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持党员标准 保证党员质量
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党的党员总数已由解放初期的四百多万名增加到四千多万名。新党员中,中年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第一线的骨干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
本报讯 记者从中共中央组织部获悉,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由解放初期的四百多万名增加到四千多万名。
近年来,为了使发展党员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级党组织根据十二大党章的规定,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党员标准,确保党员质量,较好地克服了某些单位重发展、轻教育、忽视质量的问题。许多党的基层组织对积极分子队伍进行了培养教育,建立了严格的考察和教育制度,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端正入党动机。发展新党员时,注意认真履行入党手续,把好审批关。因此,新党员的质量绝大多数都很好。据各地反映,去年发展的新党员中,被评为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的约占40—50%,有的地区和单位达70%左右。各地都涌现了一批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忘我献身四化的优秀人物,蒋筑英、张海迪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各级党组织重点抓了在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中,各行各业第一线生产骨干中,以及党的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地方发展党员工作。据去年底统计,在新发展的党员中,知识分子党员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1982年全国发展入党的各类专业技术工作者占当年发展党员总数的23.6%(不含军队),比1981年上升了2.2%,比1978年的8.3%增长了1.7倍。在新发展的知识分子党员中,中年知识分子占70%以上。新党员中各行各业第一线人员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长。各地还普遍注意了从25岁以下有文化的青年中发展党员。


第3版()
专栏:

处处想到群众
——记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主任谷智
本报记者 涂国之
谷智参加革命四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几乎天天都是早上五点半钟就从家出发,步行到三里外的机关去上班;星期天经常和老伴一道上街体察民情或买东西,都是挤公共汽车往返。有的老战友问他为啥对自己这样苛刻,他总是说:“我这已经比老百姓和战士的待遇好得多了。”
去年7月,谷智趁假期回河北省雄县老家探亲。他怕机关派人派车跟随,就自己挤公共汽车到永定门长途汽车站买好了回家的车票。不料,在开证明信时暴露了“秘密”。机关的同志果然要派小汽车和公务员随同,说天气炎热,上年纪的人挤长途汽车不方便。谷智说:“比我岁数大的工人、农民出门坐长途汽车的人有的是,我为啥不能坐?!”大家好说歹说,他才同意让公务员小杨带点防暑药品跟着去,以防路上出意外。他和小杨一起乘长途汽车回到了故乡。在村里,他安排小杨藏在家中读书。外出串亲戚时,他都一个人骑自行车去。他在村里呆了一个星期,社员们谁也没看出他是个“官”,有的人还以为他是个老工人呢。
一次,谷智利用假期和老伴一道去上海市郊看望当兵的女儿。当时正值8月酷暑,女儿所在单位的领导考虑到驻地离市区较远,为方便老两口进城转转和看望老战友,就专门准备了小汽车。谷智心想:“我是来看女儿的,是办私事,不应坐公家的车。再说,我来看孩子给派小车,工人、农民来看孩子给不给派车?”他们在市里的亲友不少,常常需要转好几次车才能看一家。有时挤不上车,就步行,天天搞得十分疲乏。但他们始终没用公家的车。
谷智经常对老伴和孩子们说:你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想跟我“沾光”靠不住。他的老伴段景荣,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同志,直到1979年退休,还是一名普通工人,去年被评为北京市的“四好家长标兵”。
谷智从未利用职权在子女升学、当兵、入党、提干等问题上施加过“影响”。他的4个孩子,都凭自己的努力,在学校和工作单位赢得人们的称赞。小女儿由学校推荐到四川山区的部队当兵后,对那里的气候不适应,一位同志对谷智说:“把孩子调回来吧,你如果不便出面,我可以帮你办。”谷智摇摇头说:“四川那儿总得有人去干。有职有权的人都要把自己的孩子调到身边,那没职没权的人怎么办?这样做,群众是会有意见的。”
谷智有两个外甥在雄县务农。从1974年起,他们就不断来找舅舅开后门当兵或当工人。这使谷智感到为难。他考虑再三,还是认定维护党的原则要紧,一直坚持给妹妹全家做思想工作。去年谷智回去探亲时,又专门去开导妹妹一番,终于说服了他们。
一次,谷智到驻在首都市郊的一个团检查工作。在和一个新战士交谈中,了解到他母亲来北京治病,住在卫戍区医院。儿子很想去看看母亲,可是中途要转好几次车,怕去了当天回不来,医院又没处住。谷智决定用小汽车把这个战士带到医院。谁知,团里一位领导同志却不同意,说一个新兵坐上级首长的车,太不象话了。谷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车是公家的,我能坐,战士有特殊情况也可以让他们坐。在官兵之间搞得那么等级森严没有好处!”(附图片)
谷智同志和他的妻子段景荣同志,热烈拥护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 杨桂生摄


