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人物专访

访美国第一位华裔女市长
张帆 陈国少
参加旧金山“中国统一之展望”学术讨论会之后,我们在4月初到达洛杉矶,访问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市长——蒙特利市副市长陈李琬若。
陈李琬若原籍天津,去国几十年,乡音未改,仍能操一口流利的中国北方话。她一见面便同我们聊起了乡情,问起天津的现状。她感慨地说:“人的感情是很奇特的。这几十年来,我不论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天津的青皮萝卜、罐装的什锦葫芦……”
谈到她的当选为副市长,她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华人参与开发和建设美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全美华人已近百万,但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地位。一百多年来,华裔在美政界担任较高职务者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的有:原籍广东开平的邝有良先生,曾当过国会议员;原籍广东花县的余张月桂女士,目前是加州行政官员;还有一位是陈香梅女士,是共和党少数民族委员会主席。“至于我此次当选为蒙特利市副市长,算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华人妇女当选为副市长。”
陈李琬若说:“我是一贯主张华裔参政的。美国有许多华裔聚居的地方,而这些地方的议会里竟没有华人代表,而是由别人来代表华裔。以蒙特利市为例,它是洛杉矶郡的一个小市,有6万居民,其中华裔有1万多,市内商业大半为华裔经营,但市议会里却从来没有华裔代表。我来美国已经23年,来这里也有13年了,深感华裔要在美国生根,非从政不可。因为有一个重要原则:这里有那么多华裔,应当有华裔代表。许多华裔也有同感,认为只有华裔代表才能真正了解在美华人的境遇、心态和切身利益。”
年近50的陈李琬若,精明能干,精力充沛,看来就象三十六七的样子。她告诉我们,她是在天津出生、上学的。后来到了台湾,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先后在旧金山大学和华盛顿大学攻读,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美国国籍后,从1971年开始在洛杉矶郡政府任职,曾任该郡亚洲事务主任。她现在是洛杉矶郡社会福利部资源发展局长,这是她的本职工作;任蒙特利市议员和副市长则是兼职,属于服务性质,利用工余时间从事活动,每月只领象征性薪金200美元。
为了竞选副市长这样一个职务,她的丈夫曾停薪请假半年,与儿子一道陪她竞选,风雨无阻地挨家挨户拜访选民。陈李琬若说:“为了争取选民投我的票,我曾跑烂了3双鞋。”
陈李琬若以最高票数当选市议员,曾轰动了美国华人社会。对美国和海外的华人参政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她当初竞选时,阻力是很大的。在美国,总有一些人歧视少数民族。这些人曾撕毁她的像片,处处与她为难,千方百计阻止她当选。她的竞选成功,是华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许多从来不参加投票的华裔,这次都积极地参加选民登记和投票。一位来美60年的老华人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选民登记,他非要选陈李琬若不可。另一位老华裔看见陈李琬若的像片被撕,很气愤,与朋友一起把她的像片高高地竖在山顶上,以致把脚都扭伤了。这是多么动人的情景!
陈李琬若说:“我这次竞选成功的另一个意义是团结了这里的华人。大家都感到,华人要在美国生根,不参政是很吃亏的。所以,不管来自何处,大家团结一条心,为争取华人参政而一致行动。这一点比我当选为副市长更重要。”
陈李琬若的新闻秘书陈大安先生告诉我们,她当选市议员和副市长以来,努力为选民服务,特别是为增进华人与非华人之间的谅解与合作,为维护华人的权益做了不少工作,赢得了选民的尊敬。以致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对华人另眼相看。由于陈李琬若的努力,市政府的公报开始增出中文版;市政府开始聘请华裔当警察和工作人员;政府办的电视台也准备增设一个教华人英语的节目……。
陈李琬若对她一年来的政绩十分自豪。她说:“这一年来,我时刻提醒自己,我必须使所有的市民认识到:让一位华裔从政,确有道理。华人与非华人都对我抱有希望。我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华裔,必须为华裔谋福利;自己是一位美国公民,也得为其他居民服务。为了维持华人与非华人的和睦关系,我必须谨慎行事,勤勉工作。”


第7版()
专栏:

