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编者按:识大体,顾全局,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舍得割“爱”,甘愿付出代价,这就是河北省峰峰矿区、黑龙江省呼兰县、山西省潞城县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风格。
读了这组报道,那些至今仍在征地等问题上,讨价还价,大扯其皮,大敲国家的竹杠,置全局利益于不顾的单位和个人,难道不该扪心自问:自己究竟在起什么作用?是在正确地对待国家的利益吗?
要保证搞好重点建设,需要全党思想统一,全国步调一致。我们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全国支援好重点建设,使其早日见效,才有可能带动和促进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顾大局识大体支援国家重点建设
峰峰矿区加速搬迁“压煤村”
本报讯 通讯员常春城、刘武群、王养昭报道: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顾大局识大体,采取包干负责的办法,加快压煤村的搬迁进度。一年多的时间,已搬迁了530多户。目前,两个村庄全部搬迁完毕,使地下大量的煤炭资源获得开采的必需条件,其中近期可采煤量达2,100多万吨,为支援国家煤炭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峰峰矿区是我国生产主焦煤的主要基地。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全国十大煤矿之一——峰峰煤矿就坐落在这里。这块大煤田已有上百年的开采历史,老矿井占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老矿井发展生产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从压煤村下面解放煤田。
为了贯彻十二大提出的重点发展能源工业的战略方针,矿区区委、区政府把迁村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各级党委首先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进行思想教育,总结了过去由于缺乏全局观念,迁村进度慢,最长10年才能搬迁1个村庄,造成工农关系紧张,影响煤炭生产的教训,使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提高了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的觉悟。在大力进行思想发动的同时,由区长牵头,从建委、农委、迁村办公室抽调得力干部组成迁建指挥部;有迁村任务的公社和大队建立了领导和办事机构,区、社迁村工作组蹲点包队,常年工作在迁建第一线。对搬迁中的较大问题,都要及时召开政府、煤矿负责同志联席会、调度会,专门研究,有议有决,不踢皮球。区政府与煤矿紧密配合,协调一致,认真执行“政府出面、企业出钱、实行包干、按期完成”的迁建办法,以保证迁村工作顺利进行。
在迁村工作中,各级领导深入下去,实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邯郸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不仅经常听取汇报,了解进度情况,而且亲赴现场调查研究,勘定新建村址,解决关键问题。兼任矿区迁建指挥部指挥长的矿区区长孙龙海,每月要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处理迁村中的问题,到现场进行指导。义井公社义张庄大队下面压着大块煤田,成为通二煤矿发展生产的一个重要障碍。这个大队周围都是煤田,必须迁到3里地之外的和村公社大沟港大队,新村址距原耕地较远,最远的达8里路;而大沟港大队人多地少,每人平均只有6分地,建设新村又要占用110多亩好地,两个大队都有不少实际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市、区和公社的主要领导同志逐家逐户进行访问,一面做思想工作,一面解决换地、征地等实际问题。对于五保户、军烈属、缺少人力的困难户,大队包干负责,依靠集体力量,帮助他们如期搬迁。由于工作抓得紧,做得细,从去年10月到现在,已搬迁了160户,占全村的一半以上,到明年年初即可比原计划提前全部搬完。


第2版()
专栏:

国家利益放前头 不敲竹杠不揩油
潞城县农民大力支援山西化肥厂建设
本报讯 据《山西日报》报道:被列为“六五”计划骨干项目之一的山西化肥厂,在潞城县定点建设以来,全县从上到下,制定乡规民约:国家征用耕地时不讨价还价,砖、瓦、灰、沙、石优先供应,为这项重点工程的顺利进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西化肥厂位于潞城县成家川小盆地,距县城4公里左右。早在去年,潞城县委、县政府就先后作出和发布了支援山西化肥厂建设的决定,并派出两名副县长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当大批建厂人员和施工队伍陆续开进厂区时,占用土地成了突出的问题。厂区附近的社队不出难题,不找麻烦,不敲竹杠,需占多少地就给多少地。现在山西化肥厂已占用土地6,200多亩,包括临时租用土地999亩,全部实行先占后征的办法。在整个征用土地过程中,所有大队都能严格执行国家征用土地的政策,不提不合理要求,不多要国家一分钱。有的大队因被征用土地过多,社员口粮受到影响,但社员们说,我们现在生活紧点,将来国家富了,我们也就富了。
砖、瓦、灰、沙、石,是这个厂建设必需的建筑材料。为了保证这些建材的供给,潞城县建立了17个砖厂、30个石料厂、12个石灰窑、6个小水泥厂,还组织了1,500辆拖拉机,把生产的大批建筑材料源源不断运往厂区。最近,由于煤、电、油等原材料提价,原来签订的供料合同有些不合算,但是,当地群众说:“合同既已签订,我们就要保证供料,哪怕吃点亏,也不能耽误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第2版()
专栏:

