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蔡元培的业绩
胡国枢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应孙中山的邀请,就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不久成立南北联合政府,蔡仍留任。他做教育总长,先后虽然只有半年时间,却踏踏实实干了三件颇有影响的事。一是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和美育”,即体育、实用科学、伦理道德、美育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二、下令在全国教育系统停止祭孔、读经,并在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废去经科,正式开办文科。这实在为以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开了先声,也为科学地评价孔子的思想,破除了神秘感;三、采取了一些提高民族文化的有力措施,如重视普通教育,提倡社会教育,允许男女同校并增设大学。当时只有一所国立大学即北大,他提议在南京、汉口、成都、广州各增设一所。并注重文理二科,规定“设法商等科而不设立文科者,不得为大学;设医工农等科而不设理科者,亦不得为大学。”这种重视理论、强调基础的教育思想对以后起了深远的影响。
事过境迁,蔡元培的有所作为的精神,仍然在闪耀光芒,对今天也不无启示。
蔡元培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当教育总长,是学者从政,驾轻就熟。内行人才能办内行事,自古皆然,对今天来说,更有新的意义,这是一。蔡元培当教育总长,刚刚四十六岁,人到中年,正是为国效劳的黄金时期,敢作敢为,有所创造,也是古今共同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蔡元培当教育总长时怀抱的一颗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前清翰林,却不是封建遗老遗少,他也不同于追求高官厚禄的资产阶级政客。1916年,国会里的一批浙江籍的议员,打电报请他回国当浙江省长,那在当时算是一个“肥缺”,如果换上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当然求之不得,但是他回电拒绝了,宁愿去接办积重难返的北京大学。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终于把北京大学改造成民主的摇篮,成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个人的力量当然不是万能的,总要受制度、时势的制约,蔡元培作为民国初期的一派进步力量的代表,处处受制于北洋反动政府,许多正确主张,并不能完全实施。而且他的革新措施,也不可能不带有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在当时的条件下,蔡元培发挥了这样的创造精神,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如此可观的贡献,是难能可贵的。
今天,我国处在崭新的时代,我们当然就更应该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了。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和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为一切有抱负的爱国者发挥才能铺平了大道。将有愈来愈多的知识分子被推上各种领导岗位,担负四化建设的重任。人民希望他们认清时代的使命,肩负起四化的重担,尽职、尽责、尽力!


第8版()
专栏:

访青藤书屋
冯其庸
我曾两次到绍兴,访问过明代的大画家、大文学家徐文长的故居——青藤书屋。第一次是1970年夏天,那时我被下放到江西余江红石山岗上的干校里,我利用探亲的机会,绕道到绍兴,想一赏山阴道上的风光,寻访一下绍兴的古迹。但是实在令人丧气,在那里,我所见到的只是一片劫后的荒凉,会稽山麓著名的大禹庙被拆毁了,高大的大禹像被砸烂了,真是“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我到了兰亭,那里该就是风景络绎不绝的山阴道上了,书圣王羲之的遗迹兰亭,总该不至于遭劫罢,然而我到兰亭一看,依然是一片荒凉,
“鹅池”碑已推倒,当年东晋名士们“修禊”的“曲水流觞”,连水也没有一滴,而后面的“流觞亭”里却拴着一头大水牛,对我瞪着牛眼睛摇耳喷鼻,真使我有点哭笑不得。我仍旧不死心,决定去找“青藤书屋”,一看究竟。这回我先作了点思想准备,准备再来一次杀风景的遭遇。果然,这回更巧,正碰上在拆毁这四百年的名迹,据说是要改成工厂。只见青藤已经砍去,“天池”已改为“地池”,石栏砸碎,池子填平用土埋掉,廊下的那棵大树被修得象根电线杆。这一下,我实在再也没有勇气去看别处了,心想除了东湖的水估计不会被戽干外,其他所有的名迹,怕都难逃此劫。
第二次是去年10月,我又因事到了绍兴,我仍旧关心着这些名迹,我虽然不是绍兴人,但心头却有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滋味。我怕一问起这些地方,让人不好意思。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倒是文管会的领导主动邀请我去看看这些地方,我当然十二分的愿意了。为此,我又一次到了“青藤书屋”。一进门,就是一个空旷的园子,中间鹅卵细石铺道,直通书屋。路北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和绿影如云的芭蕉,路南是几树枝叶扶疏的花木。穿过这个园子,就是“青藤书屋”。只见“天池”已经恢复了原样,石栏依然,清泉一泓,旁边已补植了一棵不算太小的青藤,据说是从深山里移植来的。进了书屋,一边悬着徐文长手书的“一尘不到”的匾额,草书清逸洒脱,确实无一点尘俗气;另一边悬着“青藤书屋”的匾额,书法瘦劲古拙,确是老莲精心所作。据说,这间书屋传到陈老莲的时代,老莲慕青藤的风仪,特地迁居此屋,并手书匾额。难得的是这两块匾额名迹,竟能逃过劫难,重见世面,这实在也可以算是“奇迹”了。书屋的里进是一间不大的陈列室,也是当年的旧建修复。室内陈列着一些徐青藤的复制书稿,复制得相当成功。两边的墙上挂着一些字画。现存的书屋,就是这两间,再加上外面的这个园子。书屋的面积虽然不大,但确使人有“一尘不到”的感觉。总之是雅洁得宜,清淡有如徐文长的人品。
徐文长于诗文书画戏曲,无一不精,而且逸笔草草,格调高古。但其一生坎坷,曾七年坐牢,九次自杀。他的那首画葡萄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实际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徐文长在书画上是一个创新派,他给后世以极深远的影响,郑板桥刻了一方图章,文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则有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可见他们对徐文长心折至此。这次我竟意外地能看到重修后的“青藤书屋”,而且保持了它的原貌,实在是最大的高兴,最大的安慰。这不能不归功于文管部门的努力,因为当年我看到正在拆毁的情景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还能恢复起来,而且恢复得能令人满意。
早些年,我曾写过一首题画诗,是关于徐青藤的,抄在下面,作为本文的结束:
青藤一去有吴庐,
传到齐璜道已疏;
昨夜山阴大雪后,
依稀梦见醉僧书。


第8版()
专栏:

参观李约瑟东亚科学史图书馆
庞朴
尧工开物莽昆东,
泄雾喷云意未穷;
金狄鸣沙凭客赏,
多情最是李丹翁。
1、金狄,铜铸仙人。张衡浑天仪有铜铸仙人,以报时刻。鸣沙,敦煌鸣沙山石室曾出土文书多件。此句指中国科学与文化。
2、李约瑟(Joseph Needham),字丹耀,故尊之曰李丹翁。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研究”之研究
古人所谓:“研究义理之精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理。可惜这样一个词儿,竟被一些人当成了“拖”的口实。群众找上门来,或申诉,或报告,他那里漫不经心地说:“好吧,我们研究研究。”下文呢?则是泥牛入海。如此者三,把人家搞得心灰意冷。公家的事,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研究中寿终正寝。
不是不要研究,但应讲究效率。该研究的,要快快研究;已经研究过的,要马上公布执行;一些本来可以当机立断的问题,当事人却在那里打“太极拳”,甚至闭目养神,来一个
“不理神仙”,这与开创新局面的要求相去甚远。在体制改革中,大家都讲责任制与办事效率,是不是给打“太极拳”的也订上几条,即既承办,就要“承包”,玩忽职守,是该追究责任的。 铭 清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罚教”
徐老(徐特立)的“诗教”曾被教育界传为佳话。如今,“诗教”难得见到了,“罚教”却多了起来。听说有的地方,小学生上课说话,不认真听讲,要处以罚款;与老师顶嘴,也要罚款;没有完成作业,更在当罚之列。据说,“罚款也是教育”,于是由此得名“罚教”。
“罚教”,其实是罚而不教,以罚代教,代而无效,但比起思想教育来要省力得多,也省心得多。可是,果真一罚就灵了吗?恐怕连主张罚款者也不会相信。如果罚款也是教育的话,它能够教给学生些什么呢?是让他们知道师生之间还需要建立一层金钱关系,还是培养他们增长一点拜金主义的知识?不得而知。
郭庆晨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纪录片的前途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 关明国
问:电视的发展对新闻纪录电影有无影响?为什么现在在电影院不大能看到新闻纪录片了?
答:近几年来电视迅速发展,一些同志很自然地会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前途产生一种忧虑。新闻厂还能办下去吗?是否改为生产故事片的厂?我们也曾经这样彷徨过一阵子。1977年以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连续两年召开创作座谈会,认真地总结了新闻纪录电影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觉得新闻纪录电影确实具有直接地、及时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特点,又往往被人们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形象化的新闻报道工具。也是从这点出发,就以为电视的兴起,新闻纪录电影就要被电视取代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种电影艺术,新闻纪录电影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人民献身四化的革命斗志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和日本,尽管电视普及到了家家户户,每年仍要生产出相当数量的新闻纪录影片,通过各种渠道和观众见面。一部好的新闻纪录片,能给人以知识、智慧和力量。新闻纪录电影的这种宣传教育功能,是其它片种不能够完全代替的。从1978年,我们将《新闻简报》改为《祖国新貌》,着重反映四化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又有风光名胜、文艺体育、民族风情、土特产品、珍禽异兽、名贵花卉等方面的知识性、娱乐性比较浓厚的题材。如近几年摄制的文献纪录片《先驱者之歌》,散文诗一般的风光片《黄山观奇》,哲理性的论述片《莫让年华付水流》、《美的呼唤》,批评小品《败家子》、《镐头的愤怒》,人物肖像片《仙人掌精神》、《喜浪藻》,文化知识片《罗汉奇观》等。当然有些领域还有待开拓,如报告文学式的纪录片、抒情诗式的纪录片以及动物世界方面的纪录片等等。今年新影要开始尝试制作《漫游世界》、《中国民族》、《当代中国》等丛书式的系列片。总之新闻纪录电影的天地是广阔的。
“六五计划”中规定“改进发展纪录片”。现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正在研究落实“六五计划”,亟待各方面人士给予关心与帮助,繁荣发展新闻纪录电影。
至于在电影院里不常看到新闻纪录片的问题,这是影片发行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的老问题。电影院放映新闻纪录片只是按国家指令性任务进行的,不算在经济指标任务之内,所以有的电影院就不愿加映新闻纪录片。这个矛盾如何解决,要由有关部门研究。我个人以为对宣传品的考核不是利润,而是社会效果,目前新影一年生产250本新闻纪录片,数量是可观的,与群众见面的渠道如何畅通,希望各方人士都来献计献策。


第8版()
专栏:

飞行者的歌(外一首)
张雅歌天空蓝,蓝得深邃。机场绿,绿得发翠。在这天地相接的地方,飞行者自有生活的壮美。声音在这儿集汇,力量在这儿显威,生命在这儿闪光,青春在这儿比美,高度、速度在这儿夺魁……所有对祖国的恋情,对亲人的思念,都争相倾诉给飞。飞,在这儿得到特殊的优惠。飞得高、飞得快、飞得好的,在这儿欢乐快慰;不会飞、想飞、学飞的,在这儿平衡了器官,调理了思维;害怕、停滞的在这儿窘愧、形秽;反对、倒退的在这儿凋零、枯萎……于是,我想到发展的历史,前进的军队……
云中鹰当蔚蓝被浓黑吞没,乌云夺去太阳的光辉……机场上便跃起我们的雄鹰。它决非有意与天空做对,它是去打捞失落的太阳,追寻明净的天空……宁肯在颠簸中前进,而不贪求生命的平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