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论坛

“修理再用”刍议
林自新 张孟军
能源紧缺和生产性就业机会不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人们发现,发展修理行业,延长多种设备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当前,发展修理行业已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这种部门投资少,所需劳动场所不大,易于提供劳动就业,还有助于节能节材和保护环境。
据统计,对大多数产品来说,修理再用比从原材料制造新产品可以大大节省能源的消耗,产生巨大的节能效果。当然,对于那些生产效率低、消耗能源大的设备,则必须有计划地更新,才有利于节省能源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从当前产品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来看,“修理再用”的思想已部分取代了“重新制造”的思想。例如,正是在修理再用的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可重复多次使用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航天飞机完成轨道飞行任务返回地面后,加以修理即可进行下次飞行。据估计,用航天飞机完成空间飞行任务所需费用,只相当于卫星运行损失的五分之一。从广义节能来看,这意味着节约了大量能源。
开展修旧利废,是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多年来,许多工业部门就有正规的修理计划。例如,铁路系统不仅有章法严明的钢轨道基和车辆修理计划,而且还应用“阶梯”使用原则,延长设备寿命,如一些客车机车继续用于拉货车,然后再作备用,最后才用作调车机车。修旧利废既满足人民生产与生活需要,又达到节约材料、能源及减少污染的目的。
由于世界人口日益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从“浪费的社会”走向“节约的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因此,在未来发展工作中,我们要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而决不能走西方国家“扔东西的社会”的老路。在美国,每人每年平均要扔掉一吨废品。最近几年,这种状况已引起美国朝野人士的关心。设在华盛顿的“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扔东西的社会”给美国带来的恶果,一是糟踏自然资源,二是增加环境污染,而最终将导致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恶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建立了许多修理服务网点。但是,人们还没有广泛地认识到,发展修理行业是综合治理社会的一个重要方法。修理服务网点发展缓慢、数量少、修理水平差、收费过高等问题长期存在,使得厂矿机关、城乡居民手中都存有大量可再用的设备和日用品得不到修复、利用,造成极大浪费。
为了促进修理行业的发展,市政规划、商业部门应从政策上支持修理行业。如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人开办急需的修理行业,扩大服务范围。有人提出,一些百货大楼、商场等大型商店,如果对他们售出的产品开展修理服务,则可完全解决这些单位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并且能真正起到综合修理门市部的作用。
当前,要特别关心农村的修旧利废工作。农村有广阔的产品修理市场,而农村修理行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薄弱状态。许多农机具损坏,无人修理,长年弃置不用,如把农村修理工作搞好,将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4版()
专栏:

靠新技术提高效益 向新技术索取能源
——国家重点新技术的推广及其意义
国家经委科技局 石峰
近几年,为了使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国家经委制定了六五期间的新技术推广规划。现在,国家确定重点推广的40项重大新技术(即40项科技成果),正在组织实施。
先进的技术应用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强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经济,就是要以较少的投入(人、财、物),尽可能获取较多的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这就非靠科学技术不可。国际上,依靠技术进步发展国民经济的例子是很多的。我国也有典型例子,如上海市纺织工业从1962年开始,将纺纱锭子由平面锭改为培林锭,1965年又由培林锭改为高速分离锭,使同样一支锭子,锭速由10,000—12,000转/分,提高到16,000—18,000转/分,单位产量由解放初期的20公斤,提高到45公斤,使上海棉纺行业的纱锭比1949年减少了近40万锭,而棉纱产量却提高了1.8倍。
在国家重点推广的40项新技术中,有专业性较强的技术30项,有应用面较广的通用性技术10项。这些新技术在增产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消耗、改善环境和劳动条件方面,有重大作用。
在农业方面,推广微量元素硼、锌、钼等肥料,使农作物一般可以增产10%以上;推广杂交水稻,每亩地可增产100斤以上。
在节约能源方面,将普通硅酸铝耐火纤维用于各种电、油、气加热炉、热处理炉、玻璃窑炉,一般节能20—30%。汽车节油技术应用于解放牌B型汽车上,平均每辆车一年可以节约汽油600公斤,全国推广每年就能节约汽油40万吨。
在地质勘探与金属矿山采选方面,着重推广岩芯钻探中的绳索取芯钻具等技术,可以使我国地质部门的钻探技术由现在的六十年代中期水平,提高到接近七十年代初的水平。
新技术推广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技术起源于劳动生产,又反过来为劳动生产服务。从宏观来看,这是一个规律,但就某一个具体的新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要做好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新技术推广实际上就是实现由科研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这个转化工作既是科学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40项新技术的推广,可以根据每项技术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例如,国家重点扶植项目,可在示范点取得成效后大力推广;一些立即能够见效的新技术,有关部门将用行政指令的方法,强制有条件的企业限期采用,同时淘汰老技术,如一些节能机电产品、以铝代银制镜新技术等。
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推广队伍。希望能在这次新技术重点项目推广中,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第4版()
专栏:新技术推广重点项目介绍