第3版()
专栏:

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
——记海军七○一厂共产党员戴有煌
1976年,戴有煌因患多发性神经炎住进了海军医院。消息传开,前来医院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有干部,有专家,有居民,也有农民和学生……这使得戴有煌的同室病友猜测不已。有的猜戴有煌是一位高级干部,有的说戴有煌是专家、名人。当他们知道戴有煌是一位普通工人后,都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眼光。
戴有煌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广泛的人的关注和爱戴呢?
1953年,18岁的戴有煌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5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伍七年中,先后被评为一等模范,一级技术能手和先进工作者。1960年,戴有煌转业来到北京海军701厂工作。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戴有煌外出办事,想顺便理发,跑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理发馆。一看门口等待理发的“长蛇阵”不下百人。戴有煌想去别的理发馆,但一打听每家理发店都这样。他理完发回到工厂已经是下午5点多钟了,晚饭也没吃上。戴有煌躺在床上,从“理发难”想起了一连串的问题:“如果让更多的人把排队理发的时间用在工作上,那将会为国家创造多少财富呀!”“从前,我不是给人理过发吗?现在为什么不能拿起推子为群众理发呢?”第二天,戴有煌自费买来推子、剪子、刮脸刀等理发用具,在宿舍里办起了一个免费“理发馆”。从此,厂里的工人都可以到这里来理发,不用出去排队等候了。时间长了,来这里理发的不仅有本厂职工,也有居民及附近农村的社员。戴有煌想,为人民群众义务理发,这本是件帮忙应急的好事,只坐在家里应酬还不够,要走出去把方便送到工厂、农村、机关。从此,他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和工余时间走街串户,上门理发。
 大陈各庄村有一位全身瘫痪的夏得亮老人,过去很少理发,戴有煌得知后,便经常来到老人身边。老人不能下床,连头部都不能摆动,戴有煌脱下鞋,爬到床上,一手扶着老人,一手理发。有一次,戴有煌在理发的时候,夏得亮老人突然大便失禁,顿时满屋臭气熏人,他立即下床把粪便清理干净,又端来一盆温水给老人擦洗,然后继续理发。老人临终时对亲属说:“我死后你们千万不要忘记报答老戴的恩情啊!”
戴有煌经常这样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言一行关系着党的声誉,多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就多为党增添一分光彩。”
蒋台公社敬老院,是戴有煌定点服务的10个单位之一。敬老院离戴家4里多地,他每星期去一趟。院里的老人有4个患半身不遂,有两个头部长年生疮,还有一个患摇头病。戴有煌为了给这些老人理发,有时跪在地下,有时爬在床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退却过。
“我的工资是党和人民给的,在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应该拿出来,不能把金钱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戴有煌不仅不吝惜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群众办好事,而且在金钱面前同样是一个慷慨大方的人。
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只身在外的戴有煌,从自己每月40多元的工资和28.5斤口粮中,经常抠出一部分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志。每天开饭的时候,他总把自己买到的饭菜,分出一些给那些饭量较大的同志。职工于世财的爱人长年有病,父母没人照料。戴有煌先后给他家寄去230元钱。在三年困难时期,厂里有12名工人的家里,相继收到了戴有煌寄去的汇款单。
戴有煌在大陈各庄村理发时,认识了一位富农子弟张松岭。在十年动乱中,他眼见这个十多岁的孩子也经常遭受批斗,心里很不好受。他想:“这孩子是生在新社会,不能把父辈的罪孽强加在他的头上。”于是,戴有煌每逢出去理发,总是从家里带上吃的用的,一进村就悄悄给小张送去。逢年过节,戴有煌买两条鱼,要送给小张一条;买几斤肉,也要分给小张一半。
1980年,党的政策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大陈各庄。张松岭背了二十多年的“富农子弟”包袱摘除了!高兴之余,张松岭想起十多年来戴有煌给他的帮助:是戴师傅一次次给我送来饭菜;是戴师傅陆续把自己节余的500多斤粮票和200多元钱搭救了我;是戴师傅一次次将我的破旧衣服带回家,让戴婶缝补……。
1981年,戴有煌的妻子张荣华主动帮助张松岭“搭鹊桥”。后来见他快结婚了还没有房子,老戴又帮他借了钱盖新房;锅碗瓢盆不齐全,张荣华一手帮他买齐了!
