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寻访高尔基的遗踪
唐修哲
在繁华喧闹的莫斯科市中心有一条宁静的街道——卡恰洛夫街。这条街的6号楼房门口钉着一块牌子,上写:“1931年至1936年高尔基曾经住在这里。”原来,一代文豪的最后5年就是在这儿度过的。在这里,他和各界人士和工农群众进行过无数次会晤。在这里,他接见过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夫妇和英国杰出的剧作家萧伯纳。在这里,他为筹备召开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做了大量工作,并与文艺界人士围绕苏联文学的创作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崭新的创作方法正是在这里定名的。
这座住宅原是俄国富翁里亚布申斯基的私邸。1931年5月高尔基从意大利返回祖国,政府关心他的健康,决定把这套住宅拨给作家使用。高尔基本人并不喜欢这座现代派建筑,因为无论是建筑的外形抑或是内部富丽堂皇的装饰都与作家的爱好格格不入。只是考虑到政府的关心,他才住了下来。由于健康原因,作家的工作室、卧室和书房都安置在一楼。
参观从作家的秘书办公室开始。这间屋子可以说是当年高尔基与全世界联系的窗口。无数封信件和稿件通过秘书之手转到作家的书案上,又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把复信发送到世界各地。
潜心写作
从秘书办公室出来穿过前厅就进入高尔基的工作室。在故居的所有房间中,只有这一间房最能反映高尔基的爱好和习惯。工作室窗旁放着一张铺着绿色呢子的写字台。由于作家身材高大,加上身患肺病,医生不让他伏案工作,因此写字台比一般的桌子要高。写字台没有抽屉,高尔基认为,纸张一放进抽屉,就会久久无人过问,因此工作需要的东西应该全部放在桌子上。高尔基习惯用手写,不喜欢用打字机,因为打字机的声音会影响句子的节律。创作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时,他用手写了三次,最后才让儿子去打字。就在这张写字台上可以看到这部巨著的一页手稿。清晰、工整的字迹反映了作家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高尔基每天上午9点整走进工作室,从事创作,一直到中午2点,谁也不能打扰他。就象体育活动前要做准备动作一样,一天的工作总是从写诗开始。他在专门供写诗用的纸上写上几行诗句,然后在一个大烟灰缸里烧掉。高尔基的记忆力很强,一般不记日记,不写计划,也不拟提纲。在这个工作室里,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写了剧本《叶戈尔·布雷切夫和其他》、《多斯季加耶夫和其他》以及一系列政论性文章。
每信必复
他每天下午5点再次进入工作室,从事编辑工作,阅读稿件并写回信。信件来自世界各国。不论是工人、农民、医生、教师、学生,还是作家、学者写来的信件,高尔基一般都要亲自回信。他总共写了近2万封信,其中8,500封保存在高尔基档案馆里。他同时担任13个刊物的编辑,只要稿件上有他的签名,那他一定从头至尾仔细阅读,从来不当挂名的编辑。
作家当时虽身患疾病,但每天仍要工作10小时以上,只是午饭后才稍事休息。通常是在花园里干点体力劳动。过厅里挂着他当年用过的一根手杖。秋天,他在花园里燃烧枯枝残叶,常用手杖拨火,因此手杖的一端已被烧焦,他风趣地把自己称作“拜火教徒”。
热爱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伟大作家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不仅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多次声援过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而且收藏了不少中国的艺术珍品。就在这间工作室里,一张雕花的中国式条几和两张古色古香的方凳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这是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送给高尔基的生日礼物,他一直珍藏着。此外,在右面的玻璃柜里还陈列着不少中国的象牙雕刻和其它工艺品,高尔基对中国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一直赞叹不已。
苦读成才
工作室有门通向一间不大的卧室。晚11点,高尔基走进卧室坐在椅子上读书,有时彻夜不眠。
高尔基只进过两年学校,由于勤奋好学,才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他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作家的书房里保存着12,000多册书。高尔基曾在其中的1,500本书上作了记号或写了眉批。
1936年6月1日高尔基离开了这幢房子,同月18日在莫斯科郊区高尔克村逝世。高尔基的儿媳把他的遗物按照作家生前的样子保存了下来。1965年5月28日高尔基故居博物馆正式接待参观。近年来经过较大规模的修缮,不久前又重新开放。今年是高尔基诞生115周年,人们怀着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的崇敬心情,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寄托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始人的无限思念。(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科技王国的一角
刘宾雁
离波士顿时,刚飘起稀疏的雪花,到华盛顿,却已经大雪封门了。孙小玲女士是研究艺术的,又是位文化活动家,便首先带我们去看现代美术馆。西方现代美术,我们在纽约已经看了很多,但客随主便,去就去吧。没想到竟大开了眼界。
