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一朵黑色的玫瑰
——读《桑戈尔诗集》
曹松豪
赤裸的女人,黑色的女人
你的穿着,是你的肤色,是生命;是你的体态,是美丽!……
你美如雄鹰的闪光,
击中了我的心窝。
这是桑戈尔在《黑女人》一诗中的诗句。在这里,诗人以动人的浪漫主义笔触,把美丽富饶的非洲大陆比作一位质朴健美的黑女人,对她倾注了无限的爱。象这首诗那样,《桑戈尔诗集》是一阕对祖国、对非洲充满火热的爱的颂歌。
塞内加尔前总统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1906——),是当代非洲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位载誉世界文坛的诗人。童年时代,桑戈尔在沿海小镇若阿尔生活,深受非洲古老文化的熏陶。1928年他远离祖国,就学于巴黎大学文学院。三十年代初,他同马提尼克的艾梅·塞泽尔等人创办了《黑人大学生》刊物,倡导“黑人性”——主张发现、捍卫和发展非洲文明的价值。二次大战中,他经历过集中营的生活,之后参加过戴高乐领导的抵抗运动。1945年他发表第一部诗集《影之歌》,一举成名。1960 年塞内加尔独立,他当选为共和国的第一届总统,直至1980 年底作出广为人们称道的决定——自动退职。1966年,他在达喀尔主持举办第一届黑人和非洲文艺节。1979年,他荣获意大利第一届“但丁国际奖”,今年6月2日又被法兰西学院选为院士,成为该学院第一位黑人院士。
作为“黑人性”流派诗人的杰出代表,桑戈尔在诗集中表现了两大主题:歌颂黑非洲的古老文明传统;揭露殖民主义罪恶,宣扬非洲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精神。
桑戈尔葆爱黑非洲的古老文明传统,满怀深情地缅怀祖先的历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各阶层众多的非洲人艺术形象。在《锡内之夜》一诗中,诗人追怀昔日的锡内王国,情不自禁地呼唤:“快点亮那盏明净的油灯”,“让祖先们在灯下聊天”,“让我们聆听埃利萨家族祖先的声音”,“搜集和复述他们活生生的声音”。
他对黑非洲传统文化的一花一叶都怀有深情。在《向面具祈祷》一诗中,诗人甚至虔诚地向古老的非洲艺术珍品——面具致敬。他欣喜地从这些面具“呼吸到祖先的气息”,并为此而自豪地讴歌。诗人也念念不忘那扣人心弦的琴声和鼓声。他在《刚果河》一诗中唱道:“我要拨动科拉琴的琴弦”,“给刚果河的美名以节奏”,给船桨、船夫的舞蹈、闪光的箭、阳光、贝壳、河水等等以节奏……
应当指出的是,桑戈尔对黑非洲的古老文明无比热爱,而对殖民主义的滔天罪行则深恶痛绝。在《白雪笼罩巴黎》一诗中,他愤怒地谴责“那曾摧毁过我们帝国的白人的手”,“那些在非洲腹地杀害过萨拉人的白人的手”。在《和平的祈祷》中,诗人义愤填膺地控诉欧洲殖民者在四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用海船运走我一千万儿童”,“夺走我两亿同胞的生命”……
诗人热烈地颂扬反殖民主义斗争精神,成功地塑造了非洲人民反殖斗争的英雄形象。如《恰卡》,就是根据十九世纪初非洲人民反抗白人殖民统治史实创作的一部史诗。他赞美恰卡是“一头昂首屹立的埃塞俄比亚雄狮”,他的胸膛是“一面粉碎白人炮火的盾牌”。诗人爱憎分明,坚定地表达了人民的信念:“神圣的事业是对黑肤色人民的爱”。
诗人也辛辣地讽刺和批评了所谓的白人文明。他在著名的长诗《致纽约》中,抨击了繁华的曼哈顿区荒凉无情,而称道贫穷的黑人居住区哈莱姆纯朴美好。诗人最后祈望:“让黑种人的血液流进纽约的血管”,“象生命的油一样,擦去它钢筋铁骨上的锈斑”。
在艺术创作方面,桑戈尔在非洲大陆独树一帜。他擅长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诗中形象新奇;他善于追求深邃的意境,诗中情景交融。他的这种自由诗行笔流畅,格调雄健豪放,充满内在的节奏感,富有浓郁的黑非洲乡土气息。当然,
