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论坛

运用法律手段 合理利用能源
北京大学 魏英 郑州大学 肖乾刚
我国能源生产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现年产各种能源折合标准煤达六亿二千多万吨,但仍然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华东、东北等工业集中地区能源不足尤为突出,已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我们调查和有关资料反映,在能源的开发中,由于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浪费是严重的。从煤的开发来看,全国国营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只有40%—50%。换句话说,就是在已开采的煤矿中有近半或过半的资源被丢弃在地下。有的矿区开采方法不当,损失惊人,加速了资源的贫化。有些社队小矿采用“掏心战术”和“虫子吃水果”的开采方式,实行掠夺式的开采,导致资源的严重破坏并埋下不安全的隐患。有的煤矿的煤层跨省分布,由于缺乏地区间的协调,一部分煤白白浪费了。储运过程中的浪费,迄今尚未受到重视。
再从能源的使用方面来看。我国能源消耗量折合成标准煤计算,与日本相差不多。而同样的能源消耗量,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我国的4倍。与苏联、美国等相比,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也高出一倍多。这表明我国能源使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浪费。
我国节约能源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从1980年到1982年三年间,我国节约和少用能源相当于8,000万吨标准煤,其中通过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和部分产品结构,即由于结构改变而节约的能源占三分之二。然而,提高矿山、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开采回采率,加强能源管理等节约能源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因此,今后节约能源,就要在能源管理和采用节能技术上多下功夫。这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能源立法。实践说明,如果只是例行公事式地作一般性的号召,是难以消除目前普遍存在着的严重浪费现象的。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加强能源工作中的法制建设,即把那些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节能基本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全国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并由国家强制实施。
国际上一些节能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无不利用法律手段。他们的许多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日本早在1951年就颁布了《热管理法》,对各个工业部门的燃料消耗规定了标准。年耗标准燃料1,000吨以上的企业为“热管理指定工厂”,这类工厂都要有燃料计划和统计报告制度,并设立热管理人员专门负责。1979年5月,日本国会又通过了《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律》。同年10月,制订和公布了对工厂经营者的能源使用“判断标准”,规定了约80项具体节能对策。这些法规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对节能起了很大的作用。1980年与1973年相比,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2.2%,而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了22.8%;1980年日本一次能源的总消费量比1979年减少了约2%,而国民生产总值却增长了4.2%。因此,日本把节能看作是一项新的能源。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要制订出一个完整的能源资源保护、能源开发和节约能源的国家能源法,条件尚不具备。但是,在已经颁布的节能指令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先制订一个加强能源管理的法规,并相应制订工业企业耗能准则、建筑设计节能规范和民用消费品的耗能指标等各行各业的耗能规定,使各方面的节能工作有所遵循。同时,要设立专门机构从事节能工作的检查和监督,保证节能法规的实施,运用法律手段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实施节能措施。总之,我们应该把积极加强能源工作中的法制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使能源的利用和节能工作得到法律上的保证。只有这样,我国的节能工作才会持续地开展起来,才能做到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第3版()
专栏: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饲料资源
农牧渔业部 余也凡
当前,我国发展畜牧业遇到的问题是,一方面饲料不足,另一方面有些资源又未能得到开发利用,已经利用的某些饲料资源也不尽合理。例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用稻谷喂猪、喂鸡。按营养价值比较,稻谷所含粗蛋白质比玉米和大麦低20—35%,消化能低10—20%;同样是100斤稻谷,作饲料实际上减少了将近五分之一的营养价值。因此,应该积极组织地区间大米和玉米的调剂、兑换工作。以水稻为主的产粮区,还可以从作物布局上考虑进行必要的改革,在适合种植玉米的地方,尽可能多种些玉米作饲料,逐步减少稻谷的用量。
更重要的是,应从饲料配方上想办法。饼粕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应当扩大饼粕饲料的比重。现在,我国仅有10%左右的饼粕用作饲料,太少了。各类饼粕中,棉籽饼和菜籽饼产量近100亿斤,用于饲料的潜力很大(不与人争食)。这两种饼粕含粗蛋白质30—40%。但是,大多数地区的绝大部分饼粕都作了肥料,少部分用作牲畜饲料,使大量的蛋白质丢在土壤中,不能通过畜禽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畜产品。我国年产饼粕约200亿斤,每年相当于六七十亿斤粗蛋白质被白白扔掉。为了安全使用饼粕,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脱毒技术,同时探索合理的搭配比例,以提高饲养效果和经济效益。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快加强。
豆科植物茎、叶含蛋白质都比较高。紫云英的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在20%以上,一亩绿肥以产100斤干草饲料计算,其中含有20斤粗蛋白质。但是,目前贮存技术过不了关,影响了它的生产、利用。紫花苜蓿的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也在20%以上,但收割时,大量的叶片散落在地里,等于丢掉了蛋白质。这需要解决收割、贮存和加工等一系列机具的设计、制造问题。
全国各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在7,000亿斤左右,其中麦秸、稻秸、玉米秸占70%以上。这些秸秆本来营养价值不高,但经过处理后,可以提高消化利用率12%—20%,蛋白质的利用率也相应提高4—6%,牛、羊采食量增加20%左右。因而这些秸秆是我国发展畜牧业潜力极大的饲料资源。
树叶是容易被人忽视的饲料资源,其粗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0—20%,而且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据吉林省调查,仅村屯附近的灌木林树叶,就可以制成10亿斤叶粉。叶粉添加在产蛋鸡配合饲料中,每吨饲料可降低成本3元。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的副产品、下脚料作饲料,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甘蔗渣每年约500万吨,它是生产饲料酵母的好原料。水果加工后的下脚料,如酿造葡萄酒的下脚料,含粗蛋白9%左右,相当于玉米中的含量。
当前,由于发酵技术的发展,具备了利用糖渣生产赖氨酸的条件,合成工艺已被有关工业部门掌握。利用石油化工工业的中间产品,采用合成技术生产饲用氨基酸、维生素、抗菌素、促生长素等已成为可能。不过,合理开发饲料资源这项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需要群策群力,运用新技术,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这样,我国的饲料问题就有可能解决得快些,好些。


