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要求废除种族隔离法 为建立统一的阿扎尼亚而斗争
南非黑人团结大会通过反种族主义宣言
贸发大会代表强烈谴责南非当局新罪行
新华社哈博罗内6月13日电 约翰内斯堡消息:南非约200个黑人组织的800名代表上周末在南非德兰士瓦省哈曼斯克拉尔举行黑人团结大会。大会通过一项宣言,要求废除种族隔离法,并决心为建立一个没有种族主义的统一的阿扎尼亚而斗争。
宣言说,民族解放斗争的矛头要指向种族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制度为了少数白人资本家的利益使阿扎尼亚人民受到奴役。种族隔离制度将同种族资本主义制度一道被消灭。
宣言还制订了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反对种族主义,不与压迫者合作,以及拒绝在种族主义的政治机构中工作等。
南非教会理事会秘书长德斯蒙德·图图主教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说,这场斗争是为了争取包括黑人和白人在内的南非全体人民的完全解放,使他们充分享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阿扎尼亚人民组织主席里邦·马巴萨和其他发言人在讲话中呼吁黑人们团结起来,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隔离政策。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6月14日电 出席第六届联合国贸发大会的代表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全体会议上,一致谴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处死非洲人国民大会3名自由战士的罪行。
本届大会主席、南斯拉夫外长莫伊索夫在发言中说,南非当局无视国际社会的呼吁,不顾联合国安理会1983年6月7日作出的要求改变死刑判决的决议,悍然杀害南非的3名自由战士。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和震惊,“我们最强烈地谴责这一行径”。
77国集团主席、索马里商业部长贾马在发言中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这一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并且要求国际社会用最强烈的措词谴责南非当局。
参加本届联合国贸发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李鹿野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犯下的这一新罪行表示愤怒和强烈的谴责。他说,这是南非当局虚弱和垂死挣扎的反映。他指出:“我们相信,南非人民和整个非洲人民的正义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必败。”
挪威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代表在分别代表西方和东欧各国的发言中,也谴责了南非当局犯下的这一新罪行。


第7版()
专栏:

欧洲共同体困难重重 斯图加特会议难获成效
托恩呼吁成员国承担责任不能再使会议失败
本报布鲁塞尔6月14日专电 记者林军报道:欧洲共同体今年第2次首脑会议将于本月17至19日在西德斯图加特召开。由于3月份举行的第1次首脑会议把许多重大问题推到此次会议上做决定,所以,引起人们对这次会议的关切。
3月份以来,共同体曾多次召开部长理事会和专门委员会,对“青年就业”、“加强共同体内部市场”、西、葡两国加入共同体和英国、西德预算摊款的补偿问题等进行讨论,然而进展甚微。其原因,一是,西欧多数国家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尚未普遍复苏,目前困难较大;二是共同体10国经济上的差异使矛盾难以解决。
改善青年就业将是这次首脑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目前,西欧的失业人数虽有减少,失业率由2月份的11.1%降到4月份的10.7%,但青年失业问题仍然严重,25岁以下的青年有四分之一是失业者,占失业人数的40%,所以此间人士把失业问题说成“发达社会的癌症”。在5月20日召开的由共同体各国财长、工人代表、雇主代表参加的就业常设委员会上,劳资双方没有就此达成协议。工人代表在会上表示人们的眼睛都盯着斯图加特首脑会议,但又担心此次会议不能给人带来希望。
本报布鲁塞尔15日专电记者林军、姚立报道: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托恩今天中午在这里就即将在西德斯图加特召开的欧洲首脑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号召“全体成员国完全承担其各自的责任,尽一切努力使会议获得成功。”他说,“这是一次有关欧洲前途的关键性会议”,“如果会议不能成功,共同体将面临严重的危机”,“欧洲已再不能承受第3次毫无结果的会议的打击。”
他特别强调了共同体的“自身财源”问题,指出这是共同体面临的关键问题,“我们已无道路可走,共同体现有的预算已不够为在1984年执行现有的政策提供经费”。迄今为止,各国在这一问题上意见尚不一致。英国不愿增加,西德虽同意增加,但提出了许多附加条件。


第7版()
专栏:

意工业生产仍在下降
据新华社罗马六月十四日电 据意大利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意大利今年四月份的工业生产比去年同月下降百分之十四点二,这是近五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月份,仅次于一九七五年八月的下降幅度(百分之二十一)。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还表明,今年头四个月的工业生产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八点九。


第7版()
专栏:

英国银行降低利率
据新华社伦敦六月十四日电 英国四家主要商业银行今天宣布再次降低基本利率,从今年四月以来的百分之十下降到百分之九点五。
这次利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近来英镑趋于坚挺。这里的金融界人士认为,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在上周赢得连任后,并不希望英镑持续升值,因为它担心这会损害脆弱的经济复苏和对出口不利。


