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新任务
汝信
马克思逝世已经一百周年了,这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哲学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象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发生如此巨大的世界性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人所公认,就是连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也不能否认。不论赞成还是反对,谁都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谁都不能不讨论马克思的思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的决定性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经历各种挑战,向前发展
现在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还有人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危机”。如果这些话出自马克思主义敌人之口,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哲学派别每天都在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并且还会继续下去。当然,我们对资产阶级哲学的挑战需要认真对待,应当给以适当的回答和反击,这种斗争将一直进行到资本主义制度死亡为止。至于说到发生什么危机的话,那么这种叫嚣也不是第一次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来看,发生这种所谓“危机”也不止一次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所谓“危机”,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发展成熟,影响越来越大。相反,资产阶级哲学自己倒真正地发生了危机。在西方社会里生活过的人,突出的感觉是一方面物质丰富,另一方面精神空虚。整个社会缺乏一种能够使各种力量团结起来,能够使人激奋的精神感召力量。这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危机。某些资产阶级有识之士也感到这种思想危机比目前资本主义世界经历的经济危机更严重,因为简直看不到有什么希望可以摆脱这个危机。著名的“罗马俱乐部”主席贝切伊前年写了一本书,叫做《未来一百页》,书中就反映了资产阶级面临的危机感。他认为当代世界患有一种“衰落综合症”,根本问题是“缺乏道德和政治的指导力量”。美国一个著名的哲学教授曾对我说,美国有很多失败的地方,而最大的失败就是美国的哲学教育以及整个的教育。他说,我们搞哲学的实际上都是技术专家。我们这些搞哲学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怎样去做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丧失了鼓舞人们前进的理想,这种严重精神危机在西方世界里是具有普遍性的,在美国尤其明显,马克思所说的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的一切可怕的衰颓征象,在目前西方世界里到处可见,而资产阶级哲学家们也象当时罗马哲学家们一样在这个危机面前束手无策,他们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企图到个人主观世界里去寻求解脱和安慰,以逃避令人悲观绝望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状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始终保持强大的影响,尽管它受到各种各样的歪曲和攻击,但还是在迂回曲折地发展着。其原因在于,只有马克思主义不仅提供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而且提供了怎样做一个人的真正理想。西方许多国家里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感兴趣,在研究马克思的著作,这种研究性的著作在近年大量出版,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因为他们有这个需要。从西方的这些情况来看,当前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严重的思想危机;另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各种挑战,依然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面临来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挑战外,还有现实生活本身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出的挑战。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我认为对这一种挑战更需要严肃对待,这比之来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挑战要严重得多。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不了这些新问题,或者用老一套的办法去解决新问题,那倒确实有可能发生所谓危机的。当然,这个危机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危机,而是后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教条化而发生的危机。我们应当承认过去确实存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教条化的错误,相当严重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长期存在着个人崇拜、闭关锁国,对当代的一些新问题,对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对自然科学中出现的新发现、新成就,都没有做出及时的总结和解答。大家都感到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少年一贯制,没有什么发展变化。但是社会生活在加速发展,这几十年来整个世界、整个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科学跟二十世纪初相比,也差不多完全变了一个样。我们的哲学能不能反映这迅速变化的世界呢?这是面临的严重挑战。我们现在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上是苏联三十年代红色教授学院里搞的那一套体系,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到中国来,我们继承了这一套东西。我们学哲学就是根据这套模式训练的。象这样的东西同马克思列宁的哲学就有差异,又几十年不变,又如何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是要坚持,二是要发展。坚持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对客观世界发展的根本哲学概括,是不会变的,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矛盾的普遍性问题等,都是从根本上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哲学概括,这些原理就是要坚持,当然也有个要加以丰富的问题。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原理就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只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好;如果不发展就没法坚持下去。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能够适应于新的历史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作出新的解答,所以它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和克服所谓“危机”,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个真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也曾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危机,是毛泽东同志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哲学上加以论证,《实践论》、《矛盾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重大发展。建国后党通过和平道路成功地完成了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伟大历史任务,一直到“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关于新的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以及关于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在这以后,我们走了一个大的弯路,哲学遭到了一场空前的灾难。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还没有肃清,又造成了二年的“两个凡是”的思想徘徊,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拨正航向以后,才真正在思想上进行了坚决的拨乱反正,特别是从哲学上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以来,从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坚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已成了我们的指导方针。