《桑戈尔诗集》中不乏深奥费解之处,这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在更广大群众中引起的共鸣,但他的诗反映了非洲人民民族独立意识的高涨,对非洲现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桑戈尔诗集》是法国瑟叶出版社于1973年出版的。可以把它比作一朵开在非洲大地上的黑玫瑰——对人民群众,它散溢着芳香;对殖民主义和邪恶势力,它是尖利的刺。根据这本诗集选译的《桑戈尔诗选》将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黑非洲的古老文明传统和非洲人民反殖斗争精神,促进我国人民同非洲人民的文化交流。(附图片)
桑戈尔诗集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尼亚美风情
王正龙
飞越撒哈拉茫茫沙海,蜿蜒南下的尼日尔河就象一条黄色的巨龙在狭长的尼亚美市左侧展现。
尼亚美原是尼日尔河边一个小小的渔村。1931年,这里只有1,730人。由于附近的农牧民常到河边汲水,这里才慢慢地热闹起来。在当地的扎尔马语中,“尼亚”是妈妈,“美”是河边,这个名字的完整寓意是“到河边去汲水的妈妈”。因为有尼日尔河,尼日尔的首都也从1,200公里外的津德尔迁来尼亚美。
机场离市中心只有十多公里的路。汽车开了几分钟,一块上面写着“尼亚美”字样的独特的水泥建筑物就出现在路口。在市区中心和市内各处看不到西方世界那耀眼的霓虹灯和巨大的广告牌。到处都可以看到“实现粮食自给”、“教育属于每一个尼日尔人”这样醒目的标语牌。尼亚美的马路上没有西方城市通常可以见到的流水般的汽车,倒不时可以遇到成群的牛羊慢吞吞地横穿马路。
也许是天气特别炎热的原因,20多万人口的尼亚美街上行人很少。在大大小小的树荫下倒可以看到有人在纳凉。直射的太阳使大多数没有空调设备的居室气温高达摄氏四十多度,因此树荫下就成了人们最爱呆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尼日尔的一句谚语:幸福莫过于在树荫下乘凉。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尽管气候如此炎热,尼亚美人的穿戴倒不少。男的穿又大又长的白袍,有的还戴着厚厚的帽子或缠头布。女的裹一身长到脚背的花布,缠着五颜六色的头巾。尼日尔朋友告诉我们,这种穿戴,可以防止强烈的太阳辐射,保护身体,抵御高温。
对于来自中国的朋友,热情的尼亚美人是极其友好的。每当见到中国人,许多人就用本族语高声喊叫“星”(中国)。有些人甚至会用非常纯正的普通话说“你好!”。还有的人会主动地讲到,他们的亲友曾经和中国农业专家一起工作过,现在还种着由中国帮助开垦的水稻田。
尼亚美市的主要街道是总统府大街和戴高乐大街。位于戴高乐大街中心的大、小市场是尼亚美最繁华的地区。这两个市场可以说是两个难得的橱窗,这里清楚地显示了尼日尔这个国家的性格:生机蓬勃的民族经济、自力更生的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强烈的非洲民族主义特性和较少的外来影响。
小市场每天七点后就挤满了人,货摊上有刚从尼日尔河里捕捞起来的鲜鱼,有产自尼日尔河两岸的新鲜蔬菜;还有金黄的小米、廉价的牛羊肉、芳香的芒果、成串倒挂的鸡;地上是装满牛、羊奶制品的葫芦瓢。
大市场店铺的门面都很窄小,可是商品种类却很齐全,除了汽车和机器等大型商品外,几乎应有尽有。如果你走的路线对头,甚至还可以在这里看到专门制作各种精美金银手饰的非洲作坊,遇到技术高超的民间皮革工匠。
来到风光别致的尼日尔河边,那雄踞桥头的“纳赛尔”大楼立即映入你的眼帘。它好象在注视滚滚的黄色河水。右边河岸有无数刚刚露出水面的花岗岩,数百名洗衣工正在上面捣洗着衣物。直接铺晒在沙滩上的衣服五颜六色,在远处望去象是一片花丛。河道中间,不时有打鱼船或独木舟驶过。尼日尔朋友介绍,西方游客到尼日尔来,除了特地要去领略一番撒哈拉的沙漠风光外,尼日尔河畔的洗衣工和河中的独木舟也是他们神往的景色之一。然而,在这个不断建设发展的新国家里,滔滔的尼日尔河水正在日夜冲刷着殖民统治者留下的污迹,那些西方游客们只能徒然地怀旧和惆怅而已。随着尼日尔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尼亚美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附图片)
尼亚美国家博物馆一角
素享盛名的尼日尔彩陶市场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漫谈

