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大地

他的笑声长在
李湄
6月10日清晨,我赶到医院,含着眼泪,以我对承志舅舅的全部的爱,亲吻了他冰冷的额。晚上,我默默地坐在书桌边,拉开抽屉,拿出珍藏多年的纪念物。一张发黄的纸——三十七年前舅舅为我作的一幅画,是他留给我最好的纪念。
1946年初,党中央将舅舅从国民党监狱里营救出来。不久,他到了南京。周恩来同志派人把我的母亲廖梦醒和我从上海接到南京中共代表团驻地,去看望他。自从1941年珍珠港事变以来,母亲和他已有四年多没有见面了;舅舅坐牢期间,我的父亲李少石在重庆遇难。会面后,舅舅发现我一直还摆脱不了丧父的哀伤,作了一幅画送给我。他画的是一个胖子笑眯眯地坐在椅子上,顽皮地在?眼睛。题词是:“革命者的神经,不要象纤维一样,应该如钢丝一样!因此,经常笑;经常头向着天,永远不要消沉!”
画如其人。承志舅舅的确一生豁达乐观。全国解放后,只有一段时间人们听不到他的笑声,那就是妖雾弥漫的十年动乱时期。那时,我很想念他,但无法见到他。我知道,全民族都陷入了灾难,他一定不会快活。我托舅妈把已收藏了二十多年的这幅画给他带去。这幅画,对我们两人都曾先后起过鼓舞激励的作用。
确实,舅舅的革命意志象钢丝一样坚韧。1933年,舅舅在上海被捕。外婆何香凝不顾严重的心脏病,叫辆出租汽车,开到警备司令部门口,坐着不走,要求蒋介石放人,否则干脆连她一同投入监狱。蒋介石再三考虑,怕外婆万一死在警备司令部门口不好向国人交代,不得不同意由她和柳亚子先生出面具保,把舅舅领回家,条件是要保证舅舅今后不再参加政治活动。国民党的监狱怎能吓倒革命意志坚强的舅舅?不久,他便在外婆的掩护下逃出上海,到苏区去了。临行前,他留了一封信给柳亚子先生,感谢他的营救,告诉他自己必须出走,希望他能理解。舅舅一向对外婆很孝顺,信中写道,他很不放心母亲,然而“忠孝不能两全”,他拜托柳亚子先生对他母亲多加照顾……
我面前的这幅画,正体现了舅舅的性格,革命者的性格。它帮助我克服了当时的悲痛情绪,使我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
舅舅对我的关怀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记得1949年春天,我们抵达北平不久,舅舅就问我打算上什么学校。那时,我认为只有参加工作才是革命,断然拒绝上学。舅舅耐心地劝我说,祖国要进行建设,需要很多有专长的人,不学习决不能很好地工作。我就是不听,入了华北大学政训班。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我穿上发的制服,居然成了革命干部,心中十分得意。不料,没过多久,舅舅竟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以我为例,教育青年应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他的外甥女不想学习,一味要参加革命工作,没有理解学习和革命的关系。我听到这件事,最初心里大不高兴。然而工作几年之后,果然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少,能力低,终于主动向组织提出重新学习的要求。时隔三十余年,这次谈话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现在,我已年逾半百,不仅懂得了珍惜每一学习的机会,体会到学无止境,同时也感到了攀登知识高峰的乐趣。感谢你,舅舅,我的启蒙老师!
五十年代初,我所在的单位来了一位外国知名艺术家。每次演出,她都要求把灯光打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许多同志对此不满意。一天,我无意中在舅舅面前提起这件事,也不以为然,谁知竟遭到他的批评。他说,对一位艺术家,首先应该尊重她在艺术上的造诣,不应该在小事上吹毛求疵。还说我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自己什么也不懂。我和他顶起嘴来,但又说不过他,最后以我大哭一场而告终。这是我和舅舅唯一的一次冲突。不过,自此以后,我就懂得了应该尊重有学问、有文化的人。
