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特殊观众”
——中州见闻
杨志杰
回到阔别二十三年的故乡滑县,我感到每一口空气都是新鲜的!一位老同学邀我看戏,说是省豫剧团演的《七品芝麻官》,场场满座,他起了个大早去排队,才买到两张票。感激之下,我欣喜地随他赶往人民剧场去了。
滑县的人民剧场虽不如北京的人民剧场气派,然而坐在这剧场里的人民也一样舒心惬意。特别是远道赶来的农民,白天在责任田里辛勤操劳了一天,晚上能看一场难得的好戏,也是很愉快的精神享受。我们刚刚坐下,就见一群膀大腰圆的年轻社员汗流满面地挤进场来,一落座便抬起闪闪发亮的手腕,仔细端详之后又朝台上焦急地张望——其实离开演时间还有二十分钟。
老同学所言不假,转眼之间,连最后一排都坐满了。可我仔细一看,前边最好的几排座位却空着。光光的一块,在四周黑鸦鸦观众的包围中,象一片没人管理的责任田,非常显眼。我禁不住脱口问道:“这是不是给领导留的招待票啊?怎么那么多——少说也有八九十张呢!”老同学连忙摇手否认说:“不会!不会!县里早有规定,取消‘特殊观众’,不准走后门。连我这个县委宣传干部都要起五更买票,何况别人?!”
一言未了,忽听剧场外面一阵隆隆的响声,好象有汽车停下来。观众们不约而同地把脸转向门口。我也回头望去,只见在女服务员的引领下,一支气宇轩昂的队伍正鱼贯而入。走在前面的是一位花白胡须的老人。他边走边向熟人打招呼,满脸皱纹都装满了笑。我的老同学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热情地向老人招手道:“王老伯,您也看戏来啦!”
“来啦,来啦,我们全村年过花甲的老人都来啦!是富生请的客,还是他开车把大伙儿送来的。”王老伯一边回答,一边率领他的队伍长驱直入往前走。我这才注意到,这支队伍果然都是老人,还有不少小脚老太太呢!
目送老人队入座之后,我悄声问老同学:“刚才那位老伯说,请他们来看戏的是谁?”
老同学把手一拍,大声笑道:“不是别人,正是全县有名的承包大户武富生啊!”
武富生!我记起来了,白天县委张书记还向我介绍过他的情况。这位四十三岁的普通农民,几年前还穷得揭不开锅,有一次,他的孩子打破了卖盆的一个价值两毛钱的小瓦盆,他求亲告邻跑了八家,才借来两个鸡蛋作了赔偿。这两年,他除种好责任田之外,又承包了大队一台拖拉机和面粉厂,全家收入一下超过了“双万户”。以前的武富生,其实是“无富生”,实行责任制以后,他才真的是富生了,生富了!生富之后,他的精神境界也高起来:为了解决全村人的吃水问题,他主动捐款三千元为大队建一座水塔,为了丰富社员们的文化生活,他为大队买了电影放映机,这不,今天又请全村的老人看戏来了!
我看离开演还有一点儿时间,便拉老同学到老人席上找王老伯谈心。老伯听说我想听武富生的事儿,高兴地摸着胡子说:“好!好!我给你叙谈叙谈,你同志也给他传传名。要说富生这孩子,现在可真是又富又仁义。从前他就是有这个心,也不会有这个力呀!有人怕他钱多了会变成资本家,叫我看,只要他的心能跟大伙儿一家,有点儿‘资本’又有啥坏处?!”
戏开演了,我还琢磨着王老伯这句话,心想:这位“特殊观众”似乎谈出点儿特殊的道理……(附图片)
送节目的来了
英韬


