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目前基本建设规模为什么难以控制?
——部分经济工作者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问题的几点意见
齐健
1982年基本建设投资突破计划,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是当务之急。最近,一些经济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适当集中财力是当务之急
许多同志认为,去年基建投资增加过多的原因,一是地方和企业手里有了钱、有了物,总想多搞些事情。现在预算外的资金约相当于预算内资金的半数以上,地方掌握的三材占国家计划生产总量相当大的比重。二是银行贷款发放额增加过多,名目繁多,多头发放,很多贷款是在国家信贷计划和投资计划之外的。三是计划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去。对于当前预算外投资和银行贷款增加很多的形势估计不足,对于统筹、协调、引导各项资金,做好资金、物资的平衡工作缺少切实可行的办法。
基建投资突破计划的主要原因是:(一)建设规模指标不落实。有的部门和地区没有把控制指标全部落实到基层,有的预留投资缺口,这就使实际投资规模超出指标。(二)计划的审批权过于分散。各级计委、经委、财办和主管部门,以及各个银行都可以审批项目。(三)地方信托投资公司发放的贷款,有的虽纳入了地方计划,但没有列入国家计划。(四)基建取费项目繁多,有些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概算超支情况相当普遍,这也是投资突破计划的一个原因。
盲目和重复建设同现行政策有关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同投资分配、产品分配、价格、税收、关税、银行信贷、财政补贴等方面的现行管理体制有关系。例如烟厂的重复建设就同财政“分灶吃饭”有关,建设烟厂可以开辟地方税源。小酒厂上的多,是因为税收政策规定:议价粮酿酒税率减半,代用品酿酒税率再减一半,税低利厚,助长了小酒厂盲目发展。地方争上纺织厂,是因为国家把加价收购的棉花平价调给棉纺厂,价格补贴由财政负担,纺织厂旱涝保收。地方争上涤纶长丝,原因是价高利丰。地方争上炼油厂,是因为原油价格过低,加工利润过高。尽管国家通令调整,小炼油厂还是关停不了,最近还有争上改造措施,盲目搞深度加工的倾向。这些应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办法加以制止。
要认真破吃“大锅饭”的管理体制
有的同志认为,当前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出现基建失控的局面,说明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现行体制是吃“大锅饭”,基本建设工作缺乏严格的经济责任制,这就使地方、部门、企业热衷于争投资,不关心投资效果,即令投资规模过大,效益过低,造成严重浪费,也无责任可咎。这就必然会导致基本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就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来说,虽然已经逐步建立了经济责任制,但企业对基建效果的好坏还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和严格的责任。就中央和地方来说,虽然现在实行了“分灶吃饭”,但是地方因基建规模过大,投资方向不当而造成的财政损失,仍有可能转嫁给国家。部门也和地方一样,与国家之间缺少严格的责任制。不克服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吃“大锅饭”的弊病,就难以建立起经常保持合适的基建规模和投资方向的经济机制。


第5版()
专栏:

“没有正确的工程设计就不能施工”
——回顾建国初期《人民日报》关于基本建设问题的一次有影响的讨论
戴玉庆
去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突破了国家计划标准,投资效果不理想,工期延长,造价提高。这是在国民经济贯彻执行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已经取得好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对此,我们切不可低估它的影响和后果。
五十年代,我国基本建设工程造价低,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好,“一五”时期几年时间就建成了156项大型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那时基本建设工作也一度存在过严重问题。例如,有些部门和地区不研究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讲工程的合理配置,在条件尚不具备时就匆匆上马,发生严重浪费,等等。党中央及时发现了问题,决定在《人民日报》上开展批评和讨论,此后又相应调整、制订了一系列符合实际、合乎经济规律的政策,从而保证了基本建设的健康发展。
温故而知新。重温我国基本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解决那些直到今天还继续存在的“老问题”,是十分有益的。1951年6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东北第三造纸厂在进行基本建设时,由于设计不成熟、不周全,致使已经建成的地基、厂房全部报废。为此,报纸发表社论《没有工程设计就不可能施工》,并开辟专栏,在全国工程界开展了一次相当规模的讨论。
报纸先后刊登了《阳泉矿务局基本建设浪费严重》等几十个典型,集中批评了基本建设中忽视正确的工程设计,因而发生严重浪费的种种事件。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思想:即进行基本建设不能凭领导的主观愿望,急于求成,而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争取在施工前将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周全,并做出相应的符合科学原理的施工设计方案。
“没有正确的工程设计就不能施工”的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一五”计划期间成为基本建设工作中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这次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粗略地总结一下,可以得出如下两条经验:
第一,基本建设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讲求科学性。正如《人民日报》6月16日社论指出的:“设计是一件综合性的非常细致复杂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进行设计或审核设计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设计以前,必须收集一切有关资料,如厂址、工程地质、气候、风向、水源、动力、交通运输、原材料供应、资源情况等等……”。这个分析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许多工程往往在缺电少煤的条件下就盲目上马,结果是灯不亮,水不通,无法投产。目前,基本建设在综合平衡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一般加工工业建设速度过快,挤了能源、交通工业。1982年能源工业投资比重从1981年的21.4%下降到19.2%,是“五五”计划以来能源投资比重最低的一年。由于缺少能源和交通运力、建筑材料紧张等原因,许多工程上马之后就遇到“无米之炊”,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已由1981年的86.7%(1965年以来最高水平)下降到80%,房屋竣工率已由51.4%下降到49.5%。这一事实告诫我们,绝不能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又旧病复发。否则,这几年进行调整取得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
第二,为了探索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建设经验还不很丰富的国家里,摸索符合国情的建设路子,就十分需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那怕是对立的和有明显缺陷的意见。五十年代初《人民日报》的这次讨论,就是通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逐渐弄清问题的症结,并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报纸结合实际探讨问题,为党制订政策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依据。1951年6月16日讨论之后,当时的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先后发出一系列关于改进与加强基本建设工作的通知和指示,适时地修改、调整和制订了相应的政策,纠正了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5版()
专栏:

我国自力更生建设的大型现代化煤炭专用输出码头——秦皇岛煤码头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4月1日进入试生产。图为正在运转的3号皮带输送机和机房斜廊道。 苏俊雄摄


第5版()
专栏:

温故而知新
编者按:这篇报道原载1951年7月6日本报二版“没有正确的工程设计就不能施工”讨论专栏。文中的编者注是我们新加的。时隔三十二年,重翻历史的旧账,目的是温故以知新。在计划、设计和施工上,态度都不严肃阳泉矿务局基本建设浪费严重应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指示彻底进行检查
国营阳泉矿务局对待基本建设的态度不够严肃认真。许多修建工作陷于混乱状态,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该局所属第三、第四煤矿及附设修理厂规模宏大,从去年3月到今年5月,该局进行了许多重大建设,修建投资总额在1,500万斤小米以上。但是,该局对待基本建设却没有长远打算和统一计划,以致造成严重浪费。
该局对于地面的运用没有统一计划,因而建筑工程中有朝建暮改的现象。如四矿修建了八栋工人宿舍,竣工不到二个月,工人占用不满一个月,就因另一工程需要这一块地基而全部拆除。近千公尺的涵洞根基,也因工程设计改变而全部废弃。材料库的围墙在不足半年的时间内更改三次。以上三项浪费小米100余万斤。(基本建设来回折腾的问题至今仍很严重。须知基建费用是人民辛勤劳动的果实,随意浪费是渎职和犯罪。——编者)
该局不少工程没有周密设计就盲目施工。四矿建筑一所极端重要的库房,没经过很好地实地视察,就设计出图案,并进行施工。结果,大量材料来回搬运。有的工人气愤地说:“砖、瓦、木、石大游行,小米瞎球扔!局长、矿长、工程师都睡了觉了?”四矿的自来水道工程因事前未很好测量,完成近千公尺后,因遇严重阻碍,又改线重做。四矿修建头灯房原来设计修11间,而地面只允许修7间,有些人还认为这总还“八九不离十”。(搞基本建设尤其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八九不离十”、“拍脑瓜”、想当然办事,非出乱子不可。这样的教训太多了。——编者)更严重的是该局领导干部把这种对人民不负责的作风,说成“我们是没经验的”,“是在学习”,甚至美其名曰是“实事求是”。(过去没经验还可以理解,可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总不能老是“没经验”,老是“缴学费”而学不来本领。——编者)他们的计划往往一变再变,财政预算再三追加。有一件工程变更设计追加预算达八次之多。1950年统计即有17件工程(几占全数的四分之一)经过一次或数次追加预算,总工追加小米477.4万斤。而追加的预算又大部是因浪费所致。(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一些单位预报项目故意压低预算数字,待到施工后一再追加预算,以致基建费用大大超支。这个问题现在也十分突出。——编者)前述四矿修建库房就是一例,该项工程追加的小米11.1万斤,差不多只等于两次变更工程地址移动材料的费用。
该局在进行基本建设中,各种制度混乱,无人负责。为什么该局能够随便变更计划追加预算呢?因为他们没有实行经济核算制。(说得好!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就必然会吃
“大锅饭”。浪费国家资财而不受任何法纪制裁和经济处罚,这种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编者)华北煤业管理总局拨来的款项、器材,不管是国家的投资还是生产经费,该局是“那儿需要就那儿用”。建筑科、材料科、工程科、会计科各自为政。建筑科数次变动计划与追加预算,但不与会计科联系。材料科已把某项工程所用材料按照规格采办妥当了,而工程科却又把这项工程工料全部包出去,所买材料只好存放起来。工程竣工后,施工部门不通知有关部门检收工程,不结算财目。有的工程竣工已经半年,并且业已使用,而会计科向上的报告还一直是“工程尚未完竣”。所余大量材料全部抛弃,无人经管。工程设计、审核、施工职责不明确,一个图案设计审核后,没有人签名盖章,发生事故后不易追究责任。(现在,有些地方发展为只“划圈”,不负责,这种办法实在要改革。——编者)同时大部工程出包给私商后,既不进行认真的监督与指导,又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致使私商有机可投,偷工减料现象层出不穷。三矿风机房梁木原设计为30公分,但包商用的是不足25公分的梁木,在竣工后数小时发生大梁弯曲折断,几乎造成砸死工人、砸伤机器的重大事故。四矿头灯房原设计为双砖墙垛,施工后改为一砖半。结果房未做起,即发生倒塌现象。四矿新建工人宿舍,包商违背合同,将一批椽木劈开顶两根用。该局现场监工人员,见到后既未制止,也未向上级报告。该局所建房屋大部漏雨,其中不少因根基打夯不力,下雨后根石下陷,墙壁崩裂,有的已经倒塌。四矿1950年秋季建的新房,今年春季即有倒塌的。
今年5月以来,阳泉矿务局对此种情况已作了初步检查与检讨;但还非常不够,尚须进行认真检查,以求彻底改进。


第5版()
专栏:

检查商品质量 维护消费者利益
——上海市工商局开展商标管理工作的经验
检查商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历来是我国商标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商品流通和消费领域,对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进行经常性的社会监督,受到工商企业、领导部门和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开展市场信息反馈工作。我国电子产品生产起步较晚,沪产电视机刚上市时,质量不稳定,群众有意见。为了促进企业提高电视机质量,维护商标信誉和消费者利益,我们选择了25家有代表性的电视机商店,进行柜面开箱试看,对有故障的机子,严格把关,不准出售,并要求商店对各种商标、各种型号的电视机经常出现的故障,详细记录统计,提供给各电视机厂及主管部门参考。
三年多来,25家商店总共销售沪产电视机241,321台,其中有各种故障的有13,462台,全部由工厂背回。这样,既不让不合格的机子流到消费者手中,又把质量信息反馈给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对此十分重视,各企业相应地建立了质量管理小组,根据统计数据、消费者的评价,进行专门研究分析、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使沪产电视机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商店开箱合格率不断上升,早期返修率不断下降。
建立商品质量监督网。为了对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进行广泛的社会监督,我们在商业采购供应站、批发部、零售商店和外贸商检局聘请了900多名有经验的检验员、营业员、修理员为商品质量监督员,组成了群众性的质量监督网。通过这些监督员掌握了大量的商品质量信息和资料。
1981年,黄浦区工商局通过质量监督网了解到,“青松”牌男衬衫的加工单位,为了取得超产奖,片面追求产量,放松了质量管理,衬衫做工粗糙、质量低劣,几经批评督促仍无改进。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黄浦区工商局采取了严肃的处理措施:(一)、把零售商店库存的31万件衬衫全部退回各生产厂整修、分等,按质论价出售;(二)、责成批发部重新修订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检验力量;(三)、要求主管部门对工厂实行停产整顿。这一来,有关单位都重视起来了。当合格的衬衫重新投放市场时,营业员与消费者都很满意。“青松”牌也真正树立了信誉。
商品质量好坏,是否适用可靠,消费者是最终鉴定者。为了直接听取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意见和要求,一些区县工商局还深入到居民中去,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然后反映给有关企业研究处理。有的工厂对这些来自消费者的意见非常重视,派技术人员或检修人员上门服务,虚心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赞扬。他们说: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恢复和发扬,是四化建设的新气象。可是也有的单位借口“货物出门、概不负责”,对消费者的意见,置之不理,对我们的转告也装聋作哑。遇到这种情况,工商行政管理局就要行使行政监督权,正式发文催办,并要求主管公司、局督办。 李洪祥


第5版()
专栏:工商知识

我国注册商标小史
我国商标注册法令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从1904年到1923年,申请注册的商标约25,900件。1923年北洋政府制定了商标法。1930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商标法,1935年修订,到抗战前注册商标有24,747件。1949年国民党政府垮台时,全国有注册商标5万多件。
新中国建国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过两个商标条例,从1950年即办理全国商标注册。到“文化大革命”前,注册商标达53,716件。十年动乱时期,商标工作受到严重干扰。1979年底加强了商标统一注册。
近三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外国注册商标,都有较大的增长。目前,我国有注册商标84,039件,其中国内商标占84.4%,多数集中在我国沿海商品生产比较发达的省、市。
现有的外国注册商标13,140件,分别属于27个国家的企业。“文化大革命”以前,在我国注册商标最多的国家是英国和东德。近年来,日本和美国增加较快,其中以日本注册商标最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供稿)


第5版()
专栏:杂谈

有感于假和尚招摇于市
袁养和
今年初,南京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登了一则广告:“嵩山少林寺武术表演团抵宁表演传统少林武术。”
石头城轰动了。两天之内,二十三场近七万张票被争购一空。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那些“少林寺和尚”个个都是假的!他们是山东莘县朝城公社的社员。
这是一场笑话,却很值得人们深思。
眼下,象假和尚盗用“少林寺”之名,为了赚钱而在名字、广告上做文章、玩花样,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的。
一曰“冒名”。通常是普通商品冒名牌商品之名,一般商品冒优质商品之名。明明是江苏产的榨菜,硬要名之曰“四川榨菜”。火腿,不是金华的,也赫然标上“金腿”的大名。至于“大前门”牌子的香烟已经是满天飞了。
二曰“借名”。有些剧团演出,观众寥寥,于是想出别开生面的法子:登广告、贴海报,声明本团某演员曾参加某电影的拍摄,某演员曾受某首长的表扬,或者某演员曾拜梅兰芳、徐玉兰为师,某演员的父亲年青时曾与“盖叫天”同台演过戏,……于是,剧团也托庇有了“高水平”,戏票也就似乎可以多卖了。
三曰“美其名”。夸大其词,言过其实,投人所好,以售其货。“青春恢复片”、“速效减肥茶”、“健美丸”、“增智糖”、“长寿膏”等盖属此类。许多耸人听闻的形容词,如“天下无双”、“国内首创”、“誉满全球”、“名扬四海”、“最佳产品”等等,更是反复出现在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
为了赚钱而在商品名目上玩弄手法,也是一种不正之风。
文明经商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实事求是。顾客爱某一商品,并不是爱其名,而是爱其实。华而不实的宣传,可能诓人于一时,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失去的信誉是不易挽回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