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广岛的火炬
张云方
旧地重游,我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间广岛已成为仅次于京都的日本第二大招徕游客的观光胜地。
广岛委实很美。春天,造访模拟中国西湖景致营建的濯缨池缩景园,赏落樱飞瀑,或登临广岛城阙,看水都春光,确实令人情趣盎然;秋日,涉足日本三景之一的宫岛,看潮汐嬉戏半落水天的舞榭歌台,观红枫轻舞,听麋鹿欢鸣,自是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广岛吸引人的并非全在景色。
广岛是座古城,又是一座新城。十四世纪末叶,毛利家族仿照大阪城,在太田川六河汇聚的三角洲上建起城廓,广岛由此得名。本世纪三十年代,广岛也曾“盛极一时”。那是日本军部野心勃勃的年月,广岛成了其侵略亚洲各国的桥头堡。这里不仅建有世界第一流的造船厂、兵工厂,而且创办了为日本海军培养高级人材的江田岛学校。1945年8月6日,一颗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打破了军国主义罪恶的春梦,也彻底毁灭了广岛市。尔后三十余年,日本人民在一片废墟瓦砾中重建广岛。今天,广岛除了留下一座被原子弹摧毁的建筑物作为纪念外,一切都是崭新的,连广岛城楼也是重建的,人们很难再看到战争的痕迹了。
我第一次去广岛是在3年前。那时,我下榻在日本朋友家里,主人姓大原。战时,大原读小学。投掷原子弹前夕,他因生病,寄居在岩国地方的亲戚家,得以幸存。酒过三杯,主人黯然神伤。我知道,大原一家除了他自己外,八口全丧生于原子弹下。此刻,也许他又触及往昔的创伤吧!大原苦涩地谈到自己的小妹妹:“如果她还活着的话,该是40岁的人了……”在谈到原子弹给广岛带来的浩劫时,他激动地说:“只要是一个日本人,不就应该起来宣传广岛的不幸和原子弹的残酷吗!”
第二天,我们去和平公园。绿树环抱的公园里,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妈妈照看下正在玩耍,几个女孩在逗和平鸽。成群的鸽子,自由自在地腾飞落下,有的就落在孩子的肩头和嫩手上。好一派恬静、和平的景象。真令人难以相信,这里曾遭受过原子弹的空前浩劫。大原默默地将我引到原子弹爆炸遗迹前,这是广岛唯一保存的一座劫余建筑。残垣断壁,虽饱受摧残,依然挺立。它前面,隔条小河便是1964年竣工点燃的一支巨型火炬(见题图)。这火炬从点燃那天起从未熄灭过。广岛人决定:待到地球上彻底消灭核武器的那一天,才熄灭它。我发现大原深邃的眼睛里充满泪水。他低声说:“妹妹就惨死在这里。”我理解,大原和千千万万日本人一样,恨透了这夺走自己无辜亲人生命的原子弹。他们希望不要再有战争,希望和平永驻人间。但是,这善良的心愿之中,我总觉得好象欠缺什么……
三年过去了,如今,我参加《人民日报》访日代表团又来到广岛。参观原子弹爆炸资料馆时,向导是该馆的原馆长高桥先生。他是原子弹的直接受害者。至今,在他的头部、手上和身躯,原子弹还留下不治之伤。高桥先生说:“我是幸存者,同班同学活下来的不过七八个人。”在老馆长陪同下,我们仔细地观看了馆中陈列的每件遗物和照片——在原子弹爆炸的超高温中不到一秒钟就被蒸发得一干二净的人留在残垣上的影子、那与石块和玻璃融化在一起的人体、那被揉成乱面条般的钢梁,以及广岛化为一片废墟的照片……。日本诗人曾这样描写道:“这是一座死城,太阳也沉默在地下”。广岛的惨祸,难怪连投掷原子弹的美国飞机驾驶员后来思之也精神失常——疯了。“太惨了,一颗原子弹就夺去20万人的性命!”人们这样说。其实,何止20万,当年幸存的人中,很多人至今仍在“原子病”的痛苦煎熬下过日子,而且,他们的子女在社会上也受到某种歧视,被看成是放射线的污染者,因而找不到配偶。日本一方面积极宣传广岛的教训,希望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一方面却无法纠正这些非人道的状况,实是一件憾事!
