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记者述评

从采用电子技术中求生产力的发展
本报记者 王政
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不景气,许多行业不振,奇怪的是,在一些技术发达国家,电子工业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着。这是为什么呢?不少国家是想利用新兴的电子工业达到或维持技术领先地位,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这是促使电子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也应该积极采用电子技术。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电子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别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它的发展,并把电子技术逐步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国民经济各部门采用电子技术确有很多好处:冶金工业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机械工业可以提高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水电站可以安全发电;物资管理部门可以挖掘出物资潜力;等等。采用电子技术,还可以完成单靠人工、普通机械设备无法完成的工作。但是,它的优越性还没有被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充分认识,在采用电子技术的道路上有种种思想障碍,所以有必要提高认识,排除阻力,使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有人把采用电子技术,看成主要是为了减少劳动力。说什么,我国人口众多,多用几个人算不了什么!从此得出的结论是,采用电子技术不符合我国国情,不是当务之急。这是对采用电子技术的一种误解。不错,采用某些电子技术的确可以省一些人力。但是,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制造的机床与国际先进产品的差距,主要在它的控制部分没有同电子技术结合起来。上海机床厂围绕产品需要,改进工艺,采用电子技术,他们生产的MK1632/1数控端面外圆磨床,在机床出口最多的美国举行的国际展览会上受到重视,并当场售出。兰州市和刘家峡水电站之间,采用有线电话通讯困难很多,平均每50公里要设一个中继站。因为地形和气候条件恶劣,站上值勤人员的住房、吃饭、喝水、交通等问题都很难解决。现在采用微波通讯,利用电子技术遥控,站上不用人看守,一系列难题迎刃而解。
就人员来说,采用电子技术有省人的一面,也还有开拓就业门路的一面,这一面往往被人们忽略。拿电子计算机来说,有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生产硬件属于机器制造部分,生产软件则是新兴的行业。硬件与软件所占用的人数比例,常为1比3到1比6,制造软件所用人员相当硬件所占人数的3到6倍。这种新兴行业的出现,不只是简单地为多余的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同时还可以培养一大批技术人员,这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有人担心电子技术复杂,不好掌握,不愿意用。这实际是把电子技术神秘化了。电子技术尽管有复杂的一面,却是完全可以掌握的。近几年来,我国一些纺织工业企业采用电子技术进行配棉、布机监测,管理原棉库和机物料库,取得很好效果就是明证。他们与电子工业部门密切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很快使工人掌握了电子技术,破除了一些人的疑虑。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只有不断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才能逐步缩短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
采用电子技术,是用内涵方法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1,000台布机的纺织厂,采用电子计算机监视系统,既不用增加厂房、设备,也不用增加人力,就可以增加20台布机的产品,这完全是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得到的好处。
1982年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工业平均发展速度,但是电子工业各类产品发展是不平衡的。近几年来,我国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是快的,有的成倍地增长。与此相反,大多数生产资料类电子产品,发展得比较缓慢,这类产品在电子产品中只占20%左右,而许多技术发达国家要占一半或一半以上。同是电子产品,为什么发展有快有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推动了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而生产资料类电子产品受社会需要的限制,影响了生产发展。
提倡各行各业采用电子技术,也要反对一刀切、一哄而起,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方针。电子工业部门不仅要继续在开发品种、提高质量方面下功夫,更重要的还要进一步调查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生产资料类电子产品的需要,有的放矢地推动各行各业大力采用电子技术。


第5版()
专栏:

在北京国际经济信息中心,程序员利用铁路运输优选程序,为商业部制定化肥调运方案,只需几分钟时间,屏幕上就会出现一张最佳运输方案的货物调拨单,并将车皮数、吨公里、运费等都标得清清楚楚。 新华社记者 薛铁军摄


第5版()
专栏:

计算机帮了棉农的大忙
陆秋莹 王志平
1982年秋天,齐鲁大地一片银白,传出棉花大丰收的喜讯。但是,聊城农民却向党中央写信报忧:卖棉难!同样的忧虑也从河北、河南、陕西、湖北等地传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啊!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不断完善,广大棉农的生产热情,火一样地爆发出来,我国棉花产量从1979年开始,每年以17%的速度递增,1982年一举突破7,000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山东地区推广棉花良种,变化尤为突出,棉花产量从400万担跃增到1,800万担,产量翻了两番多。可是,棉花的收购方式却由过去的以队交棉变成了以户交棉,全国20万个交棉队变成了600万个交棉户,压在每个棉花收购站的任务无形之中猛增40多倍。同时,棉花的收购手续却依然如故,毛重、皮重、水分、等级、长度的不同以及超购价、奖励价等等演变出30多种收购价格。尽管全国2万多个收购站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收购工作,每天长达20个小时,棉农排队三五里、等上二三天还是常有的事。一些人不得不在卖棉花的担子里捎上了锅碗瓢盆。
党中央获悉这些情况后,作出了一定要努力解决“卖棉难”的重要指示。
也就在这时,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把带有软件,即编好程序的TI—59型计算机送到了山东德州地区使用。这种计算机小巧玲珑,托在手掌上即能操作,再配上一台打印机,便是一台非常适用的棉花收购计算系统。只要将编好的程序输入,再依次将所交售棉花的品级、重量等有关数据一一打在键盘上,即可在30秒钟内吐出一条印有棉花重量及金额的单据,并且做到准确无误。特别是每天收购结束后,只消用半分钟便可立即算出当日收购累计总额和分等级、分公社的各项具体数据。在过去,为了结清这些每日上报的综合汇总表,忙碌了一天的收购人员还要继续熬到深夜。这种棉花收购系统操作简单,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财会人员,只要经过半个月的学习即能熟练操作。
1982年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送到山东农村的近百台计算机普遍受到欢迎。初夏的一天,当我们来到山东陵县西关棉厂采访时,财会人员兴奋地告诉我们:“现在不是收购季节,只偶尔有人交来几车棉花,但是就这一二张单据的结算,我们也愿用计算机而不用算盘了。”
去年秋天计算机刚使用时,一些人持怀疑态度,棉厂也准备了两套人马,准备万一计算机不灵时再用老办法。可经过一年来的使用,计算机以它的简捷、便利、神速、精确,使广大收购人员心服口服。计算机这个几年前连城里人都觉得稀罕的“洋玩意儿”,已成为棉花收购站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第5版()
专栏:

用“零”和“一”传递信息的通信工具
——我国第一套脉码调制四八○路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研制成功
万国富
今年4月,在电子工业部石家庄通信研究所,试验者拿起电话机,40公里外的新乐县受话人立即出现在图像显示器上,双方犹如面对面的讲话。工作人员告诉参观者,这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套脉码调制480路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一个终端站中的一个功能。这套系统的信息是通过数字信号传输的,比起模拟传输来,通信质量高,保密性好。尤其是数字微波通信是用“0”和“1”组合的二进制数字信号形式传输各种信息,容易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存储、运算和处理,便于组成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人和电子计算机以及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因此业务范围很广。系统的终端站由电报、电话、数据、传真、可视电话等用户终端设备、数字微波接力机、脉码调制终端机、各种合路设备以及广播电视接力传输等设备组成。各种信息经过每隔50公里一站的无线接力传输,通讯距离可达2,500公里。
这次试验很成功,不但传送了电话、电报、传真及彩色电视,而且传送了数据、数字可视电话和电子计算机等新的信息,它们经过转换、发射、传输和接收,对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详细测试后,各自保持了原有的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
这套通信系统,是由电子工业部组织石家庄通信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20多个厂、所、院校,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研制出来的。它能传输480路脉码调制电话,还兼有模拟传输的功能,即能传输一路彩色电视加一路伴音和三路广播。该系统采用了国际技术标准,使用国产集成电路、半导体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先进元器件和新技术,达到了国际上七十年代中后期水平。整个系统分为三部分:即2千兆周、6千兆周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终端站,无人值守微波接力站,利用太阳能供电的低功耗无人值守接力站。
在无人值守微波接力站的二层小楼里,装着各种微波接力机、遥控遥信分系统和电源分系统,全部自动化。试验者当场做了一个表演:在室内连续吸了几大口烟喷出,很快出现火情告警信号显示。他告诉大家,这个警报已经传到通信中心,如果烟的浓度继续增加、室内温度升到一定高度,消防装置还会自动开启灭火呢!这种接力站具有市电和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室内温度自动调节、门盗告警、火情告警并自动消防等无人值守功能。微波通信主要用于长距离多路通信,接力站往往建立在交通不便或生活和文化条件较差的地区,接力设备的无人操作和管理,不仅显著减少了管理费用,而且解决了有人值守站的生活不便等问题。特别是太阳能供电的低功耗无人值守站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接力站的无人值守和低功耗化,解决了在荒无人烟等环境条件恶劣地区建设微波接力站的难题,为新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开创了新的前景。(附图片)
上图为微波中继站机房内景。
左图为矗立在华北平原上的无人值守微波中继站发射塔。
邱刚毅摄
荣获国家银质奖的凯歌牌753型船用导航雷达,图像清晰,工作稳定可靠,主要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去年创连续航行1,560小时无故障的国内最高纪录。图为安装在长江航运管理局东方红19号客轮上的753雷达天线。 电子市场报供稿


