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巴士底广场杂忆
沈大力
巴士底广场座落在巴黎塞纳河右岸,扼通向革命摇篮圣安东尼郊区的要冲。我最早去那里是1978年,正值法国国庆阅兵典礼。逾年,一位法国友人又邀我同往,细察从亨利四世林荫大道向北伸延的曲折砌石线,他说:“这条界线标明了原巴士底狱的范围。”说罢,他引我到对面的“卡农咖啡馆”看墙上的“巴士底狱平面图”;接着,我们又到圣安东尼街和雅克—葛尔街的交角,见一块大理石上刻着:
“这里原为巴士底狱前院大门。1789年7月14日,人们由此攻进古堡。”
据载,巴士底堡建于1382年,最初用于幽禁失宠贵族,而最先被关进去的竟是其修建者、巴黎总督奥布里耶。从黎胥留时代起,古堡正式改作国家监狱。
1789年起义者攻破巴士底狱后,人们在地牢里发现了一具戴着镣铐的骷髅,和一些死人遗骨。见证者约翰·杜索有段笔录:“我们从那里走向棱堡,其凸面上种满茉莉花、玫瑰花……可下面却隐藏着一座死亡的魔窟!”
由此看来,这座阴森森的封建专制堡垒殊可憎恶,民众从当年7月15日就挥镐捣毁它,把拆下的石块垫到塞纳河的协和大桥,让行人日日践踏。到攻克巴士底狱一周年纪念时,群众在监狱旧址组织了盛大的爱国节日,并以巨牌告示:“人民在此舞蹈!”
然而,革命胜利后,往往不乏乘机牟利之徒,如拆毁古堡的领导人巴鲁瓦即是。此翁自诩为“巴士底狱的破坏者”,不仅攫取了革命荣誉,而且还把那项工程本身变成一种巧取的营生。他把巴士底狱高墙上的石块当作纪念品出售,还让人用大石块雕成巴士底狱模型,由一批所谓“自由使徒”运到外省贩卖获利。
1830年12月10日,巴黎通过法令,决定在巴士底广场为“七月革命”的烈士立碑,从而建造了至今犹存的“七月圆柱”。
我随友人从塞纳河的苏里桥到巴士底广场时,远远就瞥见高达52米的圆柱;一个青铜自由神翼然出乎其上,势若凌空。他额上朗星烁闪,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提一条被砸断的锁链,以显示自由战胜专制暴政。负责整个工程的建筑师杜克当年曾写信向友人抒发自己在圆柱上倾注的激情:“让七月爱国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吧!”
走至近处,我们发现柱身明显分为3截,以象征“光荣的三天”,上边刻满烈士的英名,下面台基上是一句题辞:“献给在1830年7月难忘的三天(27—28—29)里为大众自由捐躯的法兰西公民。”
不过,取代波旁王朝的是奥尔良王朝。因此,巴黎人民在1848年2月再次冲向巴士底广场,宣布成立共和国。尔后,在“六月起义”和巴黎公社时,无产者又在这里跟敌人拚搏,争取自由、平等、民主,捍卫这座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法国大革命爆发距今已近两个世纪了。世界无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西方“消费社会”里,“资本”的统治又构成一座无形的“巴士底狱”,迫使法国人民发出变革的呐喊,而这呼声,我也是在巴士底广场听到的。
1981年4月下旬,我在巴黎波拿巴街头偶遇要求变革的原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顺便向他问路,见他自己似乎也在以一种“沉静的力量”探索前程,去赴既定的约会。5月10日傍晚,他当选总统的消息传开,巴黎立刻沸腾,汽车喇叭声响遍全城,行人纷纷做出表示胜利的“V”形手势,30万群众涌向巴士底广场,使那里水泄不通,连“七月圆柱”顶部也挤满了人(见题图)。入夜,我被卷进这热潮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广大法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昂扬情绪。
欢乐的人们唱起1936年“人民阵线”时的歌曲《巴黎桥下》;继而,法国总工会和民主工会的游行队伍过来,振臂高唱雄壮的《国际歌》。
夜深了,广场上依然礼花烛照,人声鼎沸。忽而,一阵暴雨袭来,象是要给欢乐的人们施洗礼。转瞬雨霁,大家倍觉空气清新,又继续歌舞。一个巴黎少年风趣地说:“瞧!巴士底的风潮!”因为法文“风”字一念成清音,这句话就变成了“攻克巴士底狱”。此时,从这双关语中,我忽然想到夏勃洛尔的长篇小说《悼爱号大炮》里的一首诗:
“眼下还有座座巴士底狱,
要把旧社会的秩序
