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孔塔多拉集团首脑将研究中美洲形势
拉美三国外长希望孔塔多拉集团加快斡旋步伐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 墨西哥城消息:墨西哥外交部13日宣布,墨西哥总统已邀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拿马总统17日和18日在墨西哥的坎昆举行会议,研究中美洲形势。
上述四国即孔塔多拉集团的成员国,它们为寻求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正在进行紧张的外交斡旋。
墨西哥外交部的一项声明指出,举行这次四国首脑会议是因为“中美洲地区的冲突正在加剧,它威胁到这一地区的和平”。声明说:“孔塔多拉集团的首脑将分析这一地区形势的发展和阻挠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以及实现该地区公正而持久的和平的可能基础。”
声明还说,四国总统“将重申必须扩大中美洲国家之间的对话和了解”,他们将强调“必须加强外交努力和政治谈判,认为这是避免该地区出现暴力和不稳定的唯一途径”。
新华社巴拿马城7月13日电 委内瑞拉外长何塞·桑布拉诺、哥伦比亚外长罗德里戈·略雷达和巴拿马外长胡安·阿马多今天在这里说,孔塔多拉集团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以便克服在寻求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中的困难。他们希望14日在这里召开的该集团外长会议能就这个问题得出一些明确的结论。
桑布拉诺和略雷达是今天抵达这里的,他们将参加14日召开的孔塔多拉集团外长会议。
桑布拉诺对记者说,中美洲局势是“相当微妙的”,必须继续努力以克服各种困难。他说,目前作出的努力已经接近提出具体问题从而得出明确结论的时刻。
略雷达抵达巴拿马时在机场上发表讲话说,即将召开的孔塔多拉集团外长会议有可能在解决中美洲问题的具体建议方面取得进展,它将加快谈判和对话的进程以便就中美洲危机找到某种具体解决方案。
阿马多今天对巴拿马电视台发表讲话说,如果得不到中美洲各国的支持,孔塔多拉集团的斡旋将会遇到困难。他认为有必要加快孔塔多拉集团斡旋的步伐。


第7版()
专栏:

阿根廷确定大选日期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7月13日专电 记者管彦忠、李志明报道:阿根廷政府今天批准了举行大选的法律,确定今年10月30日同时举行全国、各省、联邦首都和火地岛地区的选举,选出249名全国众议员、46名全国参议员和600名选举人。11月30日由选举团选举共和国总统和副总统,明年1月30日就任。
6月24日,政府曾经公布了选举法,规定国家的总统和副总统及联邦首都的参议员实行间接选举,即由选民选出选举人组成选举团来决定。全国众议院由选民直接选举。议员席位的分配实行比例代表制,选举中得票占选民3%以上的政党可以参加席位的分配。
阿根廷上次大选是1973年举行的,1976年军政府上台终止了民主进程。去年党禁取消以后,各政党十分活跃,到4月底各政党征集的党员数字达到530万人,占全国选民的31%,其中正义党占305万,激进党占140万,被法律承认的全国性政党有13个。目前各政党正在进行基层选举,8、9月份召开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提出本党的总统候选人和竞选纲领。政府和军人执政委员会成员多次表示将坚持已经确定的选举进程,按期实现国家制度化。


第7版()
专栏:

