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收费、走读、不包分配
江汉大学不捧“铁饭碗”走出新路子
首届毕业生深受各界欢迎
本报讯 记者杨建武报道:收费走读、国家不包分配的江汉大学首届7个专业的学生,将于今年11月毕业。虽说是不包分配,但要求择优录用这届毕业生的人和函件却提前好几个月纷至沓来。据初步统计,仅武汉市要求录用的单位就有30多个,共需1,100多人,而江汉大学首届毕业生只有275人,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特别是机械制造、建筑、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有的单位派专人到江汉大学要求给他们特殊“照顾”,说:“你们学校某某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全部录用了,请不要再给别的单位了”。有一个局的来人说:“国家分配给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象撒‘胡椒面’一样,撒不了几个,请江汉大学多给我们单位录用一些人。”还有一些地、市、县单位也来人来函求贤,但由于没有推荐指标,只好扫兴而归。
江汉大学是武汉市创办的一所理、工、文相结合的综合性短期职业大学,学制三年,现有在校收费走读学生1,432人。 1980年招收的首届275名学生,按照学校向他们提出“知识面要宽一点,动手能力要强一点,基础要厚一点,政治素质要高一点”的要求,发奋图强,严格要求自己,争分夺秒地学习。湖北省图书馆发现,每天读者中最多的是江汉大学的学生。
江汉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说,我们学校是不拿“铁饭碗”的大学,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决不能比“铁饭碗”毕业生差,不合格的“产品”决不送到社会。武汉市计委的负责同志在谈到江汉大学毕业生的出路时说,国家和湖北省每年分配给武汉市的大专毕业生只有七八百人,不仅数量远远满足不了要求,而且大部分专业不对路,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江汉大学走的是一条地方办大学的道路,学校的专业设置大部分是武汉市急需的短线专业,这就缓和了人才的供求矛盾,补充了单位急需人员,调节了国家分配计划,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也改革了分配制度,真是一举数得。


第3版()
专栏:

一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
——记新疆石河子蔬菜研究所所长李树贤
本报记者 洪天国
这几年,新疆石河子蔬菜研究所的李树贤成为当地人们注目的人物: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自治区六届人大代表,担任了石河子科委主任,最近又被选为石河子科协主席。他培育的制干线椒新品种“石线一号”、“石线二号”和菜椒新品种“石河子牛角椒”以及四倍体甜瓜品系“石甜401”的培育均获原农垦部科研成果奖。但是,熟悉李树贤的人们都知道,这位西北农学院园艺系蔬菜专业1963届毕业生,是在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之后,才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他是一颗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1963年,李树贤怀着“西出阳关觅故人”的深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他为这里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兴,又为这片土地上的蔬菜花色品种单调而忧虑。作为蔬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想在这里进行蔬菜温床育苗试验。他的建议得到总场党委的批准。李树贤改进温床结构,取得了成效。西红柿等喜温蔬菜提早一个多月上市,西红柿亩产比过去一般提高三四倍。他还先后引进600多个蔬菜优良品种,为改变垦区蔬菜品种单调的局面做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李树贤受到冲击,被关入潮湿的菜窖。李树贤把“牛棚”当作自学课堂,钻研植物胚胎学等没有学过的课程。出“牛棚”后,他一边劳动,一边进行同源多倍体育种研究。没有实验室,就在种子库房内做实验。冬天库房内不能生火,就搬回家中做。十二平方米的房子,住六口人,李树贤只能在更深夜静时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李树贤做了上万张染色体的制片,终于掌握了植物细胞染色体鉴定技术,在多倍体育种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有人想从新疆调回沿海,但李树贤说:“我丢不下我的事业,也深深地爱上了新疆,我愿意把白骨埋葬于天山的云海之中。”


第3版()
专栏:

为蚤类研究作出贡献的人
——记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技师吴文贞
本报记者 陈祖甲
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防疫技师吴文贞,专心于蚤类标本的收集、制作和分类研究。近十年来,他和同事们合作发表了六篇论文,建立了一个新属——青海蚤属和十九个新种,为世界蚤类研究增添了新资料,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蚤类细小,收集标本的条件比较艰苦,不少人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一九六一年,吴文贞中专毕业来到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他决心为这项高原防疫事业作出贡献。
为了收集蚤类标本,吴文贞绝大部分时间在高寒缺氧的地区工作。他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带头进入深山老林。一九八二年,他扭伤了腰肢,仍然坚持到现场指挥实习的学生,攀上石崖,采集鸟类蚤标本。一九八○至一九八一年,他在刚察县海拔三千五百多米的红山嘴工作,离火车站七八十里。他经常骑自行车,按时把收集到的蚤类标本送到车站,再乘火车送回西宁。
他每年都要为细菌检验和研究收集大量蚤类标本,仅一九八二年,就有五千五百三十二匹一千零二十二组标本送检,平均每天收集十五匹以上。这样大的工作量需要付出何等的心血和精力!在他与同事们的努力下,到目前为止,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蚤类标本,增加到七科四十三属一百四十种,是全国蚤类标本最多的单位之一。仅他一人就采到一百三十三种。
吴文贞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技术,利用一切机会收集研究资料。一九七六年,他去西藏,途经成都,抓紧时机到四川寄生虫病研究所借阅国外有关杂志。他中午晚上都不休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他的勤奋精神所感动。(附图片)
杨武敏摄


第3版()
专栏:编余

江汉大学在挑战
一所创办才三年的短期职业大学——江汉大学,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它培养的学生,大家抢着要,比起那些老牌大学来,毫不逊色。江汉大学在挑战,在向各老牌大学挑战,在向一切都包下来的传统办学路子挑战!
江汉大学的成功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国家不包或者包得很少:学生费用不包——收费;学生住房不包——走读;学生分配不包——由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强了,国家背上的包袱轻了,真是一举数得。
许多同志都在考虑高等教育如何改革。尽管在一些问题上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对国家包得过多,包袱过重这个毛病,大家都看到了。现在就看如何迈出改革的关键一步。江汉大学轻装前进,可以说走到前头去了。有志于高教改革的同志,应当欢迎江汉大学的挑战。 ·叶伴·


第3版()
专栏:

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作品
荣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1977——1982)作品篇目(共43件):
文学 东方(长篇小说),魏巍;高山下的花环(中篇小说),李存葆;射天狼(中篇小说),朱苏进;一座雕像的诞生(中篇小说),孟伟哉;沙海的绿荫
(中篇小说),朱春雨;西线轶事(短篇小说),徐怀中;天山深处的“大兵”(短篇小说),李斌奎;湘江一夜(短篇小说),周立波;最后一个军礼(短篇小说),方南江、李荃;彩色的夜(短篇小说),王群生;彩色的鸟,在哪里飞徊?(短篇小说),海波;在燃烧的战场(诗集),李瑛;边区的山(诗集),张志民;“蓝军司令”(报告文学),江永红、钱钢;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长篇报告文学),黄济人;威震峡谷的七勇士(报告文学),理由;从悬崖到坦途(报告文学),雷铎;河那边升起一颗星(报告文学),朱秀海、袁厚春。
话剧 陈毅出山(多幕话剧),丁一三;宋指导员的日记(多幕话剧),漠雁、肖玉泽;彭大将军(多幕话剧),王德英、靳洪;曙光(多幕话剧)白桦;东进!东进!(多幕话剧),所云平、史超;祖国屏峰(多幕话剧),万川;平津决战(多幕话剧),刘佳、王颖、胡朋、陈群。
电影 吉鸿昌(故事片),编剧陈立德,导演李光惠、齐兴家;归心似箭(故事片),编剧李克异,导演李俊;西安事变(故事片),编剧郑重、成荫,导演成荫;从奴隶到将军(故事片),编剧梁信,导演王炎;风雨下钟山(故事片),编剧艾煊、梁信,导演袁先、韦林玉、里坡;奋起还击(纪录片),本片摄影队45人。
歌曲 走上练兵场(队列歌曲),刘薇词、生茂曲;再见吧!妈妈(独唱歌曲),陈克正词,张乃诚曲;我爱我的称呼美(队列歌曲),贺东久、任红举词,胡苹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独唱歌曲),凯传词,王酩曲;战友之歌(队列歌曲),刘苗鑫、杜奇词,杜兴成曲。
舞蹈 再见吧!妈妈(双人舞),尉迟剑明、苏时进;金山战鼓(三人舞),庞志阳、门文元、高少臣、仲佩茹;刑场上的婚礼(双人舞),蒋华轩。
曲艺 军营新歌(快板),宋勇、唐文光。
美术 蒋家王朝的覆灭(油画),陈逸飞、魏景山;淮海大战(油画),陈其、赵光涛、陈坚、魏楚予;小八路(石版画),孙滋溪。
(新华社发)


