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随笔

把话剧送到边防
王石
最近,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同学带着《高山下的花环》和《天山深处》两出戏,到祖国北疆内蒙古军区,向战士们汇报演出。我随团下去,感触到一些以前不曾想到过的问题。
水该多往旱田里浇
话剧,对久居都市的人们说来,恐怕早已看厌了。但在很多边防战士的眼里,仍然是稀罕物。在固阳县,我曾在开演之前与几位战士作过一些交谈:
“入伍几年啦?”
“四年。”
“在部队看过几次话剧?”
“这是头一回。”
“入伍前在家里看过吧?”
“也没有。”
我转而又问周围的几个战士,他们也都红着脸答道:“没看过,一次没看过。”戏开演了,梁大娘一出来,好多人瞧着直乐。我问他们为什么乐,“哎呀,装扮得还真象呢!”不一会儿,当天幕上出现“炮击”的活动幻灯效果的时候,观众鼓起了掌。“呀,快看,还能出火呢!”可见在他们看来,话剧的确新奇得很。见到这一切,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在北京,我们哪里想到过,今天日夜守卫着边防的战士们中间,还有许多人竟连一次话剧都没有看过!
在演出的日子里,几乎每场戏都是座无虚席。我们的戏,在北京曾演过多场,但从没有象这次演出时反响那么强烈。在演剧过程中,剧场里忽而哄然大笑,忽而掌声骤起,忽而鸦雀无声,忽而掩泣唏嘘,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呼应,真象浪头撞击着礁岩一样。
有人说,“话剧不吃香”,可在边疆和偏远的山乡,它“吃香”得很!水,该多往那些旱田里浇啊!
千方百计都会生出来
话剧要下基层,确有它的难处:人多、家什多;还要有相应的剧场条件。《高》剧的舞台装置虽比较简便,但原设计的景片很难离开吊杆,结果费了很大事。《天》剧是实景,道具一大堆,行动起来繁重得很。看来,话剧下部队,必须寻求灵活多样的舞台形式和演剧形式。
心中有战士,千方百计都会生出来。近几年,话剧舞台时空的运用也有了新的突破。英国的莎士比亚剧组来华上演话剧《第十二夜》,总共只有几名演员,舞台景只靠四根支柱和一幅方布变化组合。象这样的演剧规模和舞台形式,在任何一个部队(甚至连队)、工厂、学校都可以举行演出。如果我们不只是为了追求新奇,而是从为群众演剧的意愿出发,借鉴和创新的天地该是多么广阔!关键是,写戏、排戏、置景的时候,就该想着“要下去”。
今天,舞台条件好了,剧团也更专业化、正规化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戏剧可以离群众更远,相反,应当更近些,形式更多、更巧、更有力、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多熏一点兵味儿
一到连队,和战士们一比,立刻就看出我们的差距。有一次,我们到某部炮团参观操练,突然下起了大雨。然而战士们的队列还是那么整齐,战斗动作还是那么准确、利索。他们冒着大雨操作、训练,衣服淋得透湿,却将雨具都让给了同学们。当操炮结束,同学们要演出几个小节目表达他们的心意时,只听一声口令,战士们霎时间整整齐齐地坐在了刚刚被雨浇湿的泥地上。此情此景,使很多同学的眼睛湿润了,他们掀掉了雨衣,忘却了凉意,激动地说:“我们的战士原来是这样生活着、战斗着,这才叫兵!”
我们是部队文艺工作者,天天讲写兵、演兵、为兵服务,但在城市久了,虽说穿着军装,可连兵的样子、兵的气味都快没有了,更不用说兵的生活、兵的情感。在城里,留长发、敞领口,缺乏军人仪态,似乎觉得没啥,而到连队,就立刻觉得刺眼。那里的军营气氛迫使你不得不受约束、受熏染。话剧演员要直接在舞台上以自己的气质、形象去表现战士生活,没有兵味儿,怎么行?
拉杂写来,不过是一点浮浅的随感。无非想呼吁一声:演剧形式要改革,话剧要下去。