呼兰县教育群众树立整体观念
哈三电厂建设征地圆满解决
本报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呼兰县2,700户农民让出土地支援哈尔滨第三电厂建设。6月初,电厂与3个公社7个生产大队的农民代表签订了征地协议。目前,这个电厂建设用地已圆满解决,正在进行开工准备。
装机总容量为80万千瓦的哈尔滨第三电厂,按设计要求要建在呼兰城东郊区,需征地4,068亩,其中2,750多亩是粮菜的高产田,被群众誉为全县的“地眼”。征地要牵动16,000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消息传出,一些社队干部和农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人认为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要没了,担心自己的生活出路;也有人想借机捞油水,抬高土地补偿费的价码;还有人想趁机转成国家正式工人。
呼兰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有关社队干部会议,要求全县人民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承担困难,支援国家电力建设,并决定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电厂建设需要多少土地就给多少土地,需要哪块地就给哪块地。同时成立以县长为首的征地领导小组,协助电厂搞好征地工作,按电厂建设的初步设计要求,迅速落实了征用地块。
在征地过程中,双方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和条例,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的三者利益。征地小组逐个社队做了调查,核实前三年产量和亩产值,在此基础上,按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了土地补偿费、菜田再造费以及人员安置补助费,并立即支拨部分现款,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对征地后剩余劳动力,除少部分由电厂安置为集体企业工人外,其余都由县社队妥善安排,使他们生活来源有保障。
王跃中 甘甫明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要合理开发利用共生矿资源
我国矿产大部分属综合性的共生矿,以湖南省为例,已探明储量的139个有色、稀有和贵重金属矿中,81.3%是多金属共生矿。有的煤矿也是同石膏、菱铁矿和粘土矿结成了孪生兄弟。因此,必须实行综合勘探、综合利用,以尽可能求得生产建设的最佳效果。
但是,目前我国在地质勘探方面,除地质部门有综合勘探队外,煤炭、冶金、化工、石油、建材等部门也都有自己的勘探队伍。各家分兵把口,很少协作配合,造成工作重复和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例如,湖南的洪水坪矿,自五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地质、冶金、化工、建材等四个部门勘探过,彼此重复打钻,历时20余年,共花了勘探费用500多万元。如果进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就可节省四分之三的时间和资金。显然,尽快改变地质队伍分散和多头领导的不合理现状,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专业部门的地质队伍,主要应为本部门现有矿山服务,解决生产中地质资源不清问题,扩大矿区外围的后备储量。
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企业只开采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品种,对共生矿内不属于本部门生产范围的品种则弃之不顾,同样造成很大的浪费。例如,湖南七宝山矿区,是一个拥有多种有色、贵重、稀有金属及其他非金属元素的特大型综合性矿床。现在只由化工部门每年开采所需要的硫铁矿砂几万吨,仅回收三种元素,其余伴生的多种元素就被白白丢掉了。据专家们分析认为,对那些多矿种矿床的生产建设,应建立联合矿业中心;如果搞好综合开发利用,矿山的基建和生产效果就可成倍增加,真正做到开一个矿顶几个矿。 
本报记者 罗厚仁


第2版()
专栏: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勘探二号”平湖一井钻井工程师陆文豹(左),一心扑在井台上,和工人同劳动,共甘苦,攻克技术难关,为这个井喷出工业油气流作出了贡献。
新华社记者 张 平摄


第2版()
专栏:

限制乱行摊派 保护生产积极性
盱眙县采取有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本报讯 记者朱维群报道:江苏盱眙县采取有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盱眙县自从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后,两年粮食增产3亿斤,社员分配收入翻了两番。但负担也在逐年增加。县委在调查中发现,一是过去的常规提留项目普遍提高了标准,有些公社提留名目从过去的10个添到30多个;二是干部补贴偏高,去年全县补贴大队、生产队干部达150万元,同大包干前相比,每个农业人口多负担4元。县委认为,随着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民为国家和集体承担一定经济义务是必要的,但不能期望什么事业都一下子办成,乱行摊派就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县委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取消队、社、县有关部门任意增加社员收入提留的“权力”,限制提留项目,规定提留标准。他们把所有的提留分成“必办”和“代办”两类。必办项目是政策规定的农民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农业税、干部补贴费等项,按有关政策或县的规定标准提取,不许增添或更改。代办项目是群众要求办,一家一户又无力办,必须由干部分级代办的事,如小水利、农村交通等,代办项目要遵循量力而行,民主协商的原则,不得超过规定限额,原则上不笼统的搞统一扣留,而由受益农民直接付款,以防止多提。
二、把过去的按比例提留改为定额提留,即把农户负担由签合同时的
“变量”换成“定量”。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出提留定额,按人口和亩数分摊到户,直观简单、好算好记,使需要和实提相一致,能有效地限制多提留,也防止了按比例提留时生产越好、负担越重的现象。
三、精简大队、生产队定额补贴干部。大队由4至5人减为3至4人,生产队由2至3人减为1人,有些小的生产队实行并队,以减少干部配备。如高桥公社,102个生产队并成59个,实减大队、生产队干部129人,农民人均负担干部报酬从11元降到5.7元。
四、鉴于当前农村劳动力正在向工业、商业、运输、服务多种行业转移,农业外收入比重日益提高,各种提留改为一半按承包土地亩数计算,一半按农户人口计算,这样可减轻种田人的负担。


第2版()
专栏:

江阴县林场为用户提
供技术援助供苗包成活 栽树包成材
本报讯 走进江苏省江阴县陆桥公社农具厂,仿佛置身于风景优美的花园。这个厂绿化搞得这样好,是与县林场无偿提供技术援助分不开的。
象陆桥农具厂这样得到县林场无偿技术指导的,在全县有三十多个单位,这些单位栽种的树木成活率都在90%以上。
江阴林场为用户无偿提供技术援助是从1980年春开始的。当时林场比往年增加了上万株树苗出圃,仍然供不应求。原来是一些单位只顾种不会管,因而绿化年年搞,年年种不好。为此,林场党总支决定对供苗单位,无偿提供技术援助,帮助用户解决技术管理上的困难。由于该场处处为用户着想,在广大用户中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陆念祖


第2版()
专栏:

社员范上等办林校育人又育林
湖南省新宁县对江公社光荣大队有山地面积6,000多亩。1980年退耕还林以后,群众由于缺乏技术,第一年造林两千亩,成活率只有60%。这深深地触动了年过半百的社员范上等。老范当过教师,对造林、育林、护林有一定的经验。范上等想,如果办一所业余学校,讲授林业知识,一定会有效果。他的建议得到了大队的支持,1981年2月业余林校正式开学。第一批学生15名。业余林校不收学费,农忙时每月学习3天,农闲时增至8天;编外学生随时可以参加学习。课程有语文、数学、珠算、造林和育林知识等。
黄家岭生产队女学生李焕香,只有14岁,去年育了一亩杉树苗,今年出苗4万多株,不仅数量多,而且长得格外粗壮齐整。现在,全大队6,000多亩山地都造起了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肖士尧 姜华 简基勋


第2版()
专栏:

农村青年张振华义务办技校
陕西省淳化县引安大队共青团员张振华,义务办起果树技校,深受群众欢迎。张振华有十一年在大队林场工作的经验,原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他先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自学了专业书籍和技术,并和其他场员一起为绿化家乡做出了贡献,被团省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
张振华一心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乡亲们,让更多的人掌握林业科学知识。他的想法得到大队党团组织的支持,于去年11月份办起了果树技术学校。他利用农闲时间编写了十几万字的讲义,很受乡亲们的欢迎。
朱德明 张文彦