第3版()
专栏:

在京部分南昌起义老战士举行茶话会
本报讯 记者罗自苏报道: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五十六周年,7月28日上午,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与《中国老年》杂志社,邀请了在京的一些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战士和老同志举行茶话会,就老战士如何发挥“余热”,为“四化”献计献策当好参谋进行座谈。王首道、孔原、刘道生、朱云谦、彭明治、张国基、罗髫渔等60人出席。
7月2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内,老人们欢聚一堂、谈笑风生。王首道、孔原、刘道生、张国基等同志相继发言说,职务不搞终身制,但革命却是终身事。老同志要永远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继续努力工作,为端正党风、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做出新的贡献。总政治部副主任朱云谦、兵器工业部部长于一等同志说,《中国老年》杂志社的成立说明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怀,他们表示支持和祝贺并希望它成为全国老年人的良师益友。(附图片)
座谈会上,老战士们即席赋诗、题词,抒发革命壮志。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第3版()
专栏:

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中国老年》即将创刊
本报讯 我国第一个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全国性杂志《中国老年》(月刊)即将创刊。
邓小平同志为《中国老年》题写了刊名。邓颖超、杨尚昆同志为该刊题词。邓颖超同志的题词是:“老年要保持革命青春,善于发挥老年的作用。”杨尚昆同志的题词是:“老年人的益友。”
《中国老年》是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刊物。


第3版()
专栏:体育

世界女篮锦标赛分组预赛结束
中国队三战二胜获决赛权
本报巴西阿雷格里7月26日专电 记者管彦忠、李志明报道:中国女子篮球队今晚在第九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分组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中,以64∶86(上半时30∶46)负于苏联队。这样,中国队以三战两胜的战绩列预赛第三组的第二名,明天将赴圣保罗市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
苏联女篮是历届女篮世界锦标赛的冠军(除上届未参加外),该队拥有世界著名的中锋、身高2.10米的谢苗诺娃,全队阵容整齐,攻守均衡,夺魁呼声最高。中国队面对强手,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尤其是16岁、身高两米的新手郑海霞表现突出。上半时她上场后,使谢苗诺娃8次投篮只进1球,受到行家们的好评和注目。
至此,参加决赛的各队已经全部决出,她们是:保加利亚队、南朝鲜队、波兰队、南斯拉夫队、中国队和苏联队,上届冠军美国队和东道主巴西队按规定直接进入决赛。


第3版()
专栏:体育

中国射手创两项亚洲纪录
据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雅加达消息:第五届亚洲射击锦标赛第二天,在男子双向飞碟比赛中,由岳明、祝长富和金跃康组成的中国队,以427中的成绩获得团体冠军。在小口径自选步枪60发卧射比赛中,中国的徐小广、林济成和姜荣以1,761环的总成绩获得金牌。
根据国际射击联盟的新规定,男子团体项目的比赛由原来的4人组队改为3人组队,因此,本届锦标赛中男子项目团体冠军的成绩,均为该项的亚洲纪录。


