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陈情“序”
臧克家
“序”,是散文当中的一体,众多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名篇。自作“序”或为人作“序”,是很有意义的一件好事。或以寄感,或以抒情,或以阐发诗文奥义、表达个人对文艺作品的见解,令人深思,得到启发与教益。
人到老年,深入沸腾生活的可能少了,被邀写“序”的机会多了。写“序”,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为人服务的一种高尚精神。但对年逾古稀、神衰体弱的老人说来,却成为一项压力极大的精神负担!非不乐为,力不逮也。
只就我个人来说。近一二年来,要我写“序”的,就有将近三十多篇!其中有已逝的师友,有同辈友朋,有中年、青年作者,也有七八岁小女诗人。论作品:有诗有文,有古典论著,有选集、文集;论关系,有的熟习、有的陌生。论长短,少的十万言左右,多的长达近百万字。近在身边的同志,面邀,面催;远隔千里的,用长途电话要求。……
无力全包全揽、有求必应。有的写了,有的婉谢了。写了的,当然欢喜;没写的,双方便都有点难乎为情了。
我,一年时光,不少是花在为人作“序”上。
每当一大包稿子到手的时候,它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上!我性子急,真有点夜不安眠,食不甘味的感觉。躺在床上,每天看它二十页左右,便老眼昏花,头晕不已,放下书稿,点上点眼药水,闭目养一会神儿。有的稿子太长,看到后边,忘了前边,如是,从头再看一遍。这还不成,下笔之前,还须三读,记笔记,贴小条,斟酌再三,一天仅得千字。总希望把“序”写得科学一点,对作品有点分析,作出公平的评价。有的“序”写成了,作者并不太满意,因为他所要求的与我所说的有点不甚合拍。口中不言,友情无形中多少受到点影响。
限于精力,迫于时间,并不是每次写“序”都把作品研读再三。有的详读,有的略读,情况不同。成语说:“慢工出巧匠”,这是有道理的。读的遍数越多,对作品就吃得越透,写出来的“序”也就越称心;急就章,虽然没有缴白卷,但内心感觉不安。
“序”言何时了?一篇完了,如释重负,可是,另一篇紧接着又来了。当然,读到佳作,遇到好句,心领神会,双眼发明,其乐也无穷。
孤灯之下,目倦神疲,心萦意牵,实在有点不胜辛劳。我希望多多读到诗文佳作,但对于太多地写“序”,确乎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天门岭上一大妈
吴若萍
我常常想起天门岭的赵大妈。那些年,我下放在天门岭,住赵大妈家,当时每月虽有三十斤大米贴到房东家里,但也改变不了那种基本的生活状况。每天都由赵大妈女儿,一个十多岁的、长有双乌黑晶亮眼睛的小秀姑娘,赤着脚,提个篮子,去坡上地里拾些散失的洋芋,放在沟边洗净,再交赵大妈摸着剁碎放入锅中,加盐巴和水,如同煮猪食似的,烧上两滚,各盛上一碗,塞入肚内。没过上一月,眼睛瘦得落堂了,颧骨突出来了。赵大妈眼睛虽长了白翳,看不真切,可是她的心却似乎感受了生活的全部反映。她忧郁的面孔,呈现着心事重重的样子,几次想找我谈点什么,却又不好张口。一天晚饭后,赵大妈喊住了我。
“小鲁呀!大妈跟你说个事。”待我站定后,她吃力地说,“我们山里人糙惯了,山毛野菜都能填饱肚子,你从城里刚下来,就是改造嘛,也得慢慢来,我的意思是用你三十斤米,帮你单烧来吃……”
“要不得!”我忙惊恐地制止说,“我下来就是接受改造的,公社何书记对我们宣布第一条纪律,就是跟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我知道你们规矩大。”赵大妈紧紧攥住我的手——那手如同树皮似的粗糙——难过地说,“我本不想这么说,可是小秀告诉我,你吃不下我们的饭,人都瘦得‘落堂’了。”
“我妈已托人帮你买了把瓦壶。”立在一边的小秀姑娘,睁大那双乌黑晶亮的眼睛望着我小声地说,“我妈跟我说,倘谁问到了,就说是烧开水,就说你一直跟我们一起吃。”说着她转身入了内房,提出把黄泥烧成的土红色瓦壶。那真诚的感情,使你怎么也不忍心拒绝。在严重的饥饿跟前,是最容易暴露出动物性的自私了,好多家庭之间,都常常为谁多吃或少吃一口,吵得面红筋胀,而赵大妈,却主动拒绝她有权分享的三十斤大米的权利,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啊!
“小鲁,你就听大妈这回话吧!”她看着我犹豫的神情又哀求地补了一句。
这以后每当我随社员一块上坡劳动去了,她便用那把新瓦壶为我淘了米,挂在从檩条上直垂到火塘上面的、沾满扬尘吊吊的铁钩上。怕让人看到,她总是把火烧得过旺,从壶下喷出的火苗,几乎把整个瓦壶都给吞没了,这时,每当附近传来声狗吠,她便一下扑到门口,一只手扶着门框,吃力地睁大那双让白翳蒙住的、整天淌着泪水的眼睛,歪着头谛听着周围动静,倘有谁脚步声冲着她家走来了,便又忙取下煮着饭的瓦壶,藏到内房,待脚步声经过门口又渐渐地远去了,复又取出瓦壶吊到钩上,有时如此提心吊胆好几次,才能让我吃上一顿干饭。
事情虽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每当我想到赵大妈为了掩护我度过那段严峻的岁月,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承担了群众误解的重压,我就感到一种内疚的隐痛。
如今,天门岭山区富了,我终于又重到这个地方。当我从刚盖好的,还散发着阵阵石灰水味儿的新房里,一眼认出已是三十出头的小秀姑娘后,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专程看赵大妈来了。”小秀一听便沉了脸,哽咽地说:“你来晚了一步,我妈不在已半年了。”但,她转而又说:“人,是要老的,可是,咱们的山区却越来越年轻,富饶了!”
赵大妈,每当我想起天门岭就想起了你。
你还在,你与天门岭同在!