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
孙昌其
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农作物,具有增温、保墒、灭草和促进早熟、优质、高产的作用,对克服南方红黄壤、北方干旱和盐碱地、东北低温冷害等对作物的不利影响也有明显效果。近几年,这一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1982年,全国地膜覆盖面积160多万亩,栽培作物品种包括:蔬菜、棉花、花生、水稻、甘蔗、西瓜、烟草、桑树等,一般增产在30%左右。
地膜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是:(1)增温保温,改善作物群体中下层功能叶的光照条件,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2)有效地提高土壤耕作层地温,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板结,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养分转化。(3)具有保墒、节水和减轻雨涝的作用。(4)有保肥、提高肥效和抑制杂草滋生的作用。(5)减轻涝洼碱地的盐碱危害和病虫害发生。
地膜覆盖作物的栽培方法,根据各地耕作制度的特点和各种作物而有所不同。人工铺膜先盖后栽或先栽后盖的方式均可使用。应注意提高整地和铺膜质量,铺膜时要使地膜紧贴地面,做到紧、严、实。我国现已研制出与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地膜覆盖机以及畜力和人力地膜覆盖机,1982年机械铺膜面积4万多亩。其主要优点是,铺膜效率高,一台中型拖拉机牵引的地膜覆盖机比人工铺膜约提高工效50倍。其次,铺膜质量好,盖得严,铺得紧,贴得实,每亩可节省地膜2—3公斤。
合成塑料薄膜不易被大气和微生物分解,易污染土壤,回收废膜有一定困难。我国正在研制能够自行分解的地膜。