这次,在广岛进行的一场友好的讨论给我留下了特别难忘的印象。那是在天城日本饭馆,宾主促膝欢叙。话题从迢遥年代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谈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的今天;从广岛昔日的兴衰谈到当今动荡不安的世界,真是海阔天空。最终话题落到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这几年,日本人民为战争与和平问题颇费心思。日益激烈的美苏军备竞赛、苏联对日本安全的威胁、美国要求日本承担防卫义务……都使世界上唯一遭受过原子弹打击的这个国家的人民饱受困扰。《朝日新闻》一位朋友认为,走经济立国之道是解除战争威胁的好办法。在正常情况下,这无疑是一条“理想之路”。中国人民当然希望有个和平环境埋头建设。可是,面对美苏军备竞赛和今天动荡不安的世界,你能一心一意搞建设吗?
“为了消灭核战争,中国能否带头销毁核武器呢?”《朝日新闻》这位朋友问道。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代表团团长笑着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果美、苏确能保证彻底销毁它们的核武器,中国为什么不能呢!中国造了一点点核武器,目的是为了打破核垄断,为了自卫,为了最终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可是,“裁军”,“裁军”,美苏叫嚷“裁军”多少年,军备不是越“裁”越少,而是越“裁”越多。这又怎能叫人相信美、苏会有销毁核武器的点滴诚意呢?他接着请在座的日本朋友们想想:假如敌人手中有十支枪,而我们只有一支枪,在敌人正威胁着我们的情况下,是应该要求只有一支枪的人放下武器,以便感动敌人,还是要受威胁的人提高警惕,坚强不屈呢?当然,最理想的是大家把所有武器通通放下。不过这还不是现实。那么敌人如果说,我放下两支枪,你也放下自己的那支枪吧。试想,这样一来,对敌人来说,放下两支枪无非只是个数量上的变化,他依然有八件杀人武器,而我们面对敌人的威胁却手无寸铁,这则是质的变化。这样,敌人打来时就会束手无策。这究竟对谁有利呢?!《朝日新闻》社的朋友们笑了。该社航空部长梅村先生恳切地说:“听了团长充满哲理的讲话,我彻底服了……”
这一夜,我怎么也睡不着,心里翻腾着这场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讨论。窗外万家灯火,依旧车水马龙,广岛也没有睡啊!在珍珠般闪烁的灯光中,我寻找着,寻找着,终于发现了那燃烧着的广岛火炬。它发着红光,跳动着,映红了碧蓝的河水。人们都把火炬比作光明,希望她永照人间。可是,我却希望这支巨大的火炬早日熄灭。因为,那将意味着光明与和平布满人间。……我突然想起好友大原,要是他也听到这次富有意义的讨论该多好!这样他就会知道,我们应该仇恨的是那些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动侵略战争的狂人。广岛得来的教训,不正应该如此吗!