第7版()
专栏:艺坛新风

麦子灌浆逢春雨
——记中国评剧院二团赴韩城为农民演出
本报记者 易凯
河北省丰润县韩城公社,是一个只有万把人的小社,最近几天却“名声大震”。原来中国评剧院二团应公社之邀,在马泰同志率领下,来到这里为农民演出。这件事,对于酷爱评剧的当地乡亲们来说,自然是:麦子灌浆逢春雨——美透了。
这几年,韩城公社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农民有了吃,有了穿,仅信用社里个人存款额,就从一九七八年的十七万多元猛增到今年头五个月的二百三十七万多元。公社的腰杆也粗了,自己动手盖起了有一千多个座位的“韩城影剧院”。乡亲们眼巴巴地盼着能在家门口看到第一流水平的评剧演出。现在请来了北京的名剧团,小小的韩城能不象过年似的热闹?你看:
五月十九日开始演出,五月五日十三场票就全部售光。影剧院不得不到处搬椅子加座。
挂有“韩城影剧院”牌子的小车走到路上居然有人拦住托他们代购戏票。
有的大队买来团体票,把它作为一种奖励,优先照顾那些实行计划生育、勤劳致富的先进户。
公社干部春风满面,走到哪里都有人指着说:“瞧他们,多大面子,唐山市里没请动的剧团,他们请动了。”
公社书记却叫“苦”连天,大伙朝他“要”票,他躲都无处躲。……
望着这些情景,中国评剧院二团的全体同志十分感动,他们说:“我们刚刚下来,乡亲们就给了这么大鼓励,我们一定要卖足力气为乡亲们演出。”马泰同志也激动地表示:“过去我们下乡演出太少了,对广大农村观众欠了帐,这笔帐要早早还上。评剧要走出大城市,为农民服务,这是我们团今后的方向。”
首场演出的大幕拉开了,一出《朱痕记》,生、旦、净、丑角色俱全。二团的同志们认认真真地为农民演出:龙套演员一丝不苟,不放松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刘萍精神抖擞,唱做俱佳,一曲“反调”,博得满堂彩;马泰不负众望,精益求精,一场戏下来,浑身就象水浇一般。整个演出的质量超过了城里演出时的水平。三十几年没有看到过省级以上剧团演出的韩城农民,看到了这样精彩的演出,人人赞不绝口。有的说:“真过瘾,全团没有一个吃干饭疙瘩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急着找人给马泰捎话:“告诉他,要留着点嗓子,后面还有几场戏,咱还要接着听。”
是呵,麦子灌浆需春雨,实行责任制后的农民,多么渴望看到高质量的演出啊!愿更多的名剧团、名演员把农民作为自己的第一服务对象。愿灌浆的春雨,普洒大地,绵绵不绝。(附图片)
马泰给公社的老人演唱
王祖强摄


第7版()
专栏:访问记

精勤书艺
——记老书法家杨萱庭
本报记者 鲁南
欣赏老书法家杨萱庭先生的书法艺术,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奋进的力量。
自古齐鲁多名流。杨先生出生于山东文化古城——聊城,自幼受到古书法艺术的熏陶,萌动了钻研书法的旨趣。几十个寒来暑往,精勤书艺,临摹名家法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先生的方丈大字有独到之处。“虎”牌,高过丈二,阔足八尺,如岱岳耸峙,龙盘虎踞。它的书写就是一奇:纸铺在地,人立一侧,手握如椽巨笔,待神完气足,展臂横向挥泻,最后翻身挥毫,落成最后一点,似高山坠石,力鼎千钧,一个引颈长啸的“虎”字跃然纸上。前人有“墨分五色”之说,杨先生书写“云海”则是他追求墨的色彩的创新。书写“云海”,水墨同毫,一举直泻,浓淡相间,意趣盎然,呈现出新的意境。
杨先生精通武术,尤以剑术见长。诸凡剑术中的云、撩、劈、刺、闪让腾跃,他经过再创造,注入书法艺术。比如,双剑上下翻飞,剑锋右撩左刺,咄咄逼人的气度,形成了他书法中的气质豪放、刚柔相济的风格。杨先生臂力过人,运笔灵活自如,无不受益于剑术。
杨萱庭讲究观察,揣摩事物的形象、气质、特性,表现事物的个性。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间断观察松树、翠竹、梅花,欣赏表现它们的艺术作品。他书写的松竹梅三个字,松树挺拔傲雪的气质,翠竹高清潇洒的节操,梅花俏丽报春的风度,跃然字间。
杨先生治学严谨。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前,他用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写了一万余字的“大般若波罗多经”小隶书,赠给日本唐招提寺的森本孝顺长老。
杨先生的书法作品中,不仅字形巨细并举,而且诸体咸备,由行楷而草隶,再小篆,上溯钟鼎甲骨,旁及其他。他写的四幅挂屏《全文瓦当集锦》,图文参半,错落有致,富于装饰美。他写篆隶,讲究“迟送涩进”的笔法。所谓“涩笔”,即“笔欲行,似有物拒之,竭力而与之争”。这是腕底相反力矛盾的统一。如此书写的字,力透纸背。
杨萱庭先生虽年过花甲,但体质健壮,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期望他能为祖国的书法艺术增添光辉。(附图片)
云海(书法) 杨萱庭


第7版()
专栏:

毋忘团结奋斗
致力振兴中华
宿悦篆刻


第7版()
专栏:图书出版发行笔谈

究竟相信哪一家?
山东邹县 丁元皆
现在,“百科知识”之类的书出了不少,这对于丰富读者的知识,增进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是,有些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书上却出现较多的差异,这就让读者作难了。
明朝于谦的一首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日历上的百科知识·366天》的题目是《石灰吟》,诗文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百科知识日读》的题目却是《咏石灰》,诗文的第一句变成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第三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幼学古诗百首》的题目是《咏石灰》,诗的第三句,又为“粉身碎骨浑不怕”。三本书上所选的同一首诗,从题目、文字、标点符号来看,都各有不同,恐怕至少有两家引文有误。想到前人有“假作真时真亦假”之说,作为读者,在无据可查的情况下,进而认为“三家所载,未必有一家是于谦的原作”,也不无道理。
不同的“百科”书籍,引用相同的内容未尝不可,不过,要准确一致,让人读后,既感到可信,又增加了知识。如果弄得不准,各家的书上说法不一,让读者究竟信哪一家的?如果以错传错,岂不“误人子弟”?