第4版()
专栏:建议

黄淮海地区要综合治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黄淮海攻关项目领导小组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地跨冀、鲁、豫、苏、皖五省和京、津二市,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所容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都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该区光热资源充足,是我国粮食、棉花、大豆、花生、烤烟、麻、果品等的重要产区。但是,由于旱、涝、碱等限制因素,大部分地区仍属多灾的中、低产地区。
从五十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就对黄淮海平原的治理进行了综合研究。黄淮海平原在特定的季风气候、地貌和生物条件下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不稳定的地域性生态系统,旱、涝、洪、盐碱等自然灾害互相影响、交错发生。孤立地治理某一片地,或采取某种单项措施,均不易取得持久的良好效果。在治理与利用开发上,必须有总体规划,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调整好农业结构,安排好作物布局,综合治理,综合发展。
该区水资源不足,重视旱地农业将是发展这一地区农业的重要途径。如在干旱缺水、土地瘠薄地区,可适当压缩小麦、玉米等耗水耗肥作物,恢复和选种耐旱、抗旱的谷子、高粱、大豆等作物。该地区拥有机井200万眼,但利用率只有40%左右,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其办法是:一、以井灌为主的地区,利用坑塘、河道蓄水,以利灌溉和补充地下水;二、在地下水位浅的地带,发展井灌井排,降低地下水位,既可控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又可减少潜层水的蒸发;三、沿黄河地带,发展引黄灌溉;四、提高水的利用率,修建防渗输水工程;五、加强管理,制订供水、用水法规。
黄淮海平原缺氮面积占耕地的五分之四,三分之二以上耕地缺磷,土壤微量元素也短缺。这就要重视增施有机肥和实行秸秆还田。可行的办法有:一,以无机促有机,以化肥增加作物谷粒、秸秆、根茎,然后使秸秆还田,增加有机物质;二,提高生物能的转化效率,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发展沼气、太阳能,并从扩种棉花与发展薪炭林中获取燃料来源,以腾出秸秆还田;三,恢复发展绿肥、豆科等养地作物,多种饲料作物,发展畜牧业。
该地区在化肥施用中,元素配比的失调现象很严重,磷肥严重不足,限制了氮肥和整个化肥增产效益的发挥。据试验,如全地区一亿亩低产田每亩都能施上30—50斤磷肥,则可年增产粮食80—125亿斤。磷肥用于棉花和油料作物,效果也很显著。国家如能重点增加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的磷肥供应,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上将会是十分明显的。
根据该地区的特点,还要逐步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在大、中城市郊区,应以生产蔬菜、畜禽产品等副食品为主;在滨海渔业区,则以渔业为主或农渔副业结合经营;在平原各不同类型区,应建立农林牧业相结合发展的体系。如在肥力低的地区提倡小麦与绿肥、饲草轮作,以培肥地力;易旱、易涝地可分别播种春谷、高粱等,有计划地发展经济作物。
该地区应提倡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在畜群结构上要大力发展以草食为主的牛、羊(半细毛羊、青山羊、奶羊)、兔等,继续养好猪、禽。还可利用一部分低产耕地种植绿肥和牧草,利用1,500万亩盐碱、沙荒地造林种草,绿肥也可先用作饲草,经家畜利用后还田。
该区现有果园540多万亩,占全国果树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传统的地方特产果品有乐陵金丝小枣、肥城佛桃、泰和樱桃、砀山酥梨、鸭梨等,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这不仅能增加收益,而且能增加森林覆盖率。
(甘晓松 执笔)


第4版()
专栏:科学知识

绿化——治理城市污染的妙方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赵连春
近年来,我国城镇发展很快,工厂集中,人口急骤增长,建筑面积逐年扩大,绿地面积相应减少,引起了生态比例失调,生产、生活环境污染日趋恶化。这样,搞好城市绿化就更加重要了。绿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减少扬尘,调节气候 在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加上水泥地面、房顶、沥青、铁皮等大量吸热源的传导,常可使地面温度高达50度左右。但是,在绿化地带,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大约有80—90%的太阳辐射热可被树冠吸收和反射,只有少数直射光透到地面,加上树木叶片的蒸腾作用又可消耗一部分热量,从而使温度降低3—5度。绿地涵养水分,可使空气湿度提高14%。由于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灰尘、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收作用,可以减轻灰尘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据调查,绿地中的含尘量要比街道少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林带可滞尘55.7%。
净化空气 一般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恒定的,大致为0.03%。但在大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达0.05—0.07%,局部地区甚至高达0.2%。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也是氧气的天然加工厂,通常一公顷阔叶林生长季节一天可以消耗一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如果按成年人每日需消耗氧气0.75公斤,排出二氧化碳0.9公斤计算,则城市居民每人只要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
二氧化硫也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对人体是有害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浓度是1立方米空气含有20毫克,当超过这一浓度时,即可使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据报道,森林每天可从其周围每立方米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二氧化硫,一公顷柳杉林每年可以吸收720公斤的二氧化硫,一公顷垂柳在生长季节每月吸收1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树叶每公斤可净化二氧化硫高达14克以上。此外,树木对氟化物、氯气、氨气、含汞、铅的废气都有一定的吸收和积累能力。
阻隔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传播 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厂矿周围种植一定结构的绿化带,在一定程度内可以防御和减少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许多植物可以分泌出大量能够杀死细菌的挥发性物质。研究表明,在树木不多的城市,每立方米空气中有细菌3—4万个,但在绿化地段或有林地区,细菌只有300—400个。一些水生植物还可以用来净化污水。
减弱噪声 噪声已被列入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植物对减弱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美青杨、白榆、丁香、日本落叶松等消减噪声能力较强,平均每米宽的绿带可降低噪声0.62分贝以上;梓树、桧柏、京桃、刺槐、旱柳、山皂角等,每米宽的绿带可降低噪声0.42—0.62分贝。
总之,绿化是一种廉价治理污染的方法。如果把城市的空地全部用花草覆盖起来,道路两旁和一切可以种树的地方都植上树,那么,城市的环境质量将会大大改观。


