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发展林业指导思想的探讨
石山
林业在大农业发展战略中居重要地位,要发挥多种职能。这是因为这种战略首先要求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以保护和培植各种资源,从而保障农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并不断提高。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没有完整的森林生态平衡是谈不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具体说来,这种战略要求林业承担和出色地完成五项主要任务。
第一,农业生产保卫者。我国林业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国土,防止土壤流失,保卫农业生产,减轻水旱风沙等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作用。它要保护水源,保护农田、河堤、海堤,保护草原,保护各种经济林。总之,对各种农业生产都负有保卫责任。森林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卫士和“边防”战士。为此,我们要建好、管好各河流上游的水源林和各种各样的防护林,实行林水结合、林农结合、林草结合、林经(经济林)结合、林渔结合。没有这些林子,土壤流失和水旱风沙等灾害就无法对付,农业生产就会低而不稳。营造各类防护林是发展农业的基本功。所以,林业工作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服务精神。
第二,部分食物供应者。我国多山,山区和丘陵合占国土的三分之二以上。南方山区更是世界上的一块宝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北方的许多山区资源也很丰富。木本粮油作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广,南北方山区都有许多好的品种。不仅完全可以实现食油木本化,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食物供应。有人主张搞10亿亩木本粮油作物,这是个很好的设想。
第三,农村能源供应者。我国1.7亿农户中,约有一半严重缺乏烧柴。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极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最重要而又比较快和比较省的是发展薪炭林。有条件的地方,应迅速划给自留山,愿意经营荒山的专业户、重点户,还可按其经营的需要多划给;没有条件的地方,就帮助搞沼气、风能、太阳能、水电。只有解决了群众的烧柴问题,我国林业建设才能更顺利地开展起来。
第四,园林建筑师。美化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河堤和道路以及各名胜古迹周围,使祖国到处风景如画。让人们生活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里,是我国林业工作者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第五,木材供应者。这个任务很重,而且愈往后愈重。因为随着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木材的需求量将愈来愈大。但是,从大农业战略看,生产木材只是林业的一个任务,严格地说,木材是林业建设的副产品。这不是轻视木材生产,而是更加重视林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只有完成前四项任务,这一项才能顺利地完成。如果只重视这一项,或者把林业的任务归结为这一项,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结果将是首先失去森林,跟着也就没有了树木,也就没有了木材。我国不少地方已出现这种情况。
从我国林业建设本身来看,也应该改弦更张,转变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对森林的认识,首先看到的是直接作用和直接效益,即木材和林副产品。林业科学产生以后,才注意到它的巨大而多种防护作用和防护效益,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卫国防等等。这些效益比其木材效益大得多。美国有人计算木材是整个森林价值的十分之一,国内有人对一些林区测算为六分之一。在生态学理论产生之后,人们进一步重视了森林的保健作用和保健效益,把森林看成是社会的宝贵资源,人类的共同财富,幸福的源泉,绿色的金子。1981年3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这把我们对林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雍文涛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位法国科学家的这样一段话:“昨天的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资源,在农业时期,森林仍向人类提供大部分食物、原料和牲畜的饲料;在工业生产以后,森林又为此提供燃料和原料;今天的森林——还处在遭受种种破坏的时期,只有无力的生态学家在为森林呐喊;明天的森林——林业将会复兴,并将纳入现代化社会体系中。”其实目前已有一部分国家的森林进入了“明天”,日本就是一个例子。它的森林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65%。从飞机上看,日本已是“国土与海水一色”,环境很优美。有人说,日本是进口木材以保护自己的森林。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按森林面积比,它的采伐量比我国大得多,七十年代每年采伐木材4,300万立方米,与我国的采伐量差不多。按每公顷森林的采伐量计算,日本近2立方米,我国则为0.41立方米,差距很大。可见,只要森林经营好了,就能生产更多的木材。
要完成上述五项任务,并把林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就要树立大林业战略思想。我觉得,大林业发展战略应该有三个指导思想:一是乔灌草结合;二是各种林(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木本粮油林、国防林等)结合;三是国家、集体、个人经营结合。