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在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所讲的一些哲学原理,因为这些原理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歪曲和篡改了。似乎回到过去,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彻底批判“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篡改,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这当然很重要,但这是否就足够了呢?我认为,这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跟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相适应的。因为“文化大革命”前,恰恰没有解决当时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解决把一切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当时哲学应当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文化大革命”前没有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当时集中研究的基本上还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是前一个阶段的问题,而不是面临的新问题。如果说教训的话,恐怕这是一个最大的教训。所以,我觉得应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除旧创新,进行新的探索,解决当前实践提出的新问题,现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我们一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当代最大的实际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哲学的思考,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如果能够在拥有十亿人口的中国解决这样的问题,那无疑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如何进行改革来完成这个任务?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讲得很清楚:“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总任务。我以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个总任务从哲学上加以论证,进行哲学的探索。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当前这就是最好的结合。我们一直是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一直讲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中国革命不能照抄外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在革命取得胜利前的阶段,对这个问题思想上比较明确,但在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对这问题真正在理论上加以认识还比较晚。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他从来没有把苏联当作一切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遵循的统一模式。他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全集》第23卷第64—65页)列宁当时是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可是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所以随着苏联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巨大成就,人们就把苏联当时的成功经验也好,甚至缺点毛病也好,统统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正确模式。这种思想僵化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以致把任何不符合这种模式的做法都看作背离社会主义,并戴上各种各样的帽子。其实,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正好存在于普遍发展的规律中间;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普遍规律,也要通过多样化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国家正开始进行一个伟大改革,我们的哲学工作当然应当为这场改革服务。我认为,应当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式社会主义到底有那些特点,应该怎样走中国式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哲学工作的第一个任务。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感到哲学工作本身应该有所改革。当前哲学研究存在着理论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发展,脱离实际生活的严重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都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开始了一些重大的革新,比如农业联产计酬责任制的产生和推广,那样重大的问题确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可以说是实践拖着理论走的,这说明哲学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的哲学研究喜欢从书本出发,从概念出发,从我们所熟悉的一套现成模式出发,当然对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东西不能作出及时的反映,不能从哲学上加以指导。因此,改变哲学研究的现状是当务之急。要真正把我们研究重点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来,我们的研究工作重点就要从书本上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其次,论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独特道路,不能仅限于说明经济体制上有什么特点,还应从哲学上、文化、道德伦理上建立自己的特点。这也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思想传统,其中有一些消极因素,应该加以消除和批判;但其中确有一些积极因素可以发掘出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怎么能够在创造我们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时,不把它发扬光大,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我感到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我们面临着一场伟大的改革,有同志说当前的四化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工程。每一个工程都要有一个设计思想,如果没有一个总体设计思想的话,每一个局部也就搞不好。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究竟应朝什么方向走,将来发展成什么样子,都要有个整体的设计思想,这是任何一个具体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只有靠哲学来解决,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的哲学指导思想。当然设计的预想跟将来的事实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但如果没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有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解决,比如在改革中哪一些要保留,哪一些要发扬,究竟根据什么原则来保留、来发扬,这就不是某一个具体科学所能解决的,需要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考虑。所以哲学面临的任务重大,它不仅要为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未来的理想蓝图,还要提出一定的科学预见,研究现代化可能带来的问题。现代化不仅会影响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影响到人的本身的种种问题。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这方面的问题是综合性的,不光是哲学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哲学家研究的问题。
哲学研究迫切需要从两方面加强
哲学要能承担起自己面临的新任务,自身也需要革新。我感到当前哲学研究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一是对人的研究。现在哲学研究本身迫切需要在这两方面加强。
从历史上看,哲学思想的发展主要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方面是靠自然科学实验的发展,也就是说,随着人对客观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化,哲学思想也得以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是靠社会实践的发展,也就是说,由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的深化,哲学思想也随之而前进。这两个方面本来是不可偏废的。在过去的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是由社会革命实践所推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后,这种局面早就应该改变了。然而长久以来,我们还是只搞斗争哲学,使哲学长期脱离自然科学的发展而畸形成长,应该承认这种畸形成长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了。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高速度,有人说自然科学的成就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这有一定的道理。近二三十年来自然科学的进步确实超过以前的几个世纪。人的认识领域正在迅速扩大,急剧发展的宇宙科学和空间技术,把人的认识扩展到上百亿年的时间和上百亿光年的空间,原子能物理则使人深入层子那样的更深的物质结构层次。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分子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使自然科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这造成目前我们的哲学严重地落后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情况。自然科学大踏步地前进了,而我们讲哲学却还停留在十九世纪的科学水平上,还停留于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使引用现代科学的材料,也只是作为例证,而不是真正对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作出总结和概括。这怎么能使哲学对现代自然科学起应有的促进作用呢?自然科学研究当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如果否认这种指导作用,那是极其错误的。但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哲学首先要从自然科学中吸收新东西,在内容和形式、体系和方法上都要有所革新,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才能真正对自然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也只有这样,哲学才能迅速摆脱目前那种落后于自然科学发展的状态。
