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短评

狂轰滥炸说明什么
入侵阿富汗的苏军最近一再出动大批军用飞机,对阿富汗游击区及和平城镇与村庄进行狂轰滥炸,杀伤了成千上万名无辜平民。苏军的这一暴行,遭到阿富汗人民的愤怒抗议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三年多来,尽管它一再增兵,使用了各种先进武器,仍然无法消灭阿富汗人民的日益壮大的武装抵抗力量。但是,它妄图通过占领阿富汗,打通南下波斯湾的通道的霸权主义战略目标始终未变,不肯轻易地撤出阿富汗。这从苏联目前在阿富汗建立一大批永久性的军事设施,以及最近在阿富汗的狂轰滥炸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前些日子,苏联当局曾经放出空气,表示愿意“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但是,最近苏军对阿富汗的狂轰滥炸,却表明它无意谋求阿富汗问题真正的政治解决,因为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根本前提是苏联军队必须撤出阿富汗。如果没有这一条,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就是一句空话。而苏军对阿富汗人民的狂轰滥炸,决不能说是苏联愿意从阿富汗撤军的一种表示。
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坚持联合国大会关于阿富汗问题决议的四项原则,即苏联军队全部无条件地撤出阿富汗;恢复阿富汗主权、独立和不结盟的性质;恢复阿富汗人民的自决权利;让难民自由体面地回到自己的家园。苏联如果真的想谋求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就应当接受联大决议的这四项原则,首先采取撤军的行动,而不是变本加厉地在阿富汗进行屠杀,否则不管说多少空话,都是骗不了人的。


第6版()
专栏:

黎巴嫩外长出访西欧谋求支持
西欧各国表示完全理解黎巴嫩的立场
新华社贝鲁特5月22日电 黎巴嫩外长阿里·萨利姆结束了对意大利、梵蒂冈、西德和法国的为期3天的访问,于今晚回到这里。
黎巴嫩外长在黎、以协议签字后出访西欧,是为了谋求一些欧洲国家对黎巴嫩的支持及增派驻黎巴嫩的多国部队的人数。
据报道,西欧各国表示完全理解黎巴嫩的立场。
据报道,萨利姆昨天在巴黎谈到黎、以协议签字后的黎巴嫩、叙利亚关系时说,黎巴嫩一直愿意同叙利亚对话。对于捍卫黎巴嫩的主权和独立来说,叙利亚是很重要的。他还认为:“叙利亚并没有最后拒绝黎、以协议。”
与萨利姆外长访问西欧国家的同时,黎巴嫩政府还派了一些使者对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同样性质的访问。
新华社巴黎5月22日电 正在这里访问的黎巴嫩外交部长阿里·萨利姆今天表示希望,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能够在黎巴嫩局势中起调解作用。
萨利姆说,“如果美国与苏联之间在黎巴嫩危机中的对峙变得十分尖锐,欧洲国家,特别是同叙利亚与黎巴嫩都保持良好关系的法国也许有可能起调解作用”。
他在离开巴黎前往贝鲁特之前说,如果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的协议不能在合理的期限内得到实施,那么这个协议就将“自然死亡”。“如果叙利亚不撤军,协议就将不复存在”。
在此之前,萨利姆曾在21日访问西德,向西德外长根舍解释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达成的撤军协议。根舍重申了西德关于一切外国军队必须立即撤出黎巴嫩的立场。


第6版()
专栏:

瓦赞主张黎叙巴解三方直接谈判
本报讯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黎巴嫩总理瓦赞5月22日在对黎巴嫩《星期一早晨》周刊的记者谈话时说,黎巴嫩、叙利亚和巴解组织三方的直接谈判应该找到一个维护黎巴嫩和阿拉伯利益的共同立场。他说,“我希望并倾向于认为大马士革将帮助黎巴嫩结束以色列的占领。黎巴嫩的最大愿望是同我们的叙利亚兄弟进行直接合作,互相谅解和步调一致,我们希望尽快实现这一点。”瓦赞还表示,如果叙利亚撤出它在黎巴嫩的部队,这就可以考验以色列撤军的诚意。


第6版()
专栏:

以色列正考虑单方面后撤的可能性
本报讯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以色列政府5月22日正式批准了本月17日它同黎巴嫩签署的撤军协议。
根据黎以撤军协议规定,协议需经双方政府批准并互换协议文本,才正式开始生效。
另据以色列电台广播,以色列参谋长利维22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扬言,在叙利亚拒绝从黎巴嫩撤军的情况下,以色列军队认真研究了单方面把军队撤到离以色列边界45公里的黎巴嫩南部的阿瓦利河的可能性。


第6版()
专栏:

金日成主席接见吴学谦外长
新华社平壤5月23日电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今天上午接见在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部长吴学谦。
在接见时,金日成主席亲切问候了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等中国领导同志,并祝贺胡耀邦同志访问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取得的成功。金日成主席对吴学谦外长访问朝鲜表示热烈欢迎,并同他进行了十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以后,金日成主席设午宴招待吴学谦外长一行。
朝鲜政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许锬、陪同吴学谦外长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述卿和中国驻朝鲜大使宗克文参加了接见和午宴。


第6版()
专栏:

《鲜血凝成的朝中友谊》
朝鲜摄制影片记载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
新华社平壤5月22日电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纪录电影制片厂最近摄制了一部名为《鲜血凝成的朝中友谊》的纪录影片。影片记载了朝中两国人民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在共同反对日、美侵略者的斗争中,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报道说,影片充分显示,朝中友谊是由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培育和巩固发展起来的。两国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唇齿关系和血缘关系。
影片记录了金日成同志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同中国革命者一道,在反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所建树的不朽业绩。
影片还生动地表现了朝中两国人民和军队为反对美国侵略者共同战斗在一个战壕里的情景,纪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旗帜,同朝鲜的勇士们亲密地协同作战,歼灭美国侵略者的场面。
朝中社说,影片还拍摄了朝鲜人民为永远纪念中国战友的伟大功勋而建立起来的纪念塔和在咸兴建立的周恩来同志的铜像等,以及金日成同志对中国的访问和邓小平同志、胡耀邦同志对朝鲜的访问的历史场面,表明朝中友谊巩固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6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飞向光明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蒋志强
本报记者 史宗星
最近,记者在巴基斯坦采访了一位飞向光明的飞行员——贾马鲁丁大尉。
1981年4月26日早晨9点半,他驾驶一架苏制米—8直升飞机从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机场起飞,向东部边境作超低空飞行,一个多小时后降落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省会奎达附近。
谈话一开始,贾马鲁丁就兴致勃勃地讲了他驾机外逃的经过。4月26日是卡尔迈勒政权的“国庆”前夕。那天早晨,有两架飞机去坎大哈附近执行轰炸任务,另外几架到别的地方去了。9点半,他会同他的弟弟和一名机械师,驾驶一架米—8直升飞机从坎大哈机场起飞。为躲避雷达跟踪,飞机一直在离地面五六米的超低空向巴基斯坦方向飞行。等到飞机接近阿巴边界时,两架完成轰炸任务的阿富汗飞机奉命尾随而来,但为时已晚。贾马鲁丁大尉驾驶的直升飞机已于10时40分左右安全降落在奎塔附近。
贾马鲁丁大尉是军人家庭出身,他父亲是原政府军上校,他本人也是职业军官,曾在苏联接受过三年军事训练,后在欣旦和坎大哈机场工作了五年。他说,由于他的一个密友在喀布尔被捕入狱,这样,他同喀布尔的联系中断并感到即将面临的危险。于是,他毅然离开政府军参加反对苏联侵略的行列。
现在,32岁的贾马鲁丁是成立才一年的阿富汗伊斯兰军事阵线的负责人。这个组织虽然是个只有七八百名自由战士的小组织,但是同样地也在反侵略斗争的前线为祖国解放而英勇作战。他说,目前各抵抗组织还没有联合起来,一旦各抵抗力量在全国范围组成统一的联盟,他们就立即加入。
贾马鲁丁告诉记者,去冬,坎大哈地区和联结坎大哈的几条主要公路沿线的战斗非常频繁激烈。一个月前,在他弟弟率领下的自由战士在坎大哈附近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缴获不少武器弹药,打死50多名敌人,当然,自由战士也有伤亡。他说,他的6个兄弟参加了抗苏斗争,一个叔叔在一次战斗中为国捐躯。
谈话中,贾马鲁丁的弟弟拿出被击毙的苏联士兵的军服、被子弹击穿的钢盔、苏军使用的各种型号的子弹和一种只有二寸长的小型有毒子弹以及苏联飞机的残片。这些都是苏联侵略阿富汗、杀害阿富汗人民的罪证,也是他们遭到阿富汗人民英勇抵抗而损失惨重的明证。
他们出版的一份名叫《军事觉醒》的小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份小报每月出版两期,每期用普什图文和波斯文、英文和乌尔都文各印1,000份。在普什图文版上,除了刊登战报、评论等文章外,在第二版上专门介绍一些军事常识。比如,苏联武装直升飞机的型号、各部位的名称,迫击炮的性能、结构和如何计算射击角度等。这些常识,不仅有文字介绍,而且配以详细的图解。贾马鲁丁解释说,自由战士大多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虽能使用一般的步枪、机枪,但不会使用较先进的武器。所以,在报上介绍这些军事常识,目的是便于他们掌握这些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在战斗中更好地发挥威力。因此,这份报纸受到自由战士的普遍欢迎。
采访结束时贾马鲁丁谈到了自由战士缺少武器,尤其是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但话锋一转,又说:“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一定能坚持下去。”


