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营私以为羞”
张聿温
“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这是陈毅同志的两句诗。他从上海市调到中央工作后,即提出他的供给关系不要军委负责,要由国务院负责。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样,他说不一样,军队工资高于地方,我在军委是兼职,主要做国务院工作,所以应在国务院领工资。
有一年冬天,中央决定他去某国访问,服装已经制成,不料临行时他患了病,未能成行,他即全部自己负担了制装费用,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决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由于工作的需要,有时他要在家中举办一些招待便宴,也都自己付款。
这些事情,就是“营私以为羞”的写照。为什么人们深深地热爱和敬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以为,除了他们冲杀于枪林弹雨之中,战斗于白色恐怖之下,建国后又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之外,就是严于律己,公私分明,哪怕是看来算不了什么的小事,也认真对待,毫不含糊。他们时时事事以身作则,堪称楷模。
如果把“营私以为羞”作一面镜子,察照世情,我们也可以看到另外两种人的面影:一种是,千方百计拉关系,削尖脑袋钻营,把为个人谋到私利称为“有本事”,谋的私利越多、手段越巧妙“本事”也就越大,这叫做“营私以为能”。另一种是,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哲学,认为“不捞白不捞”。捞了,就舒服,就高兴;不捞,就手痒,就难受,这叫做“营私以为乐”。这是两种很可怕的影子。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的干部,如果附上了这两种影子,那才是活见鬼!
本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是共产党员的本色;可是,这些年来,事情却起了一些变化,有些党员把吃苦和享受的位置弄颠倒了,把羞耻和荣耀的是非也弄颠倒了。所谓党风不正,根子就在这里。因此,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强调党员不许利用执政党的地位、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去占公家的便宜和群众的便宜,不许营私。这可以说是抓到了整顿党风的“牛鼻子”。
每个党员、干部,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都要在“营私”面前受到检验,不妨看一看自己究竟是哪一副面孔。一个党员倘党性未泯,一个公民倘人心未死,那是应该知“羞”、戒“能”,勿以为“乐”的。否则那是可悲的,因为哀莫大于心死嘛!


第8版()
专栏:

三条九陌花时节
李天芳
提起洛阳,很自然地要想到牡丹。而我对牡丹,说实在的,并无特殊的喜爱。我总觉得这被誉为花中之王的花,不如玫瑰那样馥郁,也没有秋菊那样清雅。它的色彩不够丰富,花型又过分地雍容华贵了。
此次去洛阳出差,适逢牡丹盛开,又遇全城举办首届牡丹花会,一下置身于“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的盛况之中,居然一扫我于牡丹的种种成见,使我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洛阳一片浓重的春意里边了。
广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素来享有盛名。但在北方,我却很少见过如此热闹的花会,也很少见过如此感人的群众性赏花的场面。我们去的时候,正是花会高潮。十字街头悬挂着迎接花会的横幅,商店门口陈列着绘有牡丹的彩图,整座城市喧腾着节日般的快乐。到处是观花的人群,到处是谈花的话语。其情其景,正象一首宋诗所描绘的那样: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开,满城方始乐无涯。”
在洛阳,迫使我重新用一种目光认识牡丹,欣赏牡丹的,自然是王城公园。这里是今年花事最盛的地方,也是牡丹的种类和色彩集中表现的地方。那里不仅有比较常见的洛阳红,禾苗壮,还有粉的花蝴蝶,雪白的玉板白,名贵的魏紫、姚黄,极其稀有又深受大家喜爱的黑牡丹、绿牡丹……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颜色和花姿各不相同的牡丹,深感自己过去的种种偏见实在是因为见的太少的缘故。千万朵牡丹在这里汇成花的湖、花的海。让人感受到一种壮阔的美、群集的美、根深叶茂的美。我们去的时候,一阵小雨刚过,花瓣和叶子上还滚动着水珠。硕大的花和碧绿浓密的叶形成鲜明的对照,又和谐地交织相映。花是美丽的,叶也是美丽的。可以说,没有一种花能够象牡丹那样充分而完美地体现出好花需要绿叶扶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一位年老的花工告诉我,今年出现在花会的牡丹有二百多种,王城公园内就有一百多种,还有几十种是初次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些新育的牡丹,一部分已被花工们取了名字,还有一部分,是特意留下,请前来赏花的群众命名的。我们看见那些等待命名的花朵,都用丝线系着一张小卡片。我们也看见成群的人围着一朵花在品评、在议论、在推敲。有些老奶奶抱着孙子、带着儿女,一家几代争着抢着替花取名。一个不满意,再说一个。那情态、那兴趣就象为新生的婴儿在命名。
说到洛阳牡丹,人人都知道武则天贬花的传说。传说虽则是传说,但说得多了,说得久了,好象真有其事一样。这次在洛阳我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到洛阳为什么盛产牡丹?还是那位老花工笑着说:
“哪有则天皇帝贬花的事?不过是我们洛阳,地质肥沃,土层松厚,又不过分潮湿,这些都是牡丹特别喜爱的生长条件。所以洛阳牡丹比别的地方长得又壮又多。好比山东菏泽,也出牡丹。那里的药用牡丹多是单瓣儿。把这种单瓣牡丹移栽到洛阳,几年之后就象复瓣似的,花朵又大又鲜丽……”
这才是真实可信的道理。可是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贬花的传说,并且千百年来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呢?我想,除去人们对那位女皇的评价不谈,这里更多地寄托着劳动人民对一种刚正不阿的品格的推崇;对某种不平遭际的深切同情。牡丹因为抗旨忤上,不惮淫威,被谪出京城,受到冷遇,但她又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迅速而茁壮地繁衍起来,以至成为国色天香。压在这里是坏事,却又变成好事。它有时可能比被捧、被宠千百倍地有利于生存,有利于成长。古往今来,生活不是常常显示这样的真理么?
徜徉在洛阳街头,看见那么多绚烂的花朵,如痴如狂爱花的人流,我觉得自己也时时被感染、被打动。中原大地,是我国古文明的发源地,同时又是灾难深重的土地。历史上,战争、瘟疫、天灾人祸曾留给它满目疮痍。人民在磨难和痛苦中挣扎。生活常常迫使他们携家带小流落他乡。但今天,我看见他们完全是另外的精神面貌和姿态了。在创造了日渐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他们强烈地渴望和要求享受崇高的精神文明,享受生活的色彩、芬芳和温馨。虽然那满口浓重的豫音,世代相传,至今不变,但人们已经不能用往日的眼光去看他们了。
我相信不要很久,洛阳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牡丹城。现在,从南方到北方,人们不是到处在种花、种草,用彩色和芬芳来装扮、美化自己的城市吗?它透露出一种信息。这信息在宣告,那种为时太久、极端枯燥和贫乏的生活已经结束!


