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祝愿和希望
夏 衍
今年7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这三十年的道路,是光荣的,但也是很不平坦的。我向为新闻纪录电影这一崇高事业舍身忘我地斗争过来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敬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从那时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直到我国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继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始终站在革命战争和建设的前线,忠实地摄录了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的欢乐和痛苦的历史。三十年也许只能说是一个很短暂的时期,但是你们记录下来的却是极为珍贵的、史无前例的史实。你们用不知疲倦的劳动,用汗水和鲜血,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壮丽的形象资料,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声容笑貌,留下了亿万人民在这三十年内物质上、精神上的变革过程。你们摄录和保留下来的都是“可遇难求”的真实史料,因此,我们和下一代人都不会忘记你们。
当然,也该记住,你们走过来的道路是艰险而曲折的。人民对新闻纪录电影的第一要求是真实,其次是鲜明和多彩,你们为顺应这一要求而奋斗了三十年,但是,长期存在的“左”的教条和外国传来的模式,却不时的阻碍着你们的前进,克里空、渗水、拔高、美化等等,都通过“组织拍摄”这一外来模式表达出来的。此外,也还有索然无味的党八股式的解说,……六十年代初,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教导,你们曾和弄虚作假的“组织拍摄”作过斗争,可是十年内乱又使“假、大、空”作风变本加厉,林彪、江青一伙是破坏新闻纪录电影优良传统的祸首,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长期存在自己头脑里的教条主义思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值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三十周年之际,希望你们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扬成绩,振奋精神,加强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大精神,为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奋勇前进。


第5版()
专栏:文艺评论

向纵深发展 攀登新的高峰
——祝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三十周年
荒 煤
新闻纪录电影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很好地总结经验,在庆祝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要以新的姿态、新的形式、新的力量、新的方式来闯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开辟新闻纪录电影新的道路,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开辟新的领域的问题。
这就是说,今后的新闻纪录电影应该具有更高的艺术概括能力,虽然也还有新闻报道的性质,但不只是一般的报道,而着重于综合、概括、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引人思考;不只是罗列现象,而能够透视本质,发现、探索、研究现实生活、社会现象中带规律性的问题;不只是进行一般的宣传教育,而是富有艺术感染力激动人心的艺术。
特别是改变过去那种只着重报道事件而不着重刻画人物的缺点,努力去发现、培育各条战线上的社会主义新人,努力去反映他们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面貌。
我们过去所强调的新闻纪录电影的“形象化政论”的作用,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有些简单化、片面性,过于强调了新闻纪录电影的特性,而忽视了艺术的共性,表现人,反映人。
当然,纪录影片既不能和故事片一样去虚构人物、情节、故事,也不能重走“组织拍摄”的老路;然而善于发现、捕捉、选择典型、甚至细节、动作,努力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至心理和心灵美,这是非常需要的。
总之,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宏伟纲领之后,新闻纪录电影同样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任务,在建设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但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和成果,重要的标志还是在于我们能否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共产主义理想,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社会主义崇高的道德品质,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有各种专业知识和才能的,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凡是能够提高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事业心、理想、文化修养、毅力、勇气、智慧、知识、才能等等的新闻纪录电影都是非常需要的。这里还有异常广阔的领域还远远没有开拓!
新闻纪录电影纪录历史、反映历史,就是要通过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去推动历史前进,谱写新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因此,新闻纪录电影要围绕着这一个中心的议题去开辟新的领域,向纵深发展,去攀登新的高峰。
新影建厂三十周年,对中国人民的电影事业已经作出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在反映新中国的面貌,扩大我国对外宣传的影响,加强人民的政治思想工作,培养一支新闻纪录电影的战斗队伍各方面来讲,都取到了很大的成绩。
然而,按照中国一句老话来说:“三十而立”,那么,新闻纪录电影事业面对未来的伟大的历史潮流和历史任务,它还只是一个刚刚崛起的朝气勃勃的青年!
新闻纪录电影战线是大有人才的,我希望他们认真总结经验,面向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发扬自己的优点,为开创新闻纪录电影的新局面而进行探索。
例如,我认为,新闻纪录电影除了一如既往为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重要发展作出真实生动的历史纪录,还要不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高度的概括,综合的报道,深入的探索,创造有哲理性的、有政论性的、有批评性的、有报告文学式样的以及有散文、诗意种种风格样式的各种短片,以及反映各条战线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肖像画、传记片。也应该向世界各国更加系统地、更加多样地综合报道中国蓬勃发展的新面貌以及历史情况和中国民族的优秀的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老文化、自然风光。
还可以充分发挥电影纪录影片的资料的作用,分别编辑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战争史,对人民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然而这一切都要求有更加高度和深度的综合与概括,力求风格样式的多样化和更高的艺术性,可以说,是用电影形象的手段所编写的大百科全书。
新中国纪录电影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历史的反映。十二大之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要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将为中国创造新的历史,那么,新闻纪录电影如何更好地去反映这个历史,也一定要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闻纪录电影的道路,创造自己新的历史!