第6版()
专栏:

阿尔及利亚执政党研究黎以协议后阿拉伯局势
新华社阿尔及尔5月21日电 据阿尔及利亚新闻社报道,阿尔及利亚执政党民族解放阵线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今天在这里举行会议,着重研究黎以协议签署后,在阿拉伯地区出现的新形势。
报道说,会议认为,“以色列占领军全部无条件地从黎巴嫩和它占领的所有阿拉伯土地撤走,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应立即得到满足。”
会议强调:“巴勒斯坦问题仍然是中东冲突的核心。如果不实现兄弟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就不能公正和持久地解决中东问题。”


第6版()
专栏:

苏丹粉碎一次兵变
新华社喀土穆5月23日电 苏丹人民武装部队最近在南部地区粉碎了一次兵变。
据苏丹武装部队总指挥部的一项声明说,兵变是驻南部地区的第一师第一○五营的一批军人发动的。武装部队在琼格莱省的博尔和比博尔地区成功地展开了军事行动,平息了叛乱。
武装部队的一位高级人士告诉苏丹通讯社记者说,这次兵变发生在15日,叛乱分子打死了一名少校、7名军士和士兵。部队采取行动时,打死70多个叛乱分子,另有多人投降。
这位人士还说,弹药和爆炸物是阴谋破坏苏丹的安全和统一的外国人提供的,但是他没有具体点名。
这位人士强调说,当地的居民和外国侨民平安无事,治安状况良好。


第6版()
专栏:

泰老边境发生交火事件
新华社曼谷5月23日电 据《曼谷世界报》今天报道,在泰国和老挝昨天发生的一起边境交火事件中,有5名泰国村民伤亡。
报道援引泰国警方的话说,这次交火事件发生在22日上午9时至10时及下午4时至4时30分之间。老挝士兵向泰国廊开府汶干地区境内开枪射击,泰国边防军在湄公河的南岸隔河进行还击,打死了一名企图越过边界的老挝士兵。这次事件是老挝方面为阻止泰国渔民在被认为是属于老挝的湄公河地区捕鱼而首先开火的。


第6版()
专栏:

法塔赫中央讨论黎—以协议后局势
叙副总理认为黎以协议使以如愿以偿
新华社大马士革5月22日电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今天报道,法塔赫中央委员会昨晚在大马士革召开了会议,讨论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黎巴嫩爱国力量拒绝黎巴嫩—以色列协议后,美国—以色列发出的战争威胁而引起的局势发展。
会议还讨论了法塔赫在贝卡地区以阿布·穆萨为首的一些军官违反纪律的行为以及法塔赫干部委员会解决这一事件的经过。
法塔赫中央委员会决定召开法塔赫第十次革命委员会会议,讨论法塔赫的政治组织问题;决定改组巴解组织驻叙利亚和黎巴嫩武装力量前线司令部,由巴解组织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阿布·穆特萨姆任司令。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5月21日电 叙利亚副总理兼外长哈达姆认为,以色列通过同黎巴嫩签订的撤军协议,实现了它去年入侵黎巴嫩的政治、军事、安全和经济目标。他说,叙将采取适当措施来保卫本国安全和黎人民的安全。哈达姆昨天在接见法国记者时发表了这番谈话。
他在谈到叙黎关系时说,叙利亚同黎巴嫩的谈判,只能讨论拯救黎巴嫩、保卫阿拉伯民族安全和阻止实现黎以协议的问题。他强调指出,叙黎两国的未来关系将“取决于黎巴嫩当局采取的方针和政策”。