资料馆的负责人、一位中年妇女打开了一个小小抽屉,取出一个小小的扁形的棕色漆盒。她信手取出一张16开纸张大小的硬纸板,上面密密麻麻排列着81张微型照片底版。她指给我看,每张胶片都是一幅名画,全是在伦敦拍摄的水彩画。“这一个小小盒子里,就盛着几千张名画!”——她不无自豪地说。这里储存着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收藏的名画,按国家、时代分类,便于在观摩时比较。除绘画外,还收藏了雕塑、建筑、装饰、素描等等的微型照片,从古典到现代。
到这里进行研究的外国访问学者或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以后的美术研究家独坐斗室,便可以对古今中外艺术家天才的结晶一览无余。看放大照片,比欣赏原画自然逊色得多,但是量的浩瀚和时间、空间上的方便,足以弥补这个缺陷。因为你无论如何无法把巴黎卢浮宫的一幅名画拿来同列宁格勒爱尔米塔什美术馆的藏画作比较,而在这里却只需举手之劳。我只能暗暗盼望有一天科学技术能使人在五分钟内读完《罪与罚》、再花五十分钟读完另外十本文学名著,然后作一番比较和研究了。
孙小玲拖着她患重感冒的病体,又把我们领到航天馆。时间很紧,加上我已经在休斯敦参观过航天基地,所以我们便以飞一般的速度跑去看一个特殊电影《飞人》。银幕和我们常见的别无二致,只是要大上好几倍,观众席坡度很高,所以观众距离银幕很近。这就使感觉同看普通电影大不相同了。《飞人》的主人公是个不怕死的小青年,非要试一试从一架飞机坠落到另一架飞机上去的滋味不可。我们呢,由于银幕之大和距离之近,就产生一种幻觉,好象同这小伙子融为一体,先是在雄伟壮观的大峡谷上空徐徐飞行,然后从一架飞机上跳下来,度过在鬼门关上飘忽不定、吉凶莫测的几秒钟惊险绝伦的场面,又侥哉幸也地落到在下边飞行的另一架飞机的机翼之上……这部影片前后只放映了20分钟,这大概是心脏病患者最高的忍受限度。
科学技术在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负荷,扩大甚至取代了人的智能之后,现在又在扩展和丰富人的生活体验方面大显神通了。的确,从历史上看,人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精神需求就自然而然地变得越发迫切了。还不仅仅是需要消愁解闷,打发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而是要追寻对于生活的更丰富的感受。因而美国把给人提供观赏和体验各种新奇有趣事物(包括艺术活动)的行业称为“体验工业”,或译“视听工业”。据说,发展这方面的技术和设施,还是美国工业新出路的一种呢。
且说,我们从航天馆出来,穿过马路,又进了美国历史博物馆,美国有史以来三十八位总统夫人的人像,竟占了展品的很大部分,不免令人失望。但是在这里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小展览室,名称只能意译为《你我之间》,展出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讯技术的发展。从写信,第一批只能拨两个号码的电话机和简陋的电报机,到最新技术——同时承载很多线路的玻璃纤维。在展出通讯技术前途的部分,有一段话,有点意思,我抄译如下:随着信息工具的进一步发展,“某些人,将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过更丰富的生活;另一些人,虽相距甚远,却可以参加共同活动。但对于某些人说来,这一切将会带来一种挫折感,他们会为自己无法摆脱各种新信息的冲击而苦恼不堪;同时,他们在小天地中悠然自得的心境,也将被破坏无遗”。
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在不断冲击和破坏着许多旧的东西,从而给一些人带来烦恼。我们去华盛顿的前后,美国一些报刊正在报道复印机的普及带来的版权纠纷问题。早些时候,录像机也曾带来电影的版权问题。曾经采取过措施,现在仍在探讨着新的立法,但是每个穷学生都可以花几分钱摘印一本书的某些章节,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家里随意转录电视上的节目,又怎么限制或禁止得了呢?科技发展的趋势,好象自然而然地要打破一切樊篱和疆界,使信息越来越快、越广地传播给更多的人,这已看得清清楚楚了。


第7版()
专栏:

向吸烟者宣战
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吸烟的措施,使吸烟者的人数近年来大为减少。例如瑞典,这个国家吸烟者在18—70岁国民中所占的比例,已从1963年的72%下降到目前的30%,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瑞典国王已正式下达命令,从今年5月1日起,任何人不得在公共场所(包括马路上和厕所里)吸烟,违者将受到法律惩处。这是向吸烟者的真正宣战,也是世界上颁布禁烟令的第一个国家。
在美国,一些公司和政府机关采取了奖惩并用的办法。有的公司规定,不吸烟者年终可多拿240美元奖金。明尼苏达州一项反烟立法规定,每个饭店至少须留30%的座位给不吸烟者;谁在禁止吸烟的地方抽烟,就将处以150美元罚款或蹲牢房5天。
在英国,目前吸烟已是少数人的习惯了。英国的戒烟运动主要从卫生教育、社会管制、限制烟草消费三个方面着手。但这里产生了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政府每年用100万英镑从事反对吸烟活动,而烟草业每年却用了近1亿英镑来鼓励、宣传吸烟。类似情况在其它国家也有。
·祝本雄·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漫谈

近探有尾巴的星
文有仁
一把大扫帚横亘半个天空,头部象一颗明亮的星星,其后逐渐暗淡,直至无影无踪。它就是1910年出现的哈雷彗星。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彗星一直是个“怪物”。能不能飞到这个神秘的天体上去对它直接进行分析,以揭开它的奥秘呢?
