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为什么“铜锣一响,人心惶惶”?
公 言
最近,读到安徽怀远县常坟公社北园大队吴兆义、刘学文、常俊三人给报纸编辑部的一封来信,反映目前有些农村演戏成灾,社员负担不了,有苦难言。此信值得一读。原文不长,抄录如下:
近几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相继盖了影剧院,社员有了娱乐场所。可是,有些人“趁富打劫”,请来外地的凑班子剧团,在村里唱连台大戏,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凑班子剧团少则20多人,多则40余人,一日三餐,在社员家里吃派饭,一场戏唱半个多月,临走还要抬着麻袋挨家逐户要米要面,不听戏的也得派饭出米。每唱一场戏,社员的米面缸就要浅下去一截子,有的困难户怕出不起米,只得全家“跑戏反”,走亲戚躲几天。开春以来,俺村已唱了30多场戏,社员们真是有苦难言。
当前,夏收大忙已经到来,农活越来越多,可是,俺村请的外地凑班子剧团的大戏又开场了,真是“铜锣一响,人心惶惶”。人们一怕交不起戏税,落个小气鬼的丑名;二怕管派饭浪费掉买化肥和夏收农具的钱;三怕地里的夏收作物没法收割。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建议有关领导关心关心此事,让那些凑班子剧团赶快收场,使社员们能够安心地搞好夏收。
读了这封来信,看到这种不正之风如此严重的事,不禁令人愕然,令人愤慨。愤慨之余,又不能不深思,不能不呼吁各方面关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搞活了,农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了。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有了更高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了更迫切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农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正如赵总理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我们的文化部门,应当“努力创造和输送更多更好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组织各种适合不同群众需要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我们开展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不仅要输送真正优秀的文化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正当的娱乐和高尚的审美要求,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而且要照顾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实际条件,不增加群众额外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群众“喜闻乐见”,得到艺术的享受。怀远县北园大队几位社员的来信,没有说到这些剧团来村里唱的是什么样的“连台大戏”,内容好坏姑且不去论及它。如果唱的是不好的戏,问题当然更严重些。即使唱的是好戏,这样乱摊派费用也是不应该的。为什么“铜锣一响,人心惶惶”呢?因为你这个戏唱得不得人心,唱得群众害怕。他们一怕交不起“戏税”,二怕影响生产。于是出现了“全家‘跑戏反’”的怪事。群众害怕到要“跑戏反”的程度,就很难说这种文化娱乐能使人们“喜闻乐见”了,就很难说这是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了。难道这还不值得我们文艺工作者深思吗?
这封来信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农村基层干部注意的问题,也可以说值得向同志们呼吁一下。农村经济搞活了,农民开始富起来了,应该怎样对待农民的“富”呢?我们应该教育农民向国家多作贡献。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组织农民兴办一些公益事业,为国家、为群众自己和他们的子孙造福,这样的事是应该做的。但是,决不应该象这封来信中所说的那样利用唱戏来“趁富打劫”,巧立名目增加农民的不合理负担,甚至不管你看戏不看戏,都要“抬着麻袋挨家逐户要米要面”,这种胡乱摊派,甚至敲诈勒索的事是干不得的。这种作法会产生什么后果,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群众怕因唱戏而影响生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要搞好四化,发展生产,为什么不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呢?
赵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醒我们:“必须在继续克服‘左’的错误的同时,对于已经有明显表现和恶劣影响的某些精神产品不顾社会效果的完全商品化的倾向,给以足够的警惕和注意,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切实纠正。”这封来信从一个方面提供了情况,提出了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第7版()
专栏:

对组织文艺夏令营的一点希望
聂荣臻
组织夏令营,这是利用学生假期,按照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三好生”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全面训练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在假期首先要把身体锻炼好,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采并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现在文化艺术方面,党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但社会上仍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在鱼目混珠,充流于世,甚至有的公然宣扬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这对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的影响是很不利的。我希望你们引导同学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接受生动的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教育,提高文艺修养和鉴赏能力,并锻炼好身体,过一个最有意义、最愉快的暑期生活。
(为文化部等七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夏令营题词)