阿拉伯粮食自给的宏伟计划
时延春
农业落后导致农产品匮乏,是目前第三世界不少国家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阿拉伯世界尤为突出。
阿拉伯各国约有1.65亿人口,拥有可耕地29.7亿亩,平均每人18亩;已耕地6.945亿亩,平均每人4亩多;还拥有37.8亿亩牧场和漫长的海岸线。但阿拉伯国家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自给,每年都需大量进口。1975年,阿拉伯各国缺粮1,120万吨,1980年增加到1,320万吨。1970年,这些国家进口农产品总值仅1亿美元,1975年上升到47亿美元,1981年猛增到190亿美元。1977—1979年,阿拉伯各国购买了世界小麦出口总额的17%,大米总额的15%,活羊总额的40%,棉籽油总额的53%。
阿拉伯国家多数位于中东地区。这个地区过去曾一度被誉为世界粮仓之一,而今天却成为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头号买主。这一严酷现实引起了这些国家领导人和有关专家们的不安和重视。他们深深感到,农业的落后不仅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造成对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依赖,严重损害着本国的政治独立。数月前埃及《金字塔报》主编伊卜拉欣·纳法随同穆巴拉克总统访华时,对最近几年中国农业的迅速发展非常赞赏。他颇有感慨地写道:“在当前这个时代,小麦正在逐渐变成小麦出口国手中的战略武器。因此,增加粮食产量在经济、财政和政治方面都有宝贵价值。”
阿拉伯人自己能否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实现粮食自给是阿拉伯的神话吗?围绕农业这个中心议题,阿拉伯工、农、商会于今年2月召开了第二十七届大会。与会者对阿拉伯农业的情况作了全面分析,一致认为,阿拉伯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国家对农业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农业投资太少;在农田占有和使用、农场管理、农产品价格、运输、销售等方面缺少正确的农业政策;在改良土壤、选用良种、灌溉施肥、农田管理及收割储存等环节没有或很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讲究科学种田;农村落后,文化水平低,发展缓慢,人口大量流往城市,大批农业技术人员流往国外,致使不少农村严重缺少劳动力,尤其缺少农业技术人员。
与会者还认为,阿拉伯国家幅员广大,可耕地和牧场面积相当可观;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56%,劳动力比较充足;有些国家财政经济殷实雄厚,农业资金和信贷问题较易解决;在农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阿拉伯国家发展农业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阿拉伯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并非荒诞离奇的神话。
最近,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制定了一项宏伟的农业发展规划。这项规划从阿拉伯农业的现状出发,根据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实现农村综合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决定兴建153个大型农业项目。这些项目共分粮食、油料、糖料、畜牧、水产和战略粮食储备六大部类,在单个国家和几个国家交叉进行。根据匡算,这些项目共需333亿美元的资金,其中266亿美元用于各国项目,67亿美元用于跨国项目。
为实施上述规划,阿拉伯世界成立了由各国农业部长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资金情况、项目规模和地理布局等原则,选定了53个项目作为优先发展的第一期工程。其中16个项目用于发展粮食和油料作物,21个项目用于发展畜牧业,10个项目用于发展糖料作物,5个项目用于发展水产业,1个项目用于资助巴勒斯坦农业部门。这些项目投产后,阿拉伯小麦生产预计将增加37%,水产品增加86%,油料增加38%,糖料增加24%,畜牧业也将有较大幅度增加。增产的总产值将达681亿美元。届时,有些产品的进口额将大大减少,有些产品如水产品、大麦、玉米等还可能有余额出口。阿拉伯农业的改观,对于改变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巩固自己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都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7版()
专栏:在第三世界

沙特农业走向自给自足
石铁军
近年来,沙特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沙特政府利用石油收入,投放巨款大面积地开发土地。如今,昔日的沙漠上出现了大片的菜地和麦田,大部分可耕地都已安装了电力灌溉系统。去年,沙特的农业产值已达15亿美元。
1978年至1979年,沙特的小麦年产量还不到1.8万吨,1981年猛增到14万吨,1982年产量竟达40万吨。但是,这还不能达到70万吨的年需求量。沙特农业大臣认为,只要继续执行现行农业政策和计划,三年后可望实现小麦自给。
沙特为了加速农业发展步伐,已设立了农业总银行,下设分行。它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的优劣和农业人口的多少,分别从财政上给予资助。到1982年底,沙特农业银行的贷款数额为17.5亿美元。在目前执行的五年计划中,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共计24亿美元。
沙特在努力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兼顾畜牧业、渔业的发展,不断增加肉食和奶制品产量。1975年到1980年间,沙特建立了12个商业性奶牛场,到1985年将再增加16个奶牛场,每年产奶50万吨,将基本上实现奶制品自给。另方面,沙特发展禽蛋生产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去年沙特禽蛋生产业向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家禽占国内消费量的29%,提供的蛋类占国内需求量的90%。
沙特的农业生产正在朝自给自足的方向不断迈进。(附图片)
沙漠上的绿洲——沙特农业区一角。


第7版()
专栏:

旅居墨西哥的智利人示威游行
支持智利第三次全国抗议日
新华社墨西哥城7月13日电 旅居墨西哥的500多名智利人12日在墨西哥城举行示威游行,支持这一天在智利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抗议日。
游行队伍经过联合国驻墨西哥办事处时,智利前总统阿连德的夫人奥顿西亚·布西等人向办事处的代表递交了给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的一封信,要求联合国“为释放智利所有政治犯而进行干预”。
示威者还散发了由智利五个主要反对党签署的一份文件。文件呼吁智利的民主力量在“现在就要民主”的口号下团结起来。文件认为,目前在智利已经具备了恢复法制国家的条件,智利各民主阶层正准备采取一切可能的斗争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第7版()
专栏:

智利军政府压制全国抗议活动
新华社圣地亚哥7月13日电 由于智利军政府12日宣布实行宵禁并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防范措施,12日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抗议日没有达到上两次那样的规模,但是各主要城市仍发生了零星的抗议活动。
据此间报纸今年报道,在首都圣地亚哥城有小规模的示威,一些街道上的汽车轮胎被烧毁,有些地方设置了路障。示威群众同警察发生了冲突,一名女青年被打死,2人受伤,200多人被捕。
在瓦尔帕莱索市,警察和示威学生发生了冲突。当局逮捕了149名抗议群众,其中大部分是瓦尔帕莱索天主教大学的学生。在冲突中,8名警察受伤。在比尼亚德尔马城的抗议活动中,一人被打死,一人受伤,60多人被捕。在康塞普西翁市,警察逮捕了约30名抗议者。


第7版()
专栏:

智利基民党主席等三人获释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 圣地亚哥消息:智利最高法院13日晚上释放了智利基督教民主党主席加夫里尔·巴尔德斯和该党另外两位领导人。
这三位被捕者是在他们的辩护律师提出人身保护的要求后获释的。
巴尔德斯3人于9日被捕,当局指控他们同散发号召人们参加全国抗议活动的传单有牵连,因而“违反了国内安全法”。3人被捕一事在智利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第7版()
专栏:

塔斯社强加于人 法共声明澄清
本报巴黎7月13日专电 记者翟象乾、马为民报道:正在苏联访问的法国共产党代表团在莫斯科发表声明,指出塔斯社歪曲法共总书记乔治·马歇的讲话。
塔斯社12日下午发表题为《苏共代表团和法国共产党代表团会晤》的消息称,马歇在与苏共总书记安德罗波夫会谈时认为,“法国共产党人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总的来说是同苏共的分析相吻合的”,并且说马歇还认为“(目前国际形势中)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美国帝国主义在欧洲部署新导弹的企图。”
法共代表团立即发表声明,批评塔斯社的报道,指出塔斯社的消息“把乔治·马歇根本没说过的话加在了他的头上”。声明还指出,马歇主张“在尊重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和把东方和西方现有的全部武器都考虑进去,均衡地减少武器。”法共机关报《人道报》13日刊登了法共代表团的这一声明。
塔斯社不得不声明撤销这条消息,并用联合声明来代替。
此间舆论认为,“塔斯社这样做是罕见的”。


第7版()
专栏:

美苏削减欧洲中程核武器谈判休会
北约代表支持美国立场 苏联拒绝里根建议
新华社日内瓦7月14日电 美苏关于欧洲中程核武器的谈判今天在日内瓦休会。双方都没有透露这场已历时20个月的谈判是否取得了进展。
据报道,苏联拒绝了美国总统里根今年3月底提出的就削减欧洲中程核武器达成一项“临时协议”的建议,根据这项协议,如果苏联把它的中远程核导弹的弹头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到双方等同的水平,美国将大大减少它计划在西欧部署的潘兴Ⅱ式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
另据来自布鲁塞尔的报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5国的代表今天在同参加上述谈判的美国代表尼采会谈后发表声明,表示支持美国在谈判中的立场。声明希望美苏在不久的将来能达成一项使双方“核武器数量相等的、可核查的协议”。
美苏关于削减欧洲中程核武器的下一轮谈判将于9月初开始举行。


第7版()
专栏:

英国出现高温天气
新华社伦敦7月13日电 7月初以来,英伦三岛的气温逐日上升,部分地区已达到33.3℃,成为1976年以来的最高气温。
常年,英国夏季的最高温度只有17℃左右,今年的酷热给人们日常生活造成许多不便,例如供水困难,森林起火,公路路面熔化而造成交通堵塞。据气象部门预测,高温还将持续一些日子。


