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从三个专业户看农村商品生产新形势
杨坤泉
粮食专业户刘锦来、水产专业户陆春明、林业专业户何仁彬,是湖北省阳新县有代表性的三个专业户。从他们的劳动情况、经营成果和碰到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商品生产的新形势,以及应该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专业户是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的尖兵
阳新县农业生产资源的主要优势和潜力在山、水、田。全县有近100万亩宜林荒山,近20万亩可供放养的水面,还有约10万亩农田产量很低、甚至是荒芜的远湖田。而上述三个专业户正是在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方面作出了榜样。
60多岁的何仁彬,一家8口,居住在赣鄂交界的高山上。这里过去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到1978年,何仁彬一家人均收入还只有41元。1979年,他带领两个儿子在种好集体耕地的同时,根据生产队提出的条件,在荒山上造林。他采取以短(主要是在幼林中套种花生)养长的办法,到1982年,已造林60亩,栽杉树15,200棵,腊米(药材)1,400多棵,全家人均收入800多元。
陆春明从1978年起承包36亩水面养鱼育珠,到1981年,四年产值共达7.7万多元,其中鱼(主要是鱼苗)4.7万多元,珍珠3万元。除去生产费用,纯收入为5.2万多元,其中上交大队的近三万元。1982年,他在继续承包原来36亩水面的同时,又新承包了300亩水面放养成鱼。这一年的产值达10万元以上,上交大队26,500元。
刘锦来一家10口,劳力6个,1981年承包湖田66亩,生产粮食3.4万多斤,油料1,500多斤,还有相当数量的棉、麻、红花草籽等。交售给国家和上交生产队的粮食2.9万多斤。1982年春,刘锦来花1,000元在湖边买下了一栋旧房,把全家搬到那里居住。承包的湖田增加到95亩,他又开垦荒田36亩,共耕种131亩。这一年生产粮食6万多斤,油料2,400斤,交售给国家和上交给集体的粮食共达4.7万斤,超过了全生产队的征购任务数。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耕种的湖田的单产还不高,但比一般种“跑田”的高70%以上。
专业户是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先锋
刘锦来一户生产的粮食,商品率达77%。陆春明已是完全脱离了耕地的鱼、珠商品生产者。何仁彬间作的花生绝大部分都卖给国营商业部门,树木成材以后,绝大部分也是商品。
他们都是从事这些专业的能手,并且开始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今年41岁、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陆春明,称得上是育珠养鱼专家。他继承了祖传的好经验,又刻苦学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阅读了大量有关养鱼育珠的书刊。他能充分利用水面,实行合理混养,能用普通的草药和石灰水等治疗几十种常见的鱼病。只要有适合的蚌源和必要的资金,他培育的珍珠可以大部分达到一级品。刘锦来去年就购置了手扶拖拉机、脱粒机、碾米机各一台。现在,他正打算购置电动机、柴油机、水泵和修建水塔、水池,人工繁殖三角蚌,试育有核珠、象形珠和彩色珠。
要保证专业户的正常发展,还得破除一些无形和有形的框框
陆春明、何仁彬、刘锦来都得到了很大的荣誉,当了省里或县里的劳动模范,出了名。但他们在生产经营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刘锦来承包远湖田,理应得到优待,可是事实恰恰相反。生产队从他承包的耕地上提留的粮食每亩高达170多斤,占产量的三分之一,他负担的征购任务每亩130斤,比一般户高得多。
何仁彬造林的条件是:幼林期间间作的农作物归己,三年后树木归集体,每棵树付给几分钱或几角钱的报酬,但都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签订合同。过去四年内,他得到了间作的实惠,但造林的报酬则分文没有到手。这影响了承包荒山造林的林业专业户的发展,也影响了何仁彬造林的进度。
陆春明1982年新承包的放养成鱼的300亩水面,原是大队的养殖场。大队经营十年,亏损0.7万元。陆春
明承包时,合同规定当年交大队0.9万元。但在今年春节前,某些干部竟撇开他,把鱼捕捞了。究竟产了多少鱼,卖了多少钱,陆春明不知道。
专业户碰到的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看来,首先是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一致。专业户也
差不多都是先富裕起来的户。有些人一看到这些户
“冒尖”了,就产生疑问:这符合不符合社会主义方
向?是不是“两极分化”?有些人甚至想方设法“掐尖”。
