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富民政策和适用科技引来节能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安徽省副省长 杨纪珂
据调查,八亿农民生活燃料的90%是靠薪柴和秸秆,按最低限度需要,把一年产的秸秆都烧掉,还缺三亿吨左右。这种落后的取能方式,使一些地方农田的有机质逐年降低,乱砍滥伐林木的歪风难以刹住,多种经营难以发展,生产和生态的恶性循环状态难以扭转。
我国有丰富的风能、水能、沼气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但开发很少;已经开发的,因为科研力量薄弱,原料利用率尚低,节能机具的使用率也不高。因此,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科学研究,推广适用科技,是开发农村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
编者
不久前,我到安徽固镇县农村去调查农村能源的利用情况,发现农民建沼气池以节约能源、增加饲料、肥料的积极性很高。皇店公社龙滩大队去年春天还只有10户建池,如今已有50多户了,而且都是自力更生的。凡建了沼气池的户,省出的秸秆起码多养一头牛。建个池,连灯、灶具只花120元,但两年喂大一头牛犊可得700元,难怪家家都要建池了。清凉公社小左庄生产队离城远,没电、缺油也缺柴。有个回乡知青在县里学会建池技术后回家建了一口池。白天用沼气做饭,晚上点沼气灯。大家看了很羡慕,都想建池,求他帮忙。他答应下来,招了8个小徒弟,不到一个月,他们建起29个池子,原来晚上一片漆黑的37户的小村,现在大放光明。
在石湖区华巷公社马庄大队,最近有100户农民要求县里帮他们建池。已有40户拿出了建池钱,就怕县沼气服务公司不替他们建。象这样成百户农民迫切要求建池的,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过去一度被农民讨厌的“呕气池”,现在一变而为他们心爱的“喜气池”了,原因在哪里呢?
我看,第一是党中央的富民政策。农民现在确信责任制长期不变了,正把过去用地不养地逐渐改变为用养结合、长远得益,把以粮为纲、只耕不牧逐渐改变为农牧并举、以牧养农,把单一务农逐渐改变为农工商多种经营。这三者都要求首先解决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解决了燃料、饲料、肥料和动力
(包括畜力和电力),才能起步。要是没有责任制,仍旧是大呼隆、磨洋工,想要推广沼气池,政府白花钱,农民不得益,哪会有农民自愿花钱争建池子的事呢?
第二是因为在农村能源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第二代沼气池在固镇沼气实验站问世了。它跟上一代老式的不大一样:体积从10立方米变为4立方米,数目从成单变为成双,材料从普通混凝土变为抗碱玻璃纤维增强水泥,结构从粗笨变为薄壳,池型也从茶壶式变为双拱夹层汤婆子式。这些改进使新池费料少,强度高,不漏气,施工快,易出肥,成本低。将来标准化后就可以象生产自行车那样地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了。这种价廉物美的沼气池很受农民欢迎。此外,这个实验站还把旧灶改为省柴灶,只收服务费5元,可省柴50%;一种太阳灶,售价40元,一小时可烧开20斤水。
以上说明,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功效在解决农村能源这个问题上也同样是十分显著的。
马庄大队的100户农民,如用
“三灶”解决了生活用能(一年中沼气7个月、省柴灶3个月、太阳灶2个月),所省下的秸秆每户可以多养两头牛。牛粪一多,大家不妨联合起来建个3—5千瓦的小沼电。这个村庄人均有3亩多田,农产品有油菜、小麦、烟草、山芋、花生、芝麻、杂豆等。有了牛和小沼电,就不怕停电了。只要加工机具配套,油菜籽收了榨油,榨完油磨面粉,接着夏天烤烟,秋天做山芋粉,做粉丝,做花生糖,做芝麻酱和豆制品等等。有了“十小”加工业,这个村庄不富起来才怪哩!我们预计到1987年人均800元,并非幻想。如果对农村正在出现的节能热促进促进,那么,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地方将会取得生态和生产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大收其益。


第5版()
专栏:

一个建设中的新能源村
本报记者 袁定乾
天刚傍晚,新埠大队第三生产队的沼气发电站就开始送电了。一刹那,家家灯火,饲料粉碎厂、蚕房……整个村子显出了活力。
新埠三队是广东省顺德县勒流公社一个燃料缺乏的村庄,科技工作者同当地农民密切合作,正在进行开发新能源的试验。最近记者访问了这个有88户的村庄。它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以生产塘鱼为主,辅以甘蔗、桑茧、香蕉。这里土地不多,仅有的蔗叶和蕉叶也多用来喂鱼。过去,一般农户每年有五六个月没烧的,生产队蚕房保温和蚕茧烘干用煤也非常困难。1979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帮助新埠大队建起科研站,试验建设新能源村。现在已经初见成效。
新能源村几乎家家有沼气池,除用沼气烧开水,还能做两顿饭。社员吴骚文家建有一个6立方米的沼气池,已经使用快四年了。他家6口人,有沼气之前,每年要去广州买煤1,500斤至2,000斤,花钱120元至130元。他告诉记者,现在再不用买煤了,光沼气可解决60%的燃料,不足部分烧些蔗叶。三队副队长李行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往年几乎每户都要有一个强劳力外出一个多月搞燃料,有了沼气,全队一年可节约燃料10多万斤,节省劳力10多个。
沼气发电站建在一幢两层的楼房里,楼下安装着一台12千瓦、20马力的发电机,楼上放着两个大气袋,每个约可贮存50立方米气。发电的沼气是从几十米外的生产队猪场通过地下管道送来的,那里建有7个大沼气池,总容量为235立方米。队里的蚕房紧靠电站,便于利用发电余热、沼气红外给蚕房加温。电站从1980年1月正式发电,三年多来已发电2.5万度,现在每月可发电25天以上,每天供电两三小时,总共有110户社员(包括邻队)用它照明。有的社员还用沼气电来开电扇、电视机或用电饭煲做饭,电压很稳定。
太阳能的利用,在这个村庄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它同沼气配合,起到了多能互补的作用。广州能源所为社员们设计了一种小型的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头一批有17户安装。今年又有一些农户用上了集热更好的新型热水器,把它安装在厨房的房顶上或者院内,早上添上水,中午以后水温可到摄氏四十度左右,用热水煮饭、烧开水或洗澡洗脚,社员把它叫作“节柴器”。猪场建有一台较大型的太阳能热水器,供应喂食百多头猪用的热水;蚕房则用太阳能干燥器来代替煤炭烘茧。
新埠三队使用沼气后,农户改造了厨房、炉灶、猪圈,在这个村庄,看不到一般农村常见的露天粪池,也没有缭绕的炊烟。随着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干燥系统的逐步建立,三队正在建设有四池一塔的供水系统,年内可向大部分农户提供自来水。开发新能源大大促进了环境卫生的改变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新的能源系统与当地传统的基塘人工生态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社员把过去直接下塘喂鱼的猪粪和杂草先制取沼气,用沼气做饭、发电、照明,供蚕房加温、烘茧,再用沼肥养鱼、种桑、种蔗,沼渣还被用来养蚯蚓、种蘑菇。
新能源在新埠三队为什么能较快地达到实用阶段?记者同广州能源所农村能源研究组和新埠大队科研站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他们讲了三点。第一、他们做到了与农民生活结合,与农村生产结合,与建立良性的循环相结合。第二、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武装了农民。第三、调动了农民节能的积极性,使农民乐意投资,不是只靠国家拿钱办点。他们的这些经验,在农村能源建设上,是有普遍意义的。


第5版()
专栏:

依靠群众开发山区水力资源
——湖南省平江县办小水电调查
湖南省平江县地处湘鄂赣交界的山区,缺煤又缺油。但汨罗江贯穿全境,水流急,落差大。这个县1964年开始开发水电能源,尤其是近四年多来,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现已建成小水电站113个,总装机容量2.2万千瓦,架设高低压线路5,700多公里,促进了山区建设。
在办电过程中,平江县贯彻“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则,采取三种方式集资:一是集资入股,按股分红;二是投资补偿,办电后以低价电力偿还;三是联户办电,谁建谁有谁受益。兴建电站总投资中,国家和地方投资占23%,社队自筹占32.8%,群众投工投资占44.2%。近四年来,全县发展的小水电共投资1,982万元,其中县和社队自筹占92%。许多农民户与户、队与队、户与集体联营办电,有的农户还自己集资办电。对于群众办电,县里热情帮助,提供方便。柘庄公社黄泥大队地处深山区,今年元月,第一队与第五队联合自筹2,400多元资金,用20多天建成一个装机3千瓦的微型电站,架线4公里,使两个队33户农民有了电照明。
开发利用水力资源,缓和了农村能源紧张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现在全县办起了180多个工矿企业,农村也用水电带动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总数有2,400多台,碾米、磨粉、压面、轧花、揉茶、榨油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每年可节省劳动工日500多万个。
平江县办水电坚持面向农村,对农村实行廉价供电,鼓励农民推广生活用电,使农村生活条件迅速改善。除保证广播、电影,区、社卫生所等公益事业用电外,去年以来,有的农村大队已开始试行用电煮饭、炒菜、烧水。实践表明,推广生活用电是解决封山育林与烧柴矛盾最有效的途径。用电代柴,省了烧柴,保护了森林资源,又节省了煤炭,清洁卫生,受到农民欢迎,全县农村迅速发展到1,480多户,农民办小水电的积极性更高了。 王幼飞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锅下不愁养头牛”
田边
江苏武进县陈巷大队,粮食产量历来很高,但过去养殖业很不兴旺,因为农民“锅上不愁锅下愁”,一年要缺半年草。现在推广了沼气池,村里破天荒地出现了近百头奶牛。农民们说“锅下不愁养头牛”。
陈巷大队的农民对沼气池的认识,没有停留在可以解决“锅下愁”上,而是进一步看到,“锅下不愁”之后,省下的草可以养头牛。这种眼光实在可喜。我想,沼气池在“锅下不愁”的地方推广不力,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同志的眼光,还局限在“锅下”。
其实,即便是“锅下不愁养头牛”,算的也还只是第一笔帐。一头奶牛喂好了,一年能产上万斤奶,加上牛犊,净收入可望2,000元;一头牛一天要有20斤左右的粪便,又反过来促了沼气;肥料在沼气池中经过发酵之后,质量提高30%到40%,成为优质有机肥。
所以,沼气池的好处,不只是“锅下不愁养头牛”,而是带来了良性循环。同样,“锅下愁”的坏处,也不仅是少养一头牛,而是带来了恶性循环。秸秆里含有很多作物营养的“三件宝”——氮磷钾肥。用秸秆做燃料,这些养分毁之一炬。秸秆不能还田,农田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土地越种越瘠薄。于是,要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只能逐年加大无机肥的施用量。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高产地区总有一天会变成难以挽救的低产地区。
八亿农民,每年要烧掉生物燃料5.4亿多吨,相当于3.9亿吨原煤,是1978年全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消耗量的一半,是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单是现在严重存在“锅下愁”问题的7,000万农户,办起沼气池,一年就能节省秸秆1.5亿吨。这可以养多少头牛!如果“锅下不愁”的地方也办起沼气池,将有多少青山免遭不必要的斧斫之苦,大量的树木、秸秆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巷大队的农民,认识到了“锅下不愁养头牛”,推广沼气池就已经很积极了;如果人们认识到沼气池能带来良性循环,那么,沼气池即便在“锅下不愁”的地方,也会蓬勃发展起来。


第5版()
专栏:

江苏海安县海北公社农科站的青年,研制成一台水泥结构太阳灶,一年可节省烧草一千多斤。 杨一秋摄


第5版()
专栏:

一台节能水泵的诞生
本报通讯员 忠华 乃旭
“脚踏水泵试制成功了!”消息传遍了湖北省沔阳县郭河公社。农民们高兴地说:老朱为我们农民办了件大好事啊!
老朱是公社农机管理站的技术员,名叫朱同伦。去年4月,他在苏扬二队支农,当时天旱,急需秧水,由于缺电少油,队里的抽水机坏了的没有修,好的又用不上,水车老早就没有了。全队只得男女老少全体出动,没日没夜地用桶挑,用盆端,人吃了大亏,还是干死了不少秧苗。他心里很难过。从那时他就下决心要造出一种不用电,不用油,又适于家庭操作的提水机械。
在有关单位和技术人员的协助下,他根据压把提水机的吸水原理和机械传动原理,仿效轧花机的曲轴,提水机的吸筒,压面机的飞轮,经过加工改进,作为水泵的主要部件。从去年6月开始,经过150多天的奋战,六次大的试验,才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台脚踏水泵的效力,通过试用测定,提水扬程按2米计算,流量为每小时16立方米,如果一个劳力一天工作8小时,每亩灌水4厘米,可灌溉4.7亩。
这种水泵制作和安装简便,最高扬程可达3.5米,造价便宜,在目前缺电少油的情况下,适合一家一户作业。朱同伦用手摸了摸这台水泵,说:“这台水泵虽然试制成功了,但部件还不够标准化,还需进一步改进。机重由现在的60公斤减到40公斤左右,造价由120元降到100元以下就更好了。”在上级农机部门的协助下,他们正着手进行最后的改进定型,积极准备通过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