第2版()
专栏:

今日“诸葛”
——记从外地来到襄樊市的三位技术人员
本报记者 陈 日 李年贵
近几年,襄樊市从外地调进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90多名。他们究竟作为如何?最近,我们访问了他们中的几位厂长、工程师和车间主任。
我们吃上了兴旺饭
跨进红卫化工厂的大门,只见在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婆娑多姿的花草中,矗立着一栋新盖的四层楼厂房。很难想到,六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低矮的厂房,产品质次价高,无人问津;机器时停时转,有的工人只好由厂长领着去挖废旧城墙的砖修补厂房;有的工人由党支部书记带领到襄樊磷肥厂挑炉渣,有的到橡胶厂装拖鞋带,到制漆厂钉包装箱……
当我们问红卫化工厂是怎样从破落中振兴时,工人们喜笑颜开地回答说:我们靠常厂长吃上了兴旺饭。
常厂长名叫常广训,今年47岁,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1976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来到这个工厂。常广训到厂后就同干部、工人们商讨工厂的出路。他提出,不能靠“打短工”过日子,应当赶快恢复化工生产。他对老产品盐酸羟胺的每道生产工序进行分析,找出了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并采用石墨薄膜浓缩新工艺,解决了生产设备防腐问题,使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十几提高到90%以上,年产量也由原来的二三吨增加到30多吨。
老产品焕发了青春,常广训没有在成绩面前停步。他同党支部书记叶兴发一起,又领导和参加了研制新产品的工作。现在,这个不到200人的小厂已能生产14种产品,新产品的开发给工厂带来了生机,红卫化工厂的产值、上交税金逐年上升。
1982年,襄樊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常广训市劳动模范的称号,并决定调他到市化工局任副局长。可是,这个厂的干部、工人上书市委请求不要把他调走。最后,市委决定仍由他兼任红卫化工厂厂长。
科学技术真的使鸡毛飞上天
在襄樊市汉江之滨,有一个只有270多名职工的水泥二厂,颇有点名气。他们在从外地调来的工程师徐向东的主持下,利用化工厂的废渣,生产出硫铝酸盐早强水泥。
1965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的徐向东,1976年从国家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调到水泥二厂,他了解到在七十年代初期,我国有的地方生产过硫铝酸盐早强水泥,但是,用的原料是天然石膏。天然石膏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国资源不富裕,价格高。能不能利用工业废渣磷石膏为国家生产急需的特种水泥呢?徐向东决定闯一闯新路子。
1980年5月,他在市建材局、市科委的支持下,带领几名工人开始了试验。他反复研究了30多个原料配方,既当操作工,又当搬运工,不论是数九寒天,还是过年过节,他都同实验小组的同志在一起。经过100多次试验,符合国家标准的早强水泥终于成功了。它比用天然石膏为原料节约能源30%。
水泥二厂的工人高兴地说,小厂引进了人才,引进了技术,鸡毛真的飞上了天。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曾经以勤俭闻名全国的襄樊棉织厂,经过20多年的变迁,已经由原来的100台布机发展为拥有近千台布机的大厂了。在新建的第二织布车间,我们看到500台崭新的自动布机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说起第二织布车间的现代化管理,厂长李福敬说,这是车间主任康续武从西安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本厂开花结果。
康续武原来是西北国棉五厂的车间管理干部,从事纺织工业生产25年,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1980年被招聘来到这个厂当织布二车间的车间主任。
襄樊棉织厂过去长期靠手工操作,没有形成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办法。1981年新建起织布二车间,设备比较先进,产品全部出口,质量要求高。厂领导把这副重担压到了康续武的肩上。应该从何着手?康续武决心把西北国棉五厂多年积累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移植过来。
康续武着重抓了两桩事:一是带领一批新工人到西北国棉五厂,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回厂后,这批年轻工人生产的出口灯芯绒坯布合格率达到97%。第二桩事是建立健全计划、质量、操作、设备管理、生产现场5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办法。现在,这个车间每个工人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每台设备都有档案,设备完好率达到100%,生产逐步走上了正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