从上述三户的具体情况看,并不存在违背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把荒山秃岭,包给何仁彬这样苦干会干的劳动者造林绿化;把低产甚至荒芜的湖田,包给刘锦来这样的种田“里手”耕种;把大队经营长期效益很低、甚至亏本的水面,包给陆春明这样的行家经营,产量和收入几倍、十几倍地增加。他们自己固然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了,但没有改变山、水、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还增加了社会财富,有利于国家、集体和承包者,当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这怎么能说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呢?
与上述问题密不可分的是,也不能把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和两极分化混为一谈。一部分人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也带动起大多数人开始走上致富的道路。以陆春明为例,他在阳新县是最先富裕起来的。1978年至1981年的四年间,他一家的收入平均每人每年660多元,1982年达到2,000多元。但是,他对国家和集体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在的大队有98户、593人。1978年至1981年,他上交给大队近三万元,等于全大队人均得益45元;1982年,他上交大队26,500元,等于全大队人均增加收入45元。1978年至1981年,他共提供鱼苗100多万尾,1982年向国家交售成鱼1.5万多斤,向集体提供大规格鱼种5,000斤,他培育的一级珍珠由有关部门全部收购出口。他还在生产技术上给了其他社员很多帮助。他说:“过去一家发财千家怨,现在我要变成自己富了大家富。”象他这样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劳动和技术才能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利国利民,怎么能说是两极分化呢?
前不久,阳新县委分别对这三个专业户的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落实了政策。由县公证处签证,陆春明与大队签订了为期八年的合同,承包水面190亩,他每年上交大队2.2万元,大队保证他的权益不受侵犯,协助他管好鱼塘。何仁彬所在的生产队与他签订了长期的造林承包合同,确定林木收益按比例分成,绝大部分给承包者。他承包的面积扩大到了100亩,这个队的其他九户也都纷纷要求包山造林。刘锦来与生产队签订的承包合同也改进了,期限由“一年一订”改为“一订五年不变”,把他的负担减轻到了与其他社员一样。这一来,他的信心更足了,计划198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万斤。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县长进山随感
段存章
“县长来了,县长来了!”
“快去看看县长!”
想不到县长进山成了老百姓的一大新闻。
寿长寺公社太偏僻了,离河北阜平县城120里,700多户社员散居在40里长的大西沟。今年春天,县长王专第一次到这里调查,他感到空气新鲜,人热乎。但没想到山区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买卖难……,阻挡着农民致富的路。
“老乡们,我们住在县城,确实是想山区少了,对不起你们呀!”县长的话打动了群众。群众说:“你们工作忙嘛!”王专同志意识到,这是群众尊重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人能用来原谅自己吗?县里有些领导同志忙得团团转,但忙在会议上,忙在文件上,忙在“三线”上(电话线、铁路线、公路线),到交通不便的山区特别少,这是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来,领导干部到不常去的地方走走很有必要。下乡搞调查,既要到先进地区,又要到后进地区;既要到富裕社队,又要到贫困社队;既要到平原,又要到山区。有些同志下乡搞调查,喜欢到交通方便、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习惯“带观点,找证据”,先入为主。结果,看不到事物的全面,听不到不同的意见。还有些同志向下来调查的领导干部汇报工作,“看脸色,摸意图”,领导喜欢甜,就马上端来糖罐罐;领导喜欢酸,就立即捧来醋葫芦。如此迎合,事物的本来面貌怎么能反映得出来呢?领导进山调查,可以克服官僚主义,还能够增加建设山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山区建设需要领导,领导干部更需要自觉地到山区去。
山区急需降放宽政策的“及时雨”。领导进山,关键在于帮助山区落实政策,真正解决问题。光打雷,不下雨,山区农民不欢迎;就是下场雷阵雨,水过地皮湿,也不行。因此,提倡领导进山,还要加上两句:善于为农民谋利益;敢于拍板解决问题。


