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3-07-25

1983-07-25新闻联播 文字版

陶行知先生的几副对联

第8版()<br/>专栏:<br/><br/> 陶行知先生的几副对联<br/> 戴自俺<br/> 今年3月2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周晓平同志的文章,介绍陶行知先生的几副对联,引起了不少同志的注意。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生除全心全意地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和为人民民主而奋斗以外,他还善于用工农大众易懂的诗歌形式和语言写了大量的诗歌,抒发劳动人民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思想,唤醒和鼓舞广大工农群众起来谋求解放和争取生存。郭沫若同志在《行知诗歌集·序》中赞道:“他不仅是开创时代的哲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这是当之无愧的。他所写的对联,也同样具有这个特色。除周晓平同志所介绍的以外,谨再补充几副,以供读者研究参考。7月25日,是陶先生逝世37周年纪念日,并借此以表对这一代哲人的追念。<br/> 1927年春天,陶行知先生以披荆斩棘的精神在南京和平门(现中央门)外的老山(劳山)脚下创办了一所别开生面的晓庄学校,自建校舍,自制若干设备,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独立创造,向传统教育挑战。师生均住帐篷,凭自己的双手,把一个理想的新型学校创建起来。那时他有副对联,作为他办新型学校的旨趣。联语是:<br/> 以宇宙为教室;<br/> 奉自然作宗师。<br/> 在晓庄学校创办以后,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晓庄的教师一律叫作指导员,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同生活,共同教育,但有指导学生的责任。学生本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着重实践,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对指导员,则强调“在做上教”,“以身作则”。对学生,要求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对教师,则反对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这时他有一副对联,可以说是师生共用的座右铭:<br/> 以教人者教己;<br/> 在劳力上劳心。<br/> 1927年11月,陶行知先生在南京的风景胜地燕子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农村幼儿园——燕子矶幼稚园。园舍茅顶泥墙,有如皇宫,既切实用,又极雅致美观,每当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江水如蓝之际,燕子矶游人如织,在登矶远眺,饱览滚滚长江之余,这所幼儿园便是游客的欣赏中心。而最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是陶先生自撰自书的一副对联:<br/> 谁说非学校,就算非学校;<br/> 彼且为婴儿,与之为婴儿。<br/> 陶行知先生一向是主张用穷办法普及穷国教育的有心人。在农村办幼儿园,开始,一切都是困难的。他主张先办起来再说。以此他说:“谁说非学校,就算非学校”。他指出,“一”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但比“零”却是一个整数。从无到有,这就有前途,有希望。你说我们是哄娃娃,就算是哄娃娃。只要能为农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就是好事。<br/> 中国传统教育所留下的最大的祸害之一便是培养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劳动人民的“士”。这当然和封建社会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食人,劳力者食于人”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们主张“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在办晓庄学校之前,陶先生就发表文章,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因此,他要另寻生路。他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当时,晓庄的几个中心小学,都挂有陶先生的这副对联:<br/>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br/>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br/> 最后,附带提一下,3月26日周文中所引“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功夫”有误,应为:<br/> 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br/>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br/> 凡是到过晓庄学校的同志,对此都是有很深的印象的。

另一种文凭

第8版()<br/>专栏:<br/><br/> 另一种文凭<br/> 文远<br/> 原甘肃工业大学副校长王佑民,年逾八十,自愿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告别女儿,回到原籍河北赵县农村,给知识青年义务讲授英语。河北团省委负责人专程前往他的住处,赠送了“青年良师”的匾额。王佑民接过匾额激动地说:“得天下之美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今后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象蜡烛那样,为帮助青年学好文化科学知识,贡献全部的光和热。”<br/> 赠送王佑民同志匾额,对他本人是表彰,对社会是鼓励。匾额也可算作另一种文凭,是社会的荣誉文凭。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时都发给文凭,以资鼓励和证明。凭此,可以安排适当的工作,给予合理的报酬。可是以后的大半生呢!对他们在社会大学校中的学业成绩如何,不是也需要给以鼓励和证明吗!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机会得到学校文凭的人,应该使他们有机会得到另一种文凭。<br/> 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评选先进制度,学生毕业又发给文凭,继续深造可以得到硕士、博士学位……这都激励着人们积极上进。但在功过问题上还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有的人对人民有贡献,生前没有得到表彰,开追悼会时才给以总评价,这不免使人有点遗憾。勤者不得奖,懒者不得罚,这不利于正气的发扬,人才的成长。<br/>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工作态度有好坏,贡献有多少,也应有一张“文凭”来对一个人的实际才能加以鉴别和证明,社会表扬便是一个最好的“文凭”。<br/> 我们不应该提倡伸手要荣誉,也不应该鼓励人们争“官”做,而是鼓励人们多办事,办好事。“官”位总是有限,而“用武之地”可以无穷。现在重视提升有学业专长、有文凭的青年干部,有人想不通,误以为这是挤了自己。其实,即使知识分子也不必都去当“官”,而绝大多数还是要通过搞专业来贡献自己的才智。至于一般干部自然尤其要靠办实事来向人民做贡献了。只要不埋没每个人的劳绩,争取社会的赞誉和承认,这也就会使得人心悦诚服了。

