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论坛

科学施肥 提高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 黄不凡
当前,肥料工作应当注意什么?从我国情况出发,首先要广辟肥源、增积和施用农家肥料。这是提高地力的有效途径。我国有施用有机肥料的优良传统。有机肥料包括厩肥、堆肥、绿肥等,种类多,肥效稳,成本低,含有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铜、锌、钼及有机质等养分,被称为“完全肥料”或大宗肥源。它能产生以下四方面效果:(1)能给土壤以良好的结构并改善其可耕性;(2)是土壤微生物取得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3)保持了作物能够利用的有效养分;(4)可作为氮素、有效磷、钾及其它养分的“贮藏室”。更重要的是,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一方面进行矿质化,释放养分;另一方面进行腐殖质化,改良土壤性状(包括结构性、持水性、吸收性、粘结性等)。土壤性质改善后,就提高了土壤调节水、肥、热、气的功能,土壤肥力也随之上升了。
但是,发展有机肥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它增长的速度慢,肥分含量低;有机质体积大,分量重,运输不便,耗费劳力多;有机肥料的来源主要靠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又靠饲料的供给。一些绿肥、豆饼、棉子饼、油菜籽饼和大豆是很好的饲料或食品,若直接用作肥料还田是很不经济的,如先做配合饲料或食品,再以人畜粪尿形式回田,这是最经济合理的办法。
看来,必须加速发展豆科作物和绿肥,充分利用生物固氮资源。这方面,我国有优越的条件。据统计,1980年全国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花生,蚕、豌豆,小杂豆等)的面积2.07亿亩,绿肥面积近1亿亩。每亩耕地平均五年可轮种一次豆科作物,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生物固氮资源。美国对土壤氮素来源的估计:来自有机肥料的占15.6%,来自化肥的不到3%,来自雨水中的占21.7%,来自自生固氮菌的占26.5%,来自共生固氮菌的33.2%。可见,即使在化肥工业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依然还是培养地力的主要依靠。据测定,我国19种主要绿肥鲜草含氮量在0.33%—1.32%之间,一般亩产三四千斤的可固氮10—20斤。绿肥还对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缓和“三料”(饲料、肥料、燃料)矛盾以及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1976年以来,北方各省大豆、花生面积有所恢复;南方各省(区)绿肥面积却呈下降趋势,冬绿肥由13,570万亩下降到现在的8,830万亩左右。其原因是:有人认为绿肥收益低,不如扩大油菜或其它冬种作物经济效果好。据我们初步考察,1978—1980年,湘、赣两省稻谷平均亩产,早稻是571.5斤,中稻及一季晚稻为555.2斤,双季晚稻为438.7斤;与同期闽、粤、桂三省相比,分别高出77.2斤、127斤及14.5斤。后者的自然条件优于前者,单产反而较低,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绿肥面积不及前者所致。因此,从实际出发,保持一定比例的冬种绿肥面积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这就是改善化肥结构,讲求科学施肥。近些年,我国化肥总产增长速度很快,由1977年的2,800万吨,发展到1981年的6,062万吨,五年翻了一番多,平均每年增长650万吨。但化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为1∶0.25∶0.003。考虑到我国磷、钾资源及生产设备等实际情况,中近期内化肥结构应逐步调整到1∶0.5∶0.1,在稳步发展氮肥生产的同时,提高磷、钾肥比重,重点发展复合肥料,争取在本世纪末调整到1∶0.6∶0.2左右。
世界各国化肥生产中氮、磷、钾比例是1∶0.6∶0.5。从品种设计、肥料形态、施肥技术等方面来看,有以下新动向:(1)高浓度肥料发展较快;(2)复合肥料的品种增加,有效成分含量提高;(3)液体肥料运输管道化,既可减少氮肥厂房设施,又可降低成本;(4)重视长效肥料的应用和发展。简言之,肥料向高效化、复合化、液体化、长效化方向发展,并在施肥方法上不断革新,提高利用率,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目前,我国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83斤,有效成分18斤。据1981年统计资料,每斤有效成分可增产稻谷7.3斤,小麦6.9斤,玉米7斤,皮棉1斤,油菜籽2.7斤,甜菜块根14.7—20.6斤。据测定,三袋尿素施于水稻田,损失两袋,仅有一袋被作物吸收。这说明讲求科学施肥,找出最佳配比,使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肥配比适当,才能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3版()
专栏:

有机肥促无机肥
山西省农委 张沁文
有些农民以为,多施化肥就可增产。其实不然。如果不注意科学施肥,则可能施肥越多,效果越差。
提高化肥的施用效果,必须有其它要素的配合,特别是有机肥的配合。假如单纯追施化肥而不注意增加有机肥,增产效果便不会好。
过去三十年中,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长趋势和化肥消费量增长趋势密切相关,与其它国家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同步增长的情况一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40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10万多次化肥试验,最佳施肥效果可使总产量增加72%。所有试验的增产效益(作物的增产值除以化肥成本)的平均值为4.8,比其它农业技术投资和其它工业性因素投资的效益都要高。这是因为这些试验大多是低产土地,土壤中缺乏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特别是缺乏氮素与磷素,故施用化肥见效显著。
事实说明,在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的情况下,施用化肥确实是提高单产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我国仍有大面积的低产田,如在稳定高产田化肥用量的同时,把有限数量的化肥更多地投向低产田,其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要显著地高于高产田。这是“少花钱,多打粮”,提高农业投资的宏观经济效果的一条有效措施。
但是,在化肥用量和粮食单产达到一定水平后,单纯增施化肥就不再是提高单产的主要因素了。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我国南方一些高产地区化肥施用量超过了适宜范围,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大大降低,有的甚至大大赔本,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单纯追施化肥而不增加有机肥料,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消耗潜在肥力,引起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劣和土壤板结,限制化肥发挥增产作用,也限制其它要素发挥增产作用。因此,应当在增施化肥同时,大量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学家指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肥沃土壤,具有优良的生理机制,主要是优良的有机——无机——微生物——酶复合胶体,具有一定的主动调节能力,能大量地储藏水分和养分,能在不良的气候条件下,正常地供应农作物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旱能抗,涝能渗,稳温性强,可耕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能使化肥更好地发挥增产作用,也能使其它要素更好地发挥增产作用。这就是有机肥促无机肥的道理。


第3版()
专栏:

生物固氮是怎么一回事?
李希东
在地球表面空间,覆盖着一层空气,其中约有百分之八十是氮气。据有人计算,在一亩土地的上空,至少含有五千吨氮素。氮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令人遗憾的是,空气里的游离氮并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固氮技术,希望把空气中的氮制成化合物。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一九一三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厂。然而,工业固氮设备复杂,需要耗费大量能源,成本高,还容易污染环境。
还有没有别的利用空气氮的办法呢?有的。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瘠薄的土地种大豆、花生、苜蓿等豆科植物,作物能正常生长。而在种过豆科植物的土地上再种小麦、玉米等,则能提高这些作物的产量。这是因为,种过豆科植物的土壤里增加了含氮量。
那么,土壤里增加的氮素是怎么来的呢?人们发现有一种能够固氮的生物,在常温常压下,以碳水化合物为能源,通过体内固氮酶的作用,将空气中的氮素转化成作物可以利用的氨。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正是通过用地养地,充分发挥生物固氮作用的。目前,我国除利用一些生物固氮资源,如大力发展红萍和养殖固氮兰藻等以外,还大量地培养各种共生和自生的固氮微生物,制成各种细菌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


