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城市雕塑漫谈

城市雕塑大有可为
王克庆
城市雕塑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一个城市的建筑、园林和雕塑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常常体现着一个城市乃至于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城市雕塑属于室外雕塑,它包括纪念碑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等。城市雕塑要求造型洗练概括,可以说是造型艺术中“凝固的诗”,“静止的舞蹈”。雕塑一般是没有背景与道具的。城市雕塑本身在造型、比例、色彩、光线、质料、环境、人流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规律。现在许多国家还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在室外雕塑上,甚至将流水、火焰和音响运用在雕塑的设计上,也取得了静与动自然结合的效果。
赵总理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号召我们要不断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人民,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城市雕塑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城市雕塑创作大有可为。
城市雕塑的春天即将来到了,作为雕塑工作者来说,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因为我们的雕塑不再是只停留在工作室和展览会,而是要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了。它将接受群众的品评;也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对群众起着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和教育作用。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亲自签署纪念碑宣传计划的法令,使苏联城市雕塑得到很大发展。我国建国初期,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亲自关怀下,在天安门广场上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陈毅同志在五十年代就曾说过:“上海市是一个有革命斗争历史传统的光荣城市,应该搞点纪念碑雕刻来教育子孙万代。”中央其他许多领导同志也很关心我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去年中央领导同志又批准了中国美协关于在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书”,给城市雕塑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雕塑家、建筑家、园林家和有关人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逐步地展开各种不同类型的创作活动。
实践证明,要搞好这项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两个环节:一是抓好规划,根据城市特有的风貌和艺术风格,把长远规划的设想与短计划的安排结合起来,从城市布局,雕塑选点,雕塑环境,园林、建筑的关系,以及雕塑选题、风格、造型、光线、色彩、质料等进行慎重研究;二是抓好思想和艺术质量,从初稿、定稿、放大的过程都要紧抓创作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特别是永久性的硬质材料的雕刻更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做到雕塑稿的创作与设计方案比较满意时再放大施工,搞一座成一座,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城市雕塑的创作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有无数的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和农民运动的领袖等等,都需要用雕塑为他们树碑立传,唤起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党、国家、人民经历了艰苦的革命历程,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业绩和无数先烈,都需要逐步建立铜像、石像,让人们永远学习他们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崇高的品德,用纪念碑的艺术形式来激发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振奋我们的革命精神。
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大地上,锦绣河山需要装点,大小城乡需要美化。除去上述重大题材外,还可以创作富有装饰趣味的建筑雕塑和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园林雕塑,搞些天真的儿童雕塑,幽默可爱的动物雕塑,多变的喷泉造型等,来陶冶人民的性情,进行审美教育,创造诗情画意的幽静、清新、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人们精神愉快。
目前,城市雕塑建设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武汉、厦门、哈尔滨等城市动工,这是雕塑界的大事。让雕刻工作者们都担负起这个光荣的使命吧!我们要艰苦奋斗,勇于实践,以更多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附图片)
北京古城公园仙鹤雕塑 (作者 盛阳)阎淑琴摄
杭州孤山秋瑾烈士纪念碑
(作者 应真华 许叔阳 仲兆乃)


第7版()
专栏:

《敌后记事》序
项南
离开苏北大平原,已经三十多年了。看了《敌后记事》,使我马上又象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我和陈允豪这些来自乌烟瘴气的大后方和日寇占领下的沦陷区的青年,刚进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时候,都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那个时候,我们都很幼稚,但热情,向往革命,富于幻想,好象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对根据地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新鲜的、甚至是新奇的感觉。《敌后记事》真实地反映了四十年代根据地青年的战地生活,抒发了一个刚进入革命行列的青年的思想感情。不管是老战士还是青年人,读起这本小册子来,都是饶有兴味的。
现在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比起我们那个时候来,懂得的现代知识要多得多,议论的问题也活跃得多,但对于自己的祖国是在怎样一种废墟上崛起的,对于自己的父兄又是在什么困难条件下战斗过来的,就不一定知道得很多了。当时在根据地里妇孺皆知的“抗币”、“储备券”、“黑白通”、“梅花桩”,恐怕现代青年很少懂得它的含义了。不懂得过去,不能把握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年们看了这本小册子,也许比老战士看的更有意义。
通俗、朴实、却又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这本小册子的特点。她记录了发生在四十年代中国农村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这幅历史长卷中的一个侧面。她的出版,是值得庆幸的。
一九八三年五月
(《敌后记事》陈允豪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7版()
专栏:

