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3-07-08

1983-07-08新闻联播 文字版

“合理推论”未必真实

第8版()<br/>专栏:<br/><br/> “合理推论”未必真实<br/> 舒 芜<br/> 辛亥革命前后,野史笔记成了反清的一种武器。先是重印清初的《扬州十日记》之类和文字狱记载,后来又越来越偏重宣播清朝统治者的种种丑史,褫其威严,长我志气。然而这中间就往往难免有溢恶之词,它投合了人们的同仇敌忾之心,于是广泛流传,不可遏抑。再后来就有学者如孟森、冒广生等人出来,对一些影响很大的不实的传说,加以辨正,有理有据,在读书界中颇奏廓清之功,但在一般社会传闻中收效还是很小。例如,我少年时就还是津津有味地读着《清史演义》之类,其时已在孟、冒诸公的论文发表之后了,对于书中那些已经被学者纠正的不实之词,我和我周围的人照旧喜闻乐道,而且肯定有人后来终生不知道还有孟森、冒广生的考证文章的。<br/> 洪承畴的降清,是野史笔记爱谈的题材之一。什么清太后亲身去使美人计,向被俘后绝食的洪承畴送开水,实际上却是人参汤,洪承畴喝了死不掉,便在美人的诱惑下动摇投降,等等。这件事整个儿是无稽之谈,不必说了。且说其中有一个细节,说是洪承畴大义凛然地实行绝食之时,清廷苦于无法招降他,太后亲去窥探,回来后就肯定洪承畴并无真正的必死之心,招降尚非无望,根据是窥见了洪坐在狱室中,屋顶灰尘落在他的衣上,他郑重拂拭干净而后已,“一衣之惜如此,宁不惜命乎?”……我已经知道整个故事都不足信之后,仍然很佩服这一个细节虚构得很有意思。是的,一衣之惜如此,宁不惜命乎?这是多么即小见大的完全合理的推论呀!<br/> 及至十年浩劫到来,含冤自杀者时有所闻,其中有些人自杀之前的情形,却逐渐动摇了我的想法。我不是指沐浴盛装烫发而后……的例子,那并不新鲜,鲁迅的名文《女吊》我是早就读过的。我听说——还是不必一一具体细说,只是不妨抽象地说一句:好些情形正是近似于衣上掉一点灰都习惯地拂拭干净,而随即不惜一死那一类。那是同沐浴盛装有意为之大不一样的。<br/>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人在决心连生命都不要的时候,且会保持一些生活习惯例如爱整洁之类吗?事实就是有的。而且后来我读巴尔扎克的《驴皮记》,看见书中描写青年赌徒拉法埃尔·瓦仑丹输光了最后一枚金币,决心跳河自杀,在桥上被迎面而过的搬运夫把衣袖弄脏了一点儿,他便不由自主地把灰尘轻轻抖掉,这一细节恰同野史所写洪承畴那一细节相似,真是太巧了。巴尔扎克似乎也怕读者对这一细节有疑问,便运用他的渊博的知识,写瓦仑丹自己也注意到自己这个行动,于是他想到英国的卡斯特列拉爵士在割断咽喉之前,还先满足了一些最平凡的需要;而法国的欧舍院士,在投塞纳河自杀时,还要先找到他自己的鼻烟壶。这显然是巴尔扎克很重视自己所写的那一细节在读者面前的可信性,这样地举出类似的历史事实来证明它。<br/> 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忠实于生活的本来的样子,哪怕这样子从某种推理的角度看来是“大不合理”,“断无此理”。而那些向壁虚构的作品,却会虚构出某种“完全合理”的情节和细节,一时之间取得读者的相信,最终却经不起生活真实的检验。后者动机之好坏,并没有什么关系。即如某些清野史的作者,明明出于掊击清廷的革命的动机,然而其向壁虚构的失败依然是失败。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喜欢讥笑理学家,说理学家认为“理所必无”的,常常正是“事所实有”。在我们看来,当然不是说现实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而是说不能离开现实生活来谈理,更不能按照那种脱离生活的理去剪裁炮制现实生活。