舅舅学识广博,多才多艺,对文学、电影有很高鉴赏力。去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举办美籍华人摄影师黄宗霑作品回顾展。一次闲谈中,我提到黄宗霑有一部影片叫《老人与海》。他马上说:“那是海明威的作品。原著我读过,写得很动人。”另一次,他看了一部描写京都往事的日本影片,这部影片全部对白都用京都方言,不好懂。舅舅不单全部听懂,而且很赞赏影片的导演、摄影等等,他说,“这是一个很美的故事。”
舅舅尊重文化,也尊重知识分子,尤其尊重归侨知识分子。他认为归侨知识分子远离亲人、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回国参加建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去年,一位归侨到我家作客,他五十年代便从日本回国,现在已是两鬓花白的业务骨干。他的日文很好,曾得到过舅舅的夸奖。这位朋友很敬慕舅舅,希望舅舅能写几个字给他留念。当我告诉舅舅这位归侨的愿望时,舅舅热情地说:“好,我给他画张画。今年是狗年,画只小狗吧。”舅舅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还题了几个字。这位朋友得到这幅画十分高兴。以后还送了一份印有许多小狗的台历,这份台历也在舅舅的桌上放到年底。
不少华侨朋友对我说,他们心里有话,都想找舅舅倾诉。他们只要一说他就懂了,他了解华侨。而他用深入浅出,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所讲的政策,也很容易为华侨接受。
在与外国友好人士的交往中,他的热情和诙谐也总是带来和谐的友好气氛。1981年,我随母亲、舅舅参加一次便宴,在座的有几个国家的友好人士。席间,有人请舅舅作画,他随手拿起一张菜单便画了起来。一分钟后,画已作成。这是在座的中国籍外国专家马海德同志的速写像,当然,画面上最突出的是马海德同志的大鼻子。舅舅把笔一放,和围观的朋友一同哈哈大笑起来。
舅舅待人热情,无拘无束。1980年,日中友协邀请我母亲访日。在宇都宫德马先生家举行的赏樱会上,有位日本朋友拿出舅舅给他画的一幅熊猫。那时,日本正掀起中国“熊猫热”,许多日本朋友访华时,都请舅舅画熊猫。不过,这只熊猫却不一般,它双脚直立,挺胸凸肚、笑容可掬,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而题词是——“自画像”。看到这幅画,宾主都友好地笑了。
然而,舅舅并不是一个随便得没有分寸的人。在原则问题上,他是很认真的。记得五十年代舅舅主持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工作时,有一年,世界和平大会要在哥本哈根召开,我的母亲是中国代表团成员。在整装待发的时候,一位民主人士要求出席这次大会。舅舅便请我母亲把名额让给那位民主人士。他说,民主人士要去,只能由党员让出名额,在党员当中,我当然只能请姐姐让位。母亲对他半开玩笑地说:“那么,你欠我一笔账。”舅舅幽默地回答:“下次还你。”二十多年后的1979年,我国要派中日友好船去日本了。尽管母亲的许多日本朋友那时纷纷来信,希望她能随船去日本,旧地重游,看看幼年时生活过的地方,但是舅舅提出的访日人员名单中还是没有她。亲姐姐上不了中日友好船,他自己的孩子们就更甭想了。舅舅的海外关系可以说是最多的了,但他的子女却没有一个在国外的。
去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开拍新片《廖仲恺》,扮演外公廖仲恺的演员请舅舅作一次全面的介绍,帮助他体会和进入角色。舅舅在病榻上热情地介绍了外公的情况,谈得很细致,最后一再嘱咐:记住,廖仲恺是一个“人”,你可要把他演成一个“人”!
是的,外公是一个“人”,舅舅也是一个“人”。
亲爱的舅舅,你没有死,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1983年6月15日