“受胎怀孕”
——征服人类不孕症的新技术
仓立德
自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于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呱呱坠地以来,体外授精技术已在近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进展。
这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将成熟的卵细胞从希望生育的妇女体中取出,置于试验室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用其丈夫的精液使卵细胞受精。受精卵在试管中生长几天后,被重新置入这位妇女的生殖系统中。事实证明,这种技术是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
然而,一部分患有不孕症而希望生育的妇女,因为缺乏正常的卵巢功能而不能排出成熟的卵细胞,因此不能采用体外受精。此外,为取出成熟的卵细胞,剖腹在所难免;而且受阻碍的输卵管还往往要经过反复修补,以利于正常怀孕。上述过程都需要全身麻醉状态下的外科手术。有些妇女怕受皮肉之苦,对此只好望而却步。
有鉴于此,近年来,国外医学界正在试验一种新技术——卵子移植术,或称“受胎怀孕”。即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使有正常生育功能的妇女所提供的卵细胞受精,然后植入希望怀孕的妇女的子宫内发育成胎。
在实验室条件下,卵子移植技术已成功地使老鼠、狒狒和黑猩猩怀孕,并迅速地应用到家畜繁殖中。至于人体,据报道,迄今为止澳大利亚和美国已试验过四例。
今年早些时候,澳大利亚的约翰·李顿博士与其在莫那什大学的同事们曾成功地使一位妇女怀孕,然而10星期后即自然流产。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在实验室中给卵细胞授精,因而仍不能避免给卵子提供者施行外科手术的问题。
以斯蒂芬·博耶斯为首的一组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他们首先为希望受胎的妇女找到血型、身体特点都比较合适的卵子提供者,其后对选定的卵子提供者、希望受胎的妇女及其丈夫进行体格和心理审查,使他们理解并适应这项试验。
当两位妇女的排卵周期相吻合时,试验正式开始。在由激素量所决定的时间内,用接受卵子移植妇女的丈夫的精液对卵子提供者进行人工授精,待卵子几天后发育成为若干细胞的胚胎时,用无害液体将其从子宫腔内冲出,然后再用导管将胚胎置入希望怀孕者的体内。这种不用外科手术的卵子移植术可以在医生的诊疗室中完成,也可反复进行,直至怀孕成功。对于卵子提供者来说,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是,一旦未能冲洗出受精卵,便会导致意外怀孕,这就需要在几天之内采取流产措施。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试验的三例中,第一例已告失败。最近的两例能否成功,目前尚难逆料。
可以相信,“受胎怀孕”的成功,不但会使丧失正常卵巢功能的妇女生儿育女,而且还会使一些想避免家族遗传病(如血友病、纤维囊肿等)的妇女生育健康的婴儿,它将为人类征服不孕症开辟新的途径。