第3版()
专栏:

甘蔗渣——一种好饲料
尤新
我国猪、鸡存栏数虽居世界第一,但产肉量低。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饲养,特别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低。要使我国畜牧业、养殖业较快发展起来,必须采用科学饲养方法,改变饲料构成。当前,我国要开辟高营养饲料蛋白的来源,增加生产新饲料。
解决蛋白质来源的途径很多,但能在短期见效,不与粮食争地,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是饲料酵母。饲料酵母的营养价值不亚于鱼粉,它含有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五十的蛋白质和约二十种氨基酸。它又比一般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禽畜饲料中加入百分之五左右的饲料酵母,对猪可增重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还可减少饲料百分之十;对蛋鸡可提高产蛋率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每吨饲料酵母增产蛋二万五千至三万个;对奶牛每吨饲料酵母可增产牛奶六至七吨。
我国有丰富的农业废料,各种秆茎和皮壳每年几亿吨。其中特别是蔗渣,已集中在糖厂,价格低廉,是较好的利用对象。一个日处理甘蔗二千吨的糖厂,每个榨季有风干蔗渣三万五千吨,可生产饲料酵母六千吨。即使蔗渣用于造纸,亦可筛出百分之三十的蔗髓。髓部不能造纸,但产糖率不低于皮部,一万吨蔗髓亦能生产二千吨饲料酵母。北方用高粱秆造纸,也可利用秆髓。比方,太原纸厂每年有一万吨高粱秆髓不好处理,若利用起来,是很可观的。
糖厂利用蔗渣发展饲料酵母生产,不仅能充分利用停榨期间的水、电、汽等通用设备,提高糖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将有力地支援附近蔗区养殖业的发展。
按照蔗渣水解制饲料酵母的消耗估计,按年产二千吨计,每吨成本约一千元。投资三百万元,五年即可收回。目前,我国由于饲料蛋白不足,每年进口鱼粉二万吨,要花外汇二千多万元,这笔钱是可建设一座年产二万吨的饲料酵母工厂。
(据《科技市场报》)


