛、驴和汽车、拖拉机等都参加了运输行列,有些地方马帮的铃铛又响起来了。
“流通”在山区显得特别重要。这不仅指商品流通、物资流通,而且指更广阔范围的思想、技术的交流和商情信息的沟通。这次上海经济考察团到楚雄,只是作了个短短的报告,就在当地民族干部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什么人家一亩水面能养几百斤鱼,这里才几十斤,甚至只有几斤?为什么人家奶牛年产奶量可达四五千斤,这里不到两千斤?为什么人家的鱼苗育得又快又好,这里鱼苗就育不大,养不好?……大姚县苍街公社的干部群众,听说考察团到了县里,连夜赶修了几里公路,盼望考察团来作技术指导。永丰水库的养鱼人员,更是围着嘉定来的鱼师傅问长问短。
山区人民渴望技术指导、渴望经验交流的心情是如此迫切,能说他们就是安于现状,只求温饱,不思前进吗?这次考察团的到来,只不过是象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个小石子,荡起一个不大的冲击波。如果领导能把外地和本省本地的先进典型经验,加以提倡,支持,传播,不断荡起层层冲击波,将会不断激起人们对提高技术、发展生产的巨大热情。山区似乎很需要这种不断的冲击和震荡。山区农民正在想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愿望?难道不值得认真思索吗?
思想再解放,政策再放宽
谈到山区开发,谈到商品生产,我们听到不少反映,集中到一点,就是“放宽”二字。继续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放开手脚让群众干。楚雄州委书记张松同志对这点深有体会,他说,要商品经济发展,在经济指导思想上必须有个根本转变,打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改变抓农业就只是抓粮食的老观念,既抓农又抓工,既抓生产又抓流通,从各方面为商品生产开道。这里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
云南不少地方,近两年生产发展较快,楚雄全州专业户已有三万多户,约占总农户的7%,他们本来可以带动周围进一步发展山区经济,可是这些户有些至今还怕变、怕富,不敢露富。群众不放心,是领导不放手、政策不落实的反映,说明在一些地方政策还不够松动,敢于富裕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善于富裕更谈不到。如这个地区过去山区运输有马帮,后来民间运输全归公有,由集体“统”起来,把山区流通的细小支渠堵死了,现在要恢复就要突破道道关卡。双柏县抓的较早,在县委大力支持下才得到发展,有些地方至今还未恢复。山区个体商贩,可以补充国营集体购销力量的不足,他们深入山区,机动灵活,群众欢迎,但一些地方至今只有经营烟酒糖的小摊贩,进山运销的专业户很少。有些干部还不放心让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在云南一些地方,林业问题长期不得解决,原因很复杂,根本还是个“左”字。过去有些州县,国家和集体林地一直划到社员家门口。社员一出门都是公家的,没有自己的,怎么能积极?后来给社员划自留山,或是限期太短,或是限数太死,认为包山几亩之内是社会主义,超过就是资本主义。包山无利可得,积极性又从何来?有些地方山林占95%以上,可是指导思想上仍然把林业作为“五业”中的“老二”,为什么就不能当“老大”?有人说林业问题长期存在两怕:干部怕群众,“分户管变成分户砍”;群众怕领导,不知什么时候“吹集合号”,政策一收,鸡飞蛋打,不如赶快砍。这个问题实质是不相信群众,好象几千万人都是林木的破坏者,只有少数人才是森林的维护者;当然撒手不管也是不对的,有的地方已有这种苗头出现。
这两年在大田包干的启发下,楚雄州的南华、元谋等县,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相信群众,放手包山,出现了户户育苗、家家护林的喜人局面。最近省委决定放手划分自留山、责任山,让“包”字上山,受到普遍欢迎。但也并不是一包了事,还有很多思想和实际问题有待解决。长期以来千百万亩荒山沉睡着,而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手脚被“左”的绳索束缚着,二者不能结合,好象一结合就会产生出资本主义。
云南山区是富饶的又是贫穷的。如何正确认识它、开发它?为什么长期让山荒着、人穷着?!胡耀邦同志说过,山区要快富,主要还是靠政策,看统得过死的问题解决没有?看国家包得过多的问题解决没有?云南的干部群众对这点体会很深。认识的提高是前进的起点,政策放宽,手脚放开,让农民管山有权,造林有利,积极性一旦得到发挥,山区将涌现出多少财富!
山区需要综合开发,包括智力开发,技术开发,当然首先还是思想开发。