第6版()
专栏:最后消息

南非空军袭击莫桑比克首都
本报讯 据报道,5月23日凌晨,南非空军的飞机轰炸了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附近的马托拉地区。
据报道,这次攻击至少造成当地居民4人死亡,20多人受伤。
法国谴责这次攻击行为是侵略。


第6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北也门总统萨利赫宣誓就职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人民议会二十二日上午举行特别会议,重新当选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司令的萨利赫,在会上宣誓就职并发表了施政纲领。
土耳其四个新政党宣告成立
土耳其最近一周内先后有四个新政党宣告成立,准备参加今年十一月份举行的大选。这四个新政党是民族主义民主党、大土耳其党、祖国党和人民党。另一个新党—社会民主党正在筹建中。目前各政党的建党活动,基本上按照官方的新政党法有秩序地开展着,这是土耳其总统宣布的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阶段。
西国王结束访问乌拉圭回国
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和王后索菲娅二十二日结束对乌拉圭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后回国。在访问期间,他同乌拉圭总统格雷戈里奥·阿尔瓦雷斯就共同感兴趣问题交换看法。
以色列八千名医生集体辞职
以色列八千多名医生二十二日清晨离开他们各自工作的医院前往未经透露的地方。三个月来,以色列国营医院的医生一直在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百分之百。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为人类平等 作中国良朋
——祝中国之友陆慕德90寿辰
张彦
在美国的中国之友当中,今年年晋九旬的陆慕德是属于史沫特莱、斯特朗这一代的。早自1917年踏上中国的土地起,她就深深爱上了这个东方古国,并且给自己取了个端庄而又谐音的汉文名字陆慕德,而她的原名却是慕德·陆塞尔。从此,这个立志为社会进步奋斗终生的女战士就不知疲倦地为促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和远东的了解工作了整整66年,而且还将继续工作下去。
当我1980年第一次走进陆慕德在纽约的住所时,不免大吃一惊,满屋的陈设和装饰几乎没有一样不是中国式的:青铜的古玩,烫金的福建漆器,雅致的景德镇瓷盘,古老的碑刻拓片;墙上挂的不仅是国画和对联,还有毛主席的画像和我国的五星红旗。
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冯玉祥将军1948年在纽约为她写的那副对联:“为人类平等,作中国良朋。”这十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确实再贴切不过地概括了陆慕德的一生。
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长大的陆慕德,从小就和当地的华人结为好友。辛亥革命推翻专制建立民国的消息,使她一连兴奋了好几天,并且下定决心要飘洋过海到中国去。从1917年到1943年,她整整在中国当了二十六年的女青年会干事,经历了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等主要历史时期。她工作过的地方有上海、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南京、西安、贵阳和成都,还曾经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乘军用卡车到过延安。
当年和陆慕德共过事的中国女青年会的同事们,至今还十分怀念那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友谊。她们回忆说:“她拚命地学着说中国话,和我们一样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五四运动时,她在长沙和我们一起参加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抗议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现已年过80的原女青年会全国委员会总干事邓裕志,五四运动时是长沙的一名中学生。她至今仍记得,是陆慕德带领她们第一次访问了安源煤矿,并且带着学生向冒着风险成立了工会的安源工人表示祝贺。
1926年,北伐军进军武昌,外国人大都撤走了,陆慕德却坚持与中国同事们留在城里准备迎接革命军的到来。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反围剿战中曾进驻长沙一星期。事后,国民党大肆诬蔑红军“烧杀抢劫”。当时正在长沙工作的陆慕德挺身而出,以目击者身份证明这纯属造谣。虽然国民党当局因此而宣布她为“不受欢迎的人”,把她驱逐出长沙,但这丝毫也未能中止她继续传播真理。
1943年,陆慕德决定启程回国。但对她来说,这只不过是战斗场所的转移而已。因为,她觉得当时更迫切的是要让美国人民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次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中美两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斗争加剧了,作为当时“争取民主远东政策委员会”的执行主任,陆慕德深深地卷入了美国国内进步与反动的斗争漩涡。她和她的战友们通过发表演说,写文章和出版刊物,勇敢地宣传中国人民争取解放运动的真象,介绍亚洲的民族独立斗争,揭露美国政府反动的远东政策。在战后美国麦卡锡白色恐怖时期,陆慕德是经常被联邦调查局特务跟踪和被国会“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的对象之一。她对此毫无畏惧。她经常巧妙地将传讯变成了她宣传真理的讲坛。按法律规定,从外地被传讯到华盛顿,路费和住宿费均由政府支付。但是,陆慕德总是自己开车去,借住在朋友家里,为的是好把这笔钱省下来用作委员会的工作经费。每当她胜利归来时,总是高兴地对人说:“我们下一期杂志的印刷费又有着落了,感谢上帝!”
1950年,“争取民主远东政策委员会”被迫解散了,但是,斗争并未中止。陆慕德从此开始了她独特的斗争方式——开着汽车,带着介绍新中国和亚洲真实情况的刊物、书籍、幻灯片和电影,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她在成千人的群众大会上演讲;在课堂上给学生边放幻灯或电影边上课;在人们家里和三三两两的人谈心讨论。她还经常接受采访,通过电视、广播把声音传得更远更广。即使在白色恐怖笼罩美国之时,她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的欢迎,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和支持。那时她一年中有8个月是这样度过的,行程2.5万英里。十年前为她庆祝80大寿时,人们已经称颂她为“人民宇航员”,因为她为了传播真理在25年中已开车跑了50万英里,约等于到月球的来回途程。她的这种旅行生活直到她八十五岁时因车祸受伤才告结束。
自1952年起直到今日,陆慕德一直一个人办一本杂志,自己组稿,自己编写,自己打字,自己发行。这本刊物叫《远东记者》,专门报道中国和远东各国人民的斗争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受到广泛的重视。1959、1972和1978年她三次重访中国后,均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长篇的专题报道。
“您什么时候再去中国访问?”我曾经问过她。
“1993年。”她斩钉截铁地回答说。
“为什么要这么晚?”
“那时候,我就一百岁了,中国的变化也一定更大了。而在这之前,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附图片)
陆慕德在纽约寓所 张彦摄