第7版()
专栏:图书出版发行笔谈

自费出版问题小议
俞 斌
我是喜欢逛书店的。尤其是近年来,书店的景象越来越诱人。新书犹如潮涌,读者象在赶集。这说明知识分子写书、看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文化出版事业空前繁荣。然而,生产力永远是最活跃的因素。著作难以出版的呼声也时有所闻。特别是学术性著作,因为内容较专,印数较少,难免赔钱,某些出版社不愿接受;也有因为学术见解不同,或者一时未被承认而找不到地方出版的。有人说,这是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今天我又踏进了书店。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有两种引起我注意的新书:《何嗣宗医案》和《郁曼陀陈碧岑诗抄》。这倒不是出于对医学和诗词的特殊爱好,而是因为它们来自一条新的渠道——自费出版,体现着出版体制改革的又一尝试。
自费出版,意味着费用由作者自理,文责由作者自负。《何嗣宗医案》的整理者何时希是上海青浦著名何氏医家的后裔,《郁曼陀陈碧岑诗抄》的编集者郁风是郁华烈士和陈碧岑夫人的长女。他们起意编印这两种著作,为时已久,直到由上海学林出版社接受代理出版,愿望才得以实现。
学林出版社诞生还不久,可以说是“改”的产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出版学术专著,同时试办“自费出版”业务,目的在于开辟一条新的出书渠道,为进一步繁荣学术研究和出版事业多创造些条件。我认为,凡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非盈利性著作,只要内容不违背我国宪法、现行政策法令以及四项基本原则,都可以申请自费出版。自费出版物的发行,如作者提出申请,出版社也可以代为联系委托新华书店代办。上述的两种自费出版物,经书店征订,印数都达到一万册以上。
在浩瀚的书海里,自费出版物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出版体制改革声中,试办自费出版业务也只是尝试之一。但多了一条渠道,毕竟是件好事。这项业务创办伊始,消息不胫而走,关心出版事业的朋友们纷纷打听询问,辗转传告,对自费出版感兴趣的作者们也纷纷写信和学林出版社联系。这里就我所知略加介绍,以飨读者。


第7版()
专栏:访问记

“化作污泥种白莲”
——访南京石城书画补习班
本报记者 龚永泉
1981年初,南京第二锁厂的退休工人金成生经有关部门批准,开办了南京石城书画补习班。
金成生今年72岁,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擅长书画,对诗也有一定造诣。他在补习班书屋的墙壁上明确写上:“传授给对书画、印章等真诚爱好、渴望学习,而又一时找不到门径的人”,“凡轻佻浮滑、傲慢无礼,品行不端,不能诚朴刻苦,非精勤志在求学者,均请勿来”。他不分节假日,每日下午在家授课。他收费很低,为了鼓励上进,对学习成绩优异者减免收费。
先后来这个补习班学习的有200多人。有的调到了外地,还时常来信讨教。这些学员中年龄很悬殊:最小的16岁,最大的69岁。有中学生、工人、社员、退休工人、离休干部,还有的是姐妹、夫妻、父子同来学习的呢。年轻人求学若渴的心情可以理解,而一些花甲之年的老人又为什么孜孜以求呢?一位部队离休干部说:“现在,我已养成了练字的习惯,一天不练就觉得少了些什么。一张纸十几个篆字,批考时金老师能画上一两个圈,别提心里有多高兴,回家孩子们看了也很高兴。我觉得,这样做,不仅自己充实了,对子女们的工作学习也是一种无形的推动。”
金成生不仅教知识,还教人。有位女学员患了病,金成生约上几位学员一同前往探望。由于金老师的热忱和亲近,年轻人在工作上甚至恋爱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也乐意向他请教。为了丰富学员们的知识,金成生还义务为学员补习古文。他认为,书画同文学有不解之缘,只有具备了古典文学的扎实功底,才可能在书画上有所建树。
现在,这个补习班在石头城已小有名气。今年春节,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书画展,他们有8人的作品入选。特别是去年5月,金成生书、画、印、诗以及部分学生习作几百件,在南京军人俱乐部展览馆展出,观众达四五千人次。
在书画补习班开办之初,金成生曾写诗寄怀,表示在晚年也要奋发努力,不息双肩,“化作污泥种白莲”。人们常用“出污泥而不染”来赞扬莲荷,其实,这未免有点不公:没有污泥,哪来白莲?为了“白莲”丰收,我们需要更多的“污泥”!


第7版()
专栏:

北影生产传喜讯
至6月30日止,北京电影制片厂提前半年完成了1983年13部故事影片的生产任务,影片的思想水平与艺术质量都有所提高。
这13部影片是:《夕照街》、《哑姑》、《哪吒》(与河北省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被控告的人》、《一叶小舟》、《包氏父子》、《拓荒者的足迹》、《武林志》、《血,总是热的》、《泥人常传奇》、《扶我上战马的人》、《小刺猬奏鸣曲》(以上两片与儿童电影制片厂共同完成)和立体电影《快乐的动物园》(第二部)。
这些影片反映当代题材的占60%以上,多数由中、青年导演执导,他们在老导演的带动下,不断地实践,获得可喜的成就。例如许多观众看了影片《夕照街》(王好为导演)后,高兴地说:“这是今日北京的一幅风俗画。它生活气息浓郁,使人听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声,给青年们一种向上的力量。”又如《血,总是热的》(文彦导演)被认为是反映工业战线改革者与因循守旧思想斗争的一部好影片。
目前,北影厂正在筹备和已经开拍的影片有:《普通人家》、《生财有道》、《蓝色的花》、《明姑娘》、《木屋》、《骑士的荣誉》、《沙砾》、《寒夜》、《丰碑》、《双雄会》、《边城》、《北国红豆》、《燕儿窝之夜》、《出门挣钱的人》、《“下次开船”港》、《岳云》(以上两片是协助儿影拍摄),以及电视连续剧《少林梦》等。
(北 宣)
(附图片)新影片《扶我上战马的人》剧照


第7版()
专栏:

陕西人艺在京公演日本名剧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最近在首都公演的日本话剧《女人的一生》(导演:陈坪,翻译:崔亚南、王爱民),是日本著名进步剧作家森本薰1945年创作的剧作,在日本是久演不衰的名著。
剧中描写了一个名叫布引圭的16岁孤女偶然误入富商堤家,被女主人堤倭文子收为女仆。由于她的忠实、聪明能干,深得女主人的赏识和宠爱,而要将她作为堤家事业的继承人,诱迫她与大儿子伸太郎结为夫妻。强烈爱着小儿子荣二的布引圭,为了能成为未来堤家的女主人,她抛弃了真正的爱情,屈服了。从此她走上了一条和反动的社会势力纽结在一起的罪恶道路,被拴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上,为侵略战争狂热地鼓噪,甚至不惜把旧时的恋人荣二送进监狱。她虽然成了物质财富的富翁,然而精神上却成为一个赤贫的乞丐。历史的无情,生活的沧桑,终于使她在垂暮之年有所省悟。
剧本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兴衰,一个女人一生命运的变迁,告诫人们应该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具有鲜明的反侵略战争思想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参加此剧演出的大部分是青年演员,其中扮演布引圭的张欣,能正确地把握性格基本特征和发展、变化的分寸,较好地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
(季艾木)


第7版()
专栏:

索溪有胜景
元辉
湘西著名风景胜地张家界附近,又发现了一片奇特风景区——慈利县境的索溪。
索溪风景区面积27万亩。境内奇峰迭起,溪流交汇,奇石怪穴,飞瀑冷泉。按地势可分为内十景,外八景,共有200多个风景点。其中以索溪峪景物最多、最集中。尤为壮观的是被誉为“十里画廊”之干溪沟。进入干溪沟,恍如走进了一座露天雕塑陈列馆。沟内群峰刺天,奇石林立,如柱,如塔,如笋,低者十数米,高者数百米,雕镂百态,使人浮想联翩。“雄狮回头”、“骆驼过江”、“锦鼠观天”、“母鸡孵蛋”等,是当地群众赋予它们的一些形象生动的名称。
登上索溪北侧的袁家界,纵目远眺,更是气象万千。那些由沟底望去似乎横空出世的危峰笋石,原来都处于一条巨大的地壳断裂带内,犹如一幢幢摩天大厦,林木簇拥,烟云缭绕。干溪沟左侧的猴子坡上,有一自生桥,凌空百米,宽约5尺,长达10丈,蹑足其上,如履天桥。右侧名景神堂湾,环列千仞绝壁,中间深陷,为一巨大地穴,人莫能进。临崖俯瞰,但觉阴气逼人,深不可测。游览至此,令人由衷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难怪人说,较之黄山、桂林,索溪更有一番奇趣。
索溪风景区在其它方面也得天独厚。境内有不少大溶洞。已发现有观音洞、龙潭洞,洞内钟乳石累累垂垂,色彩斑斓。境内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不少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品种。还有一大优胜处:境内七八条狭谷,谷口均可筑坝截流,蓄水成湖。施家峪已建宝峰湖。索溪峪水库大坝也已完成22米。如果全部完工,库水漫至干溪沟一带,则可乘游艇上溯,一路欣赏镜湖倒影。索溪水源充足,夏天气候凉爽,也是避暑佳境。
索溪与张家界山水同脉。主要景物同在一条地壳断裂带内。索溪上游即为张家界之金鞭溪。登上张家界之黄狮寨,索溪山景即遥遥在望。两地地貌虽大略相似,但景物各有千秋。索溪风景区面积更大,某些风景甚至胜过张家界。所以,当张家界作为森林公园开放之后,不少游客“得陇望蜀”,往往沿山或顺溪而下,至索溪寻胜觅景。
(附图片)烟中列岫青无数黄 翔 摄影


第7版()
专栏:

全国部分中青年书法作品展览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协江西分会(筹)和南昌市书法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最近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
这个展览原由江西省书协(筹)和南昌市书协于去年发起举办,在南昌展出后,受到书法界的良好反响和有关方面的重视。为了让更多的同志了解我国中青年书法作者的现状和水平,给这支力量以帮助和指导,有关方面特把这个展览调来北京展出。
这次展出的190幅作品出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中青年书法作者之手。(姜溪)


第7版()
专栏:

湖北省美术院作品展览
由中国美协、美协北京分会、湖北省文化局、美协湖北分会联合举办的《湖北省美术院作品展览》于本月五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陈丕显、王任重等领导同志前往参观。
展出的国画、油画、版画、年画、壁画、雕塑等一百二十件作品中,百分之七十是中年画家的新作。(高桦)


第7版()
专栏:

全国低幼儿童文学讲习班
文化部少儿司和陕西省文化文物厅、出版局等有关单位自七月十一日起,在西安联合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低幼儿童文学讲习班。由全国各出版社推荐低幼儿童文学作者参加,其中有十五名作者来自农村。同时举办西北五省儿童文学讲习班。(洛音)


第7版()
专栏:

钱包书店
江 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