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吴玉章诗选》序
李新
吴玉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和史学家。由于他对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以及他的道德、文章,足以为举世的楷模,所以很早就被人们尊称为“吴老”。
吴老生于1878年12月,卒于1966年12月,按实足年龄计算,得寿88周岁。若按中国习惯的虚岁计算,则享有90岁的高寿。当然,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折磨,以吴老的身体之康健,是很可能长命百岁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吴老在90岁的生命中,参加革命就将近70年,尽可以“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吴老从追随维新运动,进而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又进而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数十年如一日,忠心耿耿,始终不渝,直到“文化大革命”高潮中仍然坚持真理,坚持正义,以至于死。他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仅一切革命者、广大青年和劳动人民敬爱他,称赞他;就是对他有所不满的人,乃至于他的论敌或政敌,对于他的为人,都无可指摘,不得不说他是个好人。象吴老这样的革命家,这样的好人,确是值得当代和后世的人们永远怀念的。
对于吴老说来,干革命、做事业,才是主要的;写诗,余事而已。吴老在世的时候,总说自己不会写诗,不是诗人。但是,吴老自幼爱读诗,尤其爱读杜甫的诗。在需要的时候,他也写诗,而且写得不少。可惜他对于自己的诗并不珍惜,因而保存下来的不多。吴老的诗继承了中国“诗言志”的传统,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诗来激励同志、酬答朋友;他把诗当作进行革命的一种工具。单纯从艺术性而论,吴老的诗是不会选入上乘的。但人民对诗的要求,从古至今都是政治性、艺术性并重的。岳飞、文天祥的诗词,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呢?艺术性固然是一个方面,恐怕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性方面。和吴老同时代的汪精卫,他写诗的技巧,可能比吴老纯熟一点,但自从他当了汉奸以后,他当年那些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诗篇,还有谁去理会它们呢?吴老的诗之可贵和可爱,首先因为他是革命者的诗,表达了革命的思想感情。同时,吴老的诗也有他自己的艺术特点,那就是质朴刚劲而又流畅自然,并常寓哲理于其中。如果不过于挑剔,这种诗体也可算别具一格。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给吴老出一本诗选,是很有意义的。
“诗如其人”。读吴老的诗有助于了解吴老的为人,有助于向吴老学习。但是,要真正了解吴老,学习吴老,更重要的还是要读他的文章和他的回忆录。为此,我衷心地希望四川人民出版社继这本诗选之后,能尽快地把吴老的文集编印出来。如果读者读了这本诗选之后,能引起兴趣,进一步去读吴老的文集和他的回忆录,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以至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兴趣,那么这本诗选的出版就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了。谨向读者推荐这本诗选,因而作序。
最后,把我为纪念吴老一百周年诞辰而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附上,以表达我对吴老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好事一生做到终,
百年冥诞忆吴翁。①
峨山仰止尧天外,
江水长流禹域中。
雨暴风狂飞海燕,②
天寒岁暮挺岩松。③
七旬革命九旬寿,
留取丹心万代红。
①1911年旧历三月二十九日的广州起义,吴老曾赶去参加。事前,四川革命党人曾以吴老的名义组织了一所起义机关,名曰“吴老翁公馆”,吴老翁从此著名。
②吴老最爱高尔基的《海燕》。
③指重庆红岩的青松。


第8版()
专栏:

碧海采参
——西沙群岛散记
柯原
西天浮着玫瑰色的晚霞,几只海鸟咯咯叫着从头顶上飞过。登陆艇驶进珊瑚岛了。这是我第二次跑过这里。上得岸来,只见信号员的住房旁边,活动着五六个渔民,正在架锅做饭。柴火毕剥地响着,燉鱼、炒海螺肉、煎海鸟蛋,搞得香味四溢呢!一问,才知是琼海县渔民老杨带来的采参组,刚刚来到珊瑚岛。
海参,是大家熟知的海味,据说西沙生产的海参是有名的。我决定去看看这些在碧海采参的人们。
正巧,这天他们刚刚出海归来,装着柴油发动机的小艇穿过碧波,把锚抛在港湾里。
我找到老杨,先和他谈起来。这是一位四十几岁,身强力壮而又经验丰富的渔民。这几年来,他都是在西沙一带采参的。采参和打渔不同,打渔要赶汛期,每年有春汛、暑海、秋汛等季节,而采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要耐心地走遍礁盘,一处一处地采集。因此,他们出海的方式也与渔船队不同,往往是把机动小艇放在大渔船上,从家乡一起出海,到了西沙的海岛后,就从大船上卸下小艇、油料,以及一些日用物品,如油盐粮食,锅碗瓢盆等等。这时,大船就出海打渔了,而采参组就在海岛留下来,每日乘着小艇到一处处礁盘去采参。大船往往出海一两个月就满载而归了,而他们则在西沙住得时间更长一些,有时半年,有时年初出海,年终才随大船回乡。
西沙一带的海参,大都生长在十来米水深的浅海礁盘中。采参时,他们把机动小艇开到礁盘附近停泊,每人带一个有浮标的塑料小桶放在水面,就戴上面罩潜水采参了,有时也带着小刀和铁钩。海参有的躺在海底沙滩上,很容易发现;也有的则藏在珊瑚丛中,有海草遮掩,采参就全凭经验了。采到海参,就浮上水面,投入小桶,再潜水继续采参。遇到马蹄螺,夜光螺,自然也随手采上来。采参除了要善于潜水,屏息呼吸外,特别要注意西沙一带常出现的鲨鱼。潜水渔民穿上红衣红裤,也正是为了防鲨。据说鲨鱼惧怕红色,见到红色就躲得远远的。此外海中游动的黑白花纹相间的海蛇,漂浮的水母,长着黑色尖刺的海棘,也是会伤人或者是有毒的。就是珊瑚石有的也很锋利,不小心也是会划伤手脚的。采参的人们就是在和风浪、鲨鱼的搏斗中,为祖国创造财富的。
接着,我又看了他们如何加工海参。这是比较简单的加工。刚刚采来的参,个个都有枕头面包大小,其中以银色的白参最名贵,其次是全身多刺的梅花参,还有方参、黑狗参、全身黄绿相间的地瓜参等等。渔民们先把海参剖开,取出内脏,然后放在铁锅中煮,煮后因海参收缩,体积就小得象一根藕了。然后再用竹片撑开,放在铁丝架上,用炭火慢慢烤干。老杨往往是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地望着炭火,不断地翻动着海参。嫣红的火光在他的眼睛里跳动着,仿佛正在微笑,不知是想起了幸福的家庭,还是满意于海上的丰收。说丰收,当然是来之不易的,这里有渔民的汗水和艰辛,只要不遇狂风暴雨,或是波涛翻滚的天气,采参组都是坚持出海的。永乐群岛这一带大小岛屿,都踏遍了采参组渔民们的足迹。
当我离开珊瑚岛那天,老杨的小艇也噗噗地开动,又要出海采参了。我们互相招手再见。这里的渔船,不管多么小,都要悬挂一面大幅的鲜艳的五星红旗,骄傲地表明这是新中国的渔船。只见小船红旗飘飘,曳着一朵朵浪花,向羚羊礁方向驶去,船的影子渐远渐小,最后只见一面鲜红的国旗,象一星火花在碧波中燃烧。我默默地想着,在光辉的五星红旗下,西沙有多少战风斗浪的勇士呵!红旗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他们从大海里为祖国捞出无数珍宝来。看,在海风吹动的猎猎红旗下,挺立船头昂然前进,不怕艰险,不畏风浪,这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渔民的形象!