第7版()
专栏:访问记

愿做“铺路石”
——访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
章传根 毛继新
今年六月,在贵阳市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创作会议期间,我们访问了主持会议的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同志。
我们来到玛拉沁夫的住房,看到他中等身材,粗壮结实,岁月的艰辛和写作的勤奋,过早地在他头上留下了缕缕白发。
玛拉沁夫是党培养起来的少数民族作家,今年虽只五十二岁,应该在“中年作家”之列,但在文学园地里已经笔耕了三十多年。他的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一九五一年发表的。一九五五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春的喜歌》,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以后,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等作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短短九个多月,他发表了五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我们被他这种旺盛的创作热情所感动,情不自禁地问他:“最近又有什么新作问世?”玛拉沁夫摇摇头,笑着说道:“没有,现在是改行搞‘后勤’罗!”
作家说的“后勤”,是指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做些组织、辅导和日常行政事务工作。从搞创作到改行搞“后勤”服务工作,这对于一个正当盛年的专业作家来说,可是一个很大的变动,也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一九八○年春,玛拉沁夫来北京工作。三年多来,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民族文学的“后勤”服务工作。由于组织行政工作的繁杂,他很少有时间“经营”自己的“责任田”,就连前几年动笔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下部至今未修改定稿;搜集整理的二十二个短篇小说素材也还没有下笔;多年积累准备写长篇小说《忽必烈汗》的历史资料仍夹在笔记本中……
在交谈中,一位朝鲜族编辑告诉我们:这几年来,玛拉沁夫和其他有关同志一道,为繁荣少数民族创作作了不少工作,一九八○年夏天,他积极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筹备工作;一九八一年一月,他四处奔走,筹备创办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学期刊《民族文学》杂志;四月,他积极倡议在中国作家协会讲习所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去年和今年,他分别在昆明、贵阳组织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创作会议,亲自辅导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的创作活动。除此以外,他还走遍了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情况,组织和审阅稿件,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创作人才。为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他心甘情愿做一块“铺路石”。
鄂温克族青年作者乌热尔图就是玛拉沁夫通过文学书信和办民族文学创作班而发现的。这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作者,在玛拉沁夫等人的帮助下进步很快,他的《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分别获得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
就在我们访问的这段时间内,先后有好几个人进来找玛拉沁夫:哈萨克族青年作家送来厚厚的一叠稿子,白族女青年作家拿走了被圈圈画画的中篇小说,朝鲜族诗人夹着一个本子走了过来……玛拉沁夫告诉我们,这几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兴旺,人才辈出。据统计,全国作协中的少数民族会员,三年前只有一百二十四人,现已增加到一百八十六人,加上各分会的少数民族作家会员总共近千人。
讲到近几年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出现的大好形势时,玛拉沁夫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出现了这样好的形势,真叫人高兴,只要我们民族文学兴旺繁荣,牺牲一点个人时间,自己少出些作品,又算得了什么?”


第7版()
专栏:群众文化

家庭二人转训练班
朴云良
辽宁省新民县红旗公社杜屯大队的社员郭桂珍办起了家庭二人转训练班,远近闻名。郭桂珍原来是专业剧团的二人转演员,1982年退休回了乡。她看乡亲们过上了舒心的日子,村里头再也没有哪一家为吃穿担忧了。可也有一件不大遂心的事,那就是很难看到农民们喜爱的二人转。不少人都希望她能为本村演二人转,她有些作难,一是她年已过花甲,登台确有困难,二是二人转最少也得两个人转,一个人怎么转?郭桂珍想了个主意,办一个二人转训练班,培养一批年轻人。这个想法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一个由郭桂珍办的家庭二人转训练班便开学了。
训练班吸收了经过选择的八名青年参加,每天在郭桂珍的指导下进行着各种基础训练。郭桂珍既是训练班的教师,又是后勤主任,从业务训练到生活管理,都是她一人承担。讲课、教唱腔就在她家里进行;练功、排戏,她房前的空场就是天然的排练场。就在一不要国家、集体的补助,二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条件下,培养了八名学员,其中有的还被专业剧团吸收为专业演员。在春节期间,他们为附近农民演出了二人转,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县委和公社党委的领导同志都到训练班去向她表示祝贺和给予鼓励。县文化局授予她“荣誉奖”。


