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科学与迷信
江 坪
科学与迷信应该是“绝缘”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识这一点,往往是“吃了一堑”,才“长成一智”。浙江嵊县广利公社床岗大队农民徐兴老,开始相信收成在天,播种时节,他把谷子放在房屋中间,一家人围着祷告神灵,结果损失种子160斤。后来,他找科协会员徐惠进指导,催芽成功后,他心情十分激动,知道不信科学吃了亏,逢人便说:“科学才是真财神。”
科学破除了迷信,迷信者得以觉醒。看来,用群众自己的实际感受,现身说法,比之空泛的议论和生硬的说教,要收效快而且实际。这对于剔除那些坑害人的封建迷信活动,效果也是灵验的。
我并不反对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正当的宗教活动自由,而在一切宗教活动中,不带一点迷信色彩,也是不可能的。但对那些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妨碍正常生产、工作、学习的愚昧迷信活动,则应坚决抵制。目前,有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盛行。比如,把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老天爷的保佑和鬼神的施舍上;患了疾病不去医院诊治,而是向神灵祈求“仙方”、“圣水”、“香灰”;强占学校房产,修庙宇、办神坊,等等。凡是封建迷信活动比较厉害的地方,歪风邪气上升,正气不能抬头,既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又败坏了社会风气。这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针对封建迷信活动,大力宣传唯物主义,其中包括普及科学知识,以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这是人民的报纸对人民应承担的义务;那种以为宣传无神论就会抵触宗教信仰自由的看法是不对的,害怕宣传无神论会顶撞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态度也是不对的。自然,这种宣传,最好的办法,是让群众来现身说法,自己教育自己,就象那位老农民从实践中认识到“科学是真财神”的道理一样。而这种事例,各地怕也是俯拾皆是的。


第8版()
专栏:

一根白发
杨纤如
不少人是喜欢对镜理妆的。面对那黢黑鬒鬒的秀发,能不会心一笑,能不侧目掠指整装而步出房门吗?
如果你是朝夕如此,从不介意,就会习以为常。要是有那么一天,在你的秀发中,突然出现一根银光闪闪的白发,你会惊讶万分,呀,莫非老之将至了吗?其实一根白发,不过是翠鸟鸣喜、绿枝渐浓罢了,用不着大惊小怪。要紧的是因此唤回告别红领巾的年代:学习上不再是停留在背诵强记阶段,而是开动脑筋,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打好基础,为向科学进军作准备。若是做到了这些,一根白发只不过是一生奋斗成绩的小小记录罢了。若是交了白卷,那你尽可以向着一根白发悲哀自谴吧!这根白发确实可怕,那将是苍苍两鬓飞满雪的先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警语,将会时时刻刻敲打你的脊背。
一根白发会启发你想到今后几十年:终归有一天要银霜盖顶,须眉赛雪。若是光阴虚掷一世,庸庸碌碌到老,那就让你面对墙角哀叹悔恨吧!但若由于一根白发的发现,而提醒你知往日之不可疏,知来日之可追;督促你奋发有为,刻苦钻研,在科学技术或文学艺术上有所建树,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辉煌的贡献,那又何必惊讶这一根白发呢!
只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受人民养育而为人民作了有益的事情,纵然万根白发密集在你头上,你也会对镜自豪,拈白须、掠白发而无限欣慰了。
第一次发现浓黑的发丛中,一根不合群的白发混杂其间,是生活中一页有意义的记录,它能使你喟然长叹,也能使你跃然而起。这期间大约在二十五岁左右,若是已经打下知识基础,正是扩大知识面并向科学纵深进军的时候。如果基础还不扎实,那就趁着记忆力还旺盛,理解力正锐敏的时期,奋起直追吧!
一根白发算不了什么,这只是一根根白发接连而至之前的一个信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莫对镜,银发满头的老年人!莫对镜,一根白发初现的年轻人!