今年4月,苏联、美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在苏联基辅市举行了关于发射自动器到哈雷彗星上进行“现场考察”的国际会议,协调各国在这方面的工作。科学家们长年来梦寐以求的幻想,到1986年就要成为现实了。
彗星,我国民间俗称扫帚星,“彗”的意思也是扫帚。大多数彗星都在很扁的椭圆形轨道上绕太阳运行。当它运行到离地球很近时,我们才能看见。由于它出现的机会不多,来去匆匆,外形古怪,在古代每次出现都被认为是不祥之兆,预示将有刀兵、瘟疫等灾祸降临人间。
现代天文学兴起后,彗星的本质才初步弄清。目前天文学界一般认为,彗星是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彗头和彗尾两部分组成。彗头的中心,也是彗星的基本部分,叫做彗核,是一团“脏雪球”,由冰块、尘埃细粒和冰冻的气体组成。当彗星临近太阳,被太阳晒热,它的冰化成气体,这些气体夹杂着尘埃在“太阳风”的压力下朝着与太阳相背的方向伸展开时,就形成了扫帚形的彗尾。
哈雷彗星是颗大彗星。我国史书《春秋》早在公元前613年就有了世界第一次关于这颗星出现的确切记载。从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记录。
十七世纪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第一次算出它的运行周期为七十六年,预言它将在1758—1759年再度出现。他的预言应验了,从此这颗彗星就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上一次出现是1910年。当时彗尾长达两亿公里,凌空而过,同银河争辉,蔚为壮观。1986年,它将再次回归。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通过天文望远镜、光谱分析等地面观测手段,初步弄清了彗星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彗尾成因等。如能直接探测哈雷彗星,不仅可以验证对彗星的现有认识,还将有助于揭开一系列的太阳系之谜。也有人设想,探测彗星也有助于找出地球上某些动物物种大规模灭绝的原因。
由于探测彗星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几年前国外就已经开始准备用宇宙火箭把自动探测器发射到哈雷彗星上去,对这个“怪物”进行实地考察。
苏联制订的考察计划定名为“金星——哈雷计划”。预定于1984年12月发射两个自动探测器,将先探测金星,随后再探测哈雷彗星,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内容包括拍摄彗核及其附近区域的黑白和彩色图像,测量彗核的大小、辐射强度和温度,测定彗星微粒的质量和化学成分,并探察彗星磁场。
今年4月的国际会议商定,由于苏联探测哈雷彗星的自动探测器发射日期比其他国家早,因此苏联探测器传送到地面的资料将提供给其他国家。
欧洲空间组织的探测哈雷彗星计划定名为“焦托”计划。焦托是一位意大利画家,他在1301年第一个绘制了哈雷彗星出现的情景。这个计划的探测器预计在1985年7月10日用“阿丽亚娜”火箭发射,于1986年3月穿过哈雷彗星的彗尾,3月7日在离其彗核500公里处掠过。届时将拍摄2,500张彗核表面照片,对彗核附近的彗星物质进行分析。
日本也制定了名为“行星——A”的计划。预定发射两个探测器。
现在,各国科学家正注视着哈雷彗星的回归,积极准备就近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为揭开彗星的天体物质之谜作出贡献。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方园·长园·圆园
——新德里观花小记
张国斌
新德里之春,万紫千红。在这宜人的季节,去访问那修建于十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宫殿或容易使人联想起当年玄奘西天取经故事的库图布高塔,去参观那比巴黎凯旋门更饶幽趣的印度门或神牛与汽车并行的新老德里街道,都是有其特殊风韵的。不过,在新德里的风景线上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总统府后面的花园。
从印度门驱车去总统府,有条绵延数公里的林荫大道。两旁排列着外交部、国防部等政府主要机关大楼。总统府——这座据说是按照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吉罗娑神宫修建的建筑,远远望去,就使人感到气势非凡;走近前来,更觉其宏伟壮观。