第3版()
专栏:

配合饲料经济效益高屈
木司
为了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广辟饲料来源,发挥配合饲料的效益,江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从1979年7月开始,在进贤县李渡公社进行了配合饲料喂猪同当地群众单一饲料喂猪方法的对比试验。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由原来单一饲料的每公斤20—30克,提高到100—130克,能量与蛋白比率合理,必需氨基酸和矿物质水平大幅度提高,粗纤维含量相应下降,因而更符合猪生长育肥的需要,有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一般日增重比原饲养方法提高一倍左右,饲养期由一年出栏缩短到四五个月,节省饲料25—30%,节约饲料费用8—13%。


第3版()
专栏:人物专访

土壤学家的忧虑
——访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熊毅教授
本报记者 颜世贵
每到夏秋,时有暴雨倾注,洪峰迭起,给一些地区的生命财产带来了灾难……有人说,这是老天爷作怪。但是,人们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
不久前,我在六届人大会上见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熊毅教授,使我又想起了他同我的一次谈话。
那是在四川发生特大洪水过后,人们在总结教训的时候,我去访问他。话题自然由此引起了。熊老对我说:“洪灾严重,主要是与大气环流造成的暴雨有关,但是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不能容纳水,也是造成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不是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呢?熊老认为,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由于人口增加,科学技术发达,人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了。当然,人们不能因此而停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在于开发利用的人,不能忽略资源保护,如果急功近利,只开发不保护,自然资源就难免遭受破坏了!
年逾古稀的熊毅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的土壤学家。他从事土壤研究已有50多年。早年留学美国,是第一个用X射线分析中国土壤粘土矿物的人。回国后,在土壤研究所创建了这一项工作,并带领专业队对土壤进行考察。南疆北土留下了他的足迹,黄河两岸、淮河流域和海河地区洒下了他的汗水。
这次见面,他又三句话不离本题地对我说:“土壤对于人类太重要了,它是人类最重要的物质财富。动植物都是靠土壤生长的,哪个国家土壤好,哪个国家的农业基础就牢固,哪个国家的发展就快。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一定要与保护土壤资源相结合。有人说,‘我们是大地的主人’。是的,人是自然的儿女,也可以成为自然的主人。合理地利用自然,它听你指挥,否则给你报复很大,你就成了自然的奴隶。人们要想掌握利用自然的主动权,一切活动就要符合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熊老略加思索地接着说:“有人说,‘人类走过大地,足迹留下沙漠’。显然,这话有点言过其实,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常有这样的情景,土地资源破坏了,人类只好搬迁他地,而原地逐渐荒废。我到过内蒙古,看见草原受破坏的地方,沙漠就出来了。黄河水原先也是清的,两岸有树有草,后来,就因为不保护土地,水土流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说到破坏,熊老有些激动了。
他说:“人们总是离不开环境的,但是,人们经常在改变和破坏环境。破坏环境主要是破坏自然资源,比如,乱砍滥伐,破坏了森林;过度放牧或乱垦,破坏了草原;盲目捕猎,破坏了野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正常繁衍;森林草原的破坏引起气候变迁,造成土壤侵蚀,河流、水库、渠道、港口的阻塞等等。”
他又强调说:“有些人不懂得生态,做了蠢事自己还不知道。自然界是错综复杂的系统,要用系统方法利用它,保护它。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不能没有生态系统的观念。”
谈话结束了。熊毅教授似乎言犹未尽,又对我说:“噢,你们报纸不是讨论过水土流失的教训吗?我希望看远一点,加强综合研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如能这样,我就感到欣慰了。”(附图片)