第3版()
专栏:建议

加强防除农田杂草的科学研究
南京农学院杂草研究室教授 李扬汉
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室杂草组研究员 张泽溥
杂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农作物每年因受草害减产总值达204亿美元。我国1978年调查,全国耕地15亿亩,受杂草危害的面积有3亿亩,每年减产粮食150亿斤,仅春麦区及部分冬麦地区小麦受野燕麦危害损失就达20亿斤。东北地区一些大型国营农场大豆受草害减产达20%。全国每年用于稻田除草达20—30亿个劳动日。除草不及时,水稻就会减产。其它旱田作物以及果园、林木苗圃、牧场也都受到杂草危害。
由于农田杂草危害严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防除杂草这门科学日益重视。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农田杂草科学和农田杂草防除的研究,现已能生产20多种化学除草剂,农田化学除草面积达6,000—7,000万亩。但杂草科学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积极开展和加速我国防除农田杂草的科学研究工作。我们建议:
一、加强对杂草科学研究的领导。希望有关部门组织和调整现有力量,成立全国性的杂草科学研究领导机构,以便统筹制订全国杂草科学研究计划,加强有关杂草科研单位及院校之间协作,组织科学技术交流,培养杂草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杂草科研大协作。组织开展杂草普查,查清各大区农田杂草的分布及其危害,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制订杂草综合防除技术措施。
三、积极开展杂草科学的普及工作,抓好杂草防除研究成果的推广,控制农田草害,增加农作物产量。


第3版()
专栏:

到哪里买“硼”?
许多棉农看到本刊第五期(6月30日第三版)《硼与棉花结铃》一文后,纷纷来信询问到哪里可以买到“硼”?经与有关单位联系,得到的答复是:
微量元素硼是以化合物硼酸或硼砂状态存在的,可到各地生产资料公司或化工商店、西药店购买。将硼酸溶解为万分之五至千分之一浓度水溶液,或将硼砂溶解(热水)为千分之一浓度水溶液,喷洒棉花叶面即可。
——编者


第3版()
专栏:

三元复合肥——硝磷钾
刘传伦
硝磷钾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故称“三元复合肥”。
硝磷钾肥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对土壤性质无不良影响。由于它含的营养元素全面,为颗粒状,作种肥更为理想。在土壤湿润的情况下,小麦种肥用量每亩平均10—15斤,每斤肥可增产小麦6.8斤。硝磷钾的施用量要因地力、作物、肥料数量而异,一般每亩可达40—60斤。肥料少时不要集中施在一块地里,一般用作种肥较为经济,增产效益更大。


第3版()
专栏:

菌糠新饲料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 刘与任
稻谷壳、稻草、麦秆草、玉米芯、甘蔗渣等所含粗纤维多,营养价值不高,牲畜不吃或不爱吃,吃了也不大添膘。有没有办法将这种粗饲料变成牲畜爱吃、营养价值较高的精饲料呢?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几位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找到了一条把这些粗饲料(或原来不能作饲料的东西)变为品质较好的饲料——菌糠饲料的途径。
制作菌糠饲料的具体办法是,用上述植物的秸秆、秕壳等,按一定配方做成培养料来栽培平菇、柳菌、凤尾菇等食用菌,收取菌蘑供人食用,余下的培养料,经过简易加工后,就成为品质较好的饲料。
据试验单位多次化学分析,这种长过食用菌的培养料,粗纤维分解达50%左右,木质素分解30%左右,牲畜所需要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提高了一倍以上。在饲喂猪、牛的试验中,它们可以达到玉米饲料的效果。我国每年大约有7,300亿斤自然更新的植物糠壳、秸秆,是发展菌糠饲料的巨大资源。
菌糠饲料的经济效益很高。据统计,100公斤的培养料只需要花几元钱的成本,除可收入100多元的菌蘑外,还可以得到60多公斤菌糠饲料。如果全国每年能有十分之一的秸秆用这种方法生产饲料,除可收入大量菌蘑外,还能得到大约400亿斤饲料。这对解决我国饲料资源不足的问题,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不久前,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对菌糠饲料进行了技术经济论证,正在筹备举办培训班,推广这一成果。