第5版()
专栏:

县委书记为山区办农中
湖南省麻阳县地处边远山区,科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为了尽快改变山区缺乏科技人才的现状,最近县委书记薛忠勇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筹办农业中学。今年秋季将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农学、林学、畜牧学等三个专业班,共计180人。目前,7名专业教师已送往湖南省安江农校进行短期培训。
麻阳县委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县办农业中学认真办好,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山区建设,迅速培养农村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田达奎


第5版()
专栏:

万载县为边远山区兴办福利事业
江西省万载县的一部分边远山区,社员居住分散,早几年曾出现愁看、愁买、愁卖、愁修、愁医的状况。县委、县政府采取国家投资、集体提留、个人集资的办法,兴修公路、办影剧院、商店、修理铺、加工坊、医疗室、文化站等,基本上实现了社社有影剧院,队队有公路,十里左右设有购销点。
现在社员一个星期能看到二至三次电影。每个大队由集体和个人承包,办起了购销点、夫妻店,经营烟酒、调料、文具、日用小百货等社员日常需要的商品,并收购农副产品。每个公社五至十里设有公共汽车候车站。边远山区兴办了这些福利事业后,既有利生产,又方便了群众生活,还安排闲散劳力8,000多人,群众拍手赞好。 袁承宗


第5版()
专栏:

共和公社党委书记晋级加薪
黑龙江省穆棱县共和公社党委书记王明富,近几年为改变山区穷困面貌取得显著成绩,最近获得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
1976年春,王明富来到共和公社。当时,这个公社大部分生产队无资金,社员生活靠救济,吃返销粮。在这种情况下,王明富带领党委一班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组织群众大搞生产自救。当年,粮食总产310万斤,部分队对国家有了贡献。实行责任制以后,1982年粮食总产比1976年翻了两番多,社员人均收入由1976年的43元增加到227元。 曹建国


第5版()
专栏:农村通讯

“不靠命令靠本领”
富港大队党支部书记陈传喜取得农民信任
本报记者 马钟明
陈传喜领导江西省上高县富港大队两年,争得了产量,赢得了人心。曾被列为全县粮食产量“尾巴队”的富港,两年之间面貌大变。去年,全大队粮食增产五成,每户平均向国家贡献万斤粮。富港第一次被评为县里的先进集体,传喜荣获县里颁发的特等劳模的光荣称号,群众说他是“不靠命令靠本领”的好干部。
1981年初,正是社员议论“种田讲自主,管他干部不干部”的时候,年仅二十七岁的陈传喜当选为富港大队的大队长。一上任,他就选择了条件最差的张家生产队蹲点。一进张家生产队,几个青年就似乎以代表“民意”的样子跟他碰了起来:“大队长来蹲点,一亩田能多蹲出50斤粮食吗?”陈传喜也不含糊:“50斤太少,担保你张家每亩不下两百,达不到这个数,我愿意倒贴全年的补助工分。”“干部吹牛不怕腰痛,你今年能让我们每亩多收50斤,我们送你一只猪腿过年!”显然,几个年轻人有意想奚落一下新上任的大队长。
哪知陈传喜成竹在胸。他打1970年从县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也曾空喊过,蛮干过,但后来一旦觉悟了,就致力于扎扎实实改变家乡面貌。他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还暗地里向生产队长“借”出一亩多地作试验田哩。要是他肚子里没有一点货色,哪能一口“担保你张家每亩不下两百”呢?时值冬末,他一到张家生产队就先下田了。他一丘丘察看土壤,一袋袋把样土取回家来。社员们直纳闷:这是要干啥?好几天过去了,陈传喜召开社员大会,摆出了全面改造冷水低产田的方案。他说,根据对全队土壤的取样化验,队里的田含磷、氮普遍过量,最缺的是钾,应当改变盲目加肥的办法,实行看土配肥、施肥。“你这化验能那么准吗?”有些社员还不太放心。他又讲开了优良土壤含氮、磷、钾三大元素的最佳比例,这个应当是多少ppm,那个应当是多少ppm……最后,大家说:“先试干一年吧。”转眼一年过去了。人不过20户、田不过200亩的张家生产队,平均每亩增产312斤。社员们高兴极了。一杀罢年猪,那几个“挑斗”的青年,真的提了一只7斤多重的猪腿,送到传喜家。他们说:“传喜哥,没想到你这新官与众不同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第二年,陈传喜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不用他多说,张家生产队的一套增产经验就在全大队推广开了。社员们刚刚跟上传喜的步伐,传喜又走出新的路子了。他提出在水田耕作上改“精”为“粗”,特别是对早稻田,把三犁三耙三耘,改为一犁两耙,不耘。这回,人们不相信了:“这不是懒人种烂田,算是哪门科学?”陈传喜又到处讲起他科学依据:富港的水稻赤枯病严重,主要病因是过分精耕细作,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改精为粗,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惜,这首先在大队领导班子里就通不过;搬到生产队长和社员代表会上,只有张家生产队的人相信他不会瞎放炮。传喜不搞行政命令,春耕开始,他又回到张家生产队。
消息风快,听说大队书记又下了张家,外队许多社员纷纷跑去探“虚实”,用新老两种方法各搞了一半田。传喜高兴地对生产队长们说:“收割时请各家各户分收分打,自行对比。”早稻收获后,传喜走哪里,哪里的社员就向他报喜:新法省了工,一亩还多收了一箩谷,少说也有四五十斤呀。


第5版()
专栏:

综合开发 循环种养
——访江苏省东台县水产养殖场
陆荣南 杨仪
仲夏的一天上午,我们来到了江苏省东台县水产养殖场。登高望去,只见大约二里见方的一片土地上,绿草成茵,郁郁葱葱。140多个大小鱼池散布其间,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嵌上了一方方明镜。
热情好客的场长吴玉才领着我们就近走进了奶牛房。宽敞的牛屋下,30头高大健壮的奶牛一字排开。水产场里为什么要养牛?吴场长告诉我们,牛粪是不可忽视的鱼饲料。过去,他们每年都要花两三千元钱四出购买,花工贴本,很不合算。1980年底,他们买进17头奶牛。第二年就收支平衡;去年,20多头奶牛产奶10万多斤,收入58,000元,还落得大批牛粪喂鱼。
离开牛房没几步,我们走进一个猪场。老吴告诉我们,象这样的猪场,全场共有9个,均匀地分布在鱼池中间,以便于猪粪就地下池喂鱼。去年,9个猪场包给9个人饲养,出售商品猪530头,落得猪粪喂鱼不算,还净赚了5,000多元。每个猪场还养有三五十只母鸡,今年头五个月已产鲜蛋2,000多斤。从猪场向东,走过约一里路程,一幢崭新的红瓦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去年刚刚建成的兔房。女饲养员高兴地说:“我们养兔才一年时间,已有200多只纯种毛兔了,到年底发展到500只没问题。”老吴向我们解释,兔粪下池,都浮在水面上,是上好的颗粒饲料,草鱼一口一颗,吃了增重快。兔房的东边是貂房,有65只种貂和112只仔貂。用经济价值低的小鱼小虾养貂,可以赚大钱;貂粪的养分极高,貂房旁边那个六亩大的鱼池,去年因为多用了貂粪,单产跃升到1,000多斤,比全场平均单产高五成多。
在全场转过一圈之后,我们向场部办公室走去。办公室前,一边水泥场上挂满了雪白的粉丝,另一边传出隆隆的机器声。原来,这是一爿粉坊。老吴当即给我们算了一笔帐:过去,国家供应的20多万斤饲料粮都是直接用来喂鱼、喂猪,浪费很大。从1978年开始,他们逐步扩大粉坊,把大麦先兑换成蚕豆做粉,卖掉粉丝和淀粉,留下粉渣喂猪,粉水喂鱼。去年,粉坊加工蚕豆20万斤,拿到29万斤粉渣和520多万斤粉水,净赚了6,000多元。
这个场还在水下搞综合利用:在空间上,上层养鲢鱼,中层养草鱼,鳊鱼,同时吊养育珠河蚌,下层养鲤鱼和青鱼。在时间上,注意抓季节,实行轮捕轮放,大中小“三代同堂”,每年7月以后,月月捕,月月放。在饲料上,多种饲料配合,形成水下食物链,鲢鱼喂肥水,草鱼喂青料,青鱼喂螺蚬,上层鱼的粪便由中层鱼吞食,而中、下层鱼的粪便,在阳光热能的作用下又培养浮游生物,供上层鱼食用。这个场对于200多亩池埂地和十几条排水沟也进行了综合利用。陆上三季播种,每年可收获青饲料300万斤以上;沟下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并生,一年又可收获80万斤。
东台水产养殖场占地600多亩,只有130多名职工,但去年创产值42万元,盈利10.2万元,成为江苏省的一个先进单位。


第5版()
专栏:

一份特殊的嫁妆
本报记者 谢邦民
如今有些年青人结婚,嫁妆讲究多少个机、多少条腿、多少件衣裳,可湖北省黄冈县瓦土库大队女青年汪玉枝结婚时,嫁妆却是一担书。
小汪是个有心计的姑娘。她在同杜达全谈恋爱时,知道小杜所在的杜家湾村很偏僻,文化生活贫乏,有的青年闲不住,就赌博、斗殴。她有心为改变这种风气出点力,将积攒的钱买了一百多本新书,订了十三种报刊。她还翻山越岭到石壁山一带收集民间故事,讲给那些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农民听。她家成了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昔日的陋习为之一扫,讲文明、学科学的风气逐渐兴起。


第5版()
专栏:

江苏省海安县今年又获春茧丰收,总产可达二万九千多担。图为海北公社平等大队农民在交售鲜茧。 杨一秋摄


第5版()
专栏:

新麦登场
河南省淇县东裴屯大队农民李秋福和裴文堂两家十八口人自愿结合一块搞生产,今年种植的六十六亩小麦收获四万一千斤。
李树长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