彻底冲垮!”
另一个少年在用手风琴奏歌谣《樱桃时节》,几位少女跟着合唱。
听着琴声和歌声,我抚今思昔,感慨不已。当时,我羁旅巴黎已三载有余,平日所见所闻,颇令人沮丧,感到这个驰名全球的“启蒙城”正在经济危机和精神贫困中沉沦;但是,在巴士底广场联欢的那天晚上,我耳闻目睹法国人民在沉默中骤然爆发的吼声,听其声而感其变,于是心情豁然开朗,因为,我看到了这个富于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的希望。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百卉竞芳菲 人比花更美
——达累斯萨拉姆琐记
马世琨
如果你想领略热带城市的风光和体察黑非洲国家的民情,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大概是最理想的地方了。
“四时草长绿,无树不着花”。这两句无名诗人的诗句是达市自然风貌的生动写照。这座滨海名城终年湿热,草木四时不衰。令初来者惊讶的是,这里的树,从丛丛簇簇的灌木到遮天蔽日的巨树,无不繁花压枝,姹紫嫣红。兴许由于吸足了非洲大地的乳汁和赤道骄阳的热能,此地的花似乎格外色彩浓艳,热情洋溢。一种叫作非洲红的大树,花盛时,红肥绿瘦,远看似流动的火焰;那挨挨挤挤、到处可见的鸡蛋花树,终年缀满白花,遥望如初冬晴雪。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高树,同时开着淡蓝、鹅黄、浅紫的小花,恍若亮度不同的繁星在夏夜的天际神秘地眨眼……处处花光树影,不仅为城市美容,而且能启迪人们的想象力。
非洲大自然暴烈的性格,赋予达市的花儿以不畏疾风骤雨兀自昂然怒放的刚健风骨。我国唐诗中的名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了人们爱美的习性。这里男青年时兴的打扮是裤脚扫地的筒裤和花色非洲衫。衬衫上端的三个钮扣全部解开,袒露出古铜般油光闪亮的宽厚胸膛。显然,在他们的概念中,健康、本色为最美。女郎们都喜欢打扮。土气点的爱着肥肥大大的民族服装康加,如花团锦簇;摩登些的乐意穿紧身连衣裙,衬出线条分明的腰身。她们的满头卷发被精心梳理成各种式样:乞力马扎罗山式,缨穗式,绣球式,梯田式……试想,满街争奇斗胜的发式,该给达市平添多少情趣和特色?
豪放而礼貌,热烈而文静,是达市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坦桑尼亚曾经是、现在仍然是许多非洲民族组织争取国家独立的基地。达市人以嫉恶如仇和富于斗争精神而闻名。同时,他们却又那样文质彬彬,心平气和,从容不迫。公开场合,听不到有人吵吵嚷嚷,大声喧哗;公共汽车站里,人人自觉排队上车,秩序井然;大街上,即使暴雨骤至,也很少人惊叫奔跑。在这里,吵架斗殴事件极少。“不要计较与别人的分歧”,“吵架是傻瓜的事”,达市街头这类格言式的标语,看来已成为人们崇奉的生活信条和社会道德准则。
在达累斯萨拉姆,即使一个外乡人也很难迷路。倘若你走进店铺打听个地点,主人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出店门,给你详尽地指点方向;在街上向人问路,热心者会特意伴送你一程。凡此种种,他们出自真心,落落大方,不求酬谢。有一次,一位素不相识的饮食协会的官员,为领我们去医院访问一个病人,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我们至今犹怀感激之情。
象对待任何一个城市一样,对于达市,人们自然也有种种非议,然而一说到该市的交通秩序,却无不交口称赞。达市人口逾百万,街衢交错,车水马龙。路口的交通平时全由电脑自动控制,无须警察值勤。但开车的人都自觉尊重这些无生命的信号的权威,即使急务在身也不撞红灯。而且谦虚礼让成风,那种争先恐后、夺路疾驰的现象,在这里是极其罕见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严格遵守交通秩序似乎已成为达市人的习惯,虽然既无警察监督,也无罚款的威胁。这里汽车一般不鸣喇叭,但行人远远地就给汽车让路。上述诸种因素产生如下结果:在这个交通相对拥挤的偌大的城市里,交通事故却不多见,车毁人亡的惨象更少。一位久居此地的外国专家认为,“达累斯萨拉姆也许是世界上车祸最少的大城市之一。”
人们爱以花喻人。我们要说,达市的花可爱,达市人比花更可爱。