第3版()
专栏:当代科技

激光及激光医学
上海纺织工业局第一医院 傅采芝
近二十多年来,激光器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科学技术领域,日益受到人们的注重,它和原子能、半导体、电子计算机一起被誉为当代四大发明。
激光的特点是:一、亮度极高,比太阳表面的亮度高几十万至几千亿倍以上。二、方向性极好,几乎是一束完全平行的光束。三、高单色性,即光谱极纯,比目前最好的单色光源——氪灯纯上万倍。因此,激光能在千万分之一秒、甚至更短时间内使一些难熔的物质熔化,在百分之几毫米的范围内产生几百万度高温、几百个大气压、每厘米几千万伏强电场,这些优点是目前任何其他技术无法相比的。所以,二十多年来,激光在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方面,有其显赫的地位。
试想,一条金属丝只有头发丝的七分之一,要在这条金属丝上打孔,怎么打?放在显微镜下用针?可针头比金属丝还粗。这个难之又难的问题,激光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要把这样细的金属丝焊接,用电焊枪或电烙铁,都无能为力,而激光则能精巧地把它们连接起来。又如,在勘探油井时,要知油水比例,用激光测定又快又准;激光通信,利用一根光纤,可使数百万条线路同时通话;激光育种,能促进种子发芽和提前成熟。此外,还有激光核聚变、激光全息照相、激光血球计数、激光药物熔点测定等等,在日常应用中已经屡见不鲜。
目前,在各种各样应用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莫过于激光医学。自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问世后不久,就有学者把它用于眼科临床。到现在,全世界的眼科医生几乎都把激光作为治疗各种视网膜病最有效的措施。在内科、外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妇产科、皮肤科,激光器也被派上了用场,大显神通。在医院的急诊室里,我们经常会遇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血压骤降,病情危急,必须立即作胃切除手术。不少医院采用了激光止血法,即激光通过光导纤维,随胃镜进入胃内,对出血点进行照射,止血快、效果好,病人很快恢复健康。最令人鼓舞的是激光在外科的运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用激光对几十例原发性肝癌的病人进行手术,使这些生命危在旦夕的人,重新活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目前,激光医学已向纵深发展,国外大量报道激光早期诊断、治疗恶性肿瘤,国内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到2000年,激光的应用将有可能和现代电子应用一样普及,人们将进一步广泛利用激光。


第3版()
专栏:科技人物

让雄鹰重上蓝天
——为航空医学作出宝贵贡献的罗尚功
本报记者 鲁南
在六届人大的解放军代表中,有一位同时获得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代表。他就是空军某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罗尚功。
罗尚功今年56岁,1951年医科大学毕业,加入人民空军从事航空医疗工作。当时,国际航空医学界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认为飞行员耳膜承受的最大压差是90毫米汞柱,飞行下滑率不能超过每秒二米。空军战术训练长期受这一理论的制约。许多飞行员因耳气压不良停止飞行,有的因患航空性中耳炎被淘汰。
一次,一个飞行员下滑率大大超过规定的范围,耳膜却安然无恙。由此,他开始怀疑前人的结论,决心揭开防治耳气压不良的奥秘。自1957年以来,他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学、组织学方面的试验。为了获得耳膜所能承受压差的科学数据,他冒着可能致残的危险,让战友将两毫米粗的穿刺针,从他的耳根后侧,穿过骨头,插入乳突气房。他忍受巨痛连续做张口、吞咽动作,直至耳气压差增加到400毫米汞柱,获得了耳膜可能承受压力的数据,推翻了所谓耳膜承受压差不能超过90毫米汞柱理论。
过去,航行性中耳炎被视为不治之症,许多飞行员因此被淘汰。他和他的战友经过无数次试验,研制了一批国内外独有的诊断治疗耳气压不良的器械,发明了对隐性咽鼓管狭窄分段定位诊断和保护性涂药治疗的方法,治愈率达89%以上,把一批又一批飞行员重新送上蓝天。(附图片)
为航空医学作出新贡献的罗尚功出席了六届人大会议。


第3版()
专栏:

珍贵动物扬子鳄
扬子鳄,又名鼍,是我国特有的爬行类珍贵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三省交界处。扬子鳄是中生代残存下来的爬行动物,至少在地球上已生活了两亿年以上,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它和熊猫、白暨豚、金丝猴等并列在一起,被国家列为一类保护动物。扬子鳄也被列入世界珍贵动物的名录之中。
李光明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保存鲜鱼有新法
美国纽约的学者们找到了一种不用冷冻存贮鲜鱼的办法。这种方法是把捕到的鱼一条一条地装在一个个聚乙烯袋子里,向袋子里吹进含有21%的氧气、19%的氮气和60%的二氧化碳的气体混合物。然后,把袋子密封起来,放进温度略高于0℃的贮藏室里。4个多星期以后,其外形和味道同刚捕捞的鲜鱼没有两样。
(梁树梅)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常年结果的西红柿树
新西兰植物学家培育出一种西红柿树,可整年结出新鲜的西红柿。树高一点五米,每年每棵可收获鲜西红柿二十七公斤多。
(张崇文)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稻壳”混凝土
秘鲁工程师用稻壳取代水泥沙浆中的沙子,研制出“稻壳”混凝土。它的密度小,可轻易地用锯分割,钉子也能从容钉入。它还具有优良的隔声性能,也具备一般混凝土的耐火特性。(冰怡)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废物压制成燃料
一种新型燃料正在进入英国市场。这种燃料由麦秆、垃圾或废纸等在高温高压下压制而成。它比烧煤干净,燃烧时不会产生含硫气体。
(固清)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催眠新药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一名教授发现,色氨酸有促进安眠的作用。它可以从酪蛋白、血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中提取。这位教授发现,当给失眠患者服用含有色氨酸成分多的食物后,失眠可以大为减轻。(新冀)


第3版()
专栏:国际科技

苍蝇幼虫体内含有药用物质
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名取俊二教授从苍蝇幼虫体内,提取两种生物防御蛋白。
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生物蛋白都具有与抗生素相同的效果,可以排除、杀伤侵入生物体内的细菌等异物,并有较强的制癌作用。
科学家们认为,目前发现新的抗生素,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从苍蝇的幼虫体内提取新的杀菌蛋白物质,正是科学家们的期望所在。
(辛际)


第3版()
专栏:科学信箱

乙型肝炎与优生编辑同志:
我怀孕前体格检查发现患乙型肝炎,虽然“澳抗”化验阳性,身体未感不适,但生过孩子后病情加重。请帮助找有关专家回答:乙型肝炎是否能够治疗?孕妇患有这种疾病对后代是否有影响?
北京市丰台区
郭英郭英同志: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三大类。甲型肝炎患者绝大多数愈后情况良好。非甲非乙型,国外已有人发现其病毒,并认为它的病情与乙型类似,但尚难得出明确结论。在我国,乙型肝炎患者较多,对人们的健康影响也较大。其中有的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未发现有任何功能损害,暂称为“乙型肝炎病毒带毒者”。现在,国内外都还没有彻底根绝乙型肝炎的办法。目前的状况是,绝大多数的乙型肝炎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是可以痊愈的,但对“带毒者”来说,要使其血中的病毒阴转(即化验结果由阳性变为彻底的阴性)迄今尚属难题。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孕妇如患乙型肝炎(即有活动性肝功能损害者),或无任何症状的“带毒者”(血中表面抗原阳性),即便没有任何肝功能异常,对孕期和产期的健康威胁都很大,尤其是将这种疾病传染给婴儿的机会极大。近年来研究的结果表明,患有乙型肝炎的孕妇,将这种病毒传染给后代的途径是:胎儿在子宫内受到传染;婴儿出生时吸入了母血或羊水;产后哺乳期间的接触传染。婴儿受传染后即成为“带毒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发展成为隐性乙型肝炎或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极个别的还有发展成为肝硬变甚至肝癌的可能性。
根据我国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精神,我们建议想作妈妈的女同志,在怀孕前要检查自己是否患有乙型肝炎或是否为“带毒者”。如发现患了乙型肝炎,要先进行积极治疗,待治愈后再怀孕,免得遗害后代。如果受孕后又发现自己是“带毒者”,应采取中止妊娠措施;如果已到了妊娠后期,则应在医生指导下,给出生儿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患乙型肝炎的孕妇产后病情加重,最好不要再给孩子喂母奶,并根据医生诊断积极治疗。
我国自1975年开始研制乙型肝炎疫苗,获得成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其预防作用,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在此呼吁卫生部门尽快组织这种疫苗的大量生产。
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黄大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