在梦境里

第8版()<br/>专栏:大地<br/><br/> 在梦境里<br/> 金 近<br/> 从南京到北京的火车卧铺上,我做了个少有的梦。<br/> 我梦见赵树理同志坐在讲台上,在做“文化大革命”中争取“解放”的检查。周围的气氛是很融洽的,参加会的人都是笑呵呵的瞧着老赵同志。等他检查完,大家似乎都同意。因为是梦,就没有举起胳膊高喊口号、造反派作总结这些内容,只记得老赵走进一间小平房,大伙跟着进去,我也进去了。我同他讲了些什么话,现在还记得,我说:“老赵同志,你当过我们的党小组长,往后还是希望你多写点农村题材的小说……”这时候火车晃啷一震荡,我醒了。车窗外面射进来的月光,洁白如水,车厢里的旅客都沉睡着,有个打鼾声伴和着车轮急转的轧轧声,这种单调的节奏,更引起我的抑郁和惆怅了。我觉得奇怪,怎么会做出这样一个梦?而且梦里这些情节富有传奇色彩,既不是事实,我也没有这样想过,居然在梦幻里出现了。还是我在干校的时候,听说老赵在山西被一伙暴徒拉来拉去的游斗,又打又踢,他是给活活折磨死的,听后心里难过一阵,也就算了。事隔十多年,怎么又在梦里见到老赵了?<br/> 我寻思着做这个梦的原因,到底想起来了。原来是白天我和一位同志谈起老赵生前的为人,我的头脑里有个反映,晚上就在梦里寄托自己的愿望了。老赵真要是没有经历这场史无前例的磨难,那确实还能写一些好作品出来。我在解放前读到他的《李有才板话》,就象吸到清晨的新鲜空气,精神为之一振。我们再要出现一个象老赵这样的农民作家,那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农村的形势,如果老赵活着还能见到,将会多么高兴呵。<br/> 我认识老赵,是在五十年代初,当时我们都在东总布胡同的中国作家协会,在一起过党组织生活。老赵做党小组长是挺实在的,他不开长会,讲究民主,耐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不管是谁说的,只要说得有道理,一样的重视。会后大家还要留在他的屋里闲聊一阵,他是个健谈的人,说话又风趣,大家总是笑着听他说话。那时候他独个儿住在宿舍里,过几天回一次家,生活由自己料理,他写作或者看书以后,找个空到传达室去,就在那里跟工友下象棋了,这是常事。该吃中午饭了,他就跑到胡同口的一家山东小饭馆要一碟子豆芽菜,两个馒头,一碗稀粥,或者一碗牛肉汤,就算是一顿饭了。他是个朴素、老实、勤劳、正直、善良的好人,凡是中国农民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作风,在他身上都可以找到。<br/> 有一次,我的女儿出世还不到几个月,睡在两把椅子拼起来的“小床”上,保姆出去买东西了,家里没有一个大人。孩子醒来大哭大叫,老赵听到了,就跑去把孩子抱起,哄着逗着。保姆回来,看到老赵正抱着孩子,她又是感谢,又是感动,没想到一个大作家会帮她照顾孩子。老赵也是我们的好邻居。<br/> 从作品中看,老赵是个很细心的人,可是他对自己的家务事,又是那么粗心。有一次,他的孩子要上小学,他爱人让他到时候去报名。等他想起来的时候,小学已经开学了。后来还是作协的张僖同志帮他解决的。他除了给青年作家修改稿子以外,很少看这个人,访那个人,按现在的语言来说,他不懂得“拉关系”,“搞交换”。他的书稿,总是交给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他不要求封面漂亮,装帧精致,他只有一个要求,定价便宜,希望农民都有能力买得起。<br/> 老赵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这里只是由于一个梦引起我对老赵同志的怀念,把想到的一些记下来,表示一点哀思。

“谢谢!”

第8版()<br/>专栏:<br/><br/> “谢 谢!”<br/> 罗 马<br/> “米买来了。三十斤。可是,缺了四斤多!”<br/> 刚下班回家,比我早到家的女儿就气鼓鼓地对我说。<br/> 原来,她把买回来那口袋米朝出空了的米缸一倒,发现恰装三十斤米的米缸口子还空着一小截,想起近日外间的传闻,心头不免犯了疑。她向邻居借来一杆买菜用的小秤,分几次过了过秤。<br/> “你没有把米拿回米店……”<br/> “谁知道人家肯不肯认帐?我又不是当面复的秤。”她的话似乎是对的。可谁家又是带着一杆大秤去买米的呢!……看来,只好自认晦气了。<br/> 第二天上午工休时,同事们在闲谈中捡起了前一天开了头的“改革”话题。我也随口谈了昨天我家发生的那件事。于是,话头一下子集中到商店承包后所发生的短斤缺两上,有举出亲身经历的,有述说亲戚朋友遭遇的,也有转引报纸上《读者来信》登载的……真是七嘴八舌,煞是热闹。而当谈到我的损失有没有挽回办法时,意见却几乎是一致的:“没有”。<br/> 闲谈快结束时,办公室里年岁最大的老王低声对我说:“我看,还是给粮店说说,让他们下次收敛一点也好嘛!”<br/> 他的话我听进去了。下班后,我特意多走了几步路,绕道走进粮店去,平心静气地向那位老年的女记帐员说了。<br/> 老实说,我将得到怎样的反应,那是毫无把握的。没料到,对方还未给我回话,旁边管卖面包、挂面的柜台里已走出一个年轻的女店员,抢先搭了腔:<br/> “什么时候买的?”<br/> “昨天。比此刻早一点。”<br/> “谁来买的?”<br/> “我的女儿。圆脸盘,短头发……”<br/> “缺多少?”<br/> “四斤。”<br/> “不!是五斤。”<br/> 我不禁一愣。她却一口气把经过说开了。原来昨天我女儿来时,管卖米的一个男店员刚有事走开,这位卖面包的姑娘主动过来帮的忙,过秤时,错把一只五市斤的秤码当成五公斤的。事后发现问题赶出店门,我女儿已骑车走远。<br/> “来,补给你。身边有塑料袋么?”不等我反应过来,她已经动手秤米了。<br/> “谢谢!”我一边提起装了五斤米的塑料袋子,一边向她点头致意。<br/> “谢?该道谢的是我们啊!”她笑吟吟地对我说:“不然的话,我们这一笔错帐就没法纠正了。”<br/> 经她这么一说,我不由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我又再次说了声:“谢谢!”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

