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政协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
通过政协领导人候选人名单
协商通过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决议(草案),通过提案审查情况报告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今天上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第三次会议。
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候选人名单。这个候选人名单,将提交17日举行的全体委员大会进行选举。
会议通过了监票人名单。根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选举办法,政协31个组成单位,各推出监票人一名。大会主席团指定杨拯民、吴英辅为总监票人。
会议协商通过了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草案)。这个决议草案将提交全体委员讨论。
会议还通过了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邓颖超、杨静仁、刘澜涛、陆定一、程子华、康克清、庄希泉、帕巴拉·格列朗杰、胡子昂、王昆仑、钱昌照、董其武、陶峙岳、周叔弢、杨成武、肖华、陈再道、吕正操、包尔汉、缪云台、王光英、邓兆祥、叶圣陶、屈武,出席了会议。
主席团常务主席费孝通主持了今天的会议。会上,彭友今副秘书长汇报了委员们酝酿讨论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候选人名单(草案)的情况;孙起孟副秘书长就会议决议(草案)起草情况作了说明;程思远副秘书长作了提案审查情况的说明。(附图片)
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在政协礼堂举行第三次会议。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人大代表看望叶剑英同志 感谢他为国为民贡献卓越
叶剑英说,看到党和国家前途,我充满着信心,希望全体代表共同努力,选出全国人民信赖的国家领导人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叶剑英同志今天下午在住所会见部分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时说,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中负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使命,希望全体代表共同努力,在会议的下一阶段中选出全国人民信赖的国家领导人,以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前进。
过去五年里,叶剑英同志领导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为了表达对他的感谢和敬意,今天下午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委派20位代表,带着书法家王遐举书写的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致叶剑英同志的信和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些国画家为祝他健康长寿作的画,前往叶剑英同志住所,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杨尚昆同20位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一起看望了叶剑英同志。这20位代表是陈丕显、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朱学范、余秋里、荣毅仁、楚图南、林丽韫、李坚真、叶选平、杨承宗、费彝民、何贤、马恒昌、徐庆文、白洪普、吴作人、曹禺、铁木尔·达瓦买提、海玉琛。他们代表着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干部、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各民族、侨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当他们来到叶剑英同志的住所时,叶剑英同志和他们一一握手,将他们让进会客室,兴致勃勃地询问了本次大会的开会情况。
杨尚昆向叶剑英同志说,代表们都很想念您,所以委派这些同志来看望您。这20位代表中,有五届人大常委会的老同志,也有六届人大的新同志。
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大会秘书长陈丕显接着向叶剑英同志汇报了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情况。他说,这次会议开得很好,代表们已经分组审议了赵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现在正在讨论酝酿国家领导人的候选人名单。大家都认为,这次会议之所以开得好,是与您领导的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筹备工作做得好分不开的。所以代表们谈到这次会议,总是讲到您在担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期内的明智领导和卓越工作,衷心感谢您对国家、对人民的劳绩。
陈丕显说,叶剑英同志是我们党有威望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请您多多指点,使今后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做得更好。
叶剑英高兴地说,大家在紧张、繁忙的大会工作中,抽暇来看我,我十分感谢。艺术家们精美的作品,表达了同志们对我的鼓舞、勉慰之情,我铭感在心,受之有愧。我谨向一起工作过的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同事们、代表同志们,向正在举行的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主席团和全体代表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他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任期内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全体代表和常委会的委员、副委员长们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个人受党和人民的委派,和同志们一起愉快地共事五年,只不过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竟受到这样的抬爱,我深感汗颜、不安。
叶剑英说,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在紧张而活跃地进行,审核政府的工作,研究国民经济计划,酝酿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这次会议肩负着光荣、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同志们受人民之托,忠人民之事,这才是真正应该受到褒奖和尊敬的。
接着,代表们向叶剑英同志讲述各地各条战线的好消息,讲述代表们开好本次会议的决心,并祝愿叶剑英同志健康长寿。新疆代表还给叶剑英同志戴上了维吾尔族花帽。
叶剑英同志再次感谢大家给他的鼓舞。他说,我这87岁的老人,看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着信心和希望。现在,中央的领导班子是很好的,各省、市、自治区的领导班子正在调整,也是朝着更好的方面走。搞好各方面的工作,关键在于领导。
他说,你们来的虽然只有二十来位同志,但代表着全体人民,大家对于我们国家欣欣向荣的景象都非常高兴,我也分外兴奋。
叶剑英说,关于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国外报纸都有报道,都认为我们国家的前途是非常有希望的,希望大家一致努力,把我国的事情办得更好。
叶剑英同志祝大家工作顺利,祝大会圆满成功,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人民幸福。
当代表们告辞时,叶剑英同志与大家一一握手,并在房门前目送大家上车离去。(附图片)
叶剑英同志在住所亲切会见出席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部分代表。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邓小平、陈云同志从战略高度就教育工作发表重要意见
中央书记处国务院讨论如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中央决定,今后要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企业社队及群众智力投资积极性
据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即将出版的《瞭望》杂志6月号在“中南海纪事”专栏里,报道了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智力开发,讨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情况。
这篇题为《开发十亿人智力的伟大事业》的文章详细介绍了3月10日举行的中共中央书记处第四十五次会议和4月16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改革农村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而进行的讨论。
文章写道,在书记处、国务院这两次重要会议之前不久,邓小平、陈云同志从战略的高度,就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受到书记处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3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了上海、江苏以后,同胡耀邦、赵紫阳、姚依林等同志一起讨论了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邓小平说,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我说的是包括职工教育在内的智力开发,要更好地注意这个问题。他说,大专院校要发展,近期不说是发展一倍,也可以发展半倍,现在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重点院校增加一倍的学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缺师资,主要是房子不够。再拿出一点钱来建设校舍和宿舍,我看也可以拿得出来,这方面用多少钱,要算个帐。
今年初,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千家驹同志给陈云同志写了一封信,建议增加教育事业的投资,把教育事业作为智力开发的投资放在应有地位上。陈云同志对千家驹同志的信批注了意见,转给胡耀邦、赵紫阳同志,认为来信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
在胡耀邦同志主持下的书记处第四十五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农村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个问题。会议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迫切需要教育事业有较快的发展,迫切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较快地建设起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这是一个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问题,不能等闲视之。
4月16日国务院举行常务会议,讨论了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会议认为,发展教育的迫切性,不低于农业和能源。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从目前看,教育事业乃是三个战略重点中最薄弱的环节。教育搞不好,到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就要落空。会议指出,要发展教育事业,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增加投资,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六五计划期间教育经费每年增加多少,要搞实,在制定七五计划时也要衔接上。过去我们搞五年计划都是偏重经济发展的计划,今后一定要包括教育、科学以及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使我们的计划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
文章写道,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会议,研究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问题,这是很有远见的战略之举。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现在下大力气来抓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工作,正是未雨绸缪,为我国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做好人才的准备。
文章追溯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中央重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以后说,今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务院也于4月28日批转了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并发出了相应的《通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这两个文件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落实党的十二大关于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列为战略重点的重大战略决策,尽快扭转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为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的振兴准备好各类专门人才,准备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劳动后备军。
最近这一两个月来,中宣部受书记处委托已经约请国家计委、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就智力开发等社会发展问题举行了多次座谈讨论。会上传达了中央的决定:今后要逐年增加智力开发方面的投资,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要充分调动各地方、各部门和工矿企业、农村社队,以及广大群众智力投资的积极性。