第5版()
专栏:农村新型节能机具

小型人力喷灌机
河南省夏邑县机械厂在今年年初研制成功一种小型人力喷灌机,只有15公斤重,一个人用手即可操作,每小时可浇地二分,抽水2.5吨左右。喷灌机喷头射程为12米,加上管长17米,射程半径可达30米。喷头雾化程度可自由调节。对于水井、坑塘、手压井等水源,它都能够适应,使用灵活。这种喷灌机还可用于农作物、果树、蔬菜的农药喷洒,最适合于户用和菜农使用,受到许多地区农民的欢迎。 隋守林


第5版()
专栏:农村新型节能机具

“岳2”型省柴灶
湖南省岳阳地区研制的“岳2”型省柴灶,已在11个省推广应用。“岳2”型省柴灶,建造容易造价低,既适合湖区烧稻草,又适合山区烧硬柴。在摄氏20度左右常温下,烧开十斤水只要十分钟、一斤柴,比普通农用柴灶省柴一半以上。去年10月参加农牧渔业部全国省柴灶评比会,被评为全国重点推广的优秀省柴灶,热效率居全国前列。 艾湘涛


第5版()
专栏:农村新型节能机具

人力多用机
湖北省大冶县农机具研究所试制成单人操作的
“人力多用机”。它用脚踩传动,不用电、畜动力。一小时可以脱粒二至三百斤;切红薯、萝卜、土豆片八百至一千斤,刨薯丝四百多斤;打薯浆一百五十多斤。适合于一户使用或几户合用。这种人力多用机整个机重约三十斤,拆开来一个人可以挑着上山下田。 李文湖


第5版()
专栏:资料

风能
我国平均风能密度为每平方米一百瓦,总量为十亿千瓦,可开发的有一百万千瓦左右。
我国是世界上风能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十多年来,国内已研制出百瓦级、千瓦级、十千瓦级功率的风力发电机十多种。甘肃研制的十千瓦风力发电机用于开发地下水源、灌溉绿洲。浙江研制的十八千瓦和四十千瓦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力已并入电网,为缺电地区提供了生产用电。
当前,农村、牧区和边远地区能源紧张,开发利用风能,不但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老耕


第5版()
专栏:

探索农村新能源
本报记者 彭自襄
夏季的一天,在四川简阳县养马公社的一个沼气池旁,两个把袖筒、裤腿卷得高高的人,正在给沼气池添料,猪粪糊满了双腿,粪水和汗水沾满了额头。
他们是来自成都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两位科研人员。高个子叫刘克鑫,是研究所农村能源研究组的负责人。另一个叫孙国朝。他俩正在作沼气发酵的实验。
四川农村能源短缺,近年来,许多农民修建沼气池,利用沼气照明、煮饭和作动力。但许多池子产气率低,原料利用率低,使用率低。这“三低”不解决,沼气事业就可能夭折呀!他们决心突破这个难关。
孙国朝和组里科研人员从46种污泥中,筛选出了甲烷含量较高的两种,拿到了简阳县养马公社进行实用性的试验。20多天中,他们不断操作、观察和分析,终于探索出适时适量添加起动菌可以提高产气率的新技术。后来,凡是采用这一新技术的地方,沼气池产气时间都较一般池子提前4天,产气率提高5倍以上。
去年暮春时节,孙国朝又承担了探索产生沼气的合理的原料构成比例和理想的沼气池型,以提高产气率的实验任务。刚开展这项实验活动,就遇到供实验用的原料——猪粪不足。每天清晨6点钟以前,他就和几位同志一起蹬上架子车到几公里外的养猪场、冷冻厂收集猪粪,把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天,他正在密封式的实验室里工作,一个模拟沼气池和储气袋的接头处被猛烈膨胀的沼气冲开,发酵后的猪粪混合着腐烂的秸秆突然喷射而出,糊满了他的全身。只有6平方米的实验室内,顿时弥漫着象臭皮蛋味似的硫化氢有害气体,刺激得他恶心、鼻酸、泪流不止。他顾不得浑身是粪便,尽力把裂口封住后,自己却翻肠倒肚地呕吐起来。
象孙国朝、刘克鑫这样的科研人员,在农村能源研究组里还有许多。人们打心眼里称赞他们是探索农村能源的尖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