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开拓青海 建设青海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赵海峰
7月下旬,胡耀邦同志来青海考察,发表了《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激励和鼓舞了我省广大干部、党团员和各族人民群众,大家决心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为把青海开拓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先进地区而努力奋斗。最近,全国许多专业技术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也纷纷要求前来参加开拓青海的伟大事业。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长的黄河、长江两大河流源头的所在地。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解放前,青海各族人民长期处于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凋敝,贫困荒凉。1949年青海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国三十多年来,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82年同1949年相比,各类牲畜增长1.9倍,粮食总产量增长两倍多,油料总产量增长8倍多,柴达木盆地的春小麦创造了全国单产最高纪录。现代工业从无到有,已由解放初的八座手工业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轻工、纺织、冶金、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森工等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1,300多个,198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0倍。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很快,穿越群山荒漠、盐湖沼泽的兰青、青藏两条铁路干线和15,000余公里的公路线,初步改变了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东部农业区到千里草原,一批新兴城镇相继出现在昔日渺无人烟的荒野上。所有这些,不但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相当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创造了可靠的前进阵地。
青海地大物博,资源比较丰富,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全省已探明的各种矿产共57种,有30多种储量比较丰富,有的居全国第一位。这里有丰富的能源资源,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从龙羊峡到寺沟峡,可建6座发电站,装机容量可达七八百万千瓦,开发条件优越,是黄河水电资源的“富矿”地带。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是很有希望的石油勘探基地之一。同时还有巨大的盐矿藏,储量多达500亿吨以上,在盐湖中富集的钾、镁、硼、锂等多种资源,可成为发展盐化工的重要基地。另外,还有品位高、储量丰富的铅、锌、铜、汞、金、银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石棉以及石膏、玻璃石英岩等建筑材料工业原料,并有10多种稀有金属矿产。青藏高原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如牦牛、藏羊、虫草、大黄等,都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自然赋予青海的丰富资源,完全可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解放以来,我们对这些资源仅进行了小规模的局部开发,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青海的大规模开拓将会逐步到来。
胡耀邦同志指出:“今后五年、十年、十五年,你们(青海)的一切经济工作都要围绕着青海的大规模开拓创造条件这个中心点来进行。”我们最近专门召开会议,围绕着胡耀邦同志指出的为大规模开拓青海创造条件、做好准备这个中心,进行了认真讨论,确定了当前要抓好的几项主要工作是:要广泛深入地宣传胡耀邦同志的讲话精神,把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逐步向大西北转移这个战略思想宣传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千方百计把农牧业生产搞上去,用政策去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种草种树,保护植被,巧干致富;要把财力物力用到为大规模开拓青海创造条件而必需的项目上去;要支援重点建设,打好开拓青海的第一仗;要加强调查研究,立足于全省各种资源的有计划地、合理地、全面地、综合地开发和利用,研究和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建设,广集人才,在不断提高现有干部和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的同时,欢迎内地专业技术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参加开拓青海的伟大事业。
开拓青海,建设青海,把青海丰富的资源变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现实财富。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至少需要一两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特别象我省这样一个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落后的地区,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承认困难,但不害怕困难。我们党几十年来,就是在不断同困难作斗争中前进的。胡耀邦同志勉励我们:“生根开花,发奋图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将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指南。世世代代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和解放后到青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干部职工,勤劳勇敢,决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立志做当代愚公,发扬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发扬勇于创新、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长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美好的理想变为光辉的现实。


第2版()
专栏:

可爱的青海高原
肖华
青海湖光山色明,
春花怒放西宁城。
黄河高峡起平湖,
柴达宝盆献金银。
千里草原荡绿波,
万群牛羊任纵横。
高原钢铁运输线,
奔驰英雄汽车兵。
各族儿女多壮志,
昆仑高峰敢登临。
祖国山河满朝晖,
万马奔腾跃进程。


第2版()
专栏:

青海之最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湖中盛产裸鲤,俗称湟鱼。在湖的附近,有驰名中外的鸟岛,它是我国八个鸟类保护区之一。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海拔在2,600到3,200米之间,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一。
横亘青海省南部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黄河源头的两个姐妹湖——札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流域中最大的两个淡水湖。
青海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之一。它有五个藏族自治州,一个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两个回族自治县,一个蒙古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我国土族、撒拉族唯一的自治县。
青海是世界上产牦牛最多的地方,全省有牦牛近500万头,接近全国牦牛的一半,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2版()
专栏:

走在前列的人
辽阔富饶的青海,多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有志之士,他们为了开发祖国的这块宝地,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埋头苦干,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下面介绍的,就是其中的几例。
戴亚英——
倾注心血改良畜种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高级畜牧师戴亚英,在青海草原上奔波劳碌三十年,为培育优良畜种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4年,戴亚英来到青海湖畔的三角城羊场担任场长,从事杂交改良土种藏羊的工作,培育青海绵羊新品种。由于他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母羊受胎率高达95%以上,闯过了绵羊改良的第一关。接着,他和同志们不断摸索,攻克了在高寒地区杂种二代羔羊成活率低的难关。六十年代初,戴亚英调到省畜牧厅工作,经过他二十年的努力,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新品种已具雏形。
杨藩——
刻苦钻研盆地古生物
青海柴达木油田主任地质师杨藩,多次被评为青海石油管理局的先进工作者、石油工业部劳动模范。他写的论文《从介形类化石的分布试论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第四系的划分和对比》,荣获青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主编和绘制的《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化石图册》两个分册,是柴达木盆地古生物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荣获青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十多年来,杨藩和他的助手,在上级的支持和群众的帮助下,长年坚持在野外工作,12万平方公里的石油探区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
应百才——志在高原养鲤鱼
应百才是1966年毕业的北京大学生物系研究生,1970年从北京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1977年,州政府派他到位于柴达木东部海拔2,800米的克鲁克湖养殖场。应百才经常顶着六七级的风浪,下湖调查饵料分布情况,观察鱼群活动规律,研究鲤鱼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环境,按月历制定了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法。他和同志们的艰苦劳动,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南方鲤鱼和鲫鱼已在高原安家落户,繁衍后代,长势很好,鲤鱼平均每条年长2斤左右。目前,克鲁克湖存鱼量达500多万斤,每年可捕5万多斤。
荣燮阳——忘我战斗在龙羊峡
水电部四局施工处测量队队长、工程师荣燮阳,为了龙羊峡水电站早日建成发电,一心扑在工作上,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一次,他和几名学员到基坑画标,看到有一段地方坡势险峻,就让学员留在下边,自己跑上岩石去画标。不慎摔倒在石上,右脸颊骨折,被送进医院。1981年9月,他刚回到苏州探望年老有病的母亲,突然从广播里传来龙羊峡遇到特大洪水的消息。他向正在病中的老母说明情况后,立即返回工地。到达龙羊峡已是晚上了,他不顾长途旅行的疲劳,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抗洪抢险斗争。


第2版()
专栏:

牛羊肥壮的千里草原
开拓青海省,牧业占有特殊地位。青海全境处于“世界屋脊”的高寒地带,96%的面积属于牧区,可利用的天然草场有5.02亿亩。
黄河源头的玛多草原,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牧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零下摄氏四度。谁能想到,这“高处不胜寒”的地方,如今已成了全国闻名的富裕之乡。去年,玛多县的各类牲畜增到60万头,当年交售商品畜8万多头,牛羊皮10多万张,集体分配和家庭副业收入人均超过了500元,居全省首位。
青海湖周围牧区海拔较低,气候也较暖,从五十年代开始,人们在环湖的10多个县进行了绵羊杂交改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新培育的“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新品种已具雏形,海晏、乌兰两县已基本上实现了绵羊杂种化,其它各县也在稳步发展。每只杂种羊平均产毛3.9斤,比藏系羊提高了一倍。
玛多草原的富裕兴旺,青海湖草原半细毛羊的改良成果,不过是青海牧区日新月异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2版()
专栏:

“通向繁荣之路”
——记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
在青海省柴达木南部格尔木市区南端的戈壁荒滩上,一批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其中有候车室、售票厅、俱乐部、医院和中小学校等,建筑面积达12.4万平方米,这就是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的终点——格尔木车站。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与兰青线相接,东起西宁,西到昆仑山下的新兴城市格尔木,全长834.5公里,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将正式交付使用。
这条横贯柴达木盆地的青藏高原大动脉,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之一,所经地区大部分在海拔3,000米左右,沿线干旱少雨,寒冷多风,冰冻期长。它对于开发柴达木“聚宝盆”,加强青海、西藏同内地的联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被青海各族群众誉为“通向繁荣之路”的这条铁路,也是青海各族人民走向幸福之路。