第7版()
专栏:阿尔及利亚通讯

阿尔及利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记第二十届阿尔及尔国际博览会
本报记者 丹林 张祝基
44个国家的国旗和一面面彩旗在博览会中央大厅门前迎风飘扬,欢快的乐曲声在耳畔回响。身着鲜艳服装的不同肤色和国度的人们川流不息地出入于各个展馆的大门。5月18日开幕的第20届阿尔及尔国际博览会洋溢着一片节日气氛。
阿尔及尔国际博览会始于1963年。一年一度的博览会不仅是阿尔及利亚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场合,也是反映阿尔及利亚经济建设成就的一面镜子。
参加本届博览会的阿国营企业多达217个,比上届增加了24%。这是因为从去年9月以来,根据民阵党和政府关于分散化和专业化的决定,全国150多个大型企业中已有60多个完成了改组,建立起300多个专业化公司。以提高效率,增加企业经营灵活性。
纺织、轻工、食品、建材、建筑工程等行业和销售公司展示的图表和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单位的生产和营业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连一向薄弱的钢铁生产也首次突破100万吨。尽管农业由于干旱歉收,粮食减产约20%,但1982年国民生产总值仍增长7%,达1,800亿第纳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也相应改善。今年元旦起,全国80%的职工普遍提高工资10%,一些历来被视为穷乡僻壤的地区也有了煤气,通了电。据煤气电力销售公司介绍,去年国内液化石油气销售达100万吨,全国72%的地区通了电。
原油降价,收入减少,这对阿尔及利亚的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是许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外贸国务秘书乌布扎尔在博览会开幕前夕指出,尽管原油降价,出口收入将减少15%,但由于政府及时对进口计划作了调整,今年进口总额预计只比去年减少4%。为了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大幅度削减了工业品、特别是高级消费品的进口,适当减少了原料和半成品的进口,而工业装备的进口额将由去年160亿第纳尔增至180亿第纳尔,即增长13%。
参加本届博览会的外国厂商有1,609家,比去年增加了19%,它们竞相展出各类机械、设备、车辆、电气电子产品,这反映出它们对阿尔及利亚市场的信心,也可以想见阿尔及利亚外贸市场的动向。
阿尔及利亚对外贸易的稳定也是近年来采取明智政策的结果。当原油价格不断上涨时,阿尔及利亚政府没有热衷于大肆开采原油,相反,却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原油开采,扩大天然气出口的方针,并为天然气的合理价格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原油在碳化氢出口收入中的比重已由1974年的75%降至1982年的31%,今年将进一步降到25%,从而减缓了原油跌价带来的冲击。与此同时,坚持对外贸易垄断,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量出为入,保证了外贸平衡。从1979年起,对外贸易出现顺差。近年来,阿尔及利亚不仅没有再举外债,而且偿还外债70亿美元,使外债额大幅度下降。
参加博览会的43个外国中,有20个来自第三世界。这也反映出阿尔及利亚为扩大南—南合作、实行贸易对象国多样化而作的努力。1982年,阿尔及利亚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分别占其进出口贸易的13.8%和6.75%,而1979年它们还只是11.8%和2.7%。
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是考虑“石油以后时代”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制造业的成长,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品也开始迈向世界市场。据介绍,博览会期间的出口谈判进展良好,继灯泡以后,纸制品、空调机、阀门、螺栓等也成为外国厂商选购的目标。为了扩大出口,政府将对某些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并在国外举办商品展览会。
阿尔及利亚外贸界人士强调,改变单一出口是国家经济独立的一个重要保障,只有出口商品多样化,才能实现贸易对象多样化,才能利用国际市场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阿尔及尔国际博览会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附图片)
图为阿尔及尔国际博览会中央大厅。


第7版()
专栏: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西方今年失业率不会大幅度下降
本报讯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根据对西方7个主要工业国家失业问题的分析,认为西方的失业率今年不会有大的下降。
该报告指出,在六十年代,这些国家失业率的总和没有超过3.25%,而到1982年中期却达到8%。尽管从1980年初开始,由于一些失业者对找工作丧失了信心,不再寻找工作,使劳动力的增长放慢,失业率看上去有所改善,(因为失业率是以失业者占劳力总数的比例计算的),但问题是严重的。
报告认为,失业问题的长远趋势和近年来失业率猛增的情况十分令人担忧。由于缺乏工作,政府可能会放弃扼制通货膨胀的努力,而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据报告分析,近年来失业问题的性质之所以特别严重,主要是因为失业者中大部分是25—54岁的男子,他们的失业率比同龄女子高一倍多。而这些人又多数是一家之主,负担着一家人的生活。其次,政府的失业补贴只限于一定时间,因此失业者如果不能很快找到工作,那将意味着会产生更加严重和持久的失业问题。此外,在较富裕的国家中最有前途的经济部门——服务行业的就职机会的增长也下降了。


第7版()
专栏:

密特朗要解决科西嘉问题
据新华社巴黎6月14日电 法国总统密特朗今天结束了对科西嘉岛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他在访问中强调,由于科西嘉岛所处的特殊地位,岛上的人民在维护法国民族团结的前提下,享有与大陆居民不同的权利。
他说,法国政府拒绝把科西嘉人民从法国人民中分裂出去,科西嘉属于法兰西共和国。
科西嘉岛位于地中海北部。全岛面积8,680平方公里,人口30万。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科西嘉岛的部分居民一直要求脱离法国,实行独立。