第4版()
专栏:科技人物

踏遍青山育杉林
——杉木良种选育者陈岳武
本报记者 朱维群
48岁的陈岳武副教授,是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树木育种研究室主任。他奔波于闽北山区十八年,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树木育种,为国家营建了第一代生产型杉木良种园,获得林业部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
从青年时代起,陈岳武就与祖国林业结下不解之缘。1958年他从南京林学院林学系毕业后,又考上我国老一辈林业专家叶培忠教授的研究生。1961年在叶教授主持的树木育种研究室搞科研,同时兼做教学工作。1964年,他承担起林业部下达的选育杉木良种的课题,同福建洋口林场等单位合作搞实验研究。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约有两千年栽培历史,自然分布于南方15个省。杉木生长快、材质好、产量高,广泛用于建筑、桥梁、造船、造纸,其用量约占全国商品木材的五分之一。但是,由于种源混杂、林木生长不良,影响了杉树木材的产量和质量。改良其遗传品性,选育良种,成了杉木发展的迫切任务。
他带着实验人员用两年时间,几乎走遍了闽北山区的茫茫杉林,从中选出136棵优良单株,通过嫁接和播种,首先建起了初级种子园50多亩。用培育出的良种造林,每亩产材量比过去增加15—20%,受到当地林场和农民的普遍欢迎。他根据子代杉木显示的不同品质,再次对母本进行筛选,挑出品质好、产量高的个体作为重新建园的亲本,成功地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生产型种子园。利用它的种子造林,可大幅度地提高产材量,这是我国林木育种和种子园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1980年在福建等10省推广,共营建了种子园800亩,可以供应营造16万至20万亩人工林所需的良种,每亩杉林可增产木材约2立方米。
为了杉木育种事业,他长期在林区过着“吃千家饭、睡百家床”的艰苦生活,经常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同时,他还为各地培训技术员和进修教师。十几年来,他先后发表了34篇论文,出版了《怎样选育杉木良种》一书。目前,他正在从事营建第二代杉木种子园和马尾松、柳杉的遗传改良等三项新的科研任务。(附图片)
陈岳武在嫁接杉木幼苗。 朱卫卫摄