第2版()
专栏:通讯

今日柴达木
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过去是“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如今戈壁滩上井架林立,钻机轰鸣;千里盐湖,银山耸立;煤炭在开发,铅锌矿已全面开工;石棉、硼砂远销国外;火车驶向昆仑,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新兴的城镇象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戈壁上,地下宝库的大门已被打开,柴达木开始迈出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古老盐湖展新姿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的意思,人们都称它是“盐的世界”。盆地中的32个湖泊,有24个是盐湖,已探明的盐矿藏总储量达500亿吨以上。盐的质量高,开采容易,在干涸的湖面上,只要揭开上面一层几厘米厚的盐盖,下面就是几米、甚至几十米厚的盐层,采出来用水洗净即可食用或作工业原料。解放前,柴达木只有一个盐厂,盐工们光着脚,整天站在侵蚀皮肤的卤水中,用铁勺、铁锨从湖水中捞盐,产量很低。现在,盆地内建起了一些盐厂。靠近青藏公路的茶卡盐厂修筑了42公里的铁路专用线,采盐机伸出长长的脖子,把盐从湖中挖出来装进矿车,运到岸上。在湖岸堆积如山的盐垛旁,皮带运输机把雪白的盐装上火车和汽车,运往各地。
察尔汗盐湖,是柴达木的一颗灿烂明珠。它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1958年,这里建起了一座小钾肥厂。现在,这里正在筹建一座年产100万吨钾肥的厂子,第一期工程到1985年建成,可年产钾肥20万吨。
石油即将滚滚来
柴达木盆地石油资源丰富。青海石油管理局是柴达木盆地第一个建立的工业企业。1954年,荒无人烟的千里戈壁迎来了第一批石油勘探队伍。“一卷行李一口锅,高举红旗战沙漠,渴了吃把昆仑雪,饿了啃口干馍馍。”这首小诗真实地记录了这批创业者为祖国寻找石油的艰苦历程和豪情壮志。正是靠了这种开拓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1959年开发了冷湖油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柴达木探明的石油储量,相当于前二十年的总和。去年,原油产量比1976年增长47%。现在,一个年产90万吨原油的新油田——尕斯库勒油田也准备开发了。
春风又绿柴达木
在柴达木广漠干旱的土地上,曾有过绿色的生命。后来由于盲目开荒,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成片的固沙红柳和黑刺等灌木林被砍伐,造成了严重的沙害。深重的教训使人们觉醒,从六十年代起,柴达木人在自己工作和居住过的农场、小镇、县城、兵站和公路沿线栽下一棵棵小树,营造了一条条防风林带,植下了一片片固沙的灌木林,还栽种了苹果、梨、杏等果树。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如今,柴达木盆地已营造了三万多亩防风林带,育成苗圃四千多亩,保有林木1,300多万株,一年仅收获苹果、梨就有十多万斤。从盆地东部的戈壁公社到昆仑山下的新城格尔木,八百里沙海中又形成了一片片茂密的绿洲。
生活正在逐日好
工农牧业生产发展了,柴达木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普遍提高。据德令哈一家商场统计,今年以来,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等高档商品的销售额,已占商品销售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现在,花土沟、冷湖、德令哈和格尔木市,都建成了电视录相转播台。过去居住条件较差的石油工人,三年来有5,000多户搬进了新建的一套四间的小四合院。一些工矿企业支持职工在房前屋后自建温室,每年5至10月,能够吃上黄瓜、芹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解放初,偌大的盆地,仅有15,000多人。现在,盆地人口已达到29万。今年以来,又有上千人要求来柴达木。
1965年4月,陈毅副总理在格尔木向参加建设的群众说:“我们要纠正把青海和柴达木看作是边疆地区的错误观念,青海是我们祖国的心脏。再过几年,铁路将修到这里,并通过这里修到拉萨,这里将建设起许多现代化的工厂。最先来到这里参加建设的人是光荣的。国家今后将动员更多的人来和你们一起建设青海,建设柴达木。”(附图片)
青藏铁路位置图。   朱育莲绘


第2版()
专栏:

青藏铁路位置图。   朱育莲绘


第2版()
专栏:

本版稿件,除署名者外,都是新华社青海分社记者和本报记者合作采写、摄制的。


第2版()
专栏:

为掌握青海的地质、矿藏资料,青海省冶金五队几千名地质工作者长年战斗在人迹罕见的地方。图为他们在祁连山上搬钻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