第8版()<br/>专栏:新书架<br/><br/>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br/>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最近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其原本是清代民间艺人的稿本,原名《北京民间生活彩图》,现藏于北京图书馆。<br/>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用彩绘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清朝末期北京市民的生活情景。其中包括走街串巷的买卖商人,弹琴说唱的民间艺人,受人尊敬的行脚医生,以及踩高蹻、耍飞叉、放风筝游艺活动等等。内容丰富,姿态生动,描写工整,刻画逼真,忠实地反映了晚清北京民俗生活的现实。更值得注意的是每幅图旁还著有释画文字,详尽地描叙了各种人物的动态表情,有的甚至把图中工艺的各道程序,都一一说明,把多年现已逝去的民间风俗再现于读者眼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br/> 这本图集,不仅从艺术上反映了晚清民间绘画的高度技巧,而且对于帮助我们分析历史、了解民间风俗及服装艺术等等,都是有所裨益的。(张志萍)

心中的黄金果(外二首)

第8版()<br/>专栏:<br/><br/> 心中的黄金果(外二首)<br/> 冰 凌<br/> 晚风吹拂的柑桔林,<br/> 谁说不是我的家乡?<br/> 在平原,在山岗,<br/> 在遥远的胶东半岛,<br/> 那里正开满茂密的苹果花,<br/> 一如这桔花,<br/> 散发出动人的乡情。<br/> 我来到这郁郁的柑桔林,<br/> 就是回到了家乡的村庄。<br/> 鸡群开道,小狗叫门,<br/> 斟上醇厚的蜜和酒,<br/> 来!尝尝庄稼人的好日子,<br/> 剥开甜甜的黄金果,<br/> 碎了这乡情。<br/> 但是,村边的公路上,<br/> 已传来阵阵喇叭声,<br/> 催促我离开这温暖的世界。<br/> 就让月亮住在果林里吧,<br/> 为我们的家乡亲切地关照,<br/> 我,只能珍藏起心中的黄金果,<br/> 一遍遍地回味如酒似蜜的乡情!<br/> 桔花正香<br/> 桔子花,<br/> 你这白色的诱惑。<br/> 密密开放着,<br/> 迷漫了澄江,<br/> 那是爱的种子,<br/> 一粒粒一粒粒,<br/> 躲在青春的蕊里,<br/> 我弯腰钻进桔树林,<br/> 把五月插在鬓发上,<br/> 桔花正香,桔花正香。<br/> 桔子花,<br/> 你这白色的诱惑。<br/> 伸出芬芳的小嘴,<br/> 紧贴在我的柔发上,<br/> 那是我爱人的相思,<br/> 一阵阵一阵阵,<br/> 耳边亲切地低语,<br/> 我默默站在桔树旁,<br/> 五月的少女打着盹,<br/> 桔花正香,桔花正香……<br/> 云雀之歌<br/> 云雀呼叫着,<br/> 爱情之歌唱了又唱,<br/> 但谁能留住你,<br/> 和你云雀般快乐飞翔的心。<br/> 不是不懂得忧愁,<br/> 也不是没有可爱的家,<br/> 只因为坎坷不平的道路,<br/> 永远这般迷人。<br/> 渴了,和村夫一起大碗地干杯,<br/> 累了,朋友会伸出热情的手,<br/> 彻底的长谈有笑也有悲恸,<br/> 终日的跋涉疲惫却又欢欣。<br/> 迎风拍动沉重的翅膀,<br/> 是回归也是新的起程,<br/> 听云雀不倦地呼叫着,<br/> 谁能留得住飞翔的心。

春曲(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春曲〔木刻〕<br/> 戈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