第8版()
专栏:

渔岛之子〔木刻〕 蔡仰颜 李锦堂


第8版()
专栏:

回答——给妻子
于海东你的挂在鸥翅上的信,有一双迷惑的眼睛,透出你心底的谜:问我在落满星光的海上,我的心,可曾留给远方的你。此刻,我正倚舷看海,是什么吸引去水手的瞩目?我猜测那是一块赤红色宝石,任岁月淘自大洋底。其实,那只是一座礁石,在波涛汹涌的海上,罕见如一粒宝石;时时刻刻,忍受风浪冲击……我说:在你盘寻的翅下,我愿我的心啊,惊涛骇浪中化作一块礁石。你的挂在鸥翅上的信,还有一串闪光的钥匙,要解开我口中似说未说的谜:问我在远离祖国的异国海港,我的心,有些什么话要捎给你。汽笛响了,船已起锚开航,我又置身在大海的风涛里,多少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和那散发着金钱气味的城市一
起远去;这时我才发现,竟没有一颗大洋彼岸的“星”,落在你曾照耀过的这颗心里。那些苍白怪诞的星呵,暮昏昼
熄,又怎及你一往情深哟,日明夜
熠……请相信吧!相信一个海员,既然能够驾驶远洋轮,千浬万浬,航线不迷,那么,他在爱情的海上,就一定能战胜风浪袭击!我说:不论是你还是祖国,对于海员,在同一距离;因此,忠于祖国和忠于爱情,对于我啊,是同一含意。


第8版()
专栏:

老舍轶事
想起两件轶事,可见作家老舍在抗战期间的幽默和愤慨。老舍剧作《面子问题》在重庆演出,时值冬季,当时条件艰苦,道具服装奇缺。项堃任主演,某次演出时,衣著不合,不能出场。老舍任本剧舞台监督,随即脱下自己的上衣,让项堃穿着上场,而老舍却披着一床毯子坐在后台等,一直到演出告终他才穿衣而出。
1939年9月,老舍代表“文抗”参加战地北路慰问团去延安。回渝后,国民党特务找到“文抗”与老舍纠缠不休,老舍急了,愤然言道:“我是‘文抗’负责人,有牌子。你不叫挂,我摘下来,挂到延安去。”从此斗争明朗化。     志恭


第8版()
专栏:

王充最早提出“知为力”
苏菲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是出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之口。然而,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人却是我国汉代思想家王充。
王充(公元二七——约九七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他的著作流传到今天的,只有一部《论衡》,其中《效力篇》则集中反映了他的“知为力”的思想。
王充认为:“人生莫不有力”。而“力”,又不外乎两种:一曰“筋骨之力”,即“举重拔坚,壮士之力也”;一曰“知力”,即“博达疏通,儒生之力也”。文章一开始就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继而道:“儒生以学问为力”,后又指出:“萧和以知为力”。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了力量;知识、学问就是力量。
王充的“知力”的标准虽然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但是,他在当时能提出“知为力”、“学问为力”的思想,表明了他的卓识和远见。


第8版()
专栏:

水库的胸怀(外二章)
程关森
你有一个宽阔的胸怀,能把万千细流容纳;不管是东山流来的、西山流来的,天上落下的、地岩喷出的。
正由于你能团结、收容每一滴水,因而才能在九天之上形成一个永不枯竭的海。
大坝与泥沙
没有大坝,便没有水库。
没有泥沙,混凝土砌石大坝又怎么形成呢?
因此,当你乘坐汽艇在碧波荡漾的库水里遨游,请你记住:承托你的不仅是一滴滴水,还有大坝与泥沙。
水电站
平缓的没有落差的水,即使浩瀚辽阔,波光粼粼,也发不出电。
来自高山水库的水,即使洞口只有钵头粗,也能冲击出耀眼的光亮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