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随笔

要讲两个“包”字
林涵表
今年南方春雨连绵,珠江三角洲一带村路泥泞。有的文化部门负责同志冒雨下乡,追赶剧团,一来是抓演出,二来是抓表演团体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搞试点。因为今年大部分戏曲演出团体都主动送戏下乡,有的还远征到粤西偏远村社献艺去了。我有幸先后随着他们下去转了两个地区,几个公社和大队。
农业搞经济承包,使农村迅速富裕起来,形势喜人。农民搞经济承包,很注意两个“包”字,即“包”经济收益,“包”产品的质量。“包”经济效益,首先是重视提高国家和集体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承包者个人的经济收益。“水涨船高”,许多人越来越体会到在经济承包中要正确地处理好“水”和“船”的关系。“水”不涨,“船”是要搁浅的。至于“包”质量改进,就不能光算片面的经济效益的账,而应千方百计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如无质量,无异吹牛皮,货不真而价却高,经济承包是搞不下去的。
一路上与同志们闲谈,我们都感到文艺演出团体搞承包,也一定要讲两个“包”字。既要“包”经济效益,但又不能片面追求“生意经”,要同时“包”艺术质量的提高。在搞承包中,戏曲剧团一定要认真抓好演出剧目的建设,要抓好舞台艺术的质量,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规划,切不可盲目追求一时的经济收益,只热衷于“分红”的“提高”,而忽视演出剧目质量的提高。
有些戏剧团体的积极性很高,远征粤西,十分疲劳,但在经济上尝到了承包的甜头。这是很好的事。对这种积极性,一定要保护,而且还要引导。所谓引导,就是要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是什么?大抵主要是剧目质量还较差,甚至个别的不顾质量。有些戏曲剧团,跑了一个多月,转了六七个县、社,发现能演的戏都演完了,无以为继,群众还要定新戏,却拿不出来;到处求援,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只好卖出“提纲戏”,临时凑,上场编词儿。如果再跑两个月呢?经济也许还能再丰收一阵,但艺术质量势必降低,试问怎能维持下去?
我得出一个印象:表演艺术团体实行经济承包是好的,但一定把“包”艺术质量这一条写进承包合约中去。恐怕这也是广大群众所期望的。


第7版()
专栏:

选喜燕
影片《泉水叮咚》导演 石晓华
影片《泉水叮咚》里扮演喜燕的小演员,是全片中最难找的一个。按照剧本的要求,她幼年失去母亲,性格孤僻,反应迟钝,所以被人家称为“木头”。最后陶奶奶的抚爱滋润了她的心田,她成了惹人喜爱的“燕子”。这个角色的感情变化幅度大,对演员的形象和气质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选这个演员伤透了我们的脑筋。
起初,有人向我们推荐电视台的一批小女孩,但是一见面,几个年龄合适的小女孩都长着可爱的圆脸,而我们给喜燕定的形象要求是:第一眼看上去就要给人留下纤弱、忧郁的印象。所以尽管这些孩子都很会表演,我们没有选中。接着,我们摄制组兵分几路,找了几十个喜燕的候选人。然后再经过几次复选,剩下十个小女孩,进行最后的选择。
最后选择的第一关是,让每个孩子想一个很难过的故事,比赛谁讲的故事能使大人都难过。这样既培养了小演员们的情绪,又了解了孩子的想象力。第二道关是,先把剧本中“喜燕到妈妈坟地哭”的戏讲给孩子们听,先让一个小演员演一遍,然后再让她们结合自己的想法照着演。这主要测试孩子的表演和模仿能力。第三关是出了一个小品:“帮妈妈拣菜,看见桌上有瓶给弟弟吃的牛奶,心里很不高兴”。我们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怎么演,对她们只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拣的什么菜,要通过她们的动作,让我们看明白;二是喜燕看到牛奶后的心情,也要让我们看出来。三关试下来,我们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一个脸色苍白、面孔瘦长的小女孩身上,她就是王佳莹。她特别注意我们的讲评,躲在旁边留意别人的表演。休息的时候,别的孩子在嘻嘻哈哈地闹,她却沉醉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最后趁人不注意,她一个人悄悄地把地扫干净了。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她就是我们要找的喜燕!
王佳莹的父母都在工厂工作,全家生活美满幸福。所以她本身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与剧中的喜燕相差甚远。为了培养她的创作情绪,养成她的孤独感,在排练阶段,规定她同别的孩子在一起时,只能站在旁边看,不能随便跟人说笑。孩子中如果有人做错了什么事,或者发生了什么纠纷,我们总是先批评她,有意让她心里感到委屈。我们通过外界控制的环境,帮助她进入角色的规定情境,让她时时不要忘记“我是喜燕”。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她们对直观形象反映很强烈,马上会表露出来,要她们控制自己的感情很不容易。特别是片中喜燕哭的戏很多,对一个孩子来说,确实难度比较大。如何帮助王佳莹演好哭的戏呢?如有一场要求王佳莹想起死去的母亲,泪水渐渐涌上眼眶。我们先把剧中规定情境讲给她听,但王佳莹怎么也演不出来。于是我们的美工抱了一窝小鸡来,先让王佳莹看老母鸡是如何带领小鸡觅食,如何百般保护它们的。然后我们把两只小鸡关在笼子里,把老母鸡和其它小鸡拿走。小鸡在笼子里乱转,啾啾地叫个不停。导演指着鸡笼对王佳莹说:“你看,这两只小鸡刚才还和妈妈、姐姐、弟弟一起玩,现在找不到妈妈,你看这两只鸡叫妈妈叫得多惨呀!”这时,王佳莹真的被小鸡恋母的情景感动了,眼泪渐渐流了出来,情绪很准确,于是我们赶快把这个镜头抢拍下来了。
后来,演陶奶奶的张瑞芳老师告诉喜燕说,每次她自己拍哭的戏,事先心里想一件最难过的事,想着想着,就哭出来了。于是王佳莹记住了这个窍门,从此她会哭了。
年幼的王佳莹,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如我们在三明拍戏,许多孩子都吃胖了。我们对王佳莹说,你的角色是瘦弱的,不能胖。这个孩子非常懂事,自觉控制自己的饭菜,不让自己长胖,一直坚持了将近四个月,这要有多大的毅力啊!由于她的努力,终于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第7版()
专栏:

祝愿新苗茁壮成长
罗英
李丛是江西省南昌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学生,她不仅品学兼优而且能写善画。一九七九年,年仅五岁的李丛书写的行书条幅《风华正茂》,被选送到日本参加《中国书法美术展览》受到好评。她的《百鸡图》又被送到印度参加一九八三年香卡尔国际儿童画竞赛展览。她的作品在国内少年书画比赛中多次获得优秀奖,新影为她拍摄了纪录片。中央广播电台播送了有关她的报道。外国的报刊、杂志、电视等也报道了她的事迹。目前,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正在举办李丛书法绘画展览,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不是注明作者的年龄,谁也不会相信这些苍劲潇洒的书画竟出自孩子之手。
李丛这棵书画艺苑中的新苗,一出土即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江西省文化局对她关心备至,为她创造了各种条件;老一辈书画家给予她精心指导;父母亲为培养她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煞费苦心。这幅《党是雨露我是苗》道出了李丛的亲身感受。然而,李丛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还是她那孜孜不倦的苦练精神。她家的旧报纸,周围的沙土地都记录着她刻苦练习的踪迹。妈妈带她上班时,她钻进办公桌下可以一直写上几个小时。有一段时间她的右手被玻璃划破不能拿笔,于是便用左手写字画画。时间久了当然也会觉得枯燥,写着写着就不耐烦了。父母便给她讲古代画家王冕刻苦学画和牛顿、居里夫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大激励了李丛的上进心,更加勤奋练笔了。她画的金鱼豹头虎眼、摇头摆尾;画的竹子苍劲挺拔给人以力量;画的小鸡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书写的大字浑厚刚劲,令人喜爱。但她的可贵之处不只是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在学校一直被评为三好学生。少年儿童朋友们如果到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去参观李丛的书法绘画展览,我想你们会从中得到不少启示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衷心祝愿这株艺苑新苗能够更加茁壮成长。(附图片)
李丛六岁时书法