第8版()
专栏:

南行诗草(四首)
禾波
在六和塔上我决心登临塔顶,沿着石阶层层上升。远眺浙江水流浩淼,红房绿竹妙趣横生。铁桥横跨辽阔江面,江山壮丽引人入胜。历代诗人早有咏叹,哪有今日新的诗情?
见岳飞塑像你庄严肃穆的塑像,流露出英雄的风采。
“还我河山”的呼声惊
天动地,浩然的正气至今犹在。家道清贫多出孝子,国难深重必有良才。尽忠报国流芳千古,不朽英名启发万代。见秦桧夫妇跪像可耻可恨的坏蛋,死后凄然跪在一起。事情远隔许多年代,人民瞅见仍横生怒气。阴谋诡计得逞一时,陷害别人终于害己。丑恶形象令人可憎,只有奸佞最是卑鄙。
登孤山登上静静的孤山,将四围景色瞰俯。远山、密林、湖水,好一幅天堂的画图。我想写一首小诗,留待日后去诵读。告别了满天云霞,心中却装着西湖。


第8版()
专栏:

《永乐大典》卷帙的又一发现
张志萍
《永乐大典》为我国历史上一部卷帙宏富、成果辉煌,并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大类书。它是明成祖朱棣谕解缙等编辑,初名《文献大成》,后姚广孝等又奉命重修,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分门别类录入,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花费六年时间完成,因出自明初永乐年间,故名《永乐大典》。全书按韵目分列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联的各项文史记载,成为“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的奥典。
《永乐大典》修成后,为了免于被毁,明世宗曾动用许多人力另摹副本一份,分别藏于文渊阁和皇史宬,并派专人负责看管。明朝末年,文渊阁不慎失火,正本被焚;清末庚子年间,副本又被八国联军多次劫掠,所剩卷帙,寥寥无几。据调查,到现在为止,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原本也不过四百册,约计八百卷,仅为原帙的百分之三多一点。
1983年初,山东掖县一社员将自己家中一册放置多年、残缺不全的古书捐献北京图书馆,经有关人员鉴定,证明此书即《永乐大典》的其中卷帙,分别是真字韵门制类卷三千五百一十八至三千五百一十九,凡两卷。根据清末历史分析,此书很可能是义和团在北京抵御外国侵略军时,从敌人手中夺回后随身带回山东的。此册全帙应为五十六页,现存三十九页零一残角,缺十六页。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一十八至三千五百五十一,凡三十四卷,均系真字韵门制类。此册正是大典中门制类的首本,所涉及内容为历代朝门制度,上起先秦,迄止隋末,秩然汇集,资考颇便,是研究古代历史的一部重要参考工具书。
为保存文献,书目文献出版社依照原样影印二千册,书末附有北图善本部写的后记,影印本由北京图书馆服务社征订发行。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淘汰
去年公布被淘汰的一百二十七种药品,其中有的疗效不确,有的虽经长期广泛使用,而且治病救人颇有疗效,但因毒副反应较大也被淘汰了。
看到这种“淘汰”,你能不深感科学正日新月异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正迅速提高吗?
对过去的年代里某些曾有“疗效”,如今却已不切合实际、不符合人民需要的旧习惯、旧想法、旧条条框框等,也应果断地予以淘汰,而代之以新的认识,新的条条。
科学愈发展,知识老化也愈快,人们的知识也必须不断更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光荣任务。即使是已掌握了较多知识的同志,也切莫故步自封,仍须重新学习,更新某些过去学过并曾发挥过作用、而今已老化了的知识,不断吸收崭新的知识。
谢益美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欢喜之余
给朋友的孩子买了几盒糖。糖盒造型全是《西游记》角色。孩子喜爱得不得了。
孩子捧着向佛祖礼拜的唐僧造型说:“保我们家过好日子!”这话却使我大吃一惊。依靠神佛保佑的迷信,怎么会侵入到五岁的孩子头脑中的?
但请成年朋友们莫笑,那塑在大殿里的金碧辉煌的佛像,乃至几块顽石、一株枯木、石刻小猴、草丛花蛇,不是也有人去进香朝拜么?
涂饰了金色的佛像,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原也引人肃然起敬,但制作佛像的工匠们却最确知其中根底。我想,利用电影或电视拍录下那制作糖盒的过程;乃至把戏曲中唐僧、悟空等角色的化装纪录下来,配上些有趣易懂的解说,则既普及科技和艺术知识,又能驱赶迷信,当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铁皆鸣


第8版()
专栏:

中流砥柱 〔中国画〕谢瑞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