前一个思想是从国土保卫者的任务派生的。既然要保护各种土地,就要因地制宜地加以保护,能长乔木的就造乔木,能长灌木的就造灌木,能长草的就种草。过去不少地方造林只造乔木,把灌、草排斥在外,结果造成了许多小老头树,起不了多大作用。这一点在黄土高原看得很清楚。事实证明,不实行乔灌草结合,许多土地就不能充分利用,林业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第二个思想是根据自然条件和国家建设需要产生的。用材林国家需要,要搞。水源林国家需要,也要搞。我国有那么多河流、水库要保护,不搞水源林,单凭工程措施是不行的。许多水库变成了泥库,就是例证。我国耕地少,山区大,可以在山区经营木本植物来解决相当一部分食物。只要把山区的立体农业搞好(林业是主要部分),从山顶到山脚,按照自然条件,把各种林子合理布局,山区的财富将许多倍于农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一个合理的战略布局,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合乎实际的战略思想。现在,对于荒山的利用,有林牧之争,这本身就是各自为政、条条规划而没有林牧结合思想的表现,不符合统一的合理布局原则。用材林、经济林、水果、茶叶、蚕桑等各自为政,也是这个问题。从生态学角度看,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应该有一个最佳结构或组合。各行业各自规划加在一起就算一个规划,这是拼盘,不是什么规划。各种林子如何结合,才是最佳结构,生产量最高,这确实是一门大学问。林业战线上的专家学者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现在分属各系统,统一规划确有困难。但研究工作可以不顾这一点,而搞出好的综合方案,以此来推动体制改革。至少,分工也能合理一些。
关于国家、集体、个人经营相结合的思想,这是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的基本特点产生的。林业经营周期长,特别是用材林、水源林以及一些名胜古迹地区的风景林,国家要经营。三十多年来,社队办了大批林场,成绩很大,当然也要巩固和发展(也搞改造)。但潜力巨大的个人造林,过去长期受到压抑,连房前屋后的几株树也几收几放,损失实在太大。这个积极性要调动起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现在划自留山让群众自己经营很好。我国山区农民素有经营山林的习惯和传统。南方山区的私人林木就很多,有用材林,也有经济林,内容十分丰富。现在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起来了,出现了不少能人,许多荒山陡坡也都利用起来发展生产。这个积极性可以大大提高,作用将大得很。正如村边的鸡鸭田、池塘,过去不产东西,包给农户就高产一样,村子和城市周围的荒山也可以这样办,远一些的,一些专业户也能经营。这对于美化村落和解决群众烧柴都有好处。在目前情况下,国家投资比较少,发动个人造林是发展林业的重要途径。
有了这一个指导思想,正确的林业发展战略就能制定,我国的林业建设就会出现新局面,上述五项任务就可以顺利进行,林业在大农业建设中就可以发挥威力,恶性循环就可能转化为良性循环,大地园林化的设想也就能够实现。


第5版()
专栏:

举办中外合资企业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初保泰 董薇园
举办中外合资企业是否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三年来的事实证明,可以对民族经济起着有益的辅助作用,不会对民族经济产生损害。
中外合资企业,是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国家计划的严格控制下兴办的。国家计划提出吸收外国投资的重点领域,制订在五年计划和当年计划期间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利用外资的额度,各部门、各地区提出利用外资的具体项目,限额以上的项目,要经国家计委批准;限额以下的项目,要经省、市、自治区政府或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批准。和外商签订的合同,要经对外经济贸易部或它授权的单位批准。在审查过程中,去掉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合同项目,把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项目扶植起来。已经办起来的48个企业,都是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
举办中外合资企业有利于引进新技术,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我国现有企业技术设备大都落后,急需更新改造。如果都用许可证贸易的办法,花钱去买新技术、新装备,国家将要用更多的初级产品去换取外汇。用举办中外合资企业的办法引进新技术,不但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还可以引进一些用其他方式难以引进的新技术。
举办合资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我国原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弱点:一是企业吃大锅饭,不太讲求经济核算,经济效益不高;二是职工端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调动不起劳动积极性;三是干部缺乏经营国际业务知识,产品很少进入国际市场。中外合资企业,可以有助于克服这三个弱点,为我国企业管理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企业和外国投资者合营,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中外合资企业在用人方面,在确定企业的工资、奖励、津贴制度方面,有完全的自主权。干得好的,可以表扬、奖励、升级;干得不好的,可以批评、降级以至开除。中外合资企业是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外商派来懂得国际经营业务的经理或副经理,不但企业的经营水平得到提高,中方干部在与外商合作过程中也可以学习经营国际业务的知识和本领。这些企业的管理经验,还可以直接供其他企业参考。
举办中外合资企业能够培养懂得国际经济业务的人才。每举办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从开始与外商接触,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谈判签订合同、章程,到开业共同经营,每个合营企业的兴办,都是一所学习国际经济的大学校,许多人都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国际经济、会计、法律、惯例等方面的知识,从开始怕和外商打交道,逐步发展到善于和外商打交道。这方面人才的成长,将有助于我国民族经济长足进入国际市场。
举办中外合资企业有利于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中外合资企业以进入国际市场为自己经营的主要目标。合资企业进口设备、原材料直接用于出口商品生产,不但扩大了外贸进口额,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外贸出口额。由于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必将在国外相应地建立自己的销售机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依赖外商代销的弱点,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将起推动作用。


第5版()
专栏:学点民国史

国民参政会
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设立的一个咨询机关。