第7版()
专栏:

漫话泰国水果
吴海龙
地处热带的泰国,雨水充足,温度适宜,各种热带水果应有尽有,享有“水果王国”的美称。
表皮呈红色、长着绿色软毛刺、形似“小刺猬”的红毛丹,初次吃时,真有点儿不知如何下口。其实用手一捏,就皮开肉露,白色的果肉甜鲜汁盛。果肉与龙眼、荔枝相似,吃起来却味道各异。泰国的东部地区盛产红毛丹。每年六月是收获季节。
被列为泰国水果中上品的山竹,外表呈紫褐色,果皮看上去很坚硬,其实十分松软。白色的果肉,状似大蒜,细嫩甜爽,略带酸味,有清火解热之功能,在泰国素有“水果王后”的雅称。
“水果之王”——榴莲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由于榴莲气味浓烈,爱之者赞其香,厌之者怨其臭,因此,泰国的旅馆、火车、飞机和公共场所是不准带进的。榴莲营养价值很高,属热性水果,因此,吃榴莲要配上凉性水果山竹。大概山竹的“王后”雅号是从这里来的。
泰国还有一种奇特的水果叫林檎。由于这种水果的形状和大小几乎和手榴弹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人们就给它送了个浑名叫“无柄手榴弹”。林檎的果皮很软,肉白色略甜,有淡淡的清香,由象马牙似的几十个小瓣组成,每个小瓣里包含着一颗乌黑锃亮的小核。据说,不少儿童贪吃林檎,被果核卡住喉咙。
泰国的菠萝也久负盛名。其特点是个儿大、汁多、甜美、芳香。全国各地都可种植,大部分都制成罐头,远销世界各地。
由于泰国的水果丰富,许多食品和菜肴都用水果做成。如菠萝蛋糕、榴莲月饼、拔丝香蕉等。
其实泰国有些水果并非土生土长,而是从外国引进的。二十年前在泰国是找不到葡萄的,可现在泰国的葡萄到处可见,而且颗粒硕大,甜而不酸。据说泰国的龙眼就是十几年前从我国引进,现在其产量已超过我国。


第7版()
专栏:他山片石

增产石油有新法
当前,在世界许多国家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石油产量,仍然是人们关心的课题。据计算,利用正常压力进行“原始开采”,产量仅达储量的10—20%;即使注入水或原煤气进行“二次开采”,产量也只能达到30%。就是说,石油储量的70%仍然会留在地下。怎样才能把剩余的石油开采出来呢?目前,西德等国正在想法进行“第三次开采”。试验证明,除向油井注入蒸汽或二氧化碳之外,还可以注入某些化学物质。这样,石油产量可达储量的40—45%,甚至达50%以上。
一般来说,石油往往附着在岩层的缝隙之中。要提高产量,关键是如何克服这种附着力。西德霍希斯特化学公司最近生产了一种对岩石表面作用极强的化学物质,名曰“十面剂”,其作用有点类似洗衣粉。洗衣粉可以把污垢从衣服纤维中分离出来,而“十面剂”则能够使石油脱离所附着的岩石。
·卢永华·


