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生命的泉水
闻竹
一个人有无求知欲望,这种欲望是否强烈,直接关系到他的成长与进步。一切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勤奋刻苦地学习。学习知识,是他们生活的一大乐趣,知识又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
英雄人物的成长,既离不开党的阳光的照耀,也离不开知识泉水的哺育。雷锋是这样,张海迪也是这样。
现在,全国正在开展向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同志学习的活动。张海迪是当代的雷锋,是青年的楷模。张海迪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是多方面的。但是,她那种刻苦的学习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她那坚持不懈开挖知识之泉的顽强劲头,更是非常值得人们钦佩和效法的。
张海迪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高度自觉,她对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她在三分之二肢体失去知觉的情况下,想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别人生活得更加美好。为此,她惜时如金,克服难以言状的病痛的折磨,发愤学习,终于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又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十几万字的文学作品。一九八一年高考时,她测试了自己所学知识的情况,竟取得四百三十六分的好成绩。她还学习了医学知识、针灸和无线电技术,凡是能服务于人民、贡献于社会的本领,她都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
知识武装了她,使她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知识,是她生命的泉水。所以,她这样激励自己:只要心在跳动,我就要努力学习和工作,用生命的火花去照耀通往未来的征程。
今天,生活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应当有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象张海迪那样,去努力开挖知识之泉,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学得更多的本领,为亲爱的祖国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更多的力量。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能够排除一切困难和干扰,就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搏击风浪,以自己的双手去采撷那一颗颗闪光的珍珠。
在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列宁的话说得何等深刻!我们的目标是要建造共产主义大厦,那么,谁不愿努力学习呢?朋友,当你学习劲头不足,放松前进脚步的时候;当你认为生活“空虚”,无需谈论什么学习的时候;当你认为“不是那块料”,想要放弃学习的时候;当你有了一点“成绩”感到满足的时候,请你想一想张海迪吧!那你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迈入追求知识的行列,一定会象张海迪那样,去开挖知识之泉。
让我们引用张海迪同志摘录的一位俄国作家的名言作为这篇短文的结束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选自《辽宁日报·鸭绿江》)


第8版()
专栏:大地

小院
赵维平
我喜欢我们的小四合院。
那土皮剥落的院墙,长着小草的屋顶,还有飞檐下早已褪色的支柱……小院虽然陈旧,但充满生气;院落虽然窄小,天地却很广阔。
喏,那个笑呵呵地从孙女手中接过信的老者是北房的刘大爷。看他那个高兴劲儿,准是儿子来信了。大爷大妈就一个儿子,1965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分到了大西北。前两年,组织上为了照顾二老,准备调他回京,他没同意,只是把上初中的女儿送来照顾老人。照说呢,刘大爷三年前就从京西煤矿退休了,也正该歇歇筋骨,舒坦舒坦。可他呀,自愿在矿上当了义务顾问。有时,一去就是个把月不着家。他有他的道理:煤块只要没成灰,就还能发光发热。
“他婶儿,大兄弟这阵儿没来信?”刘大妈每次接到儿子的信总忘不了问问西厢房的金婶儿。“还没呢!我估摸就在这几天。”金婶儿也总是这样回答。这被称作大兄弟的,是金婶的老伴,他是地质单位的司机,一年中总断不了有几个月跟着考察队在外奔波,有时寻找富铁矿石,有时考察地热资源……从内蒙到云南,从冀东到西藏,可跑了不少地方。这不,眼下又随“横断山区地质考察队”到川西去了。
金师傅不常写信,不过每回总有一句“一切安好”。其实,好不好金婶儿心里最清楚,常年的风餐露宿,金师傅落下了慢性胃炎和腰肌劳损的病根,那是说犯就犯呐!可谁也挡他不住,只要一有任务,没二话,行李一卷,走人。他有一句话:咱作不了花,作不了果实,就好好地作一片绿叶吧。瞧,这话竟体现了泰戈尔的诗的意境。
说话已到晚7点了。听见了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那准是东厢房的主人下班回来了。他是附近一所中学的数学教师,姓王。爱人去世好几年了,俩孩子跟奶奶在城里住。自打我搬到这儿两个月来,差不多天天晚上看他煮面条儿。别说他不会做什么花样饭菜,就是会做,每天早7点到校,晚7点回家,吃了饭还得批作业,备新课,那个忙劲就甭提了。这几天,他的情绪特别好,昨儿我才听说,他的那个班有十来个学生考上了大学或技校,还有一个上了清华大学呢!王老师这个人,那份心思全用在教书上了。就看他那头花白头发和微驼的背,你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今年才只有四十七岁呀!
哟,天色大黑了。现在恐怕有9点了吧。可不,刘大妈又在烙饼呢。往常,大爷第二天要是去矿上,大妈总是在头天晚上为他准备干粮。今儿个晌午听大爷说,矿上捎信儿告诉他,岩石段在开辟新巷道时遇到了麻烦。“顾问”坐不住了,明天又要攥着一大把年纪钻地洞。大妈心疼,可又从不阻拦;她知道,老头子的心在矿上,在井下,在煤堆里埋着呢!
好了,朋友,我们小院的部分主人你已经认识了。不错,这都是非常普通的人,普通得就象我们司空见惯的路旁的杨树。可是,我们的事业不正是由许多不平凡的工作和更多的平凡工作组成的吗?
(选自《北京日报·广场》)


第8版()
专栏:

侨乡新路(外一章)
陈志泽
一辆崭新的汽车驶进了这个偏僻的村庄。
村庄里等待的人们围拢上来了,喧哗盖过了车声。从今天起,他们和海外侨胞合资购买的汽车可以在乡村道上奔驰了!大家高兴啊,心里仿佛也装上了一副马达。
突然,车嘎地停下:此处路太窄了点,路面还太松软。
老华侨先下了车,望着这条新路蹙了一下眉,旋即甜美地笑了:总算有条新的路了,泥香沁人心,只是还没开好。
兴奋得冒着热汗的众人也赶紧行动起来,用锄头、畚箕这样古老的工具为最新式的汽车的通行而忙碌。不多久,车能开得过去了。老华侨和社办厂的干部们频频点头:再拐一个弯就到了村中,声声清脆动听的车笛给每个人心中都注入了甜蜜!
啊,清晰的车辙一路描下新颖美妙的图画……
一座侨乡针织厂
这是一座接受来料加工的侨乡针织厂。
一箱箱羊毛从港澳运载而来,在这里织成了精美的成品。
请到这个厂来看看吧,一个个侨乡女青年驾驭着针织机那灵巧的操作——
她们站立着,双手忽左忽右地摇动手柄,就象在弹奏着一架架特殊的琴,青春的旋律在指尖上回荡。就在一片如同春雨潇潇的醉人的乐声下,一丝丝、一缕缕彩色的毛线柔美地编织在一起了。她们偶尔亮出手中的银钩调整着针齿,使人忽然想起她们的勤劳的婶姆、姑嫂一辈从发髻上随时拔下针线缝
补破衣裳的姿态——早已罕见了的姿态!
哦,一件件针织品或者五彩斑斓、珠光宝气、云蒸霞蔚,或者小巧玲珑、朴素大方、新颖秀丽!这根根丝线是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心意和侨乡人民对海外侨胞的深情所拧成!
这是一座接受来料加工的侨乡针织厂。
一箱箱精美的产品从侨乡的大地上,沿着红土的公路运载而去,鲜花开放般炫耀在一个个国际市场……
(选自《羊城晚报·花地》本报略有删节)


第8版()
专栏:

补衬衣(儿歌)
于秀芳小妹妹,小弟弟,坐在灯下不言语;睁大眼睛看妈妈,妈妈噙着热泪补衬衣。补一针啊,讲一句,声声怀念周总理。长征路——他为革命织锦缎。延水旁——他为人民纺棉絮。中南海——他为祖国换新装。他自己——却穿一件补钉衣。补一针啊讲一句,不忘周总理的补钉衣。胸襟前——缀满无限情和爱。肩头上——缝进多少风和雨。袖口边——开满朵朵报春花。周总理——穿着它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小妹妹,小弟弟,坐在灯下补衬衣。千针万线寄深情,世世代代怀念周总理。(选自《山西日报·黄河》)


第8版()
专栏:

做好事何必统计
沙航
在青少年学生中间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当然是好的。但是,统计“做好事人次”却常常会碰到一些问题。
教师一般是按规定交给学生填写。于是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有的表上画了个“零”。因为学生认为:“做了点好事要上报,想表扬?”“扫地抹桌算得了啥?”“好事报得多就是好学生吗?”
二、有的表上数字大得令人难以相信。你也不能责怪填写者:“我的作业做得清爽,不也是好事啊!”“拾了橡皮交给同学,还不好吗?”
大家都有道理。有的教师便在别人做统计时,他先按兵不动,然后对照左右,一挥而就。采取这种高效率做法的“理论根据”是:本来就是例行公事么,这种数据谁来核实,又有谁能核实得清楚?
几天以后,当领导人宣布(或公布)这一“丰硕成果”时,听众(或观众)并未肃然起敬,反而发出一阵使人难以捉摸的笑声!
我不是反对用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但这种“做好事人次”的数字统计,的确是既繁琐又无实效!
然则如何把“学雷锋、做好事”引向深入呢?我认为可以多搞些生动活泼的专题介绍,先进事迹介绍。有些地方搞的“好事百例”宣讲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也是很有成效的。只要多动点脑筋,办法有的是。(选自《新民晚报·夜光杯》本报略有删节)


第8版()
专栏:

招考电影演员目击记
雷波
去年,笔者偶有机会旁观了一场招考电影演员的活动。
第一道关是目测和量身高。低于一米七的男子和低于一米六的女子,皆在淘汰之列。于是,有经验的报考者不管是姑娘还是小伙子,不约而同地改穿高跟鞋。然而,主考者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公开的秘密”,于是,这些人眼泪加上不平,一个个涌向问讯处:“为什么规定得那么死?”“比我矮的明星卓别林、德菲内还是喜剧大师呐!”
一位身高一米五八、肤色微黑的少女,站在身高测量处,久久不愿离去,她几乎要哭出来:“我会长到一米六高的,不骗你。”大约是出于她的至诚吧,这位姑娘终于被勉强同意初试。
初试的即兴小品虽然十分简单,但她的表演倒着实闪现出几点激情的火花,比与她同考的一位身高一米六七、肤色白晰的细腰身姑娘略胜一筹。然而奇怪的是:“细腰身”榜上有名,而她却落选了!原来主考者有一个内定的标准:初试主要看外形,二试开始侧重看表演素质,只要外形好,即使表演差些也不打紧,反正还要专门训练嘛!
原来录取的主要标准是长相!但那种只重外形美,忽视气质美,个性美,忽视演员创作潜力的做法,多半导致影片失败。这个问题很值得想一想:究竟应当按什么标准来挑选演员?(选自《文汇报·电影与戏剧》本报略有删节)


第8版()
专栏:

正是樱花盛开时〔中国画〕 周天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