第二天,当《朝日新闻》社的飞机载我们升上高空时,我默默地向广岛告别。蓦然间,我发现机翼下隐约可见的和平火炬。虽然,它在我眼里越来越小了,可是,在我心头,它却越来越大。哦,广岛,你是在用历史的火炬召唤游人,给人们以启迪啊!(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广岛今昔
上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广岛市一角。图中的圆顶式房屋在原子弹爆炸后成为全市唯一保存的建筑物残迹。
左图: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成了一片废墟。
左图:经过日本人民战后三十余年的建设,广岛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黑夜中的人民的领袖”
——纪念让·穆兰殉难四十周年
马为民
他生活了仅仅44个春秋。他没有做过高官,也没有留下什么启迪后人的宏篇巨著或造福人类的创造发明。然而,他却是安卧在法国先贤祠的少数伟人之一,同伏尔泰、卢梭、雨果等法兰西民族的先哲和英雄们在一起,永远受到人们的瞻仰和崇敬。他,就是法国现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坚强战士让·穆兰。
两年前,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总统后,曾前往先贤祠敬献了三束玫瑰花,一束献给社会党的创始人让·饶勒斯,一束献给1848年在法国殖民地废除奴隶制的维克多·舍尔歇,另一束则安放在让·穆兰的墓前。
有人把今年称为法国的“让·穆兰年”,这确有几分道理。2月初,血债累累的法西斯分子巴比潜逃多年后终于落网,让·穆兰这个光辉的名字重新见诸报端,引起人们的深切怀念。因为让·穆兰就是这个“里昂刽子手”巴比抓去后迫害致死的。法国政府把今年的6月17日首次定为全国纪念日,以悼念这位40年前遇害的民族英雄。这一天,巴黎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在巍峨挺拔的凯旋门旁,在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两旁的梧桐树上,一面面三色旗在迎风飘扬。哀乐声中,密特朗总统同当年的反法西斯老战士一起,向让·穆兰致敬,并亲手拨旺了无名战士墓前的长明火。
让·穆兰生于1899年6月20日。在度过44岁生日的第二天于里昂被捕。一般人认为,他遇难的具体日期应当是7月8日。可是,6月17日却被定为全国纪念日。这别有一番含义。
1940年6月法国战败。17日,占领爱特勒市的德军诬蔑法国军队制造了一起屠杀妇女和儿童的事件,拟就一份“议定书”,要该省省长签字。这个省长就是第三共和时期最年轻的省长让·穆兰。让·穆兰拒不签字。毒打和虐刑从下午继续到子夜。他丝毫没有屈服,大义凛然地宣告:“法国军队即使被战败了,有一样东西对它依然是重要的,那就是它的荣誉。不能由我去玷污她。”这是让·穆兰第一个反抗行动,也被视为法国平民反抗德寇的开始。
不久,让·穆兰被卖国的维希政府革职。1941年10月他取道里斯本到达伦敦,会见了以“自由法国”的名义坚持抗战的戴高乐将军,他明确表示:他的断然决心是尽快回国。当时,法国国内的抵抗组织远未形成一支重要力量,与“自由法国”也无联系,统一势在必行。戴高乐将军赞扬让·穆兰充满“罕见的热情”、“罕见的牺牲精神”,是统一国内抵抗运动的最佳人选。于是,戴高乐将军委任让·穆兰为他在国内的代表。
40多岁的让·穆兰为了斗争的需要,以顽强的精神学会了跳伞。1941年除夕之夜,他从普洛旺斯地区成功地降落,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投入了抗战的第一线。
当时法国的抵抗组织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地。它们大多宣称拥护戴高乐,可又各自为战,甚至互有磨擦。让·穆兰肩负的担子是沉重的。他全力投入了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把“非占领区”(维希政府统治下的南方)的三个组织统一了起来。几个月后,又在“占领区”的几支力量之间建立了协调关系。1943年5月27日,他在巴黎主持成立了全国抵抗委员会,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不仅联合了各抵抗组织,也包括了共产党在内的各抗战政党和工会。这无疑是让·穆兰对法国历史的最大贡献。
5月27日会议之后,让·穆兰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要去里昂协调军事问题。6月21日他在召集一次重要会议的时候,不幸被捕。
落入了惨无人道的盖世太保手中,让·穆兰遭受的折磨是可想而知的。一位与他同时被捕的抗战老人最近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让·穆兰从我的囚室前经过。每移动一步都是由两个德国人拖架。他已经不能走路。头上流着血,裹着一块破布或肮脏的纱布。衣服成了碎片,满是血迹。”不过,在狱中见过他的人很少。是历史亲自为他的忠贞做了最有力的见证:他被捕后,在他认识的抵抗运动领导人中没有一个被捕。