第8版()
专栏:

告别廖公遗体感赋
袁晓园
十年培导意殷殷,
毕生革命为人民。
秉承父母英雄志,
激发群黎爱国心。
树立千秋不朽业,
振兴四化再长征。
一朝星陨家家痛,
补缺金瓯誓促成。
一九八三年六月
二十三日于北京


第8版()
专栏:毖言录

勘误何其多
薛恒淦
近见一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统计年鉴——1981》,紫红色烫金封面,装帧颇为考究,打开封面,只见里面夹着一张勘误表,要更正的文字和数字有十五处之多。在这本书的编者说明中写着“以前发表过的数字,凡是与本《年鉴》有出入时,均以本《年鉴》为准”。试想,如果丢失了这张勘误表,在引用和转载时以讹传讹,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在书刊中附有密密麻麻的勘误表,就象人脸上贴了一张膏药似的,又何止这部《年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第11期上,就用三页多的版面登了一至四册中的更正和补充更正,粗略数了一下,需要更正的文字和符号等错竟达240多处,平均每册在60处以上。诸如“贵族”误为“贵旅”,“继往开来”,写成“续往开来”,“费尔南”成了“南尔费”等,属于一些常识性字句也出了差错。尽管《讲座》传授的知识系统,内容丰富,不失为一份好教材,但书中差错如此之多,读起来也难免不倒胃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质量低劣的生活用品很不满意,对誉为精神食粮的书刊能降低要求吗?
新近出版的一部十六开精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的后面也附有一张勘误表,彩图插页“高尔基、斯塔索夫和画家列宾”,印成了“高尔基、列·托尔斯泰和画家列宾”,名字和图象不符,真可谓是张冠李戴了。
追其究竟,不外是编者疏忽,校者大意,后者责任可能更多一点。然而,一味责怪校对似乎也不大公平。我们看到,在名目繁多的书刊中,除了作者、译者和编委会成员名字外,一般都在封底或扉页前后冠以书名题字、封面设计、题图插画和责任编辑的大名,找来找去,就是看不到责任校对的字样。听说,社会科学专业干部评定业务职称,会计、统计、图书档案、编辑、记者和研究人员等都有相应业务职称,唯独校对工作是个空白。有一种习惯偏见,认为校对工作无足轻重,“笔头子朝上”,敲敲打打,谁都能干。殊不知校对工作大有学问,其中甘苦也很少为人所知。女革命家秋瑾创办《中国女报》,亲自校对刊物,写过《独坐》一诗:“独坐凭窗自校雠,鲁鱼纵误倩谁谋?不知炎暑何处去,凉到罗衣觉早秋。”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专注、认真的工作精神,很值得称道。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一见钟情
甲乙两位记者朋友久别重逢,甲说他正忙于采访一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先进工作者,知情的乙善意地嘲笑他:“老兄这回真是一见钟情,一开始就发现个好对象。”甲愠怒辩护道:“别乱用形容词!又不是找爱人,是找报道对象。”乙反问:“难道只有找爱人才能一见钟情?”
古老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早被后来的批评家全部否定了。现社会里还有没有这种爱情,不得而知。但确乎为什么不能对待工作如对待爱人般一见钟情呢?一见钟情并不容易产生,首先对象要能吸引人,要能打动人心。当然,“情人眼里出西施”,各人眼光不尽相同,这与被吸引者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操不无关系。其次,一见钟情之后应是一往情深,执著地追求,锲而不舍,努力不息,才有成功的希望。
我赞成在工作上的这种一见钟情、一往情深、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
吴柳
“叫停”的联想
直到现在,我还不时回味中国女排的卫冕之战。除了钦佩那拚搏精神,对教练的叫停也五体投地。几十秒钟的谈话,或指出失误,或部署阵势,或批评,或鼓励,言简意赅,对症下药。我想,身居各行各业指导地位的同志,如果都能学学,提高我们的效率,对开创新局面一定大有裨益。
我曾想:设若有一位八股先生担任教练,叫停以后说:“我们不远万里来到秘鲁的首都利马,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向世界强队学习。在国务院、国家体委和中国排协的具体领导下,经有关部门研究,这场球决定……”结果,内容还没来得及说出,战机却贻误了! 李百臻


第8版()
专栏:大地

垂柳
梁彬艳
舞呵,舞,舞蹈在永恒浩渺的天幕下、永恒宽厚的土地上,溪畔、山岩或者路边。
没有天籁为你们伴奏,只有风,吹着愉悦的口哨,节奏明快,又充满梦的氤氲。
一丛丛,一簇簇,仿佛绿色的祥云飘逸,又宛若春日的雨滴打湿激情的记忆。叶片有大有小,色泽有浓有淡,然而,无数条奔腾的叶脉都网起不同的情思,每一瞬的颤曳都显示着灵魂自己的力量。
随着风的旋律,感情在枝条上流成绿色的音符,活跃的灵感充弥了舞蹈的枝叶。快活的天使扇动美妙的羽翼,牧羊女指尖提着裙裳扑蝶在童话般的花丛……恋人深深相偎的剪影,飞翔着的沉思者,向往着自由的美丽的鸽子。呵,那开屏的孔雀,舒瓣的牡丹……
向着山,向着水,向着一切生命舞蹈着;给人以美,以憧憬,以追求。
我年轻的心在默默地独白,你们意会的青眸,在我眼前漾开和谐的光流。


第8版()
专栏:

归来的燕子
高一阁
柳枝,吐出了嫩芽;
冰河,悄悄地融化。
鸟儿,放开了歌喉;
桃杏,绽开着鲜花……
似曾相识燕归来呀,
人间多少大变化?
人心冷漠时,
燕子也搬家,
琴弦,声声悲愤;
心头,累累重压。
几回仰首问天:
何时--
才能把心中冰块融化?
来了,春天的燕子,
穿过白云,披着彩霞。
这一股春风,
在天上与地上飘飘洒洒;
甚至能教千年铁树开花;
而这春风中的燕子,
飞到哪里,
那里就生机勃发……
春光不能长在,
燕子却会安家。
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搏击长空,
纵横腾挪:
在高山,
在原野,
在荒漠,
在河汊,
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看正在崛起的新中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