北非战场凭吊
林皎明
中世纪打扫战场,想来是不太困难的。聚敛兵器,铸剑为犁,便可以在战场遗址上重整家园。谁曾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快40年了,当年的北非战场,如今仍雷区纵横,使人不敢轻易涉足,似乎它是一块被人遗忘的角落。
埃及国防部最近报告,在东起阿拉曼,西至塞卢姆的埃及西沙漠地中海沿岸一千平方公里区域内,二次大战期间埋设和弃置的各种类型地雷、炮弹和其它弹药约有50万至100万枚。仅过去三、五年不完全统计,因触雷丧命的就有39名冤魂,还有150人被炸伤。
这难以想象的却又是千真万确的现实,把我们吸引到当年的北非战场。
一眼望去,黄沙、灌木、荒滩,跟通常沙漠景色没什么两样。一条崎岖的公路,沿着海滩,东西连结着阿拉曼和埃及—利比亚边境重镇塞卢姆。要不是偶有长途汽车掠过,你会感到一种难耐的寂静。忽然风沙骤起,天昏地暗,在公路上开车就如腾云驾雾。前方视野里终于闪现出一行触目的警告标语:“雷区!”这儿附近,便是当年北非战争决定乾坤的一仗——阿拉曼战场。
毕竟40年过去了。公路边阿拉曼战役纪念馆里的战史照片已经发黄。馆外,露天陈放着锈迹斑斑的坦克、火炮。然而,与法西斯恶魔血战的这段历史,是不应该忘却的。
1940年秋,意大利法西斯从利比亚侵入埃及,妄图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英国同它的殖民地的联系。翌年初,希特勒派隆美尔率装甲部队在利比亚登陆,向东进攻。隆美尔麾下的德意联军“非洲”坦克群,与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第八集团军在埃、利沿海沙漠战场上鏖战了两年多。
这惨烈的一页,与隆美尔一起作战的德军少将冯·梅林津在他所著《坦克战》中是如此描述的:“冲锋坦克和行进纵队扬起的烟尘,使得战场景物越发昏暗”;“大片地区,成了尘云烟火之海”;“天黑时,数以百计的燃烧着的汽车、坦克和火炮把战场照得通明”……
年复一年的五旬风,推着流沙,完全覆盖了当年这里残酷搏击的战场原貌。“以稠密和宽阔、纵深的雷区防御坦克冲锋”——冯·梅林津把这奉为坦克战的经典教范,因而在沙漠中布下无数死亡的陷阱。然而,“滴水不漏的地雷场”最终也没能挽救得了隆美尔的惨败。
1942年10月至11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阿拉曼围歼德军坦克群。之后,美英联军东西夹击,占领突尼斯和宾塞特,迫使北非战场上的法西斯军队于1943年5月宣布投降。此刻,当马特鲁军区司令熟悉地对我们回述着这段战史时,他用诙谐的语调说:“他们哪管这许多没爆炸的地雷日后怎么处置呀!”而且,设置布雷区的军事地图也被他们带走了。
马特鲁市郊外海边,隆美尔当年的司令部山洞里,只留下他一件陈旧的军大衣。洞壁上,挂着他的一张遗像:隆美尔和一条狗。历史的讽刺有时是很辛辣的,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下场恰如一只丧家犬。而史料证明,隆美尔确是希特勒的刀下鬼。
漫不经心的游客也许不易发现,阿拉曼纪念馆东侧路南,英国阵亡烈士公墓一大片整齐的墓碑下,每逢扫墓季节,会有来自英伦三岛的死者遗属敬献的一束束鲜花。在一位年仅19岁的士兵墓碑上,亡人的未婚妻刻下两行诗:“在人世间,你只是一名战士,而在我眼中,你就是我的整个世界”。悲痛欲绝之情,催人泪下。推算起来,这位女士也许仍在人世。法西斯的罪孽是永远不会在这些未亡人的心灵中磨灭的。
其实,何止是遗属有此忧伤和悲痛。当地的贝都因人因殖民主义和这场战争所受的苦难和煎熬,更是惨不堪言。远的不说,眼下清除这些地雷,埃及军事技术学院的专家预计,需要2,200万埃镑的资金,恐怕得20年才能清除干净。
怎能想象,这个昔日战场的真正主人还得长久忍受40年前战争的遗害!从阿拉曼西行,我们从一路上所见所闻体会到,渴望和平建设是这里压倒一切的民情。你瞧,贝都因人在黄沙遍野中种出一片片绿茵茵的牧草,那简直可爱得象新生婴儿的嫩脸蛋儿。要知道,贝都因人世世代代是不会扶犁耕耘的。淡水管道已从亚历山大铺设到马特鲁,靠天喝水的时代快要结束了。西沙漠的绵羊是有名的,贝都因人现在不光杀羊吃肉,而且学会剪毛换钱了。更有意思的是,贝都因人过去守着海却不吃鱼。现在,他们也下海捕鱼,视烤鱼为一道佳肴了。可以说,文明生活在这儿逐日扩大着它的领域。五年之后,如果在阿拉曼到马特鲁之间海边战场遗址上建成由法国引进的最新式核电站,那么贝都因人会更加自信地说,他们也跨进了核时代。
在沙漠中,海市蜃楼偶尔出现,但它毕竟是稍纵即逝的幻影。当扫雷工作扎实地进行,和平建设一步步推进的时候,埃及西沙漠的逐步繁荣便指日可待了。当年的北非战场并没有被人遗忘。