第7版()
专栏:银幕剪影

新片《武林志》、《血,总是热的》
北京电影制片厂最近完成了两部新片:武打题材的《武林志》与工业题材的《血,总是热的》。
《武林志》描绘了以东方旭、何大海为首的武林志士,与沙俄大力士达得洛夫等人擂台比武的英勇行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大部分是由武术界的高手担任,他们虽然不是电影演员,但是由于他们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表演朴实无华,结合熟练的武术,成功地塑造了感人的银幕形象。
影片编剧:华勋、谢洪,导演:张华勋。北京武术队教练李俊峰饰东方旭,沈阳市武术协会理事李德玉饰何大海,著名京剧武生演员张云溪饰神掌李,北京武术队女队队长戈春艳饰郜莲芝。新疆塔城地区足球教练爱哈提饰达得洛夫。
《血,总是热的》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这是一部以我国当代工业建设为题材的影片。凤凰丝绸厂厂长罗心刚讲求实效,致力于改变该厂的旧的管理制度,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收入。为此,他大胆起用技术人员,依靠广大职工,与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以及官僚主义展开了艰苦斗争。影片热情歌颂了我国工业战线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建设者,具有较深刻的教育意义。编剧:宗福先、贺国甫,导演:文彦。主要演员杨在葆、刘信义、刘冬、殷新和谢芳等。(仍珠)(附图片)
《武林志》镜头 东方旭(上)与何大海(下)武打
北京电影制片厂供稿
《血,总是热的》镜头 罗心刚(右)找到沿街卖冰棍的花样设计师申华(左),劝他回厂工作


第7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成立
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于最近在湖北襄樊市召开成立大会。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连环画工作者109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章程》,选出姜维朴为会长,赵宏本、居纪晋、贺友直、张业盛、李定兴为副会长。王朝闻、王叔晖、叶浅予、刘继卣、程十发、蔡若虹、萨空了等被聘请为顾问。
连环画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革命的传统。建国三十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2年全国出版连环画已达到2,000多种,印数八亿六千余万册,充分说明连环画深受广大群众尤其为青少年和儿童所欢迎。 (连宣)


第7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中国儿艺为孩子们送戏上门
刘宪国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最近为首都的孩子们赶排了一组小话剧、音乐、歌舞节目。这台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欢快,有浓郁的儿童情趣。
小话剧《放学之后》会让孩子们端正对学雷锋的认识。《鼻子》以神奇的色彩告诉小观众们要做诚实的孩子。《一号查查和二号查查》则揭示了机器人的奥秘,告诉孩子们要肯于动脑筋,努力学习。此外还有新鲜、别致的歌舞节目。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要,他们不仅在剧场演,还应邀在体育场、广场演,每天要换两三个场地,演出四五场,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虽然十分辛苦,但只要孩子们高兴、满意,就感到满足了。
这台节目已经分别送到了丰台区和四个城区,6月底以前将分别送到门头沟、朝阳、海淀等近郊区,让那里的孩子们也能看到“自己”的戏。


第7版()
专栏:文化生活

法国名剧《油漆未干》公演
中央实验话剧院最近在京公演了欧阳予倩1934年翻译的法国著名喜剧《油漆未干》(作者:勒内·福舒瓦),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诞辰九十四周年。此剧通过一个死去十年的穷画家的作品的突然“发迹”,展开了一系列喜剧冲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矛盾。导演为欧阳山尊(特邀)、文兴宇。 (达义)


第7版()
专栏:出版动态

出版动态
△ 丁玲的《我的生平与创作》,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家自一九七九年初回归文坛后出的第三本新书。该书有理有情,真实生动。 (徐靖)
△ 《臧克家散文小说集》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套包括两个分册的集子,收辑了作者进入文坛五十余年所写的二百四十六篇作品。 (汪诚)
△ 王元化的《文学沉思录》,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集子中的文章,都写于一九七六年以后,反映了作者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新水平、新成果。此书还收有作者研究黑格尔美学、《文心雕龙》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索行)
△ 韦君宜的小说集《老干部别传》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集收有作者粉碎“四人帮”后所写小说六篇,其中包括获奖的中篇小说《洗礼》。 (人文)
△ 近几年来,管桦在创作长篇小说之余,还写了不少诗文,画了不少墨竹,《生命的呐喊与爱》就是这些作品的合集,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黎)
△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六体书唐诗二十首》,辑录了六位书法家书写的唐人绝句。有楷书(吴建贤)、篆书(王壮弘)、草书(许宝驯)、隶书(方传鑫)、行书(周志高)、简体(高式熊)。(梁东方)
△ 金梅的文艺评论集《文海求珠集》,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辑。老作家孙犁为本书写序。 (文)
△ 《布依族民歌选》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研室合编。 (桂 坞)
△ 《幼儿园优秀教案一百例》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北京市教育局幼儿教育研究室整理的,为幼儿教师和青年父母的良好参考书。 (张美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