第4版()
专栏:当代科技

“水乳交融” 古技生辉
梅彩
油和水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但在一定条件下水油也可以“交融”,即乳化。
油和水乳化的技术最早应用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方面,如豆浆、中药汤剂、乳白鱼肝油的生产等。据说,仅雪花膏的制作就有两千年的历史。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乳化技术不断有新的突破,其应用范围现已遍及纺织印染、日用化工、农药、化学合成、建筑材料、金属加工、交通运输和能源开发等行业。
人们知道,常用的工业粉状炸药,都是怕水的,一经受潮就要大大降低威力甚至失效。1978年美国艾利克化学公司将燃料油与氧化剂的饱和水溶液乳化,制成含水的乳化炸药。这种新型炸药具有成本低廉、制造和使用安全、耐机械研磨、抗水力强、爆炸后有害气体少等特点。适用于瓦斯矿井或水下爆炸,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工业炸药。
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乳化燃料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可掺水乳化的燃料包括重油、柴油、煤油、汽油和喷气燃油。其中重油掺水已进入实用阶段,掺水量10—30%,节油率达10%左右,降低烟尘40—90%。我国的一些部门和地区进行燃油掺水的研究和应用,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业粉尘是大气污染源之一。特别是煤尘,它不但危害矿工的身体健康,引起煤肺病、矽肺病,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造成煤尘爆炸。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外就利用乳化技术作防尘试验。捷克斯洛伐克采用含有0.4%湿润剂的水溶液湿润煤尘,与清水比较,降尘效果提高20%;匈牙利在钻孔时,使用能产生高倍泡沫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降尘效果几乎达到100%。
近年来,在固体燃料管道运输的研究中,水煤浆的管道运输已获工业性应用。它一般也需要采用乳化技术,在水煤浆中加入0.3—1.5%的表面活性剂,使粘度降低60—80%,同时也增强了煤浆的稳定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管道运输的效率。
近年来,我国开始推广应用的乳化润滑油,利用油水乳化制成难燃乳化工作液,代替了易燃的矿物油。用于液压传动和齿轮润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冷却性,既可提高机械的生产效率,又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
日常生活所用的油漆,含有挥发性的有机溶剂或稀释剂,涂刷后这些溶剂就散失在大气中,造成污染。乳化油漆以水代替有机溶剂,既节省油料,又可防止污染。同样,乳化沥青可在常温下施工,改善施工人员的劳动条件,而且它的流动性远远大于沥青的熔体,能快而平地铺在潮湿地面上。
乳化技术对经济建设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乳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大有可为。


第4版()
专栏:国际科技

棉籽粉将成为高蛋白食物
棉籽含大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比面粉含量高,但不足之处是棉籽中含有毒物质棉籽醇。美国有关农业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分离棉籽醇的新方法,可以获得精细的白色棉籽粉,把这种棉籽粉掺加到各种食品中,可以提高食品的蛋白质等含量。 (张克)


第4版()
专栏:国际科技

实用的地下粮仓
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把粮食贮存在用稻草或麦秆衬里的地窖中,上面用泥土密封。澳大利亚科学家根据这种方式,建成用塑料薄膜衬里的地下粮仓。地下粮仓不受天气影响,还能防止虫害和鼠害,成本比普通粮仓低得多。粮食贮存两年后质量仍保持良好。 (青 保)


第4版()
专栏:国际科技

稀有动物基因库
国际壳牌化学公司赠予英国稀有动物品种托管组织6,000美元,用于研究基因库贮存良种农业动物的精液与胚胎,供全世界科学家进行动物育种使用。专家认为,贮存动物精液与胚胎的基因库是引人注目的新事物。
(林 科)


第4版()
专栏:国际科技

从泥炭中提取饲料糖
苏联专家制订了从泥炭中提取饲料糖的工业生产工艺。这种饲料糖比甜菜浆营养丰富,含有一些其它的营养物。饲料加入泥炭糖,可使家畜和禽类体重每天平均增加百分之十五至二十。
(王功)


第4版()
专栏:国际科技

电子自动售票机
最近,民主德国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自动售票机,并广泛地在火车站的售票室中使用。它会说话,当旅客按一下相应的电钮时,它就会问:“您打算乘几等车?”此外,它还能向旅客询问动身的日期、乘哪次车、旅行路线和换车地点,并向旅客提出旅行最佳方案,在荧光屏的信号盘上,显示出旅客要买的车票价钱、车次、日期和座号。旅客只要将钱放进这种电子自动售票机的出纳口中,便可从售票口拿到车票和找回的零钱。 (孟祥銮)


第4版()
专栏:国际科技

太阳能发动机
澳大利亚设计师们创造一种装置,该装置的凹面镜所聚集的阳光,在高压情况下,能把管式锅炉的水加热到二百三十度。再通过一种设备,把热水打到柴油发动机的汽缸里,热水在汽缸里立即变成有压力的蒸汽,从而推动活塞作功。
(周家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