为此,我们哲学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并和自然科学家结成巩固的联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规律、范畴等等,都有必要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加以丰富和充实,甚至作出重新解释。从关于物质的定义和时空观念开始,到辩证法的一些最重要的范畴,如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必然与自由、本质与现象等等,都要依据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来做新的考察。有些在自然科学中出现的新概念、新范畴,也应考虑吸收到哲学中来。象认识论问题,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模拟人的思维,如今也有可能从新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哲学的研究方式同样应有所革新,把现代科学(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等)使用的方法引入哲学,将大大地加强哲学的应用性,为哲学的发展开辟新的广阔的道路。可以预期,与自然科学结成联盟,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有可能完成新的突破。
人的研究本来应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但过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度成为禁区。近几年情况有了好转,讨论文章多起来了。重视人的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是有根据的。如《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明确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讲的人,从来也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也不是象施蒂纳和克尔凯郭尔讲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社会里活生生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物质条件下能动的、创造历史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他强调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马克思不仅讲人而且非常强调人的需要,认为生产满足人的需要的资料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如果现在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历史唯物主义,既不研究人,也不研究人的需要,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怎么讲呢?我想应该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资产阶级攻击马克思主义不重视人,是完全没有根据,没有道理的。当然从哲学史来看,的确有的唯物论派别是不重视人的。《神圣家族》也谈到,唯物主义在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到了霍布士那里把一些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所以马克思说“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马克思很明显是反对敌视人的。马克思主义跟这种“敌视人的”机械唯物主义、跟霍布士那种唯物主义毫无共同之处,所以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是不符合事实的。不过,我们也得承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过一段曲折。例如在斯大林时期有片面性,讲人、讲人的需要都比较少,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上来考虑。直到斯大林晚年,他才对此有所察觉,承认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人及其需要”,但可惜他来不及详细加以论证就去世了。资产阶级正是钻了这个空子,说马克思主义不重视人,象萨特那样指责马克思主义不研究活生生的人,变成了“非人主义”,所以他叫嚣要用存在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对于萨特的这种批评,到底应该怎样答复?正确的答复应该是按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是忽视人的,而且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对人作了科学的阐明。现在讨论人的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了,已经引起哲学界的重视。但是这些文章谈概念的多,谈历史的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发的多。这仅仅是第一步。主要的任务不在这里,根本的还要从当前实际出发,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实出发。你要研究人,就要到这个现实中去研究,我们要研究的现实的人,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人,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我们也不要脱离当前现实谈人的需要,而要研究当前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需要。现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跟过去社会里的人有什么区别?他的思想、感情、需要、理想是什么,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应该用主要精力研究社会主义社会里的人而不要光到书本里、概念里去套生活。如果脱离当前现实条件,去抽象地讨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阶级性、共同性等等,这些东西是永远谈不清楚的。中国已经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已经消灭剥削阶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跟人关系起了什么变化呢?当前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社会主义具体条件下的人,考虑现实的状况,现实的需要,根据这一点认识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保证一切社会成员、一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积极性。我们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很重要的一条就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更加尊重人的价值,更加体现人的尊严。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是不能光拿经济收入衡量的,光讲生活富裕,讲生活有保障,对我们一个人来说是远不够的,动物园里的熊猫究竟不是人的生活理想。人之所以为人,究竟不是经济动物,人有人的价值,这是不能单拿经济收入衡量的。世界银行的一个调查说,中国的国民平均收入虽然较低,但按生活质量、生活价值来说中国并不低,应列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比许多国民平均收入高于中国的国家要好得多,人在中国生活要幸福得多。关键就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新型的关系,人已经不再是剥削的对象,因此对人有更多的重视,更多的尊重,一个人在中国生活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理想,可以更自觉地为集体、为一个理想目标而工作。
以上讲了一方面要注意自然科学的研究,另方面要注意人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可以做到统一的。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研究和严格的科学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未来的理想和严格的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共产主义一方面是严格的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共产主义又是一个崇高的目的,是一个道德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里的人经过自己的抉择努力追求达到的一个目标。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每个人才能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担负起自己崇高的道德责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贡献一切。
(原载上海《社会科学》,本报发表时
作者作了删节。小标题是编者加的。)


第5版()
专栏:出版消息

出版消息
《经书浅谈》即将出版
中国古代的经书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统称“十三经”。这些经书记载了中国历史,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资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组织经学研究方面的专家杨伯峻、陆宗达、金景芳、王文锦、刘起釪等同志撰写了《经书浅谈》一书,深入浅出地将这十三部书一一作了介绍,对初学的同志很有帮助。(华小林)
《郑观应集》(上册)出版
由夏东元编的《郑观应集》(上册),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郑观应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长期经营近代工商业。郑观应的思想核心是“富强救国”。《郑观应集》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洋务运动史的面貌。(羽)
△周谷城先生的《中国政治史》最近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本书从上古直讲到“五四”运动,引证丰富,内容翔实。
△由谢次昌、卞耀武著的《经济法概论》,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印)
△张薰华、洪远朋、宋承先著《〈资本论〉提要》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齐,全书4册,对《资本论》1—4卷分别作了介绍。
△《论商品流通渠道》一书已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夏伟生、时正新著《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万典武主编的《商业经营责任制讲话》,即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