第7版()
专栏:

穿越地中海的天然气管道
郁葱
6月9日,全长2,500公里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意大利天然气管道正式启用。
这条管道始于阿尔及利亚,途经突尼斯、西西里海峡(即突尼斯海峡)、西西里岛、墨西拿海峡,直至意大利北部。
阿、突、意三国总统上月中旬在突尼斯出席了这项工程的落成剪彩仪式。突尼斯群众载歌载舞,欢庆地中海两岸间的友好合作。三国元首一致强调,这条穿越地中海的大动脉有史以来首次把隔海相望的欧非两大陆联结起来,是一项输送能源、有益于发展经济的巨大工程,也是一条增进交往、传送友谊的纽带。
意大利资源贫乏,所需能源的五分之四以上都要依赖进口。为寻求能源新来源,意大利与阿、突两国经过几年的谈判,于1977年签订了修建穿越地中海管道的协议,1979年破土动工。这项工程难度较大,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西里海峡一段的铺管工程。西西里海峡气候变幻莫测,风浪大,海流急,最深处达560米。有关当局通过招标,确定由伊利集团的造船公司建造一艘双船体结构的半潜式深水铺管船“海狗六号”承担这项任务。它长151.8米,宽70.5米,高29.8米,排水量41,500吨,吃水深度15.5米。船体主要是由10个直径为12米的大型空心钢管把两个下船体以及上部工作平台联成一体,在作业时,整个下船体潜入水中,能有效地减少海上风浪对船体稳定的影响。船上有直升飞机场、海水淡化设备、可供300人使用的卧室、餐厅、影院等设施。可以说,穿越地中海的大动脉是现代技术与建设者们汗水的结晶。
铺设这条海底管道的投资约40亿美元,已于去年初基本竣工,本应早就交付使用。只因阿、意双方在天然气价格问题上分歧颇大,谈谈停停拖延了。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不久前双方终于达成价格协议。管道的建成和输气是阿、突、意三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它们都将从中受益。协议规定,阿尔及利亚向意大利出口天然气二十五年,可获相当可观的外汇收入。管道穿越突尼斯370公里,突尼斯可以对天然气征收过境税。意大利在1983年至1985年间输入200亿立方米天然气,1986年起每年为123亿立方米,使天然气在能源中的比重由目前的15.8%上升到1990年的20%,体现了国家制定的“能源多样化”政策。管道在意大利境内长达1,420公里,穿越8个大区,其中5个大区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南方,这也为意大利开发南方增添新的活力。(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阿根廷总统重申要收复马岛主权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6月14日电 在马岛战争结束一周年的今天,阿根廷总统比尼奥内指出:“马尔维纳斯群岛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属于阿根廷的。”
比尼奥内总统通过总统府的发言人发表了上述谈话。他说:“阿根廷一年前遭到军事上的挫折,但是阿根廷要把经历了150年之久的斗争继续进行下去,以便收回被殖民主义夺走的主权。”他还说,阿根廷等待英国履行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即两国就这块有争议的土地进行会谈。
同一天晚上,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参加这些活动的人重申,阿根廷人民一定要收回对马岛的主权。由11个政党的青年组织组成的团体在市中心的无名战士纪念碑前举行集会,悼念在马岛战争中牺牲的阿根廷战士。
一位发言人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能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那么还有我们的儿子,儿子以后还有我们的孙子。马尔维纳斯群岛一定归于阿根廷。”


第7版()
专栏:

智利群众示威要求恢复民主
据新华社圣地亚哥6月14日电 智利今天举行第二次全国抗议日活动,要求军政府恢复民主。这是继5月11日智利人民举行的“全国大抗议”之后又一次全国规模的抗议活动。
这次抗议活动是由智利全国工人指挥部组织的。这一天,从智利最南部的阿雷纳斯角到最北部城市阿里卡都举行了游行或其他抗议活动。首都圣地亚哥到处笼罩着紧张气氛。荷枪实弹的警察在主要街道上巡逻,行人稀少,车辆大部分停驶,商店顾客寥落。在国内主要矿区,工人们采取了各种抗议形式,如推迟上班、不到食堂就餐、怠工等。
智利总统皮诺切特发表谈话指责群众的抗议活动,并且说,政府将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附图片)
6月14日,智利示威群众在圣地亚哥街道中心燃烧路障,以示抗议。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马岛军费开支大 英国有点吃不消
据新华社伦敦6月14日电 英国下院国防委员会在一份关于福克兰群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今后防务问题的报告中说,继续执行“屯兵福克兰群岛”政策将使英国的纳税人每年花费二亿三千万英镑,这在今后的年代里始终是一个“沉重负担”。
报告说,除二亿三千万英镑的军费开支外,每年还需4,000万英镑的后勤物资和人力费用,以及估计需耗资二亿英镑修建一个新机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