小院里

第8版()<br/>专栏:晨光短笛<br/><br/> 小院里<br/> 王耀东<br/> 据说,在人进入老年之后,会产生一种寂寞之感,但最近我到山区采访,却意外地遇到了相反的现象。<br/> 那天,我们走进一座农家小院,遇见一对老夫妻,并且在小院里发现了他们的欢乐与孩子般的天真。<br/> 当当!当当!老婆婆把铜盆一敲,无数小兔子跑出来,小院里立即荡漾起一片湖水,长长的耳朵,象摇动的大叶莲,那一颗颗发亮的眼睛,莫不是大叶莲上的露珠吗?<br/> 我问:“大队不是对你们实行‘五保’了吗?”<br/> 老汉说:“闲不住,一闲了就生病。如今我们承包养兔,手不闲了,也就乐了。”<br/> 老婆婆说:“我们不图挣那仨俩,只图心里踏实。”<br/> 他俩养着100多只兔子,白天轮换上山打草,晚上研究饲养、防治兔子病害的知识。干得津津有味。<br/> 我们问:“大队还管你们不?”<br/> 他俩说,“管!阴天下雨,大队负责饲料。家里还给我们安了电视机。有病有困难,大队都派人来照顾。”<br/> “专业承包”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生气。我从他们的欢乐中看到了他们对新生活的爱恋和执著之情。<br/> 从两位老人身上得到了一种什么,似乎是对未来的信念,对生命价值的探求。我们告别了老人,心里却久久地眷恋着这所小院。

政治和艺术

第8版()<br/>专栏:大地漫笔<br/><br/> 政治和艺术<br/> 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高扬建议机关工作人员阅读短篇小说《围墙》(《人民文学》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作者陆文夫)。他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领导干部、专家们和其它工作人员们,在用人行政、看人看事等方面,应该从这篇故事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很值得深思……。”<br/> 河北省不少干部读起来了,思索起来了,而且一些人思想上的旧东西开始受到了触动。这是多么令人耳目一新的事啊!<br/> 这位省委第一书记辟出了一条思想工作的新途径。从而使我们看到:艺术中有政治,政治中也有艺术。<br/> 张汝林

不怪为“怪”

第8版()<br/>专栏:大地漫笔<br/><br/> 不怪为“怪”<br/> 许多工厂都有水塔和烟囱,双双耸立,司空见惯。有人却以为“怪”,便设计了水塔兼烟囱的新型建筑,既省投资,又省土地,还利用余热供应热水。这是见不怪而为怪的进步。<br/> 在我们的工作中,类似现象不少。许多不合理的事,该改且可以改,但日久天长,习以为常,谁也不觉得“怪”。实际上,被认为“不怪”的事物中,往往有“怪”的因素。从“不怪”中看到“怪”,往往是革新、发现、发明的起点。 施天鸣

矿山诗情(二首)

第8版()<br/>专栏:<br/><br/> 矿山诗情(二首)<br/> 孙友田<br/> 绿灯<br/> 我是电车头,<br/> 我拉着一串煤车,<br/> 从深深的地层下,<br/> 向井口奔行……<br/> 矿井下,巷道纵横,<br/> 前方亮起一盏绿灯,<br/> 朦胧中给我清晰,<br/> 犹豫时给我坚定。<br/> 谨慎,越过弯道,<br/> 勇敢,穿过险洞,<br/> “快些开过去吧”,<br/> 我听到绿灯的叮咛。<br/> 矿井下,各种车辆,<br/> 都为我让道,<br/> 它们站在一旁,<br/> 羡慕我的轰轰隆隆。<br/> 我对身后的煤块说:<br/> 看见了吗?<br/> 那绿色的光,<br/> 在召唤绿色的生命。<br/> 你回到明亮的世界,<br/> 与太阳相会的时候,<br/> 不要感激我,<br/> 要感激闪闪的绿灯。<br/> 上井<br/> 接班的来了,<br/> 带来一缕晨风,<br/> 和晨风里那一句<br/> 清新的问候。<br/> 奋战了一夜,<br/> 与这里的一切暂时分手,<br/> 再摸摸挺立的支柱,<br/> 再看看熟悉的电钮。<br/> 快上井吧,<br/> 井上的太阳照红了新楼,<br/> 阳光,在你们矿工的床上,<br/> 铺好了温暖的被褥。<br/> 但是,谁愿意去睡呢,<br/> 洗完澡又都精神抖擞,<br/> 把眼圈的炭灰洗净,<br/> 又都恢复了健美、俊秀。<br/> 有的去赏花,<br/> 有的去打球,<br/> 有的去逛街,<br/> 有的去访友……<br/> 还有个小伙子,<br/> 要去火车站,<br/> 他要亲自迎接,<br/> 第一次来矿探亲的女友……

介绍《老舍文艺评论集》

第8版()<br/>专栏:新书架<br/><br/> 介绍《老舍文艺评论集》<br/> 佳木<br/>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舍文艺评论集》,收录了老舍先生有关文艺评论方面的作品60余篇。这些作品是先生从1933年到1965年之间所作,有一部分作品已经散佚,今天把它收集整理出版,弥足珍贵。<br/> 老舍先生作品丰厚,在创作实践中,不仅不断批判自己,也特别注意研究别家的作品,不断总结着文艺创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文艺评论提出一些精到的见解。<br/> 老舍先生的第一篇评论就是在当时看到青年诗人臧克家编好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后,找不到书店出版的情况下,满怀激愤写就的。他在这篇题为《臧克家的〈烙印〉》评论中,针对文坛积弊,在开头第一句就尖锐地指出:“批评家须随着作品走,不许用自己的成见拦头一杠子。”批评不是打杠子。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1935年,他在给徐中玉的散文集《芭蕉集》写的序言里有:“写吧,什么都要写!只有写出来才能明白什么叫创作。青年人不会害怕,也不要害怕;勇气产生力量,经验自然带来技巧,莫失去青春,努力要在今日。”字里行间表现作者对青年的关切。

我象不象鸭司令?(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我象不象鸭司令? 〔摄 影〕<br/> 上海宝山县彭浦公社 侯福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