第7版()
专栏:

音乐和鲜花的盛会
程代民
每年4月至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地都要举办风格别致的音乐会以及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纪念以贝多芬、莫扎特、华格纳为代表的欧洲杰出的音乐家。此时,数以万计的中世纪古城堡、教堂以及街心公园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每个城市都浸沉在欢乐的音乐气氛之中。
今年的音乐盛会又与鲜花盛会巧遇:每隔十年才举行一次的“国际园艺展览会”于今年4月28日开始在西德慕尼黑市展出,预定10月9日结束。参加展出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在琳琅满目的各国艺术精品中,中国式、泰国式和尼泊尔式的古典园林展品,别具一格,以其历史悠久的园林艺术吸引了千万名参观者。
慕尼黑市作为“国际园艺展览会”东道主还是首次,有关当局事先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却又不落俗套。在市中心修建了一个占地180公顷的大公园,除室内展品以外,尚有许多展品巧妙地安置在草地、森林以及公园的湿地区域,以保持其天然环境特色。总长15英里的人行道与各个室外展览点相连,其间并有微型火车通行,交通颇称方便。
倘若参观者无意于逛园林,另有各类讲座和专题讨论会,任你自由参加。
音乐爱好者将会发现他们的日程表被安排得满满的:有民间艺术家举行的各项庆贺活动,有各种风格的音乐、舞蹈;还有题材广泛的戏剧,……令人目不暇接。


第7版()
专栏:

受污染的“圣河”
被虔诚的印度教徒视作神圣的恒河,现在也受到化学废料的严重污染,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巨大危害。
据外国通讯社报道,科学家们最近统计,每分钟约有三万五千加仑未经处理的污水倾入恒河,大部分就倒在圣城比纳里斯城边主要的沐浴区附近。火葬场每年焚化的大约三万具尸体的骨灰也被倾入河里。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信徒前往恒河沐浴,祈祷洗洁灵魂,迎来幸福。然而,在面临身体被污染的情况下,他们将何以自处呢?
·吉文·