第7版()
专栏:访问记

黎族人民美的追求者
访舞蹈编导陈翘
本报记者 张世英
最近,当我看了广东民族歌舞团演出的歌舞,才知道人们早已熟悉的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都是出自该团副团长、艺术指导陈翘同志一人之手!心想这个名闻中外的舞蹈艺术家,一定受教于哪个专业的舞蹈学校吧?当我向她提出这个问题时,开朗爽快的陈翘笑着说:“我在党的培养下,上的是黎族人民大学校。”原来,她只上过初中,还是个“小老革命”呢!
1949年底,广东潮安解放,十二岁的陈翘就参加了文工团。她参加过土改、镇压反革命等运动;演过话剧、潮剧,还拉过小提琴,只是当她在新编潮剧《幸福山》中扮演活泼可爱的小狐狸时,才真正发挥了她的艺术才能。她获得了潮汕地区戏曲会演的演员奖。从此,陈翘开始迷上了舞蹈。1954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文工团,陈翘成为该团的舞蹈演员。这里对于陈翘完全是一个新的天地。生活是艰苦的,但陈翘是乐观的。她和同志们给黎村苗寨的群众跳起舞来,就什么都忘了。有一天,当陈翘兴致勃勃地跳完舞蹈以后,几个黎族姑娘问她,你们怎么光跳汉族和别的民族的舞蹈,不跳我们黎家舞蹈呢?这朴实的话,深深地触动了陈翘。是啊!我们生活、工作在黎族人民中间,为什么不用舞蹈表现他们、鼓舞他们呢?打那以后,陈翘为了创作反映黎族人民的舞蹈,她奔波于黎村山寨之中,了解熟悉黎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学习黎舞,收集民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十九岁的陈翘,终于创作出《三月三》。1957年在北京第一届全国专业音乐舞蹈会演中,由于这个舞蹈生活气息浓厚,民族风格鲜明,受到首都观众和同行的赞扬,作为优秀节目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演出。
只有根子扎得深,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只有博采和继承,才能创新。由于陈翘长期生活在黎族人民的海洋里,她编织成一朵又一朵表现黎族人民生活与思想感情的舞蹈之花。1960年她创作的反映黎族姑娘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的《草笠舞》,在1962年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由著名舞蹈家陈爱莲领舞,获得了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随后她又创作了《半边裙子》、《五指山上的春天》、《夜渡》、《哎,小伙子》、《丹心红旗》、《喜送粮》等。《喜送粮》还曾作为优秀节目被出国艺术团带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演出。香港拍摄的《万紫千红》影片中,把它介绍给了国内外观众。粉碎“四人帮”后,陈翘创作的表现潜水姑娘的《踩波曲》,获广东省舞蹈创作一等奖。这次她又给首都人民带来了新创作的表现黎族儿童生活的舞蹈《摸螺》。
陈翘热爱舞蹈事业,也更热爱党和祖国。她的兄弟姐妹,不是在香港就是在国外,有的是工厂主,有的是银行家。他们多次来人、来信要她出去生活,至少也要去开开“眼界”,但陈翘不肯离开培育她的祖国,她说,即使出国,我也要以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舞蹈者的身份出去。陈翘的一颗心和黎族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黎族人民把她看作黎家的女儿。
舞蹈的创作是比较艰难的,但陈翘在舞蹈民族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攀登,终于为舞蹈的百花园中增添了美丽的民族舞蹈之花。(附图片)
陈翘(左一)深入生活  高云鹤摄


第7版()
专栏:

以神写形物象全活
李桦
美术创作最难的一步是刻画形象。经验证明,要把形象刻画得活,必须形神兼备,其要点就在于以神写形。刻画人物,我们好理解;刻画动物,则少研究。其实杜甫早为我们指出了此中奥秘。他在赞扬曹霸画马的《丹青引》中批评了韩干,有这样两句诗:“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肉”是形,“骨”是神。他说曹霸的弟子韩干虽然“亦能画马穷殊相”,但是他只能画出马的形体,不能画出马的神采,所以显得“骅骝气凋丧”,远远不及曹霸画的马,真如“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评价画马的这番议论,可以帮助我们欣赏一位内蒙古版画家敖特根巴雅尔的木刻《有来无回》。
这幅展览于去年在北京举行的《扎鲁特版画展览会》上的黑白木刻,朴素无华,却能吸引人们的兴趣,就在于作者刻画的马群是如此生动活泼,激情奔放,真正达到了以神写形的艺术效果。画面反映草原生活的一个典型情节:偶然有一只饿狼,不知怎样闯入马群里,惊了的怒马,立即群起而攻之。作者选择马与狼搏斗的最紧张的瞬间。请看,处进攻地位的马群何等英姿飒爽,处于被围困地位的饿狼如何畏首缩尾。全画给欣赏者以一种迅速运动的视觉压迫感。好象感到疾风在脸上拂过,狂啸在耳边轰鸣。怎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曰,这就是以神写形,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如何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唯一的办法是熟悉生活。这幅作品出于蒙古族的牧马人之手,他们从小就与马群生活在一起,熟悉马的性格与感情。如果没有这个生活基础,则虽有高超的画技,也难创作出这幅画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艺术的成败决定于刻画形象的结果,而刻画形象的成败则取决于精神的刻画,其方法就是以神写形;而要做到这点,只有深入生活。


第7版()
专栏:群众文化

流动舞台下山乡
王力田
吉林省伊通县评剧团为了解决偏僻山区农民看戏难的问题,演员们参照外地经验,自己动手,制成了布围子和流动舞台。舞台由35块松木板拼成,底下有角钢支架。拼成后舞台面积48平方米。舞台外围是帆布围子,场内可容纳3,000名观众。整个舞台设备及演出用的服装道具等,一辆解放牌汽车可运走。每次搭流动舞台和立布围子时,全团演职员一齐动手,一般两个小时就可搭完。
有了流动舞台,县评剧团深入偏僻山区公社,可以到处搭台演出,灯光布景也比较齐全。每个演出点一般演出三至五天,每天两场,一天一换戏。这样做,既受山区农民欢迎,又增加了剧团收入。
县评剧团演员们不分台上台下,争当精神文明的宣传员。有时演出中间遇雨,被迫停演,住雨后,演员们再从头演出,宁可自己辛苦点,也不让群众看半截子戏。一次在马安公社演出,有几个远道来的抱小孩的妇女散场后因雨不能回家,演员们热情地给她们送去自己的被褥和米饭,亲如一家。


第7版()
专栏:

评剧团深入山区演出 裴英杰 摄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北京部队组织反映共产主义新人新事的创作
北京部队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在从事以反映共产主义新人新事为主要题材的专题创作活动。著名作家魏巍担任了这次专题创作的艺术总顾问。
这次专题创作拟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反映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中新人新事的报告文学集《文明新村》,反映引滦入津工程中先进人物和事迹的诗歌集《引滦诗选》,歌颂革命先辈光辉业绩的电视系列片《英烈传》,反映老干部和民兵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集、散文特写集,以及一批反映新时期人民军队火热斗争生活的电视剧、话剧、歌曲等作品。(赵苏)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京剧流派唱腔欣赏研究会
最近,北京市京剧史研究会,举行了京剧流派唱腔欣赏研究会,播放了生、旦、净、丑各行当三十四位老艺术家生前所灌制的几十段精采唱腔唱片录音。近百名戏曲史专家和爱好者出席了会议,深为老艺术家精湛的功力和锐意革新的精神所感动。
(易凯)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北京曲剧队赴东北演出
北京曲艺曲剧团曲剧队,最近由魏喜奎率领,赴东北演出。他们将演出传统戏《杨乃武与小白菜》、新编历史剧《珍妃泪》、大型喜剧《巧团圆》等。
北京曲剧与东北民间说唱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十年动乱后北京曲剧队首次到东北演出。(刘守佳)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退休者生活顾问》出版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最近出版《退休者生活顾问》。这是一部十六开本的、有三十八万字的通俗读物。
本书内容丰富。它包括《学习·读书·写作》、《衣·食·行》、《饮食与营养》、《体育锻炼与体育卫生》、《人的寿命与老化》、《退休者的心理》、《易患疾病及其防治》、《常见病的饮食疗法》、《退休者的家庭生活》、《生活情趣》等十几个部分。(叶进)


第7版()
专栏:

有来无回(木刻)    敖特根巴雅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