第7版()
专栏:

毛里求斯风情
方游
在浩瀚的印度洋上,毛里求斯宛如一粒晶莹的珍珠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中。从飞机上凭窗俯视岛国,只见海浪冲击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溅起层层浪花,似珍珠的光环闪动;湛蓝的海浪和岛上大片甘蔗园里滚动着的绿色波涛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据记载,人类第一次踏足于这个岛屿是在公元十世纪,而真正定居下来却是在十六世纪以后,在这以前岛上的“主人”是似鸭非鸭、似鸡非鸡的“多多鸟”。这种鸟的翅膀已退化,肥而笨拙,当第一批殖民者到来时,很快便被捕杀一光。如今只是在首都路易港自然博物馆中尚存一副“多多鸟”的骸骨和复原制品。然而,毛里求斯的各类出版物和商标广告中却经常出现“多多鸟”的形象,它们已成为岛上的珍贵文物而永载史册。
来到这个风光秀丽的国家,到处可以听到保尔和薇吉妮的名字。原来,他们是毛里求斯民间流传着的一个爱情传说中的主人公。十八世纪法国作家贝纳丹的著名小说《保尔与薇吉妮》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写成的。保尔和薇吉妮从小一块儿长大。正当爱情在两个年青人心中萌发的时刻,薇吉妮奉母之命,远离故乡,到欧洲的婶母家里去继承一笔遗产。婶母要求薇吉妮必须留在欧洲与一位贵族青年结婚,否则便不能成为遗产的合法继承人。然而,薇吉妮对保尔的爱情坚贞不二,她毅然离开婶母登上开往毛里求斯的“圣热朗”号船,希望回到保尔的身边。但轮船不幸遭到飓风袭击而沉没。保尔闻讯,痛不欲生,忧郁成疾,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后人为纪念这位忠贞的少女,把她遇难的地方——岛北尽头一个小村子改名为“灾难角”,一位旅馆业主以“圣热朗”的名字在岛东开设了一家豪华的海滨旅馆,毛里求斯一份妇女杂志取名为《薇吉妮》。首都路易港市政厅后院水池中央、鸠毕市厅门前的公园里,保尔和薇吉妮的塑像被作为纯洁爱情的象征高高地矗立着。当地许多青年常来此参观。
四时如春的宜人气候和壮丽奇特的自然风光,使毛里求斯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旅游业是岛国第三大经济部门,每年接待来自欧洲、南非和留尼汪等地十多万游客。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这里除了尽可能完善各类服务外,格外注意美化和保护环境。全国的村村镇镇都有柏油马路沟通。许多马路两旁高大的凤凰树花艳如火,象一座座美丽的彩楼。旅游区绿荫掩映、芳草如茵、繁花似锦。
在毛里求斯二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主要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后裔,以及被称为“土人”的克里奥尔人,此外还有欧洲人和华人。尽管他们的肤色、语言不同,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各异,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气质——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见到外来的人总爱询问对这个岛国的印象。当听到期待中的赞美时,那种自豪的神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7版()
专栏:域外杂技