第7版()
专栏:

备尝艰辛觅鸟鸣
陈鸿斌
鸟类的鸣叫声是大自然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标志,宛转悦耳的鸟鸣使人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大凡鸟类的栖留之处,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然而,本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生产飞速发展,城市中人烟稠密,绿地逐渐消失,加上大气污染和噪音的双重“围攻”,使鸟类不得不“退避三舍”、远走高飞。这样,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难以听到鸟类的啁啾了。
为此,日本广播协会早在30年前就开设了“清晨的小鸟”节目,使城市里的居民得以在清脆动听的鸟鸣声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编辑该节目的蒲谷鹤彦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蒲谷从小就对鸟类有特殊的兴趣,小学六年级时就成了日本野鸟会的会员。1936年,他从该会一本杂志所介绍的美国某大学给鸟呜声录音受到了启发,他有志于将更多的鸟的鸣声录下来,使“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珍禽的鸣声也为广大市民所知晓。
1951年,他正式开始录音。当时的录音设备既大又重,而体重不到100斤的蒲谷却背着各种器材和帐篷,风餐露宿,四处寻觅鸟鸣。
珍贵的鸟类往往栖息在人迹罕至的森林旷野地带。但是,在那里“欢迎”蒲谷的却常常是成群的蚊蚋、出没无常的野兽和各种各样的高山病、热带病……有时,他等上几天也一无所获,刚关上录音机,鸟叫声却传了过来。可是一旦他录上几声鸟鸣,心中就涌起难以名状的欣喜之情。30年来,蒲谷尝尽了此中甘苦。
如今,蒲谷不仅踏遍日本列岛,而且在地球上的54个国家里留下他的足迹。经他录音的鸟类,国内的约有350种,国外的不下1,000 种,鸟鸣中还分雄鸟、雌鸟的鸣叫及各种鸟类在不同季节发出的不同叫声。蒲谷的心血美化了都市生活,使人们大饱了“耳福”。
为了表彰蒲谷的功绩,日本有关方面向他颁发了“民间广播联盟奖”、“广播批评家奖”。前年,日本的常陆宫亲王还授予他“日本鸟类保护联盟总裁奖”。目前,蒲谷担任着日本野鸟会评论员、日本鸟类保护联盟编辑计划委员。


第7版()
专栏:

贝宁松巴族点滴
孟宪科
贝宁全国拥有六十多个部族,松巴族是较大的部族之一,约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贝宁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区。
松巴族的房屋别具一格,用泥土、树干和谷草盖成,外形象小城堡,松巴人叫它“塔塔”,人们通常称之为“松巴堡”。松巴堡分两层,底层主要用来饲养牲畜和存放农具,上层是卧室、粮库和厨房。松巴堡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作用。当敌人侵袭时,松巴人居高临下,打击敌人,保护自己。松巴堡房门窄小,可以御寒。因为这里虽然地处热带,但一年中有几个月常刮一种名叫“哈麦丹”的风使天气会骤然变冷。
松巴族人以农业为主,至今还基本上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主要粮食是高粱、小米和木薯。松巴族以村为单位,村里设“贤人”委员会,由宗教长老和德高望重的人组成,其中年纪最长者最有权威。每当发生凶杀或拐骗妇女等重大案件时,委员会都要及时开会处理。
松巴族的婴儿出生后,要先抱到神像前举行祈祷仪式,然后才能交给母亲喂养。孩子长大后,必须远离父母,自己另建新居,以射箭为号,箭落之地便是孩子应建新居之地。
过去松巴族文化落后,贝宁独立后,这个地区陆续办起了学校。贝宁政府近年来也注意培养松巴族干部。
由于松巴族人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人们出于好奇,竞相前往参观。因此,松巴族居住区成为贝宁的游览胜地,阿塔科拉省首府纳蒂廷古新建的“松巴旅馆”,外形也象松巴堡。


第7版()
专栏:

西方时兴“玩命表演”
今日西方世界由于一般的杂技表演已不能振动人们的心弦,也赚不了大钱。因此,种种稀奇古怪的“玩命表演”便应运而生。
法国人亨利·理查丁堪称“国际平衡大师”,他的拿手好戏是,在时速高达一百二十公里、面积仅二平方米的赛车车顶上镇静自若地表演五花八门的“平衡动作”。当呼啸着的高速汽车载着“金鸡独立”的理查丁闪电般掠过时,男女观众的惊呼声尖叫声响成一片。
英国人亚登则更胜一筹,擅长在高速飞翔的直升飞机上表演种种“玩命”动作,如故意在颠簸起伏的飞机上从座舱爬向机尾或机翼。每次他表演完毕,总有一些“神经脆弱”者昏倒在地,因而特地规定心脏病患者一律不得购票观看,以免发生“悲剧”。
美国人自然不甘落后。有位“电缆大王”,在三百多米高空的电缆上“走钢丝”,有位“高塔大王”在二百米高的电视塔尖上翩翩起舞。
当今西方世界时兴的“玩命表演”不是偶然的。表演者无非为了赚钱,不得不铤而走险,观赏者无非是寻觅“新颖又强大”的刺激以填补心灵的空虚。这些“勇敢”的演员和“热情”的观众,反映出西方畸形社会一个侧面。
唐若水文 苗地画(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