第8版()
专栏:

七 月
木 斧
七月到了——
黄澄澄的
沉甸甸的
七月呵
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迈着琐碎的步子
轻轻地拍着
每家每户的门窗!
七月
郁热将要过去
用不着唠唠叨叨
抱怨那发霉的日子啦!
擦一擦
汗水
抹掉那
伤心的往事……
七月
树林染绿了阳光
人们摇着蒲扇
在树荫下乘凉
喝一口
爽心的浓茶
等候
桂花飘香!
七月
太阳收敛了它的锋芒
变得暖洋洋的了
它仍以犀利的目光
梭巡着大地
不许寒冷
偷偷袭来
不用担心
它会烤灼肌肤
看它的眼睛
比任何时候
更柔和
更裸露……
七月
驱走疲劳
赶跑困倦
我要收获去了!
七月
我将收获
喜悦的汗珠
我惊奇地发现
哪怕是一滴汗珠
也没有白白抛洒
它象珍珠一样
闪闪发光!
七月
我将继续播种
用什么献给土地呢?
什么果实最多
什么品种更新
什么滋味最鲜
呵,我沉醉了
我将播种什么
让我象蜜蜂一样
细心地酝酿啊,
七月……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镜前
郑云云
马路上的街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扫街大嫂的扫帚声,也远去了。
夜色就要褪尽,白昼正来临——四周非常安静。
穿衣镜里,映出一个俊俏的、成熟的姑娘。高领、中式的红毛线外套,斜纳着一排盘花黑绒纽扣;浅灰的中长花呢直筒裤,恰到好处地半遮住一双样式普通、却擦得锃亮的小巧的黑皮鞋。
这就是我吗——一个实习的美术教师?
我开始细心地梳理头发,把头发旋成一座小小的、乌黑的“富士山”那样的发式,比我原来的那束蓬松的马尾,要显得庄重些吗?
我对着镜子自我欣赏起来。今天,我要第一次走上讲台了。
大学三年半,当我在艺术之宫流连忘返的时候,当我象苦行僧一样废寝忘食地趴在画架上时,我就盼着这一天了——以更生了的新我,出现在母校的课堂上,让那些慈祥却又苛刻的老教师们,检验我为社会服务的劳动价值。
爸爸在盥洗室里咳嗽了一声。他会责备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打扮自己吗?
记得我第一次烫了卷发,爸爸就当着几位客人的面,不满地摇着头说:“这样,就漂亮一些了吗?这些年青人!”
哼,我才不怕他呢,这位“老正统”爸爸!要知道当代保尔式的青年英雄张海迪,也并不是梳两条小辫,穿一身绿军装呀。
对美的爱慕和追求,本是人类心灵的高尚体现。
爸爸大概忘了,在那几年最最“革命”的口号声中,一切都似乎整齐划一,却偏偏滋长了最龌龊卑污的灵魂。如果爸爸真忘了,我会为他感到悲哀。
战士,就不应当爱美吗?我不明白有时候人们为什么太偏颇。
爸爸出现在镜中我的身后。
我转过身,坦然地望着父亲的眼睛。
我要告诉他,我今天就要走上讲台了。
我将要向孩子们讲述古希腊的青铜雕塑,是怎样展示了人类的力量,而《蒙娜丽莎》的微笑,又给人以什么样的启示;我要把我的学生们带进庄严神圣的敦煌千佛洞,我会看见他们的眼睛,被祖国古老艺术的光焰照耀得熠熠发光;然后,我要开始引导他们认识光和色的力量,再不象我如他们般大的时候,只被一种单调的颜色窒息了思想……。
我愿意在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中,给孩子们留下心灵美和仪表美的形象。当他们年长的时候,也许还会想起一位年轻普通的女教师,曾经启蒙了他们最初的对美的崇尚。
那我会快活!尽管我献上的,只是一份菲薄的力量。
爸爸,你不用为我担忧。我要把这一切说给你听。我相信你会理解你的小女儿的。
可是我没能说出这一切。爸爸慈爱地伸出布满青筋的手,轻轻地为我别上了最后一个发卡。
窗外,新绿了的梧桐树叶,在晨风中低吟,仿佛在诉说一首古老的、长长的叙事诗……


第8版()
专栏:

登长城(外二首)
虞 愚
五洲宾客簇长城,揽胜攀梯壮此行。已放晴天增浩荡,终昂羸骨对峥嵘。云连碧海关山险,风定黄河日月明。俯视千峰蓬块耳,高吟气欲盖幽并。
留题厦门植物园
南北驱驰亦已劳,犹饶余兴托诗骚。摩空维石岩岩起,横野飞鸿点点高。种树莳花望玄圃,引泉啜茗对神皋。八闽自爱家山美,饱听天风与海涛。
读新编鲁迅传略感题
史实爬梳尽,新编大义存。高怀照苍莽,直笔警顽昏。冷对千夫指,身为百世尊。光芒遥可接,借此涉篱樊。


第8版()
专栏:

非洲遐思
 周国勇
脚 铃
丁零零当,丁零零当,舞步下脚铃丁当。
是舞步摇得脚铃如热带骤雨那般激越、飞泻?还是脚铃催动舞步上下腾跃、如醉似狂?
时而轻柔、时而高亢。砸碎了沉重的镣铐,脚铃才如此清亮、豪放。象山涧冲过丛丛乱石,急流直下放声歌唱!
铃声飘过非洲的青山;飘过非洲的大漠。铃声中,一条条蜿蜒的新路在开拓、草创……
神奇的花
非洲有种常青灌木,花朵初开时呈亮紫色,渐渐地转为浅蓝,最后变成雪白。
告诉我,是谁赋予你如此令人深思的禀性?
你是在追求理想中的异彩?还是因为理想本来就绚丽夺目?
你亮紫色的花朵在轻轻摇曳,热情而端庄。你使我联想起非洲紫铜,联想起紫铜般闪亮的脸膛,联想起深邃的目光……
不是很美么?然而你不满,你追求。
于是,你绽开浅蓝的花朵,明朗而又秀美。在我眼前展现出那雨过天晴、瓦蓝瓦蓝的苍穹,在我耳际回响起那银铃般舒心的欢笑……
不是很美么?然而你不满,你追求。
于是,你又怒放出雪白的花朵,纯洁而又淡雅。是乞力马扎罗山飘落的一簇雪片?是扎伊尔河中倒映的明月清辉?又多象非洲人的心灵单纯、质朴、晶亮……
在你生命之路上,你每一天都在留下美的色彩。
神奇的花呵,告诉我,什么是你理想中的色彩?是谁赋予你如此令人遐思的禀性?……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闭门”并不坏
“闭门读书”、“闭门修养”——包括“闭门思过”,曾被当作批判的题目。那年头,“风口浪尖”是最“热闹”的地方,谁都得到那里去“经风雨”、“见世面”。人们究竟从那里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才干”,真是一言难尽,不说也罢!
如今,无人讨伐三“闭门”了,不过,有人却还是爱“热闹”。特别是一到晚上,压马路的,打老K的,聊闲天的……到处可见,有的竟至“通宵达旦”。
我以为,要做点学问、干些事情,没有自甘寂寞的精神,恐怕不行。尤其是晚上,“闭门”坐在案头,刻苦认真地读几页书,记几页笔记,日积月累,持之以恒,“阅读两亿字的书”,并慢慢将其消化,也并非谁都难于办到。真正能做到“闭门”,并不是坏事。就在于肯不肯。
当然,自甘寂寞绝不是休息、不纳客。闲聊自然少些好。师友之间磋商学问,互相砥砺,那是要笑脸相迎的。这有助于长知识。
石 飞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站柜台
有的工厂厂长为了征询用户对本厂产品的意见,定期站柜台,当售货员,这种精神令人称赞。
从商品生产者站柜台听取用户意见的可贵精神,联想到我们有些生产部门,只偏重于产、包、销,却不注重于听、监、改。对于用户的呼声、意见,取轻蔑态度,置若罔闻;商品出厂,一销大吉。出了问题,用户找上门,拒绝接待,概不负责。这同上面的精神境界比较,大相径庭。
生产产品,宗归其终,还是为了推销,产品若失去了它本身的信誉,也就失去了市场。这样的产品,生产的越多越成灾,到头来,岂不成了一堆难以处理的废品?  杨连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