“七七”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1937年8月,设立了国防参议会,聘请国民党以外的一些人士,如周恩来、沈钧儒、黄炎培、张伯苓、张君劢、左舜生、梁漱溟等十余人参加,听取国际形势和前方战争的报告,征询与会者的意见。后因国防参议会范围太窄,人数太少,于是进一步设立国民参政会。1938年3月29日,国民党在汉口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除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外,同时还通过了《组织国民参政会案》。据此,国民党政府于4月12日公布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
根据组织条例,国民参政会的宗旨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参政会总名额共二百人,分别由各省市政府和党部、蒙藏委员会、侨务委员会、国防最高会议遴选各方面“著有信望”的人员,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这种遴选办法可以保证国民党及其附庸能在国民参政会占有绝对多数。参政员的遴选范围,没有职业团体,因此,没有工农代表。参政员任期为一年。参政会每三个月开会一次。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及对政府建议、询问的职权,但它的决议案必须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才算有效。因此,它对国民党政府没有约束力。不过因为当时国民党一再宣称它的宗旨是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智慧,以促进抗战;同时参政员名单,有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抗日党派领袖及无党派的社会知名人士在内,因此,国民参政会的设立,最初曾受到渴望实行民主政治以加强国力的爱国人士的欢迎。
6月16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名单,国民党和它的追随者占四分之三。共产党毛泽东、秦邦宪、陈绍禹、林祖涵、董必武、吴玉章、邓颖超七人为参政员,其他党派的人数更少。7月6日,一届一次大会在汉口举行,到会149人,共产党参政员除毛泽东未出席外,其余均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通过了“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发动广大民众抗战以救危亡”、“拥护政府长期抗战国策”等对抗战有积极作用的提案,但是要求“实行民治”、“保障民众团体以卫护民力”的提案,却受到国民党参政员的阻挠,未曾通过。大会于7月15日闭幕。以后历次大会在重庆举行。1939年4月,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将第一届参政员任期延长一年,同时将参政会会期改为每六个月开会一次。
由于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在国民参政会内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将它的政策重点逐渐由抗日转向反共反人民,1939年采取了所谓《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将抗战初期人民和各抗日党派争得的某些民主权利概予取消。从此,国民参政会也就成为国民党欺骗人民、粉饰独裁统治的一种工具。9月9日,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大会召开。各抗日党派参政员针对国民党日益增长的反动倾向,一致要求实现民主宪政,并提出了七件有关实施宪政的提案,主张立即结束党治,实行宪政,保障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各党各派一律公开活动,成立举国一致的战时政府,对全国行政进行全盘改革。这些提案交付审查委员会审查时,遭到国民党参政员的反对,展开了十分激烈的辩论。结果把具体建议尽量抽象化,通过了一项冠冕堂皇而无具体内容的决议:(一)请政府明令定期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二)由议长指定参政员若干人,组织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协助政府促成宪政。对于结束党治问题则根本不提。决议通过后,蒋介石国民党虽然不得不作出一些准备实行宪政的姿态,但它的舆论机关又不时放出威胁性的言论,说什么提倡宪政,意在反对政府,夺取政权。后来国民参政会通过了由宪政期成会拟订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案》及其附带建议,送交国民政府,结果还是毫无下文。
1940年秋,国民党继1939年冬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之后,开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同时对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也采取高压政策。12月24日,第二届参政员名单公布,总名额虽增至240人,但把国民党以外的一些民主人士如第三党的章伯钧、张申府和杜重远等都除掉了,而国民党的参政员却增加了很多,因而一些主张抗日、团结、进步的参政员非常不满。1941年1月7日,蒋介石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3月1日,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大会召开,因国民党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皖南事变善后处理办法十二条和临时解决办法十二条,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邹韬奋因生活书店全部被查封,职工被捕入狱,愤而表示不愿再列身于“粉饰场面”的国民参政会议席,也于2月24日辞去参政员职,离开重庆去香港。3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发表了反共演说,但他还不敢公然与共产党决裂,发动内战,因此在演说中不得不假惺惺地表示“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这次大会仍选举董必武为参政会常驻会员。此后,一些中间党派的参政员在参政会内外,为促进国共团结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1944年,由于国民党政权腐朽无能越来越暴露,加上国民党战场遭到大溃败,国民党统治区又掀起了民主宪政运动的高潮。9月5日,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大会举行,参政员们对政府官吏贪污舞弊案件进行无情揭露,对战场失败提出严厉质询,激昂愤慨气氛为历次大会所未见。9月15日,中共参政员在大会上作了国共谈判经过和失败症结的报告,并正式提出召开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紧急国是会议,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的号召,这些主张得到许多参政员的赞同。