戴有煌对别人这样慷慨大方,自己却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他长年一套工作服,二十多年了,没有置办一件象样的服装,他的两个孩子从来都穿的是棉布衣裳。
二十三年来,共产党员戴有煌多次立功受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共产党员。他利用“八小时”以外的工余时间和无数个节假日,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他所创造的财富无法准确地计算,他那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更是千金难买!
袁建玉 徐忠 刘杰(附图片)
戴有煌同志在大陈各庄幼儿园为孩子们理发。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冲破旧传统观念的禁锢
——记六届人大代表、女共产党员徐涤
本报通讯员 王及扬
年青的女共产党员徐涤同志自愿当收殓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了八个春秋。八年来,徐涤不怕讥笑和讽刺,不断冲破旧传统观念的禁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多次被评为梧州市先进工作者、好党员。今年2月光荣地出席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先代会”,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最近又光荣地出席了六届全国人大会议。
徐涤今年35岁。她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1975年夏天,她主动报名当收殓工,被分配在梧州市殡葬管理所工作。
“大姑娘当收殓工!”这成了用老眼光看问题的人讥笑、议论的稀奇事,有人还居然喊她“棺材妹”。以后,到徐涤家来玩的朋友渐渐少了,熟人见到她也绕道走开,有的同学开玩笑说:“徐涤,只有死人的时候才会想起找你罗。”
有一回,徐涤到一位同学家去参加婚礼,这家的老人问:“你在哪个单位工作?”徐涤正想开口,同伴抢先代她回答:“她是民政局的。”回家的路上,同伴对她解释说:“喜庆的场合,怕你说出你的职业会带来不吉利,老人家不高兴。”
一次,有位亲戚给她介绍一位年纪三十出头的国家干部作对象,后因对方听说小徐是收殓工,连面都不愿意见就告吹。对这一切,徐涤感到真不是滋味,有时偷偷掉泪:“自愿当收殓工是走错了门吗?”“是离开殡葬所,还是留下呢?”徐涤的思想在激烈地斗争着。经过反复思量,她想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应该有勇气与旧传统观念决裂,被一些人视为“下九流”的收殓工这个职业,共产党员不干,谁干?她心里亮堂了,决心不做旧思想的俘虏,要当新思想的尖兵。
有理想、有道德的姑娘不愁找不到对象。1977年,小徐与一位志同道合的中学老师简朴地举行了婚礼,建立起幸福的家庭。
两三年后,徐涤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当初和她一起到殡葬所工作的同伴一个个离开了殡葬所,自己怎么办?平时爱说爱笑的徐涤,一下子沉默寡言了。工作劲头也不那么足了。所里的几位老工人看出了她的心病,陆续找她谈心,进行新旧社会殡葬工人不同命运的对比。老工人的帮助、党和人民政府对殡葬工人的关怀,使她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从自己做起,用辛勤的汗水改变某些人对收殓工的错误看法,用实际行动为党、为人民作出贡献。
有一次,电厂一位职工失踪几天后,人们才发现了她的尸体。尸体运到火葬场后,全身已经腐烂,按惯例就不搞整容和更衣了。可是,为了让死者家属得到一点宽慰,徐涤克服了一切困难,细心地为死者穿上新衣服,整好容。家属看到化妆换衣后的遗体,含着眼泪连连点头说:“多亏您这好心的姑娘啊!……”实践使徐涤深深体会到,殡葬工作是给人民送温暖的工作,体现党和人民政府对群众的关怀,自己一定要把殡葬工作做得更好。
徐涤转为国家干部了,后又被选为梧州市殡葬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地位变了,但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收殓工,经常出现在工作的第一线。
有一回,殡葬所接到急需处理一具患急性传染病的尸体的通知,卫生防疫部门再三叮嘱要严格做好防护和消毒工作。在这项有危险的任务面前,徐涤意识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单位的领导人,要有大无畏精神,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于是,她同所里其他领导商量,决定由她带两名工人执行这项任务。老工人黄亚细知道后,拦住徐涤说:“你还年轻,又是女同志,这次任务交给我们老同志吧。”徐涤激动得热泪盈眶,坚持和两名工人一起迅速赶到死者的地点,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第3版()
专栏:

武汉空军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学习朱伯儒
争做名副其实的模范共产党员
本报讯 施金根、郑玉文报道:武汉部队空军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学习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的活动中,突出学习朱伯儒的“炭火”精神、“螺丝钉”品质和“大树”风格,以此规范自己的行动,争做名副其实的模范共产党员。
朱伯儒的先进事迹发表后,武汉空军所属部队党委、机关立即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组织学习这一典型,为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而努力。有的单位引导党员干部进行“三对照”“三检查”:一是对照朱伯儒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精神,检查自己是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对照朱伯儒热爱部队、热爱本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检查自己的服役态度是否端正;三是对照朱伯儒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立身正直的崇高品质,检查自己是否摆正个人利益和革命利益的关系。通过对照检查,大家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其它各项工作出现了新气象。


第3版()
专栏:党风小议

假如电话不是打给陈市长
王文利 李和平
报载:北京市有个市民,因房屋漏雨,打电话给陈希同市长。陈市长冒雨登门查看,作了一番指示,局长、区长、主任等“各路诸侯”纷纷登门,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陈市长关心群众疾苦的作风是感人的,我们很钦佩。但由此想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假如这个市民不打这个电话,有关部门能去堵屋漏吗?假如这个电话不是打给市长,而是直接打给有关部门,问题能当即解决吗?会不会“研究研究”,一推了事?现在就是有那么一些工作部门,对群众的事往往不那么关心,没有领导批示,并不复杂的问题,也“研究”个没完,非等群众告到领导那里,领导发话了、督促了才去做;尤有甚者,领导发话了,并一再督促了,有的部门和单位的主管人员仍然置之不理,或搪塞一下了事。至于自己应负的职责,似乎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很应该从市长解决屋漏问题的事迹中得到启示,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工作上采取“主动式”,而不要总是被领导赶着去“堵漏”。恪尽职守是共产党员、国家工作人员的本分,凡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群众没有提出来,也应该主动做好;群众提出来,更应该积极做好。假如有的人硬是缺乏这种“人民公仆”的责任感,任意玩忽职守,就应当给予严肃的批评、处分,直至把他们撤换下来,千万不能让他们贻误了我们的事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