第2版()
专栏:

上海经济区规划探讨会传达赵紫阳总理指示
上海经济区要逐步实现一体化
本报讯 据《解放日报》报道: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区的工作,上海经济区内的经济工作者、经济理论家,8月3日起,在宁波市举行经济区规划探讨会。
会议期间传达了赵紫阳总理最近对上海经济区工作所作的指示:上海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十个市搞专业化协作,搞打破地区界限的经济联合、行业联合,要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逐步实现一体化,上海附近的这九个市,历史上一向与上海有着多种形式的联系,分割是不应当的,但造成分割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现在行政区划虽然不变,但应当向一体化发展。经济联合,利益均沾,共同发展,当前要研究出一些具体解决的办法。要从价格、利润、税收、政策等方面,探讨有利于联合的办法,光靠经济措施还不行,主要应该通过协调制订出统一的区域规划。这个规划不仅包括基本建设,也要包括技术改造。要打破地区、部门的界限,各地区、各部门的规划,都要统一于这个区域规划,不能各搞各的。但建制仍然不变。赵紫阳总理还要求一边规划,一边行动。无论规划或联合,考虑问题要看到全国,目的是为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只要增加了经济效益,只要有利可图,如何体现“利益均沾”,如何计算产值和分配利润,总是好办的。
这次探讨会,是由《世界经济导报》和浙江省计委经济研究所联合召开的。


第2版()
专栏:

吉林省政府向国务院报告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
指导思想端正 经济效益提高
据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吉林省人民政府新近向国务院报告工业生产情况时说,由于进一步把办工业的指导思想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全省今年上半年工业出现了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经济效益增长高于产值增长的好势头。
报告说,到6月末,全省工业总产值完成8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2%,完成年计划的54.2%。工业企业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52.5%,是近十年来实现利润最高的一年。上缴利润和工业税收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4%和10.1%。利润率逐月上升,流动资金占用减少,成本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
报告在分析上半年工业形势好的原因时说,这主要是因为进一步端正办工业的指导思想,使各级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过去全省财政困难,关键是工业效益不好。从去年以来,我们召开两次工业会议,深入分析本省工业生产、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的现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从工业领导部门到企业干部,较好地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努力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宁可效益好速度低一些,也不搞没有效益的高速度,不干得不偿失的蠢事。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上,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企业整顿。在机构改革中,组织专门班子抓企业整顿,全省有两千多名干部经常在基层抓整顿。三是下笨功夫抓扭亏增盈。全省去年企业亏损面居全国首位,严重影响财政收入。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对亏损企业逐户分析解剖,落实扭亏计划,明确扭亏目标,限期完成。凡完不成扭亏计划的企业,不准提取减亏分成,不发奖金;对到期不能扭亏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不再给亏损补贴,职工不得调资,党委书记、厂长要自动辞职或就地免职;在限期内提前扭亏为盈的企业,原定亏损补贴照给,并免征当年所得税;对实行亏损递减包干的企业,多减亏不少补,少减亏不多补;对实行按产品定额补贴的企业,多销多补,少销少补,减亏留用,建立扭亏责任制,实行分级分口负责,对亏损大户确定专人负责解决。实行这样一些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上半年亏损企业减少32.1%,亏损额下降48.4%,扭亏5,197万元。四是初步进行了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全省已有762户企业(占应实行利改税企业的99.8%)实行利改税,28个县成立大经委,直接领导企业。
报告指出,本省工业当前的经济效益仍然比较差。去年以来,全省工业增长幅度较大,效益有提高,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的基数较低。从水平来看,还是比较落后的。这除了经营管理不善,还由于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抓得不够。不少的项目花钱不少,效益不大。今年以来,我们开始注意抓这项工作,编制了技术改造规划,制定了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集中一部分资金上了一批急需的技术改造项目,拿出一些外汇引进新技术和关键设备,用于改造中小企业。我们还准备对现有的项目进行一次分类排队,凡是属于名为技术改造,实则搞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坚决停下来,集中财力物力,一方面保国家重点项目,一方面保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争在改造老产品、发展新产品、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下半年我们要继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一手抓企业整顿,一手抓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把功夫用在提高企业素质和产品的竞争能力上。