每年春天,总统府花园向观众开放一月,一般是从2月中到3月中旬正是观花赏景的最好时节。
我们随同游人步入花园时,看到一队队身着整齐校服的小学生,由身披纱丽的女教师带领,也来游园赏花。也许,沐浴着温馨的阳光,吸吮着清幽的花香,对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热爱大自然的观念不无裨益吧。
有趣的是,花园分为三个形态各异的部分——方园、长园和圆园。绕过喷泉洞,首先步入的是方方正正的方园。但见一畦畦花卉草坪,中间由诸多人工喷泉和石子小径分隔开。各色各样的亚热带花卉错落杂处,欣欣向荣。其中以牡丹花为最。她那雍容华贵、姹紫嫣红的花儿竞芳吐艳,扑面触目,虽有“富贵花”之名,但又给人以“富贵不能淫”之感。因之我不禁想起古人赞咏牡丹的佳句:“落尽残红始吐芬,佳名号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方园中无大型建筑,面积虽不很大,却给人以身处旷野之感。纵目四顾,使人精神顿爽。
迈过方门,我们步入长园。长园呈长方形,有一长形花廊。道路两边,布满红、白玫瑰和素馨花。蔓藤吐出阵阵清香,与园中许多花儿的芬芳浑然一体,使我们恍如进入了一座充满东方韵味的香料房。最令人高兴的,是在这儿看到了幽香扑鼻的兰花。到此方知,原来兰花分地生兰花和气生兰花两大类。我国的兰花均属地生兰,而印度和缅甸一带则多气生兰。于今有机会亲睹这类兰花的丰姿,果然别有雅趣。这种兰花显得格外凝重,有使人醺然欲醉的香气,煞是喜人。长园中的建筑玲珑纤巧,亭台轩阁,对称倚立,各具姿色。游园的人在这里,无论何时,都可散步于清香扑鼻的绿荫丛下,而不会受到阳光的直射。这也正是设计者独具匠心之处吧。
由圆门进入圆园,更是一格独具,别有洞天。圆园,顾名思义,是呈圆形的园。这儿四周是圆形的墙,中间为圆圈的路,下面有圆形的湖。圆墙上爬满了各色的牵牛花和爬墙花。缠绕攀旋,绿荫幽幽,十分宜人。墙角、道弯,布满了各色鸡冠花和翡翠般的仙人掌、各色凤竹之类花卉植物。在圆湖边,更有那以“凌波仙子”雅号著称的水仙和那飘然若仙的凤仙花等。目光所及,真使人顿生“水花垂弱蒂,袅袅绿云轻”之感。圆园呈圆形,据说是印度人为了以此表示地球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出印度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迎着拂面的微风,来自各国的游人在方园的草坪旁看花,在长园的花廊中赏花,在圆园的湖水边观花。这儿看不到追逐嬉戏、采花折枝;听不到高声喧哗,嬉笑怒骂。一切都显得那么清静,好似要让人们从静中悟出什么道理。是的,大自然慷慨地给予人们以一切,人们又巧妙地利用和改造了大自然。这,使我从中体会到了艺术的美和力量,看到了印度人民在保持自己民族特点时所具有的创造性。由此我也想到,绿化环境,给人们以美好情操的熏陶,确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呵!
在新德里浮光掠影的几天,印度总统府的方园、长园和圆园,给我留下的如此美好的印象,至今如在眼前。


第7版()
专栏:

明年的奥运会
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将于明年七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最近东道国美国邮政总局已为大会提前发行了一套航空纪念邮票,四枚连刷,面值均为四十美分。票面印有“奥林匹克八十四”和代表奥运会的五环圈标志。图案分别为掷铅球、游泳、吊环和举重。(见图)
早在一九三二年,洛杉矶就举办过第十届奥运会,这次是第二次了。准备为奥运会比赛的场馆,原有的均已进行了整修。洛杉矶运动场规模宏大,可容十余万人。新建自行车赛场已竣工。体操比赛馆设在加州大学,能容纳一万四千观众。跳水、游泳馆尚在施工中。接待各国运动员、教练员的奥运村,分设在加州大学和南加州大学,可住五六千人。
洛杉矶“中国城”有华侨十五万人,他们还保留着我国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部分华侨已在筹划明年接待我国体育代表团事宜,盼望着中国体育健儿重返奥林匹克体坛,发扬勇敢顽强的拚搏精神,多夺金牌,为国争光。 ·盛澄世·(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天涯若比邻 方成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