1945年7月7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了第四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因国民党拒不接受共产党提出的成立联合政府等主张,中共参政员没有出席。这次大会就蒋介石为了对抗党派会议和联合政府而提出的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共产党的抵制和各民主党派参政员的反对,对国民大会召开的日期没有作出具体规定。
国民参政会四届三次大会即最后一次会议,于1947年5月20日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于彻底撕毁政协决议,全面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将近一年之后,居然还装模作样地要在这次参政会上提出什么“和谈”问题,并电邀共产党参政员来京出席会议。中共理所当然地不予理睬,并在一则评论中指出:和谈可以,但谁是对手;参政会有好人,但为恶人控制。许多参政员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极端不满,在会上指责“党政军一塌糊涂”。会议于6月2日草草收场。国民参政会至此结束。(周天度)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全国综合财政信贷计划工作座谈会
最近,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召开了全国综合财政信贷计划工作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一致认为,目前搞好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关键,是抓好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他们分析了近年来预算外资金增长速度、发展变化的特点。如以1981年为例:(1)1981年预算外资金收入比1953年增长66倍,大大超过预算内收入增长的速度;(2)预算外资金结构变化大,财政部门管的预算外资金的比重由1953年的15%下降为1981年的6.9%,而企业及各主管部门掌握的各种专项资金由1953年的61%上升到1981年的79%;(3)预算外资金相当于国家预算收入的比例,已由1953年的4%增加到1981年的60%左右。这就说明,预算外资金已经不是小额的补充和辅助力量,而是国家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会同志认为,预算外资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保证了某些特殊的专项事业资金的需要;(2)各个部门和单位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地安排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快企业技术改造;(3)调动了各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财务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4)减轻国家预算安排中的一些困难,把一些专项的、零散的事业交给地方和部门管,使这些事业的资金需要有可靠保证。近年来,预算外资金已经成为国家预算的重要补充,起到“半边天”的作用。
但是,由于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在收入和支出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在收入方面,随意扩大收费项目,乱摊、乱派、乱收费,有的地区自1979年以来,扩大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的共有250多项,严重地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损害了群众利益。在支出方面,任意扩大基建规模,搞重复建设,拉长基建战线,影响国家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各种因素造成的,但与预算外资金缺乏计划管理有一定关系。
大家认为,预算外资金不能没有,但也不能过多。这是因为,象我们这样的大国,要把各方面的需要统统纳入国家计划,统统由国家预算内资金去安排,是不可能的;另方面,预算外资金需要的多少,应当根据国家财政经济状况,保持一个适度的比例。
关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原则,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必须坚持以下五条:(1)政策不变,资金所有权不变;(2)实行计划管理,但不是统收统支;(3)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必须遵守并符合中央的方针政策;(4)企业提取的生产发展基金主要应用于企业的更新改造和技术进步方面;(5)资金的运用要讲求经济效益。
有的同志根据本省的经验,提出预算外资金管理应坚持“管理要加强,资金不平调,办法要灵活”三项原则。有的同志说,对预算外资金管理主要在资金使用方向上,应符合“三控、三增、三上”的要求。三控,即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控制小而全项目,控制支出总额;三增,即增补流动资金,增强技术改造,增加必要的技术设备;三上,即上品种,上质量,上水平。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关系。一方面要防止变国家预算内资金为预算外资金,另方面要保护部门、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处理预算外资金的权力,保证资金不被平调。二是要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放在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上,而不是仅仅为了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三是要处理好财政、银行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密切配合,协同动作。
(武仁建)


第5版()
专栏:

《人道主义、人性论、异化问题研究报刊资料专辑》出版
为了给研究人道主义、人性论、异化问题的同志了解讨论情况,提供参考材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编辑的《人道主义、人性论、异化问题研究报刊资料专辑》已由该社出版。这本专辑选辑了1978年下半年至1983年4月上旬全国报刊上的讨论文章和资料约40万字,包括有代表性的论文、国内外学术动态和600余篇文章和资料的篇目索引。(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