法国人民不会忘记它的忠实儿子,戴高乐将军也忘不了他的“解放法国的战友”。1964年,国民议会决定将他移葬先贤祠。12月18日,戴高乐亲自到拉雪兹神父公墓,在他的骨灰前默哀良久。接着,法国首都举行了移葬仪式。入夜,由共和国卫队骑兵持剑开路,500束火把护送灵车到先贤祠。巴黎全城笼罩在肃穆的哀伤气氛中。圣母院的沉重的钟声缓缓响着。成百万人在搭起的追思台前举行了彻夜的游行。
次日中午,在正式移葬仪式上,文化部长、大作家马尔多发表了一篇抒情诗般的讲话,代表法国人民授予让·穆兰一个崇高的称号:“黑夜中的人民的领袖”。
如今,让·穆兰已成为法国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
今年12月19日,即让·穆兰移葬先贤祠的纪念日,在法国中学生中开展的以抗战为题材的作文比赛将举行发奖仪式。让·穆兰的爱国主义精神将经由法国今天的少年儿童一代一代传下去。(附图片)


第7版()
专栏:海外观感

在英国书店所见
李孝枢
一年多前,我去英国考察图书发行业的状况,同英国书业界的同行一起工作长达一年之久。我感到,英国书店工作中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有学问的人管理书店 外国书业界的同行们,早就懂得没有知识和学问就搞不成事业的道理。英国的书店,都想尽办法招聘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作为自己企业的管理者。据我所知,英国书店的管理人员多是文化水平高、知识渊博,或从事书业工作多年自学成才的专门家。
在其他发达国家,象西德的书店也都是有才华、有学问的人掌管业务。尤其是古旧书业的经营者,大多是知识丰富的书业专门家、图书收藏家和鉴赏家。他们的经验证明,只有才学广、造诣深的人才有可能掌握书店的各项业务,才有资格和能力与各行各业的读者(诸如科学家、教授、工程师等)研究讨论有关书业问题,才能真正懂得读者的心理和急需,才有“资本”带领下面的工作人员学知识、学文化、学业务。换句话说,没有知识与才干的领导者很难管理好书店,很难使书店满足读者的需要。
加强书店职工教育 英国书店比较重视对职工的培养教育,舍得花钱进行智力投资。除让一部分职工到书业学校学习,或参加本店职业业余班学习外,更主要的是抓职工工作态度、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新工作人员进店的第一课,就是培养他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讲文明、有礼貌,仪表端庄、待人谦和,使他懂得“没有读者就没有书店”的道理。凡办事松散、对读者态度蛮横、与读者吵架,经教育不改的工作人员一律解雇。
英国书店非常注重工作效率,效率从何而来?来自书店每个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只有工作人员基本功好,业务熟练,对答如流,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才能使书店在与同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开架售书办法好 英国所有的书店(古书、珍本和善本除外)都开架售书。读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书,看书不受时间的限制,营业员也从不会来打搅你,直到你选到满意的书为止。有的读者夸赞,书店比图书馆还好。没有图书馆借书证、没有钱买书的读者,也可以在这里安闲自在地读书。
开架售书已成为英国书店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经多年实践证明总的情况很好,受广大读者欢迎。但是问题也是有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丢书。英国书店平均丢失率为1%,书店越大丢书率越高,不过最多也不超过2%。
有的大书店采用电子计算机来监视门市部的每个角落,但也难于避免偷书现象的发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主要是由社会问题(如失业者等)造成的。要看到,丢书在整个书店贸易额中仅仅是个小数,不能因此而不做生意,不去方便读者,否则,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会被挤垮。
重视宣传推广工作 英国书店的宣传工作包括图书陈列、举办展览、编印书目、各种形式的书籍讲座。书店门市部图书橱窗陈列特别讲究,把新书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一目了然,目的是吸引广大读者进店买书。
我开始进英国书店工作,老板给我的任务是布置橱窗和陈列图书。我把新到的书(约几十本)统统放到书架上,老板不高兴了,我不知所措。后来才明白,每种新书一般只放两至五本,其余则暂存库房里。如果全部上架,会给读者造成此书销路不好,卖不出去的错觉,可能打消读者买书的念头,降低销售率。图书陈列要讲究读者心理学。
英国书店重视图书订购工作,只要读者提出要求,书店便通过一切途径设法解决。读者订购本国出版的图书,从收到订单到发给读者,只需三至五天时间,最晚不过一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