梵蒂冈银行内幕
章汝荣
提起梵蒂冈,人们总会想到,它是一个幽静古雅、富有神秘色彩的宗教圣地。那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然而,人们可曾知道,占地仅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却是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其核心是以美籍大主教保罗·马辛库斯为总经理的梵蒂冈银行。马辛库斯一直追随在教皇左右,受到教皇的特殊信任,在国际金融界的争夺与倾轧中大显身手。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梵蒂冈银行具备了经营上的有利条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高地上的梵蒂冈,是一个“国中之国”,它可以不理睬意大利法律。然而,它又占据了罗马地利,无海关检查。因此,梵蒂冈银行的大部分资产是保密的。它也能协助那些百万富翁及公司逃避意大利有关赋税、货币及证券等方面的法令。更吸引储户的地方是,它能把里拉兑换成硬通货,而这种兑换在意大利是禁止的。梵蒂冈银行每年要经手5亿美元的兑换,是一笔获利颇大的生意。
在宗教面纱的掩护下,梵蒂冈银行和马辛库斯大主教却演出了一幕幕谋财害命的丑剧,使国际舆论大为震惊。
意大利人米歇尔·辛多纳是一位极其精明的商人,是梵蒂冈银行新吸收的顾问。此人专门从事倒卖活动,转手之间获取巨利。他曾购买梵蒂冈保险公司,再转卖给米兰著名的安布罗西尼奥银行,卖价比买进的价格竟高达数倍。与此同时,马辛库斯说服教皇下令,让威尼斯大主教将他所控制的当地最大银行——威尼斯天主教银行股权卖给辛多纳,再由辛多纳转卖给安布罗西尼奥银行。在这项交易中,辛多纳获得暴利,而马辛库斯大主教也得到佣金达560万美元。著名律师安布罗西利揭露了这件丑闻,次日,即被职业刺客枪杀于市。意大利警察当局调查的事实证明,安布罗西利被害与梵蒂冈有关。
最近又有一起更大的欺诈丑行。据西方报刊透露,米兰安布罗西尼奥银行董事长卡尔维由于使用梵蒂冈银行的贷款对巴拿马壳牌公司提供支持,结果落入圈套。原来,梵蒂冈银行就是巴拿马公司的股东,并且直接控制这家公司,进行投机活动,获取巨利。不久因利率高涨,安布罗西尼奥银行被迫支付巨额利息,面临危机,卡尔维又向马辛库斯求援。此时梵蒂冈银行立即乘人之危从中渔利。调查估计,卡尔维控制下的8亿美元股权消失殆尽,12家巴拿马公司的12亿美元亦化为乌有。1982年6月,卡尔维飞往伦敦,两天后在伦敦黑道士桥上发现悬挂着他的尸体。据调查认为,这无疑是一桩谋杀案件。案发后,马辛库斯和他的两个助手拒绝离开梵蒂冈,人们认为,这是害怕意大利警察对他们的拘捕。当然,这位大主教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是,面对圣经的“十诫”,他如何向信徒们洗刷自己的罪恶呢?(附图片)
江帆画


第7版()
专栏:

“癌症研究奖金”
邝日强
为了赞助和鼓励对癌症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出现了“癌症研究奖金”,它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赞助而设立的,其授奖金额几乎可与诺贝尔奖金相匹敌。这项奖金下设三种奖,即奖励在诊断和治疗癌症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凯特林奖金,奖励在癌症预防方面有杰出贡献的莫特奖金和对癌症的基础理论科学有独特贡献的斯隆奖金。每种奖金的数目分别为10万美元。每年评选一次。
1982年的“癌症研究奖金”分别被授予最近退休的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南方研究所的霍华德·斯基柏博士,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的斯坦利·科恩教授和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名誉研究员丹尼斯·伯基特博士。霍华德·斯基柏博士被认为是癌症化学疗法的开创者。他对各种动物和细胞类型作过35年广泛的化学疗法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为化学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因而荣获凯特林奖金。斯坦利·科恩教授因提出表皮生长因素的理论而闻名于世,其理论对癌症的研究极有帮助,荣获斯隆奖金。莫特奖金被授与丹尼斯·伯基特博士是因为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常见的癌症,即以他名字命名的“伯基特淋巴瘤”。
“通用汽车公司癌症研究奖金”评选委员会每年聘请数千名著名的科学家从数万名候选人中筛选出获奖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