第8版()
专栏:

不合原则的“原则”
李庚辰
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原则,超出了原则的事是干不得的,否则就叫丧失原则;丧失了原则就叫没原则;没原则便“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倘是干部,就可以送他一句:“麻绳穿豆腐——提不起”。
不过,据我观察,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不合原则的“原则”。比如,我近来搞调查,就不时听到一些家在武汉等地的部队青年干部,对住房分配中“以男方为主”的“原则”叫苦不迭。因为,在这个“原则”中,这些青年干部虽系“男方”,有资格“为主”,却偏偏身在行伍,这就不得侪身于分房之列;他们的妻子又偏系“女方”,命中注定要划归不得“为主”、只能为“副”之列。于是,虽然高楼平地起,分房却没有份。
据说,有的家属为了分到房子,竟三番五次找到领导哭鼻子。而那些“坚持原则”的领导,却高举“原则”,义形于色地说:“你让他打报告回来呀!今天回来,明天我就给房子,这是原则,谁也不能违反。”这样“抬杠”,有的干部真的还收到了要求丈夫归田还乡的来信。
这自然是个别现象,我们的干部战士的觉悟还低不到一睹气就要回去“为主”的程度。我只是讲,上述“原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们,把“男女平等”的原则,“拥军优属”的原则,以及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城建总局联合通知的关于“男女职工享有同等的申请住房权利”的原则,丢到哪儿去了?


第8版()
专栏:

课外书——鼓帆前进的风
——赞《少年百科丛书》
周宇红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的《少年百科丛书》已经出版了一百多种,听说今后还要出下去,一直出到二百种。
这可真是大好事!新中国建国三十多年,为初中学生出版规模这样大的丛书,这还是第一次。
这套丛书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相当多的家长和老师都鼓励孩子们看这套书。当然,也有一些同志不那么热心,他们说:“现在不少学生连课内书都没读好,那有时间读课外书!”在这些同志看来,似乎让孩子们读课外书,就会妨碍他们的课堂学习。
我的意见正好相反:如果孩子们什么课外书也不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我的理由是——
一、学生不是“知识口袋”,课堂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往“口袋”里一个劲儿装知识,而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读一些课外书,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这就为顺利学习教科书打好了基础。
二、学习需要有持久而强烈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学生眼界开阔,才可能激起旺盛的求知欲。课外书,尤其是《少年百科丛书》这样的课外书,能够大大扩展孩子们的视野,不断激发和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地发展,如果孩子们不从小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势必在知识上患“营养不良症”,将来就很难成为知识多、能力强、思想活跃的人才。
知识是海洋,学校是船,教科书是桨,课外书是鼓帆前进的风,少年朋友们,愿你们打起桨,扬起帆,在知识的海洋中尽兴遨游!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自费出版的诗集
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的胞兄,郁华烈士和夫人陈碧岑的诗作《郁曼陀陈碧岑诗抄》,已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这是解放以来我国第一本自费出版的诗集。郁华的诗作过去曾印过一本《静远堂诗集》,柳亚子作序,并附诗人的山水画和墨迹。但印数不多,早已绝版。这一次结集,全书共收录五七言诗379首。表达了作者的高尚人格和刚直气节。本书由装帧家钱君匋设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了书名。 (霆)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难办与好办
《红楼梦戏曲集》里有句诗:“约法三章君莫恨,从来枘凿事真难”。诗言宝玉与袭人的私情,其实是个普遍的道理。正因事有枘凿,不能万事如人愿,社会才有设立各种章法的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制“章”,不因少数人随意改“章”,是事情好办的前提。
由这件事,还使我联想到一些人常叹“办事难”。不错,“办事难”是常有的,但我以为并不尽都是坏事。如因官僚主义、机构重叠公文旅行而造成“难”,理应改革。倘若因政策界限,或为纠正不正之风规定了某些“条条”,造成了某些人的“办事难”,应该为之欣慰。
变难办的事为好办,也变某些似乎好办的事为难办,大家要有个共同的约规,求人者不能强人所难,被求者也不能为难患难,忘却了党的原则和纪律。 秦绮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泼墨索金”
很少有人不知道作文最忌“泼墨如水”的。然而,世界发展到今日,文章“一经采用,按字计酬”,行销国内外,已远非昔比。因此,对有些人来说,“泼墨如水”非但已不忌讳,进而发展为“泼墨索金”。
其实,“泼墨索金”者古亦有之。《古今谭概》记载,裴度修福先寺,欲求碑文于白居易。判官皇甫湜知道后生气道,你为什么近舍我而远求居易?请把这事交给我办吧!裴度便把碑文交给皇甫湜。湜饮酒挥笔而成,裴度以车马玩器约千缗相酬。湜生气道:碑文共三千字,每字难道不值三匹绢吗?裴度无奈,只得依数酬之。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有意将文章拉了又拉,唯恐其不长。其结果,不止索取了酬金,而且浪费了读者象金子一样宝贵的时间。
张智军


第8版()
专栏:大地

啊,奔腾的黄河(外一首)
姜澍川啊,奔腾的黄河,倾吐着一腔激情的浪波。从迷茫的云霭里发出的银光,日夜前进不歇。一条生命的金流啊,带来多少辛酸和喜悦——黄泛区瘦骨嶙嶙的影子,月下船舱里惨淡的灯光,万山丛中响着大军渡河的号角……啊,千秋历史跃然眼前,金线连起祖国的黄金岁月。你哺乳着一代代勤劳的人们,编织着理想的歌。涛声奏出撼天的交响,金波迎来新时代的景色,快向大海报告春讯,快把乐章带给天涯海角。
老纤夫素描你从不知什么叫痛苦,你从不知什么叫折磨,风浪耗尽了你感情的泪花,黄河炼就了你刚毅的性格。有时你惬意地哼着纤号,也为纤绳上倒下的伙伴沉默,根根纤绳牵出了你一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下古道的坎坷。黄河纤夫,你望见了什么?是当今浪上闪映的笑容,还是当年黄河翻滚的污血?而今柳下,幽娴地闻着蝉叫,横桨船头,舒心地迎着渡客。当年黄河的老纤夫啊,你的心头正荡起童年的快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