读书活动在上海
卢湜
“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在上海已经蔚然成风。朋友们纷纷来信询问情况,引起了我对上海开展读书活动的回顾。
解放以后,上海开展过八次读书活动。1957年开始举办第一次读书活动,当初定名为“鲁迅奖章读书运动”,由市总工会和团市委联合发起,市工人文化宫和青年宫具体经办。第三期改名为“红旗读书运动”。这三期读书活动吸引了广大职工,使他们集中阅读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一批革命回忆录和部分中长篇小说。记得当时在新落成的沪东工人文化宫的大剧场里,举行过职工论文比赛,很多职工登台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其中象《压力与动力》、《牵牛鼻子》等论文还陆续在报刊上发表。通过这几次学习活动,上海市涌现出一支职工理论队伍。
粉碎“四人帮”后,上海职工读书活动重整旗鼓,又连续开展了四期。起初叫“新长征读书活动”,后又改名“三爱读书活动”,1982年在《解放日报》上公开征求读书活动的定名,经过比较选择,确定为“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以读三史(社会发展史、近代史、革命史)为主,同时也推荐政治理论、思想修养、文化知识书籍,以及优秀的文艺读物。
读书活动分宣传动员报名、自学交流辅导、总结评比发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除了明确指导思想,拟订开展办法外,主要选好推荐书目。第二阶段组织好多种多样的交流辅导活动,如演讲比赛、图书评论、阅读辅导讲座等等。第三阶段推荐、评比,最后评出优秀集体、优秀个人和组织者。
早在解放前,我们就在上海开展进步的读书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应修人、楼适夷等同志办起了“上海通讯图书馆”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蚂蚁图书馆”、“绿营图书馆”和各种各样的读书小组。不少青年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和真理,坚定了革命信念,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解放后的读书活动正是继承和发扬了革命传统,以更大的规模展开的。


第7版()
专栏:电视之窗

《高山下的花环》
山东电视台根据李存葆同名小说改编的三集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已经录制完毕。可以说它是战场上诞生的电视剧。在昆明部队首长的支持下,剧组全体同志奔赴云南河口地区,在与越南隔山相望的南溪拍摄外景。这儿曾是自卫还击战打响的地方。剧组人员身临战地,对于了解生活,深入角色,都有特殊意义。
一次,在拍外景时,越军突然向我开炮,面对危险,负责保卫和协助拍摄的昆明部队“英雄连”的战士们严阵以待。在英雄战士们的鼓舞下,剧组同志争时间、抢速度,终于抢拍了所有镜头,胜利地完成任务。
(席与明)


第7版()
专栏:电视之窗

《一代天骄》
电视剧《一代天骄》(空政话剧团与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罗宁继承父业,经过空军预备学校、航空学校的严格训练和部队战斗生活的锻炼,成长为优秀的飞行团长,在出国考察期间,与友军比武,多次获胜,被友军誉为“一代天骄”。
这部电视剧的主要情节来自生活。诸如预备学校严格的军事生活,飞行员为了事业迟谈恋爱,出国考察战胜友军对手等,都是空军生活中有过的事。 (阿鹏)


第7版()
专栏:群众文化

青年农民铜管乐队
河北省青县文化馆
河北省青县耿官屯大队原先是出名的穷村,近几年,变成在全区冒尖的富队了。在生产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日益迫切起来。大队盖起了影剧院、青少年文化宫,修了公园、灯光篮球场,还组织起一支青年农民铜管乐队。
我们沧州地区的农民历来喜爱吹吹打打。过去耿官屯大队穷归穷,也有好些人家家里有破胡琴、旧笛子。如今有钱了,心气儿高了,大家琢磨,那铜管乐多么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听着也来劲儿!就这样,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去年10月,一支40多人的青年铜管乐队应运而生了。
这支铜管乐队以基干民兵小分队为主,年纪都在二十上下,女社员有十几个。
各种铜管乐器基本上都购齐了。为了便于活动,队员们被安排在大队的小农场里,成为一个单独的集体。生产上,以培育良种、科学实验为主要任务,业余时间学习音乐基本知识,练习乐器,排练曲目。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初步掌握了乐器的演奏要领,能吹奏《歌唱祖国》、《团结友谊进行曲》、《祝你快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骑兵进行曲》等20几首乐曲。逢年过节,他们为群众助兴演奏;婚丧嫁娶,他们帮社员新事新办,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改变了社会风气,受到了各方面的称赞。
你如果听听他们的演奏,无论音准音色,还是声部配合,都蛮象回事呢!你不能不感到,农村确实变了,农民由穷变富了!农民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情趣比过去变得更广阔,更丰富了。(附图片)
河北省青县耿官屯大队铜管乐队合影