第2版()
专栏: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来信编辑同志: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了北京薛晓萍同志的旅沪日记,对我们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批评,在我店全体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服务态度差的问题,表现在柜面,责任在领导。为尽快改变这种接待顾客态度差的现状,我们商店党委、经理室决定把批评意见作为推动改进服务工作的动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召开商店干部会议,宣读薛晓萍同志的日记,宣读上海市财办的文章和贵报的短评,进一步端正干部对抓好服务质量的认识;二是组织全体职工对照薛晓萍同志的日记,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检查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分析当前商店服务质量不平衡、不稳定的原因,采取措施改变面貌。
通过检查,我们发现当前一部分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低、服务态度差,主要原因是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文明礼貌的修养不够,业务操作技术水平也不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1、组织职工学习张海迪,发扬“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2、建立服务艺术研究小组,加强文明礼貌修养和接待用语的研究;3、开展对青年职工的业务技术培训,尽快提高职工的服务技术水平;4、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职工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我们决心振奋精神,改变服务面貌。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第2版()
专栏:

谈一点感受
薛晓萍同志的《旅沪日记》发表后,做为一个商业工作者,我读后深有感受,它暴露了我们商业服务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服务态度差,质量低。这不仅在上海、沈阳存在,全国各地商业部门都存在。现在是到了下决心治差的时候了。
服务质量问题,说到底是个人生观的问题。我觉得,当前各地商业部门应再次掀起学习张海迪的热潮。张海迪身残志不残,拖着病残之躯,为群众治病达一万人次,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她?不是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吗?有了张海迪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服务质量还愁搞不好吗!商业系统的职工读一读薛晓萍的旅沪日记,很有好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找差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文明礼貌的春风吹遍我们商业系统每一个角落。辽宁读者 崔又梁


第2版()
专栏:

此类事情不仅上海有
读了薛晓萍《旅沪日记》,感触颇多,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薛晓萍旅沪四天,遭到商业服务部门的冷遇,近年来我和我们单位一些同志到京、沪二市出差,也有同感。这南北两座大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多数是好的,但因个别店、个别人做得不够,确实给外地旅客造成许多不快和困难。
例如去冬,我去北京公干,就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一天晚上,我与同行者到新街口附近一家饭馆吃饭,当我去买啤酒时,我指着放在柜台上盛满啤酒的塑料杯(容量一升),操着四川普通话(四川话属北方语系,不难懂)恳切地对一个年轻女服务员说:“请卖给两杯啤酒”。她不取货,却把眼珠子一翻说:“不懂你的话,什么一杯!我们北京只讲升”。我明知她是刁难外地人,但没有同她发火,再次央求道:“对不起!我不懂北京的规矩,那就照您说的买两升吧。”她这才动手取啤酒。
我们单位一位上海籍工程师一次出差回上海,到百货公司去买东西,先用普通话请售货员拿商品,未被理睬。后改用上海话,则立即见效。
为什么商业服务业的服务态度让人感到不够好呢?说“十年浩劫把风气搞坏了”,这是对的。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大锅饭”的体制把商业队伍的一些人养娇了。上海市财办正视问题,决心治差,难能可贵,值得各行各业学习。 山西读者 彭载璠


第2版()
专栏:长话短说

有则改之
高保生
薛晓萍的《旅沪日记》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事情出在上海,其他地方有没有?值得议一议。营业员有不文明的行为,顾客有没有?也值得想一想。从读者来信看,不少人到北京出差,就遇到了一桩桩不愉快的事情。看来,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大城市有,中、小城市有,偏僻的乡村也有。有人说,天天上街买东西,天天遇到不愉快的事。商业服务业如何治差,确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业服务业都不好。这几年,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多数商店的服务质量有所提高,顾客是满意的。各地涌现了不少“优秀售货员”、“信得过的人”、“信得过的商店”等。就拿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来说,他们看到批评后,马上召开会议,查找原因,采取措施,改变面貌,就是很可贵的。这家商店在上海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但不以老大自居,严格要求,勇于进取,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广大顾客的信任。
商业服务业人员每天都与成千上万的顾客打交道,严寒酷暑,工作十分辛苦。作为顾客,也应以文明礼貌的尺度要求自己,争取做个文明礼貌的顾客。只有主客都讲文明礼貌,才能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第2版()
专栏:

甘肃省天水地区小陇山林业实验总场,二十年来,营造次生林取得显著成效。原来的50多万亩疏林、灌木丛经过改造,已变成一片新林,原来的30多万亩荒山也已披上了绿装。
新华社记者 敏钟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