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干部制度的改革问题
任仲夷
在加强干部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同时,对干部制度要逐步进行适当的改革。
首先是选拔干部的标准要进行改革。过去选拔干部往往过分偏重于出身、成份、社会关系以及党龄长短、资历深浅等因素,形成了唯成份论和论资排辈的倾向。今后必须打破唯成份论和论资排辈的框框,坚决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来配备各级领导班子。要改变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偏见,注重干部的文化水平、知识视野和专业才能,要坚持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干部。论资排辈是一种封建思想,必须彻底打破。评价干部,要看贡献和成绩,对于胜任工作、成绩显著、勇于思考、富于创见、能够开创新局面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要破格提拔重用。
其次,对培养锻炼干部的方法也要进行改革。过去提倡在实践中培养干部,“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对的,今后还要这样做。但是只强调这一方面,否认学校在培养干部中的作用,认为书读得越多越蠢,那就不对了。今后除了重视实际斗争对干部的锻炼和考验之外,还必须重视学校的正规化培训,把学历作为选拔干部要考虑的一项条件。党校的学历,今后逐步要成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
再次,选拔干部的方法也要进行必要的改革。长期以来,除了各级党组的领导成员和少数部门的领导干部要经过选举以外,其他干部的选拔主要靠组织上任命。近来,这方面开始有了一些改革。从我省来看,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选用干部的形式:一是选举,除了党组织、政府、权力机构等方面的领导成员历来实行选举以外,近来不少工厂、企业的领导干部也采取了选举制;二是任命,不可能所有干部都通过选举,具体工作部门的干部还是任命的;三是推荐,在有的企业里,厂长由职工选举产生之后,副厂长和科室负责人由厂长推荐,提交职工大会通过,即所谓由厂长“组阁”;四是招考,按一定课目对报名者进行考试,择优录用;五是聘请,对本部门、本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慕名聘请,按合同给予报酬。我们现在需要对全省已有的改革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把干部制度的改革推向前进。
干部制度的改革应当同当前的机构改革结合起来。我省机构改革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差距还不小,从初步酝酿和确定下来的一些单位的领导班子来看,年龄还是老一点,文化水平还是低一点,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党代会的部署,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放宽选拔干部的视野,使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再降低一些,文化水平再提高一些。提高领导班子的文化水平有两个办法,一是多选一些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参加领导班子,一是对领导班子的成员和后备成员进行培训。当然,培训不仅是提高文化水平,也同时提高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革命化水平。
(本文是作者在广东省、广州市党员负责干部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第5版()
专栏:

  加强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蒋维岳
当前,工业企业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这是许多企业生产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企业全面整顿工作中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管理基础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各项专业管理职能的前提性工作。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企业各种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信息、管理准则、管理手段和前提条件。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实现管理职能提供决策依据;为有秩序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组织手段和控制工具;为企业改善环境条件和人员素质提供保证;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供计算、考核的依据。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在我国企业管理科学中逐步确立了它的地位,人们已把它作为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新路子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研究。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范围、内容和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企业管理两重性的原理,企业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二是正确地调整生产关系。这些职能体现在企业的各项专业管理之中,如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等。要更好地实现上述专业管理的职能,并使其逐步完善,必须首先做好它们各自的基础工作。具体有以下几项内容和要求。
一、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责任制是规定企业内各部门、各类人员和各个工种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的制度。这种责任制又是建立经济责任制的基础。
工业企业要按照完善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建立一套纵横连锁、互相协调的责任制体系,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二、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工作。技术标准是企业标准的主体。它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及包装、贮运等所规定的应该达到的标准。管理标准是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要求的规定。
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凡没有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的都要制订企业标准。要保证技术标准的先进性,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管理标准要围绕完善经济责任制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应制订工作质量标准、管理程序标准等,使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
三、定额工作。包括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订、执行和管理等工作。定额主要有劳动定额、生产定额、物资定额,消耗定额、设备利用率,以及厂内价格等。
凡是能够实行定量的,都要制订定额,要坚持定额水平是平均先进的,要维护定额的严肃性,要建立严格的定额管理制度。
四、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检定、测试、化验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计量手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用科学的方法和器具,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物质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企业要按照组织现代化生产的质量、节能和科学管理的需要,有计划地配齐配好计量、检测手段,不断提高原料、材料、燃料、工艺过程和产品性能的检测率,完善量值传递系统,建立必要的计量检测的管理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改革落后的计量器具和计量测试技术,逐步实现检测手段和计量技术的现代化。
五、信息传递、数据处理和资料贮存工作。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及执行决策所必需的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科学的信息系统由原始凭证、统计分析、经济技术情报、科技档案等构成。
企业要加强统计工作,整顿和完善各种原始记录,建立健全各项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制度,实现数据管理。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筹建数据库,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要积极做好企业外部的经济、科技信息情报工作,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和制度,搞好预测工作。
六、技术业务培训工作。主要是使企业的每个成员具备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业务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中包括企业内各个岗位的“应知”、“应会”和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所进行的基础知识教育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进一步加强企业
管理的基础工作
现在,我国企业已进入建设性全面整顿阶段。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对基础工作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有了发展,如把信息系统由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责任制度由过去的岗位责任制发展到经济责任制。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工业企业正在逐步摆脱小生产经营方式和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一部分先进企业正在向管理现代化发展。全国大中型企业中,基础工作比较健全,定额和标准工作比较先进,计量测试手段比较完备,各项原始记录比较齐全、准确,信息比较灵敏,建立了一整套责任制度的企业,仍是少数。目前大多数企业虽也有一些管理基础工作,但不够完备,不够扎实。如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已基本建立,但执行和考核不严;制订了一些定额和标准,但不齐全,水平不高;计量测试手段不完备,计量管理比较薄弱。少数企业还没有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凭经验办事,各项基础工作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生产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甚至长期亏损。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基础工作状况,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第一,进一步肃清管理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左”的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表现是歪曲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抹煞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科学管理内容,否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我们必须在全面整顿与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肃清其影响,做到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得以建立和发展。
第二,不断克服小生产和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影响。我国大批企业是由手工作坊和私营小企业合并发展起来的,加上干部和工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基础工作的实践中,往往遇到小生产习惯势力的抵制和保守思想的阻碍。对这些影响不能低估。必须对干部和工人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现代工业生产知识,树立起科学管理的思想。
第三,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基础工作,要同贯彻企业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
第四,要根据本部门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抓,才能收到实际效果。既要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朝令夕改地无计划地搞,又要防止一哄而起、一刀切的形式主义。


第5版()
专栏:

  多办小商店
  周理兴 姚赣南
解放初期,我国的商业从业人员并不太多,但商业网点的密度还比较高。当时,北京的饭馆、饭摊就有上万个;上海每一千人平均拥有商店7.5个。1958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对小型商店大搞“升级”、“过渡”、“一步登天”,商业网点锐减。“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商业网点比1957年减少了80%,基本上形成了独家经营的局面,助长了官商作风,服务质量下降,群众深感不便。
近几年来,随着有关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各地增加了不少小店摊,主要是小百货、小饮食店等,但其质量和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各大商店、大商场过分拥挤,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的人看不起小商店,一说增加商业网点,总想办大的。他们不了解,大商店固然要办,但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普遍的还是小商店。即使在商业发达国家,小商店还是占绝大多数。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每一千人平均拥有6—14个商店。匈牙利全国有商店7.3万个,每一千人平均拥有6.6个商店。日本有零售商店167.3万个,店员1—9人的商店占总数的95%以上。我国商业网点密度较低,多办小型商店,是提高商业网点密度的有效途径。
大力兴办小型商店的好处很多。首先,它可以扩大流通渠道,让商品更迅速、广泛地扩散开来,销售出去。小商店进少量货物就可以营业,不需要多少库存,随卖随进,勤进快销,资金周转快。群众购买商品也可以近些、快些、方便些。其次,兴办小商店花钱少,见效快,见缝插针,因陋就简,不需要多少国家或地方投资。通过兴办小商店,可以解决一大批待业人员的劳动就业问题。第三,几个人开个店,一人兼数职,不需要脱产的书记、经理、会计、保管、保卫、后勤等人员,窝工现象少,劳动效率高。有的“夫妻店”、“连家铺”还不耽误看家、做家务。第四,小店分布在街头巷尾,也可以推车挑担,走街穿巷,上门服务,能增加一些大商店无法开办的便民措施(如送菜到家、理发到家、收送洗的衣服等),营业时间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变化,经营项目可以根据群众意见随时增减。第五,小商店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搞平均主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第5版()
专栏:

《天地有正气》出版
熊怀济同志编写的《天地有正气》一书,最近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叙述了三十年代前被关押在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又名
“草岚子监狱”)的一批共产党员在狱中进行艰苦斗争的事迹。书中还揭露了林彪、江青、康生一伙在十年内乱中施展阴谋诡计,把这些同志打成所谓“叛徒集团”,加以残酷迫害的罪行。
(仲逸)


第5版()
专栏:书讯

  书讯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金时代”的终结》一书,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实际,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实质和后果作了分析和论证。本书作者付骊元。
(世)
△马健行、郭继严著《〈资本论〉创作史》一书,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肖蔚云著《论新宪法的新发展》,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四十九)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六章 做好商品交换工作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商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个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还指出:“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情况、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切实改进商业工作,大力疏通、扩大和增加流通渠道,做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商业在促进生产、引导生产、保障供应、繁荣经济中的作用。”这是对我国三十多年商业工作的总结,也是我们今后做好商业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业的作用和特点(上)
  商品交换的发展与商业的起源
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密切联系的环节组成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交换的性质及其广度、方式都是由生产发展水平和结构所决定的。交换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劳动变换的媒介,把一个生产部门、生产单位与另一个生产部门、生产单位,把生产与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商品交换,它是不同的劳动产品所有者之间的相互交换。最初出现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交换者双方将自己多余的产品让渡给对方,并占有对方的产品。以后就逐渐发展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这样就打破原来物物交换的个人和地域的限制,为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在采取物物交换形式时,交换是由商品生产者本人承担的。产生了货币之后,商品交换就分成买和卖两个过程。买卖的两个过程占用生产者的时间越来越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发生了矛盾。随着市场的扩大,这种矛盾越发尖锐,客观上就要求商品交换事务从商品生产者那里独立出来。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一种本身并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经济事业——商业。它可以使生产者免除交换的麻烦,可以使他们的产品的销路扩展到遥远的市场。
随着商业的出现,专门从事商业的一群人,就是商人。在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之后,又产生了一次“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马恩选集》第4卷第162页)。
总之,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马恩全集》第23卷第182页)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及其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里既然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还要有商业这样一个经济部门。这是因为企业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必须经过交换,才能进入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领域。这种商品的买卖,如果完全由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自己来承担,那就要浪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要求有一个专门机构来承担。商业就是专门经营商品流通的一个经济部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除了一部分生产资料的交换是由企业直接进行的以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买卖,都通过商业来进行。社会主义商业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与生产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必要的中间环节,是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全国各地区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工人阶级与农民在经济上的联盟,主要是通过商业环节来实现的。社会主义商业对发展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等,担负着很重要的任务,起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部门生产的消费品和一部分生产资料,农业部门生产的农副产品,绝大部分都由商业部门收购。商业及时地把这些产品收购起来,然后有计划地销售出去,实现由生产到消费的转化,为生产开辟广阔的市场,保证生产部门的产品有稳固的销路,这就为工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市场扩大了,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另外,工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除一部分由国家根据统一计划直接调拨外,商业部门保证充足的供应,是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反过来说,商业部门不去收购,或者不去积极销售,那就会影响和阻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实现按劳分配,保证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是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从自己的工作单位那里取得货币收入。也有一些劳动者是直接出卖自己的产品和劳务,取得货币收入。他们取得了货币收入之后,就要通过社会主义商业部门取得生活资料。这就要求有商业部门的工作来保证。
(三)为国家积累大量资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通过商业销售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实现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社会劳动中创造的价值。商业部门职工在包装、分类、运输、保管、加工等环节中,追加一部分生产性劳动,也为社会创造了一部分价值,为国家积累一部分资金。商业部门还认真执行勤俭办商业的原则,努力改善经营管理,节约流通费用,增加企业盈利,也为国家提供了积累。
(四)促进工农联盟的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农联盟问题,从经济上来说,就是如何组织和扩大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经指出:“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全集》第32卷第424页)而建立工农之间的这种经济联盟,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商业的媒介作用才能实现。因此,商业工作的好坏,对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关系极大。
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相应发展的商品交换和商业,是不能够保证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人民生活需要的满足和改善的。因此,从事社会主义商业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大有前途的光荣豪迈的事业。那种认为商业工作“低贱”、“没有前途”、“不光荣”的思想,是错误的,是对商业工作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是旧社会剥削阶级轻商思想的反映,是同社会主义商业工作不相容的。我们每一个商业工作者都应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工作。
本章执笔:孙连成 (原载《经济学周报》第49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