第5版()
专栏:工商知识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
微波常指频率在1千兆赫至30千兆赫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进行通信称为微波通信。它具有频带范围宽、传播稳定、通信容量大(从几百路到几千路)等特点。微波的传输特性类似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地面传播的距离一般在40至60公里。远距离通信,要采用接力的方式,设置中继站,将信号一站一站地传下去。这种无线电通信方式称为微波接力通信,又称为微波中继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又分模拟和数字两种,模拟通信是把话音、图象等非电信号转换成连续电信号进行传输;数字通信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离散的数字信号(一般用最基本的“0”和“1”组合的二进制数字形式)进行传输,最后恢复成原来的信息形式,采用这种通信方式的微波接力通信就称为数字微波接力通信。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同模拟微波接力通信相比,优点是:(1)信号不失真,通信质量高;(2)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可靠性好;(3)便于和电子计算机结合,组成传输话音、图象、数据等各种信息的综合通信网;(4)能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体积小,成本比较低。 晶耳


第5版()
专栏:工商知识

硬件与软件
硬件与软件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专用术语。硬件一般指组成一台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器、控制器、存贮器及外部设备等固定装置的总称。软件是计算机中使用的所有程序和有关资料的总称,包括各种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编辑语言、检查程序及应用程序等。打个比喻,硬件就好象我国传统的运算工具算盘中的算珠、档、梁等,而软件则有如算盘使用中的一些必要规则和运算口诀。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软件品种也日新月异,既有控制航天飞机的几千万条程序的大型软件,也有作电视游戏的小型玩具软件。进一步开发软件,可以扩大计算机的使用范围,提高运算效率。


第5版()
专栏:

改善经营管理的利器
——首钢应用电子计算机见闻
本报记者 徐人仲
电子计算机在首都钢铁公司正日益显示出它非凡的功能。
高大雄伟的二号高炉,每天上料近百批、吞食五六千吨炉料和配料。上料系统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每批炉料装得精确及时,在炉顶分布均匀,能对细微的变化进行自动补偿,成为高炉稳产高产、降低能耗的重要手段。
由于采用计算机和其他一系列先进技术,首钢二号高炉已成为国内目前最先进、最清洁的高炉之一,其效益之高、能耗之省,在国内高炉中是佼佼者。今年头四个月,在热风炉计划检修的不利情况下,这座高炉的炼铁焦比也只有400公斤多一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计算机还向管理领域伸展。在首钢计算站里,记者看到一台天蓝色的电子计算机,计算出全公司每天的实现利润数,还能预测后15天内应实现的利润数。另一台电子计算机通过电缆和下属十个主要厂建立了数据收集处理系统,在这些厂设立了计算机终端设备。每天早晨,这些厂的成本核算员利用站里的计算机,很快就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算出全厂的生产日成本。
首钢是有7万多名职工的大型联合企业,日利润和日成本的计算是非常烦琐的劳动,靠人工计算根本不可能,只好一个月一算,这就难以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计算成了“马后炮”。现在用计算机,原来要两个人两天才能处理完的170份台帐,1,900个左右的数据,只用15分钟就算完了,只要原始数据无误,计算结果就准确可靠。首钢财务处副处长秦仲英对记者说:电子计算机使“马后炮”变成了“及时雨”,公司对每天生产经营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做到了胸中有“数”,这对改善管理、搞好企业决策的作用可大哩!
有人会说,买计算机要花好多钱,得不偿失。首钢的现实做了很好回答。中小型轧钢厂投资1.5万元安装一台单板微型计算机,保证了出口钢材质量,班产效率提高20%,一天即可增加利润11,000元。焊管厂用价值1万多元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控制电焊钢管的长度切割,产品合格率由80%提高到93.7%,一年可增利20多万元。
首钢在1966年就有一台电子计算机,但那时企业管理水平低,又赶上十年动乱,应用得很少。1981年,首钢实行了经济责任制,广大职工增强了当家理财的主人翁责任感,管理水平也提高了,出现了扩大应用计算机的新局面。全公司现有专业计算技术人员300多人,并通过培训,帮助一批管理干部学会了使用计算机。他们还把数据管理工作列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从各种生产经营原始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到检索、分析、存储,都按照计算机的要求逐步实行规格化、程序化,建立和健全了全公司的数据管理网,这就为计算机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现在,首钢共有36台小型和微型电子计算机,应用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包括工程设计、科研、计划统计、工资计算等方面的80多个项目。1982年,这个公司实现利润比上一年增长20%,可比产品成本降低5%,今年头四个月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又增长17.7%,成本继续降低。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和应用计算机分不开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