第7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文史工具书手册》(朱天俊、陈宏天著)。全书共列题53个,在每一题目之下,先介绍该类工具书的性质、概况和价值,然后逐一说明每本书的具体内容和查检方法。书中介绍有文史工具书500多部。
(晓 力)
△《画像》一书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凤子解放后的第一个散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42篇作品。作者在自序中说,题名为《画像》,是“从这些速写和画像中使我重新拾起离乱生活中一些人和事的回忆”。 (胡 容)
△《金钥匙》(袁静、秦文虎著)是一部反映学校生活的儿童中篇小说,已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它描写了发生在学校、家庭、师生之间的许多生活矛盾的故事,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把一些有特点的孩子培养成材,必须有一把打开他们心灵的金钥匙。
(方泗潮)


第7版()
专栏:

《青春》丛刊创刊
南京《青春》编辑部新创刊的《青春》大型青年文学丛刊于最近正式出版发行。丛刊以发表中青年作者的中篇小说为主,兼顾其他各种样式的作品,尤其提倡传记文学。创刊号发表有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魔方·飞碟·X》和中篇历史小说《苦海》,还有苏联中篇翻译小说。 (杨光中)


第7版()
专栏:

《中国教育报》散文征文
新创刊的《中国教育报》,今年下半年举办《我和我的学生》、《校园纪事》散文征文评奖活动。部分优秀作品将陆续在该报上刊登。 (华原)


第7版()
专栏:

活跃的军人俱乐部
林玉华 刘云飞
在风景秀丽的江郎山下,富春江畔,总参某通信团的驻地,有一个受干部战士欢迎的军人俱乐部。入夜,“军人俱乐部”五个大字闪闪烁烁,各活动室里灯光明亮。在电视室,只见荧光屏前人头攒动,战士们争相打听:“今晚是什么节目?”这时有人伸出手掌,靠近墙壁上的“电视节目预告窗”,顿时红光一闪,清晰地投射出:“今晚电视:《周总理的一天》”几个字,手一挪开,又自动消失。这是无线电连战士刘刚的“小发明”。刘刚平时爱钻研无线电技术。去年,团里号召大家献技献艺,把俱乐部办得丰富、活泼,有趣味。小刘想,荧光屏是干部战士“瞭望祖国的窗口”,但是由于《电视周报》少,战士们每天东找西问,很不方便。他从北京饭店大门的感应启闭受到启发,根据人体静电感应的原理,设计了一张线路图,在技师苏良山的帮助下,找来一块小铜板和三极管、继电器、红灯泡等,一个自动感应显示器很快就装成了,镶在墙壁上就成了“电视节目预告窗”。
在电子游艺室里,有的战士手握电子指挥棒遥控小汽车左右追逐,有的吹动声控哨逗引小娃娃模型,不少人聚集在汽枪靶台前依次瞄准射击,许多人围拢在电视游艺机旁,手握感应“手枪”,对准荧光屏上的“靶点”击发,或者操纵“网球”、“手球”比赛……。这些游艺项目都是战士们自己动手布置起来的,有的还是他们亲手设计制作的!
图书阅览室里,则是另一番情景:琳琅满目的书刊架上,摆着各种杂志、报纸达130多种,图书室藏书7,000多册。阅览桌旁,书刊架前,挤满了一张张年轻人的脸。团领导介绍说,党中央号召学习科学文化以来,干部战士参加文化学习和各种讲座学习的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情况,他们成立了军人俱乐部,丰富部队的文化生活,为战士们业余学习提供场所。这样,指战员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大了。去年,全团有23名战士考入了电子工程学院、通讯技术学校和教导队等;有的战士复员后当上了社办企业的电工,有的成为农技站的技术员,有的考上了无线电技师,还有的成为远洋轮船的报务员。
不久前,总参通信部在这个部队召开了文化工作现场会。通信部一位领导兴味盎然地为“军人俱乐部”题写了一副对联:
有劳有逸 好一派生动活泼局面
能文能武 练几套克敌制胜本领(附图片)
军人俱乐部书刊阅览室 蔡怡摄


第7版()
专栏:

——妈妈,这是什么?
——你看象什么?
苗 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