第6版()
专栏:

我国和尼日尔签订文化协定
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尼亚美消息:以文化部顾问陈辛仁为团长的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结束了对尼日尔的友好访问后,18日离开尼日尔首都尼亚美赴尼日利亚访问。访问期间,陈辛仁团长和尼日尔外交和合作部长达乌达·迪亚洛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订了中、尼文化协定。陈辛仁还同尼日尔青年、体育和文化部长阿马杜·迪吉博签订了文化协定1983年和1984年的执行计划。
尼日尔总理奥马鲁·马马内17日接见了中国代表团。双方对中、尼建交九年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表示满意,并深信尼、中文化协定的签订必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访问期间,中国代表团还拜会了尼日尔高教和科研部长、教育部长、新闻部长以及卫生和社会事务部长;参观了一些文化设施和水稻垦区。


第6版()
专栏:

黄中结束对波兰的访问
新华社华沙5月20日电 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顾问黄中在结束对波兰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后,今天离开华沙回国。
这是二十年来第一位中国体委负责人对波兰的访问。
访问期间,黄中同波兰体育运动总委员会全权代表、外事局局长齐·舒尔茨举行了会谈,签署了会谈纪要,确定了1984年中波两国体育合作和交流的计划。
波兰体育运动总委员会主席马·伦科会见黄中时,对双方会谈的结果和签署的文件表示满意。


第6版()
专栏:

我科学院和联合国大学签订科学合作协议
新华社东京5月20日电 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大学,今天在东京签订了旨在进一步密切双方科学合作关系的三个协议。
这三个协议是: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大学延长三年前签订的科学合作协议的协议,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地理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分别和联合国大学进行科学合作的协议。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顾以健和联合国大学校长苏查特莫科,分别在三个协议书上签了字。
中国科学院以及它所属的地理研究所,在1980年就同联合国大学建立了科学合作关系。据了解。几年来,双方在农村利用能源、地理区域规划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科学合作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