第7版()
专栏:域处漫记

悲剧外的悲剧
徐景田
5月的某一天,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远郊布雷达村一所战前盖起来的小矮房子里,一位饱经沧桑的73岁老翁默默地死了。他,就是意大利著名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主角扮演者兰贝尔托·马焦拉尼。
兰贝尔托原来是工人,一家5口,妻子皮娜比他小两岁,有两儿一女。他勤俭能干,在厂里做包工活,生活也还过得去。35年前,平静的生活里突然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从而使他备尝了世态炎凉之苦。
那是1948年4月18日晚上,他和妻子偶然从广播里听到了一则广告: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要挑选两名演员:一个父亲和一个儿子。皮娜极力主张丈夫和儿子恩利科去应试。起初,兰贝尔托坚决不同意,他生气地伸出长满老茧的双手对妻子说,“你看看这双手,我能当演员吗?那都是阔人干的事,我怎么能和他们在一起!”但经不住妻子的再三说服,他只好答应去试一试。四天以后,他居然在200名应试者中名列前茅,被选中了。
兰贝尔托十分同情剧中人里西的悲惨遭遇。他对妻子说:“如果我是个失业工人,可能这就是我自己的故事!”他决心把这个角色演好。
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立即成了名噪一时的电影演员。预约拍片的函电接踵而来,好莱坞明星考贝特发誓要嫁给他。在街上,人们拦住他让他签名留念……
制片厂付给了他60万里拉的报酬。比起失业工人来,他的生活当然强得多了,但这笔酬金并不特别丰厚,因为,导演原拟聘请的职业演员卡利·格兰特,索价是6,000万里拉。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新现实主义者从街头寻找演员的做法宣告结束。“他只有一副面孔,”评论家说,“他那张工人的脸,再也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由于他全家的照片曾在共产党登的一份广告中出现过,美国的几家公司取消了聘请他的打算。其他导演也不再让他扮演角色了。天长日久,家里生活渐趋困窘,他们只好开了一个小商店,但人们光赊购不给钱,最后关门大吉,他又当了工人。
祸不单行,这时正逢工厂裁员,他是第一个被裁的。于是,他成了电影中的里西,失业了。
城里无法谋生,这一家迁到乡下。两个儿子种地,小女儿也满处去找工作。他自己老了,再也不能动了。在贫病交加之中,最后抑郁地告别了人间。生前,他曾经开玩笑地问过他的妻子:“你说,如果我去了美国,真能成为一个大演员吗?”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有一个答案却是肯定的:象兰贝尔托·马焦拉尼这样的悲剧,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是每时每刻都发生的。资本主义给少数人发财致富的机会,但留给千百万劳动者的却是一再破灭的幻想。它那光怪陆离的魔影下面,掩盖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啊!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萨根和他的《宇宙》
朱福铮
近年来,西方公众对茫茫宇宙中各种深奥莫测的问题兴味日浓。在这股热潮中,一部独具匠心的科学论著脱颖而出。它,就是卡尔·萨根的新著《宇宙》。
卡尔·萨根现年47岁,是美国著名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博士,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室主任,参与美国宇航局的工作。他的几部著述,被赞誉为“想象力的飞跃点”、“科普创作的里程碑”。
在《宇宙》这部书中,作者介绍了宇宙的形成和生命的诞生等科学知识。他写道,150亿年前发生大爆炸使气体和能量释放出来后漫长岁月里,宇宙是未定形的,那时既无星系、恒星,也无生命,到处笼罩着浩渺深邃的黑暗,只有单一的氢原子在空间游荡着。……久而久之,生命诞生了。生命的意识以很快的节律创造出文字、城市、艺术和科学……这便是氢原子在宇宙150亿年演进过程中的成果。
萨根在书中详细地追溯了人类探索科学的进程,并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人们揭示了科学家对类星射电源、黑洞、脉冲星和星系的新发现,还谈到了星际开发问题。
他指出,在地球诞生46亿年的时候,我们地球人发射了小型宇航器,对20多个星球进行探索。他对超级大国为了争霸世界,扩军备战,花费大量军费,致使宇宙探索经费不足,进行了抨击。书中说,人类合理地使用不载人宇航器的开支并不昂贵。现在,美、苏在宇航科学上的预算加在一起只能建造几艘核潜艇。而美国人向火星发射“海盗号”和向其他行星系发射“旅行者号”计划的开支都比苏联人入侵阿富汗之初的开支小。作者告诉人们,用于宇航事业的1美元最终可以为国民经济创造出7美元的财富。但目前人类却因缺乏经费,无法进行重大宇航计划(将人送上火星、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
萨根在谈到外星文明的问题时指出,如果离地球最近的文明距我们200光年之遥,那么他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地球飞来只要200年。可是,为什么尚未发现外星人踏足地球呢?第一,也许我们是银河系中唯一的人类;第二,也许外星文明不善于避免自行毁灭的结局,业已殁灭;第三,一种预想不到的问题(如飞船速度比光速小)成了星际航行的障碍;第四,外星人已经来到,但他们信守“切勿干预正在演进的文明的伦理观”而隐匿起来,监视着我们。他说,一种发展到某种技术水平的文明,具有发达的星际航行能力,是会对邻近的恒星发生兴趣的。这个文明倘若踏足外星,使用当地资源制造飞船需要很长时间。他们在那里繁殖的第二代人也许会造出飞船,飞往其他星球。萨根预料,这个文明在使开发的星球成为超级文明星球时,才有可能继续向外星探索,从而被其他文明发现。
他同另一位科学家作过计算,如果一个距地球200光年的文明在100万年前开始探索外星,那他们的宇宙飞船今天才会进入我们太阳系。为什么呢?因为200光年半径范围内闪烁着200,000个太阳系一样的恒星,只有当这些恒星都被这个文明探查之后,才会在继续开发时偶然发现我们这些骄子。这个过程共需要100万年!
“我们诞生在宇宙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命运与宇宙的命运分开”,这是《宇宙》一书论述的中心思想。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名义,提醒全人类都应铭记孕育着我们生命的广袤而又古老的宇宙赋予我们的使命,切勿用核战争来毁灭自己。
《宇宙》一书出版后,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4个月内在美国行销495,000 册。很快被译成8种文字,在40多个国家出版。根据此书拍摄成的13集电视系列片,把观众带入幽古寂谧的苍穹之中,使人们追昔忆古、思绪纵驰、浮想联翩、余味无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