第3版()
专栏:建议

适应植保特点 改进技术管理
全国植保总站 王德秀
解决作物病、虫、草、鼠的危害,是农业增产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植保工作技术性强,农药的选择、配制、施用要求都很严格,多数农民对此还不熟悉。前两年,水稻和棉花部分产区曾出现因乱用、错用或误用农药造成人畜伤亡和中毒事故;同时,防治投资增加而收益减少的问题也很突出,农民纷纷要求采取措施,改变这种情况。
实践证明,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植保专业承包,搞好技术服务,是改进植保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建议采取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和作法:
1、以公社或大队为单位,以社、队农民技术人员为主,成立植保公司或植保专业队,实行企业经营,与队或农户签定承包防治合同。合同内容可包括全年的或季节性的粮、棉或其他作物病虫防治,或单项病虫防治。
2、承包技术的指导者以县、社农技、植保专业干部为主,结合社、队农民技术员。由他们与社、队(农户)签定专项技术指导、咨询合同,负责拟定并印发技术方案,分期到队(户)传授技术方法,现场指导,解答问题。这种作法能密切结合生产、科研、教学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具体地调查生产动态,系统培训基层技术骨干,推广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
3、组织联户或合作防治,以农村及联产的农民技术员为主。县、社植保公司要重点抓好对他们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在植保中起到样板作用。以他们为骨干组织联户防治,也可由他们带头组织合作防治。
4、县成立植保技术服务公司,具体任务是帮助基层植保专业组织开展承包防治和技术服务工作,培训社、队植保骨干,与县生产资料、农机、财政等部门配合,协商办理全县的农药、药械、燃油、零配件等供应和调拨工作,保证全县社、队植保工作和专业承包的正常进行。此外,县公司还可负责提高全县植保工作的技术水平,总结专业承包中有关技术管理、经济效益等经验。


第3版()
专栏:考察记

漫谈燕山“青龙”
内蒙古呼和浩特七中 段仲元
在古老的燕山,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一带,有一条青色的巨龙。它主管着这一带的阴晴旱涝。山下有一个深潭,青龙常常翻山越岭来到山下潭中饮水,然后播云布雨,使得这一带草木茂盛,风景如画。
军都山果然有青龙吗?青龙隐居在何处?我们趁着举办地学夏令营的机会,就这个神奇的传说对军都山进行了实地观察。
我们登上了八达岭,向四处眺望,长城内外的奇妙景色尽收眼底。只见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古老的长城蜿蜒起伏,使我们如醉如痴,心旷神怡。忽然,一个奇妙的地质现象闯入我们的眼帘,在那由浅色岩石组成的山石中,一条条青色的石带翻山越岭,仿佛是一条条巨龙,尾拖于山岭间,头在山脚下饮水一般。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传说中的青龙原来就在这里!这条条青色的石带就是一条条真实可见、活龙活现的“青龙”啊!
那么,这些青龙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八达岭一带的山,大都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的肉红色燕山花岗岩。由于地质作用的巨大力量,使得这些坚硬的岩石产生了裂隙,地下的岩浆便顺着这些裂隙灌入,冷却后形成了脉状的岩石,称作岩脉。由于这些岩脉象堵堵石墙突立,又称作岩墙。这些岩墙颜色发暗,样子象一条条青龙。过去由于科学不发达,无法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就把这些暗色岩脉当成了青龙。现在明白了,它原来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这些“青龙”又是怎样倒吸水呢?
由于风化作用,使得花岗岩产生了裂隙,因此就具有微弱的透水性,而暗色的岩墙,岩性致密,几乎不具透水性。这样,大气降水经过花岗岩渗透下来形成的地下水,由于受到暗色岩墙的阻隔,便聚集在其周围,并顺着岩墙涌流成泉,这泉便是“青龙潭”,远望这岩墙和潭水,就象青龙倒着吸水一般。


第3版()
专栏:

一本别开生面的论文集
中国地质学会 陈安泽
去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论文集——《探索地球的奥秘》。它不是见诸经传的专家著作,而是十几岁的中学生写的小论文。这是他们利用课余、假日、夏令营、冬令营,在大自然的课堂里,通过观察、探索各种地质、地理现象取得的成果。其内容丰富,或是对一山、一河、一湖、一泉、一洞、一石成因的阐述,或是记述某些矿产、岩石、化石的情况,或是较全面地论述某一地区的地质、地理特征,或是对地学与人类的关系的通俗阐述。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兴味。不少论著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漫谈燕山“青龙”》这篇小论文,不到一千字,叙述了燕山“青龙”形成的原因。
这批小论文,不但反映了我国中学生的地学知识水平,也反映了他们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立志探索地球奥秘的精神风貌。


第3版()
专栏:科技史话

电力革命的兴起
魏宏森
电力革命主要是指实现电能的转换、传输和利用,即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然后将电能通过线路进行远距离的输送,最后将电能变成各种形式的能。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为实现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提供了理论基础。1866年,德国发明家西门子制成了一台自激直流发电机。这种发电机成了现代电机的雏型,具有划时代意义。
此后,专门生产电能的各种发电站应运而生。1879年,莫斯科建造了7台发电机;十九世纪末叶,随着工业和城市用电量的增长,世界上又出现了一批中心电站。例如,1882年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建立了第一个中心电站——直流火力发电站,把直流电输向城市各用户。同年,法国物理学家德普勒成功地进行了远距离高压直流输电的试验。这一成就轰动了欧洲。德普勒试验的意义是,它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线输送到当时人们不敢想象的远距离,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
可是,随着发电量的增加,长距离输电需要将电压增高到几千伏,这就暴露了直流发电机主要是事故多、成本高的弊病。于是,交流发电机得到迅速发展。188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法拉里提出了对交流发电机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旋转磁场原理。根据这个原理研制的电动机简单、安全。1889年,英国建成大型单相交流发电站,将一万伏特的交流电输送到7英里外的伦敦市,然后降到100伏供用户使用。这一年,俄国工程师先后发明了三相异步电动机、变压器和三相制,基本上解决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问题。
1891年,俄国科学家建成了一个水力发电站,用三相交流发电机产生电能,然后送到175公里以外供用户使用。从此,远距离输电成功了。这一成就,标志着电力工业发展到新阶段,表明电力比蒸汽动力具有明显的优点。因此,电机的产生和电力的应用,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强大的动力。同时,它们推动科学技术的许多部门的变革,开创了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如果说,蒸汽机的应用,第一次实现了人类体力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则在更大程度上解放了体力,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同时,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共产主义的到来提供了物质基础。二十世纪初,列宁就说过: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太阳能汽车
澳大利亚的两位工程师乘坐自己制造的太阳能汽车,参加了横越澳大利亚“绿色大陆”的汽车竞赛会。由澳大利亚西部城市佩斯出发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悉尼,共用了20天,行程4,000公里。这辆不寻常的汽车的电动机的电源来自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为8平方米,同时兼作汽车的顶棚。
(周家高)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节能糖化酶
日本发现一种节能糖化酶。它的糖化能力比一般菌酶高4至5倍。把这种酶加入大米、玉米、小麦和木薯的淀粉中,不需要加热,在正常室温下放置48小时,结果95%以上的生淀粉都变成了葡萄糖。
(新科际)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红外线烘干漆层
瑞典一家公司研制成一种修理车身用的红外漆层烘干装置,用它烘干面积2.6平方米的车身时,比用热空气烘干法减少80%的时间。
(林 候)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新型自行车传动装置
英国一家公司使用了一种新型自行车自动传动装置。该传动系统有16个传动齿轮,齿轮变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踏板上的压力大小来实现。据称,这是二十年代笛莱尤发明传动装置以来,自行车齿轮传动系统中的重大突破。
(泰 科)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限菌生物室
限菌生物室是绝对无菌或有固定种类微生物的密封舱室。苏联皮罗戈夫第二医学院临床应用这种装置做无菌手术,已有十年了。限菌生物室用透明聚合材料制成,空气经过过滤与消毒进入室内。它适于不宜包扎的大创面病人的治疗,愈合时间可缩短一半或三分之二。无菌室是治疗伴有继发性免疫缺陷的病人的理想环境,病人可以免受病菌的感染。
(辛南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