第7版()
专栏:英国通讯

一场关于恢复死刑的辩论
本报记者 梁丽娟
7月13日下午,伦敦气温高达89华氏度。人们冒着骄阳在议会外面排着长队等候机会聆听关于恢复死刑的辩论,因为这是新政府上台以来最大的一场辩论。
上届英国政府期间曾两次辩论恢复死刑问题,都被否决了。虽然撒切尔夫人主张恢复死刑,本届议会又增加了大批主张恢复死刑的保守党议员,但是经过6个多小时的辩论仍以361票对245票否决了恢复死刑的提案。
英国在1965年停止执行死刑,1969年废除。理由是人们富裕了,又有监狱足以对付罪犯,可以取消死刑。但是在废除死刑以后,严重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加。以1972—1981年同1962—1971年相比,杀人案件增加了50%,其它严重暴力案件增加了55%。按内政部公布数字,仅在去年,发生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严重罪行达325万起,自1980年来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目前全国被判无期徒刑的杀人犯有2,056人。准备判无期徒刑后来获得假释的杀人犯平均服刑期只有十年半,其中有的歹徒刚刚假释出狱就又在作案了。
不少人事先就认为这次辩论不管结果如何,都达不到抑制恶性犯罪的目的,因为这次辩论仅限于杀人犯,而且只限于搞恐怖活动或在偷盗过程中杀人,或用射击爆破杀人,或是杀执勤中的警察这几类杀人犯,而强奸幼女、杀害儿童、老人的残忍罪犯则未包括在内。有的读者写信给报社质问:是否强奸后杀死人的不算数,要多拿了死者6便士(约合人民币1角8分)才够判死刑的资格?也有读者批评说反对恢复死刑只是貌似“人道”,实际是关心了杀人犯的生命,而不顾受害者的生命。
辩论结束,有人松了一口气,因为英国终于保持了“文明”的称号。但是,不少人,包括监狱官员协会等组织,却为人满为患的监狱和不断上升的犯罪率发愁。也有人担心更多的群众会自己采取报复性的违法行动。前两个月有个母亲枪杀了奸污她女儿的歹徒后甘愿坐牢。几天前一个愤怒的父亲揍伤了一再奸污他8岁女儿的坏蛋,因为这个坏蛋未受法律制裁,但结果是这位父亲竟因此要坐半年牢。
按道理,有罪犯就得有法律。法是为了伸张正义,明辨是非,惩前毖后,保障社会安全的。但是一个失业日趋严重,贫富两极分化剧烈,诲淫诲盗的电视电影到处泛滥的社会,本身就是产生罪恶的温床。这场关于恢复死刑是否有损“文明”的大辩论,看来无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第7版()
专栏:

法国总理访匈发展经济关系
本报巴黎7月13日专电 记者翟象乾、马为民报道:法国总理莫鲁瓦7月9日至12日对匈牙利进行了3天正式访问。莫鲁瓦总理称他的这次访问是对法国“去年(密特朗访问匈牙利)决定的政策方向的确认”。人们认为,法、匈两国关系正在进一步发展。
访问期间,莫鲁瓦总理同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一书记卡达尔、政府总理拉扎尔·捷尔吉等领导人就欧洲局势和法匈双边关系进行了会谈,并签订了一项为期五年的能源协定。
双方表示,应当寻求东西方在欧洲军备方面“最低水平的平衡”。卡达尔称赞密特朗总统去年决定发展同匈牙利的关系是“具有历史性的”,并且表示要为两国“关系的新发展开辟道路”。法国总理说,“两国经济关系是一项总政策的组成部分,这项政策的特点,就法国而言,就是拒绝在东西方之间进行任何经济战”。他说,法国把匈牙利当作“特殊伙伴”。
据此间报纸报道,匈牙利同西方国家的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三分之一。但在匈牙利的进口中,法国仅占第59位,在其出口中,法国仅占第55位。因此,两国决定加强双边经济关系。


第7版()
专栏:

7月初以来英国持续高温,连伦敦街头的喷水池也成了人们消暑的好地方。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