第5版()
专栏:

应当重视新闻纪录电影
袁文殊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已经三十周年了。它的前身“延安电影团”成立也已经四十五周年了。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或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枪林弹雨之中,或奔走在各条战线上奋力工作着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间,为我国人民创作和生产了丰富的具有伟大意义的文献纪录影片。在国际关系方面,涉足于五洲四海,纪录了我国领导人在国际活动中的许多重要场面以及许多友好国家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事迹,同他们建立深厚的国际友谊。
四十多年来,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不仅是有成绩的,而且是有伟大贡献的。当我们回想起延安的时候,就不能不联想到延安的“生产与战斗”场面中的“延安精神”。当想起东北解放战争时,脑海里就不由得不浮现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特别是最后决定全国解放的三大战役等等那些可歌可泣的战斗场面。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为了纪录这些实地的战斗场景,不但流出了汗水和鲜血,有许多同志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要永远记着他们。
在和平建设中,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也曾将许多艰苦卓绝的建设工程和复杂的斗争场景搬上了银幕,激发了无数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创作,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追求,而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先驱者之歌》用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技巧,将许多历史资料,组接成一部感人肺腑的文献纪录片,震撼了千百万观众的心弦。在当代题材的创作中,《美的旋律》、《莫让年华付水流》、《拚搏》、《镐头的愤怒》和《历史的艳阳天》等等,都显示了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艺术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不单是客观地纪录和报道生活,而是进一步地揭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谛或提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影片从哲理的高度来阐述生活的意义,这是值得称道的。
当然,从整个新闻纪录电影事业来说,有待调整的地方也还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创作生产和发行放映的矛盾,而关键又在于解决好发行放映方面的问题。目前有许多电影院为了增加正片(故事片)放映场次,把正片前应该加映的短片(如新闻纪录片——也包括目前人们极为需要的科教片和美术片)的时间都给挤掉了。这对广大观众是个莫大的损失。因为新闻纪录电影是直接给观众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美感享受上以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影片,所以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同时也希望我们在新闻纪录电影战线上的战友们再接再厉,进一步地深入实际,拍出更多的好影片,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5版()
专栏:

新时期的老共产党员形象
——评话剧《老八路与小哥们儿》
钟艺兵
这两年,话剧创作的题材在不断地丰富,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我觉得也有缺憾,这就是写我们今天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活的戏还不很多,特别是将老一辈共产党员摆在作品的主人公地位来着力塑造的更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看了中央实验话剧院最近在首都演出的《老八路与小哥们儿》,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然,这出戏也生动地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一些思想、追求、苦恼和喜悦,勾勒出一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艰难走向顺利的画卷;但是我认为整个戏剧最显著的成就,还在于塑造了一个真实动人的新时期老共产党员——马长青的艺术形象。
这出戏是根据顾笑言的小说《你在想什么》改编的(邓印合、马志刚、方瑞编剧,张家声导演),此剧曾由河北省话剧院首演,并获得1982年河北省戏剧调演优秀创作奖。这出戏的故事并不复杂:1977年春天,在十年内乱中遭受过严重迫害、年已五十七岁的共产党员马长青,携带妻、女,来到边远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担任红石矿党委书记。这里环境艰苦,问题成堆,人心涣散,生产落后。十年动乱及其后遗症,在青年矿工和领导干部之间造成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马长青能收拾好这个“烂摊子”吗?他心里并没有十分把握。但是他有一颗共产党人炽热的心,有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我们事业接班人的强烈的责任感,他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局面。这出戏以马长青这个独特、新鲜的艺术形象,紧紧地吸引了观众。
马长青这个艺术形象的动人,首先是因为剧本敢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马长青上任,要抓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是,不解决广大工人对领导干部的不信任这个主要矛盾,其它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第一场,马长青上任途中与一群自由散漫、玩世不恭的青年矿工邂逅。这是“老八路”与“小哥们儿”的第一次见面。“小哥们儿”不摸马长青的底,才毫无顾忌地对这位新来的书记推心置腹地介绍:“红石矿不是人呆的地方”,劝“老八路”不要“往火坑里跳”。一方要把红石矿引向兴旺,一方却视红石矿为“火坑”,双方又将在一起共事,这戏就有看头了。第二场,马长青到达红石矿,还没有解开行李,分给他的宿舍就被矿工强行占用,做了洞房。“老八路”解决这第一个难题的办法是很简单的:一家人先住办公室。这不能不使“小哥们儿”心中一震,原来这个人和前几位书记不大一样啊!第三场,食堂风波。通过基层干部对矿工伙食的漠不关心、矿工们由此引起的反感情绪的爆发(砸伙房),把干、群之间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的程度,进一步考验着马长青的胆识。第四场,马长青抱着铺盖卷到集体宿舍“借宿”,想和矿工们谈谈心,“小哥们儿”却来了个恶作剧,让他睡在“漏斗眼”(室顶漏雨的地方)下。夜半大雨冲了“老八路”,“小哥们儿”得意地笑了。马长青没有说什么,他冒着大雨爬上房,去修理漏雨的屋顶。“小哥们儿”感动了,这个头发花白、浑身淋透的新任党委书记,原来真是和他们心贴心的!只有到这时,他们才听得进“老八路”的批评和帮助,才愿意把深藏在心中的牢骚,连同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对矿山建设的“锦囊妙计”,一古脑儿地掏给了马长青。看到这里,不由得你不去深思一下我们的现实:社会风气的改变,党风的改变,也难也不难。难,是因为不良的风气由来已久,错综复杂,根深蒂固;不难,是因为关键只有一个:党的干部要以身作则。马长青正是以自己一系列的行动,使青年矿工们从这里看到矿山的建设,甚至整个党的事业的希望!戏剧是不应该回避矛盾、粉饰生活的。不揭示生活的矛盾,将无从显露人的心灵,更无从塑造人的性格。那种认为揭示现实生活矛盾是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的意见,只能导致戏剧创作无冲突论的抬头,也就是使戏剧艺术的生命消亡。
马长青抓矿工食堂工作的改善,把办公楼改为单身矿工宿舍,给结婚的矿工解决住房,同意成立青年突击队,并建议民主选择队长,这不是什么有意讨好某个人、某一群人。共产党人必须懂得共产主义事业是要依靠千百万人长期共同奋斗才能取得胜利的,因此党员要关心周围的群众,热情地做人的工作。马长青工作的着眼点是要使不安心矿山工作的青年工人们感到这里也有温暖、幸福、追求和希望,从而安下心来,充分地发挥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他相信这些年轻的矿工们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心里装着国家、民族的全局,因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这和剧中的政工科长高连生的思想境界是迥然不同的。三十一岁的高连生趾高气扬,处处觉得自己比工人优越、高明,时时不忘在工人中间发现阶级斗争新动向。他不是为了关心人、鼓励人、培养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往上爬去整人。高连生这个人物,作为十年内乱的一种历史陈迹,自然也有其认识价值。
这出戏的不足,一是剧本的视野不够开阔。红石矿应该与全国、全社会,与整个时代联系得更紧密。二是戏的后半部比较松散,好象后三场戏每场都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缺乏整体性。三是高连生这个人物有些脸谱化、概念化,这与全剧其他人物的塑造方法不大协调。
《老八路与小哥们儿》的编导和演出,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纯朴的生活气息和略带幽默感的喜剧风格。我很欣赏这种风格。笑声并不廉价,笑了之后又能使我们思索一些严肃的问题,特别是在我们争取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的重要时刻。


第5版()
专栏:

适应文艺事业改革的要求
《人民文学》组成新的编委会
本报讯 中国作家协会为了适应文艺事业改革的要求,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所属几个刊物的领导班子逐步作了调整。作协主办的《人民文学》新的编委会,在作协党组和书记处领导下,经过反复研究并已由有关领导部门批准。新的编委会由卓有成就的作家、诗人、评论家以及在《人民文学》工作多年的主要编辑组成。主编王蒙,副主编刘剑青,顾问严文井,编委为王蒙、王朝垠、刘剑青、严文井、张志民、周明、茹志鹃、袁鹰、徐迟、徐怀中、谌容、黄宗英、崔道怡、谢永旺、蒋子龙、葛洛等十六人。
新编委会于六月二十七日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人民文学》前任主编张光年亲手将聘书一一递交给了新的编委。他代表作协党组和书记处,向上届编委表示深挚的谢忱与敬意。他指出,体制改革后的《人民文学》,采取党组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新的编委会将成为指导性的机构,它担负设计、援助、督促和检查刊物的编辑工作,这样能更切实地发挥作用。他衷心欢迎新主编接班,热诚祝愿年轻化了的新编委会为刊物增强活力,促使它在新的航程里乘风破浪,稳步前进。
作协党组和书记处成员冯牧、朱子奇、唐达成,上届编委沙汀、草明、唐弢、李清泉等出席了会议。新的编委们在发言中表示一定要全力以赴,锐意革新,把《人民文学》办得更好,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更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一 边)


第5版()
专栏:

认真执行《文艺工作者公约》 进一步端正文艺界思想风气
本报讯 最近,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邀集在京的部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讨论如何认真执行《文艺工作者公约》,进一步端正文艺界的思想风气问题。座谈会由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江晓天主持,中国文联书记处常务书记赵寻到会讲话。
与会同志着重学习了赵紫阳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部分,一致认为,赵总理报告中对近年来文艺工作的评价,完全符合文艺界的实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艺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文艺界思想活跃,创作日趋繁荣,文艺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绝大多数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风气是健康的,这是文艺界的主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目前文艺界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方面,“左”的影响还有待于继续肃清。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某些把文艺作品完全商品化、粗制滥造、不讲社会效果的倾向。有的把体制改革错误地理解为抓钱,单纯追求经济收入,不顾艺术质量;有的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吹吹拍拍,抄袭、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有的用一些庸俗、低劣的作品和演出,迎合一部分读者与观众;有的盲目地崇洋媚外,个别的甚至做出有损民族尊严、有失国格和人格的事情。这些现象虽然出在极少数人身上,其影响和危害却不可低估。它是一种思想上的腐蚀剂,破坏了团结,败坏了风气,更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现象受到人民群众的抵制和批评,是完全应该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此也是不满的。我们在批评这些不良现象的时候,应该看到,就整个文艺创作来说,这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是支流。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妨碍我们对文艺工作的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不能因为这种现象出现在少数人身上,就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和重视,对它的危害性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与会同志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条件;既有思想作风上的问题,也有管理体制上的漏洞;既有文艺工作者自身的弱点,也有领导上的不得力。对不同情况要做具体分析,切忌一刀切。有些单位的政治工作部门,平时不注意抓政治思想教育,出了问题又不敢管,放任自流。少数文艺工作者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要求,经受不住资产阶级思想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侵袭。有的同志在发言中说,过去认为《公约》不过是一些空谈,如今看来,它符合文艺界的实际,应该成为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行动准则。不足的是,《公约》颁布一年来,缺乏经常性的检查和必要的保证措施。从管理上看,有些管理方式不适应社会主义的文艺生产,给一些热衷于向钱看的人钻了空子。
文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建设精神文明的人首先要用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不少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已经做出了榜样,许多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努力攀登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峰,在这方面,有很多感人的事例。与会同志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文艺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好人好事。要造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为建设精神文明做贡献光荣,搞不正之风可耻。同时,要制订有力措施,检查和保证《公约》的实施。正如对好人好事要加强宣传表彰一样,对于文艺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也要敢于指出,敢于批评。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要从管理体制上堵塞漏洞,从体制上杜绝不择手段抓钱的门路。还要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做出贡献。
(朱 洪)


第5版()
专栏:

手榴弹·刺刀·进军号
陶 钝
一提起老舍先生,人们首先会想到他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其实,不止于此,他也还是一位杰出的曲艺家。我这么说,并非溢美之辞,而是有着充分依据的:据不完全统计,老舍先生自1938年开始曲艺创作,直至他逝世的这二十几年间,他就写下了数以百计的曲艺论文和作品。这些著述,不仅数量多,水平也高。就其理论著述而言,它们不但对曲艺艺术的性质、形式、特点及其写作表演技巧、审美观点等有所阐发,还对曲艺艺术的品种、对它的演出队伍、它与别种艺术形式的关系和它在艺术领域中所处的地位等等,都有凭有证、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剖析、研究与考证,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这些曲艺论著,对于曲艺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在发表的当时起到过积极影响与指导作用,就是在现在和将来,也仍然有着借鉴作用和研究价值。在老舍先生编写的众多曲艺佳作中,象《八九十枝花》、《乱形容》、《双反》、《读书》、《扫荡五气》、《别迷信》、《假博士》等类曲艺段子,不仅艺术上相当成功,对现实也是起了作用的。总之,老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杰出曲艺理论家和曲艺作家。老舍先生所遗留给我们的这份曲艺遗产,将使我们的曲艺艺术宝库更加丰富。经过广泛的搜集和精心、认真的编选,《老舍曲艺文选》共收入曲艺论文五十篇和曲艺作品三十一篇。我们深信,它的出版和问世,必将为我们的曲艺艺术增添光彩,并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作为一名语言大师,作为一个“文艺界的劳动模范”,老舍先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曲艺事业的发展和曲艺著述,这并非单纯地出于自我爱好,也绝非为了猎奇或别有所图。他所以能够放下大作家的架子,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跟曲艺艺人交朋友,向他们学习演唱技巧(甚至自己也登台表演),努力地深入生活,踏踏实实地、不怕挫折地从事曲艺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正是要以曲艺这种艺术形式为武器,去参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战争中,大炮有用,刺刀也有用;同样的,在抗战中,写小说戏剧有用,写鼓词小曲也有用。我的笔须是炮,也须是刺刀。我不管什么是大手笔,什么是小手笔;只要是有实际的功用与效果的,我就肯去学习,去试作。我以为,在抗战中,我不仅应当是个作者,也应当是个最关心战争的国民;我是个国民,我就应该尽力于抗敌;我不会放枪,好,让我用笔代枪吧。既愿以笔代枪,那就写什么都好;我不因写了鼓词与小曲而觉得有失身份。”老舍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的确,无论从老舍先生的曲艺论著,还是从他的曲艺作品中,我们决找不到无病呻吟的东西,更不会找到什么“风花雪月派”的玩艺儿,他的曲艺著作尽是些手榴弹、刺刀或者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它的曲艺作品中充满着昂扬的战斗豪情;它的曲艺论文也都是有的放矢和有所感而发的。老舍先生是我们广大曲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是一名立下了卓著功勋的坚强战士。
老舍先生遭到迫害,不幸逝世,至今已整整十六个年头了。人民无限怀念这位伟大作家;我们则更加缅怀这位曾经共同战斗过的良师和战友。今天,为了保存和发扬他留下的这部分宝贵遗产,我们特地为他编选出版了这部《老舍曲艺文选》,借以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之情。
(这是为《老舍曲艺文选》写的序,本报发表时有删节,该书将由曲艺出版社出版)


第5版()
专栏:

芭蕾艺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 中国舞蹈家协会最近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芭蕾艺术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同志认为,继续向国内观众介绍古典芭蕾的经典作品,仍是今后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运用芭蕾舞形式创作更多更好的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的作品,应看作是中国芭蕾舞编导最主要的责任。会上着重讨论了如何创作中国风格芭蕾的问题。大家认为,反映中国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其形式也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否则,是不可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与会代表还倡议与发起成立中国芭蕾舞学会,以适应中国芭蕾舞事业不断发展及国际间学术交流的需要。
(赵景参)


第5版()
专栏:

大型文学季刊《小说家》即将问世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大型文学季刊《小说家》创刊号将于近期问世。
《小说家》以刊登中篇小说为主,同时也选发长篇小说和特约的短篇小说。创刊号刊登了蒋子龙的中篇小说《悲剧比没有剧要好》,冯骥才的《走进暴风雨》,叶辛的《恩怨债》,刘祖的《圣洁的白塔》和长篇历史小说《第一个总统》的第三部《纷乱岁月》等。
(高维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