第7版()
专栏:

郭桂珍在辅导 王岷摄


第7版()
专栏:

闽赣漆画展览
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福建江西漆画展览”最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福建漆画历史悠久,利用朱色或黑色为底色,具有既富丽又优美的特点。江西漆画是近三年才兴起的,它吸取了其他画种的长处,勇于走自己的路。这次共展出漆画作品150件。此外,天津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漆画新品种铝版漆画,也同时展出。 (蔡宣)


第7版()
专栏:图书出版发行笔谈

东京“书店街”的启示
胡起望
日本东京的神保町是有名的书店街。这里的书肆林立。有七层大楼的新书店,也有只是一间门面的旧书店。有专售科技或社会科学书籍的专门书店,也有什么样的书都卖的杂书店,专门卖中文和关于中国的书店也有好几家,著名的内山书店、东方书店、亚东书店都在这里及其附近。这里每个月还出一本小型的杂志“书之街”,彩色封面,图文并茂,专门介绍书店和关于书的知识及掌故。
这里的书店,讲究经营艺术。如有七层的三省堂书店,每层都按专业分类陈列、全部开架。由于新书太多,每种书一般只陈列一二本,其中夹有一张长方形卡片。售出一本后,收回卡片,根据卡片到库房取出书补充上架,所以那里的书,保持品种齐全。读者只要站在大书架前,就可以浏览最近出版的一个专业的全部书籍。
在书店街上,有许多旧书店。其中有一座九层大楼的“神田古书中心”,每层都有一家书店,分别售卖音乐美术、哲学教育、法律经济、动植生物、社会思想、文艺、少年儿童、医学等各种不同专业的旧书。加上其他一些鳞次栉比的书店,几乎可以说古今中外,应有尽有。据不完全统计,神田町及其附近,大小新旧书店至少有六十家左右,这是在国内少见的。
在东京生活,突出地感到有“三贵”,就是食品贵、交通费贵和书贵。日本书店的书不是按厚薄论价,而是严格地按质论价的。一本彩色封面的载满连环画的杂志,只有三五百日元就可以买到,但同样篇幅的学术著作,却非二三千日元莫办,究其原因很多。通俗杂志销路大,成本相对就低;学术著作印数少,成本自然就高,这是原因之一。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书店老板知道,这类专业书的实用价值,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卖得再便宜,也没有人要。对于研究专业的人来说,卖得再贵,也还是愿意买到一本。
东京拥挤的地下铁车厢里,经常看到有人捧着书在看。应运而生的袖珍本在书店里就占有很大的位置。它们携带方便,售价便宜,内容丰富,在日本称作“文库本”。有的畅销书一印再印,还改编成电影上映。
从书店街中出售的各国书籍来看,相比之下,我国的图书是最便宜的。但东京书店设立众多网点,为方便读者购买发行袖珍本等,对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也许会有一些启示。


第7版()
专栏:银幕剪影

几部新故事片
《我们的田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是一部青年题材的影片。它以一首五十年代广为流传的儿童歌曲展开艺术构思,通过对陈希南、韩士月等五名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农场的生活经历的描写,表现了一代青年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与追求,热情地讴歌了他们对田野、对祖国的赤子之爱。编剧:潘渊亮、谢飞、晓剑;导演:谢飞;摄影:孟庆鹏、甘泉;主要演员:周里京、张静、吴晓刚、林芳兵、雷汉。(青宣)
《红叶铺满小路》(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故事片)是我国第一部反映红四方面军斗争生活的影片。影片塑造了田川妹、兰子、水香等红军女战士的动人形象,反映了在张国焘“左”倾路线下,广大红军战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坚定的信念。全部实景均在川北革命根据地拍摄,画面真实、感人。该片由张一导演,由李克纯、祝延平、傅丽莉等饰演主要角色。
《月亮不在水中》(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故事片)是一部带有轻喜剧色彩的反映当代青年工人生活的影片。它通过某建筑装饰厂工人牛宝山小组出外揽私活、搞包工的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当前青年工人们的种种思想,以及对待这些思想的不同态度。影片由中杰英、侯野萍编剧,由张其、李亚林执导,演员有沙景昌、张英、丁笑宜等。
(峨宣)(附图片)
影片《我们的田野》中知识青年们在白桦林中留影