第1版()
专栏:

投资规模膨胀势头还在发展
宋劭文建议严格控制
据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人大代表、国家计委顾问宋劭文在谈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的要求时,强调要严格控制基本建设的规模。
他指出,1982年是我国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基本建设规模已超过了国力负担的可能,而今年头几月投资规模膨胀的势头还在发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宋劭文就对基本建设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一,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建设计划管理体制,计划管理权集中到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二,国家计委要控制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委的投资总规模,各省、市、自治区要控制各地、市、县的投资总规模。三,基本建设计划的编制和下达,由国家计委和省、市、自治区计划部门统一,其他部门的计划也须报经这两级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统一下达基本建设计划。


第1版()
专栏:社论

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依靠技术进步
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这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
近几年来,抓科学技术进步在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中已经开始引起注意,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要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即依靠技术进步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深入人心。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我国有近四十万工矿企业,是我国经济实力之所在。然而绝大多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比较落后,经济效益很差。老技术、老设备、老材料、老工艺、老产品,如果不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谈不到现代化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总产值要翻两番是显然办不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已经普遍采用的、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逐步在我国厂矿企业广泛加以应用,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对于一些新建项目,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尤其要建立在新的先进的技术基础之上,而不能搞“古董复制”。
工业的技术进步最终表现在产品上。为了尽快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需要有一个以新产品为龙头的技术进步规划,把新产品试制,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新技术引进和消化,以及国际标准的采用等各个环节,协调配套地抓起来。为了确保规划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不仅要调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调查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水平,找出每个行业、每类产品的具体技术差距和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要有产品开发、产品创优计划,也要有限制和淘汰落后产品的计划,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使我们的产品品种、质量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和进步。
工业各部门的技术进步,一般是通过技术装备转变为生产力的。机械电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门,它的技术状况,不仅关系到机械电子工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机械电子工业技术落后状况至今还没有大的变化,不少使用机械电子产品部门仍在渴望形成本部门的制造体系,或者想从国外进口设备,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机械电子工业产品信不过。机械电子工业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发展品种,提高质量,并且成套地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所需产品。从技术进步的实施步骤来说,机械电子工业要先行一步,有一个适当的超前期,比其他行业至少要超前五年到十年。机械电子工业部门的职工应当有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要确保技术改造的资金真正用在技术进步上,防止用在基本建设上。如果发现哪个项目名为技术进步实为陈旧技术的翻版,名为技术改造实为基本建设,国家有权随时冻结或收回拨款、贷款,停止或取消这个项目,对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追究责任。在控制更新改造资金总规模的前提下,要把技术改造搞活,对中小项目放手一些。要鼓励有胆识、有魄力、有作为的企业家,敢于并且善于利用贷款进行技术改造,凡搞得好的和能够提前归还贷款的,应当予以奖励。
要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必须加快引进国外技术。在这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只要效果好,技术引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所谓效果好坏,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能否以较小的经济代价真正学到先进技术。引进技术与保护民族工业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做到既保护民族工业,又不保护落后?关键也在于是否学到了先进技术,是否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经济效益。如果引进了先进技术,并且较快的使之国产化,洋为中用,不仅不会冲击本国的制造业,而且会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这种有益于我的引进,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一定要在消化和吸收上下大力量,这是当前引进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现有的科学技术成果,是我国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的智慧结晶。积极推广国内已经成熟的先进的科技成果,会使技术进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重点推广那些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消耗、改善环境等方面的新技术。要充分发挥上海、天津等沿海中心城市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
促进技术进步是工业战线广大职工的共同事业。要发动职工人人提合理化建议,鼓励技术人员和工人结合开展技术革新和攻关活动。要使企业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技术进步,人人为技术进步争做贡献的朝气蓬勃的局面。
推进技术进步,归根到底要靠掌握技术的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水平和技术水平,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善于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要选用一批有胆识、有作为、真正懂行的企业领导者。对社会经济效益漠不关心,对技术进步毫无兴趣的人,不能担任企业的领导。轮训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轮训企业的主要领导者,这对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极为重要的一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