第3版()
专栏:体育

世界击剑锦标赛女子花剑团体赛结束
据新华社维也纳7月26日电 (记者杨华升)第三十八届世界击剑锦标赛女子花剑团体赛今天结束。意大利、联邦德国和匈牙利队分获前三名。中国队获第六名。
中国队进入前八名后首先与意大利队相遇。意大利队实力雄厚,中国姑娘敢打敢拚,栾菊杰和李华华在战局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分别以1∶5和2∶5战胜了瓦卜罗尼。栾菊杰还在第九场中以1∶5击败了西科内蒂。中国队最后以5∶9失利。
接着,中国队在决定第五至第八名名次的比赛中,以9∶5战胜了法国队,在同民主德国队争夺第五名时以7∶8败阵。


第3版()
专栏:体育

全国乒乓球优秀运动员比赛
万国辉倪夏莲分获男女单打冠军
本报长沙专电 通讯员王天佑报道:143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1983年全国乒乓球优秀运动员比赛,7月27日晚在湖南省体育馆举行了冠亚军决赛。结果,上海的倪夏莲以3∶2战胜北京的赵小云,获女子单打冠军;解放军的万国辉以3∶0战胜浙江的何志文,获男子单打冠军。江苏的相同一和河北的樊建欣并列女子单打第三名,广西的谢赛克和湖北的李琦并列男子单打第三名。
这次比赛从7月23日开始。比赛中,许多新手锋芒崭露,第一阶段分组赛有13名非种子选手获得小组第一名,而18名男女种子选手只有10人进入第二阶段。谢赛克等名将没有一人保持不败,黄俊群、齐宝香、卜启娟、童玲等在第一阶段比赛中就相继被新手淘汰。


第3版()
专栏:体育

东北华北儿童乒乓球邀请赛结束
本报讯 沈阳市乒协等单位于7月20日至25日在沈阳市举办了东北和华北地区儿童乒乓球邀请赛。经过6天角逐,沈阳男、女一队双获团体第一名,沈阳一队的赵东和谭文玲分获男、女单打冠军。主办者还向孩子们赠送了有关书籍。
李绍斌


第3版()
专栏:体育

江苏女篮获全国冠军
本报讯 一九八三年全国女子篮球锦标赛,七月二十六日晚在长春结束。
江苏队获得冠军,北京队、上海队、湖北队、山东队和广东队分获第二至六名。


第3版()
专栏:体育

广西男女篮双捧民族团结杯
本报讯 首届民族团结杯篮球赛七月二十六日在银川结束。广西男队、女队双双夺魁。
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壮、回、满、汉八个民族的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
民族团结杯篮球赛由广西、内蒙古、宁夏、新疆和西藏五个自治区轮流承办,下届比赛将于明年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第3版()
专栏:

大家来关心老年人问题
——访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
本报记者 纪希晨
人总是要老的。今日的青年是明天的中年,后天的老年。
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
“这是越来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人口老龄化、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老年医学等科学研究活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专家、学者的关注。”
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任于光汉同志对记者说,近三十年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的寿命普遍延长了。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解放前为35岁,1957年为57岁,1980年为69岁。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迅速增长。我国的老年人,1980年为8,000万人,占总人口的8%。预计到2000年将为1.3亿人,占总人口的11%。到2025年将达到2.8亿人,占总人数的20%。
这种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必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我们党和国家对老年人十分关怀。许多离休退休的干部、军人、知识分子和职工,普遍得到妥善安置。今年一月,陈云同志还在一个重要批示里指出:“应该照顾的是老人。”
敬老、爱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种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我国宪法规定,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我国通过职工退休制度、社会福利、医疗保健和体育卫生,使许多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得到了保障。在农村,许多地方对老年人的吃、穿、住、医、葬实行“五保”,许多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也注意到妥善安排老年人的生活,使许多老年人能够延年益寿,欢度和安度晚年。
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倡议,应当把尊老、敬老、养老,关心老年人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争取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重要内容之一。于光汉说,对老年人是否照顾得好,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树立赡养老人的良好风气,将有力推动计划生育工作。
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的建立,将会积极协助有关方面,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问题,使老年人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