第7版()
专栏:杂谈

署名与风格
杨迎新
一位青工,为了达到“当干部”的目的,找来铅字和药水,将《小说月报》等文艺刊物上十几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的原作者名字抹掉,换上自己的大名,然后剪辑成册,以此为资本到某厂吹嘘、撞骗,妄图借此登上“龙门”……
投机到连照抄之劳也不肯花费,在署名上大搞“换头术”,倒也省事干脆,这叫赤裸裸的盗窃;但就“窃技”来说,实在拙劣得可怜,这在那些老练的“扒手”面前是“小巫见大巫”。某电影制片厂的一位秦“编剧”,手腕要高明得多,他先是以“合作”为名,把人家的素材构思全部骗过来,然后翻脸不认账,偷偷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明明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戏抄公”,却装扮成提携后辈的朋友,还大言不惭地说是“借用了一点意念”。这种行径实在要比前者不加掩饰的剽窃更为卑劣,因为他蒙上了一层伪君子的油彩。
抄袭、剽窃,古来就受到一些正直文人的唾弃。韩愈就曾说过:“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他几乎连模仿之作也不容忍,可见要求之严。清人刘熙载则认为“诗品出于人品。人品悃款朴忠者最上”。这是强调搞创作、做学问得有个诚实忠厚的品格。玩虚弄假,东抄西拼,甚至把别人的作品拿来硬安上自己的名字,是难逃“剽贼”之骂名的。
古人讲文德,恐怕主要是为了维护“声名”的纯真,因为那时刊刻作品并没有什么报酬。现在有了稿费制度,这就不但牵连到名,还涉及到一定的利,于是有些宵小之徒就眼馋心动,进而玩弄盗技。也唯其如此,那些挣脱了名缰利索,在署名上实事求是、虚己谦让的人,才愈益显得精神可贵。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倾多年心血,主编出版了270万言的《现代汉语词典》,不仅一文稿费没要,而且连个名字也没留,其情操襟怀能不令人感动?蒋筑英为别人构思科研题目,热心帮助查找资料,甚至献出自己整理的卡片,成稿后又花费很大心血帮助仔细修改,出书时作者一再要求他署名,他坚辞不受。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能不令人敬佩?当然,我们并不提倡毫无道理的“让名”。在署名上应该实事求是,应该重文德,讲风格。至于那些以极卑劣的手法,不仅窃名而且窃文者,则应披露报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不能让这些恶行玷污了我们的艺苑文坛。


第7版()
专栏:

《课外学习》月刊
在全国读书活动蓬勃开展之际,一本朴实、健康的刊物《课外学习》,将为你读书学习带来方便。
《课外学习》是适应青年读者的知识性月刊,辟有十几个栏目,山川风物、历史人物、文化艺术等“古今中外”的知识性内容都包罗其中。每期还配上一些世界著名的画图。这本刊物对青年学生“课外学习”是有益的。
(伊边)


第7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文心》是夏丐尊、叶圣陶集长期的教学和创作经验,于三十年代合作撰写的一本语文自学读物,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印。作者用讲故事的形式对青年谈“阅读、写作”的目的、知识和方法。(意)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艺术实践》,是朱彤先生积三十年之心血写就的一部美学专著。作者探讨了美学的基本问题,诸如美与美感、艺术家与艺术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的美学成分,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探讨进而把握美的规律、把握形成美的多种因素、把握美的感染力。(朱建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舞蹈概论》。本书作者试图用马列主义的文艺观点,分析、研究、总结我国建国三十年来舞蹈创作的经验和教训。书中配有一些优秀作品的舞台剧照。(黄惠民)


第7版()
专栏:

一头沉
八三年八月
华君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