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黎以撤军协议即将签字
黎外长赴叙利亚紧急磋商 舒尔茨同伊拉克外长会晤
本报讯 据来自贝鲁特的消息说,黎巴嫩和以色列已就黎以撤军协议草案仍未解决的一些问题取得澄清,黎以美三方定于5月16日签字。
以色列外长沙米尔5月11日说,以黎撤军协议将在美国参加下尽快签字。5月12日黎巴嫩政府举行特别会议,审查了协议。美以黎三方代表团团长签字之前,还将再次会晤,对协议草案作最后的润色。
黎巴嫩电台广播,杰马耶勒总统在11日晚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通过电话后,决定派黎巴嫩外长萨利姆于5月12日前往大马士革,同阿萨德总统就黎以撤军协议草案进行紧急磋商。前已报道,叙利亚是强烈反对这项协议的。
另据报道,美国国务卿舒尔茨5月10日在巴黎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向苏联发出呼吁,要求莫斯科为黎巴嫩的和平作出努力,特别是应说服叙利亚从黎巴嫩撤走它的军队。
舒尔茨还在谈到他在巴黎同伊拉克副总理兼外长阿齐兹会晤时说,阿齐兹表示伊拉克赞成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部队也撤出黎巴嫩。
舒尔茨和伊拉克副总理兼外长阿齐兹5月10日在巴黎举行会晤,这是巴格达与华盛顿断绝关系16年后第一次举行这样的高级会谈。


第7版()
专栏:

联大讨论塞浦路斯问题
各国代表要求希土两族继续对话寻求解决办法
据新华社联合国5月10日电 塞浦路斯外交部长罗兰季斯在今天下午复会的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再次要求通过塞浦路斯土族人和希族人之间的谈判来和平解决塞浦路斯问题。
罗兰季斯在发言中说,塞浦路斯土希两族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主持下按照联合国有关协议为解决双方的争端进行谈判,这种谈判“决不应放弃”。
罗兰季斯说:“土耳其占领军在塞浦路斯的存在是塞浦路斯土、希两族人之间的谈判没有进展的主要因素。”他指出,“外国军队只会火上浇油”。
据新华社联合国5月11日电 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今天在第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纷纷就塞浦路斯问题发言,要求塞浦路斯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居民继续为解决塞浦路斯问题进行谈判。
尼泊尔代表迪奥·巴特在发言中对联合国秘书长为解决塞浦路斯问题所作的努力和塞浦路斯希土族之间在联合国主持下继续进行对话表示欢迎。他表示希望,这一建设性的对话能够继续进行下去,为解决塞浦路斯问题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南斯拉夫代表伊格纳茨·戈洛布指出,塞浦路斯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联合国成员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可能会引起更大范围内的冲突。他强调,有关各方应该表现出必要的政治意志,不应由于缺乏互相信任而试图冻结目前的局势。他还说,所有占领军和军事存在立即从塞浦路斯撤出,这是持久地解决塞浦路斯问题的唯一基础。
斯里兰卡代表丰塞卡强调,必须确保塞浦路斯的领土完整,拒绝把塞浦路斯分割为两个民族国家的企图。他要求所有外国军队从塞浦路斯领土上撤走。
印度代表克里希南、安提瓜和巴布达代表雅各布斯也在会上发了言。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梁于藩在发言中说:“塞浦路斯两族人民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他们都要求在没有超级大国干涉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尽早解决问题,以便他们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国家。”


第7版()
专栏:

美国增加给以色列军事赠款
据新华社华盛顿5月11日电 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10日批准在1984财政年度给以色列增加3亿美元的军事赠款。
美国政府提出在1984财政年度给以色列提供总额为25.5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11.5亿美元的军事贷款、5.5亿美元的军事赠款和8.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按照目前众议院外委会通过的法案,美国向以色列提供援助的总额减为17亿美元,但以色列却可得到8.5亿美元的军事赠款。


第7版()
专栏:

埃及对黎以撤军协议表示满意
新华社开罗5月10日电 埃及副总理兼外长阿里最近对埃及《鲁兹·优素福》周刊记者发表谈话时说:“为了不使中东问题被搁置起来,应该鼓励约旦和巴勒斯坦尽快作出决定,参加会谈。”
这家杂志在最近一期上刊登了阿里的谈话。阿里说:“在以色列拒绝里根方案以及加紧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建立定居点的情况下,阿拉伯不采取积极行动,这将是一个只会有利于以色列的历史性错误。”
另据报道,埃及外交部7日发表一项声明说,埃及对黎巴嫩和以色列最近达成的撤军协议草案“感到满意”。埃及认为,这是一个能使黎巴嫩政府在整个黎巴嫩领土上恢复主权和加速其他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的“重要步骤”,它“将能加强全面持久地解决中东问题的势头”。


第7版()
专栏:

又一批苏联外交官家属撤离贝鲁特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据外国通讯社报道,苏联驻黎巴嫩使馆外交官的23名家属,昨天上午乘机离贝鲁特回国。
这是本周内第二批苏联外交官的家属撤离贝鲁特。第一批87名家属已于9日乘坐苏联航空公司专机离开贝鲁特。
苏联一位高级人士10日对科威特通讯社记者说,莫斯科7日指示居住在贝鲁特的苏联外交官的家属,以学校放假为借口撤离贝鲁特回国。这位人士说,这是一个“预防性措施”,防止由于叙利亚和巴解组织拒绝黎巴嫩—以色列撤军协议草案而在黎巴嫩爆发一场叙以冲突。


第7版()
专栏:

美国卫星拍摄的照片证实
苏联在亚洲增建SS—20导弹基地
本报讯 据共同社报道,美国向日本通报,苏联为使远东地区部署的SS—20导弹增加到200枚至250枚,正在贝加尔湖地区建设新的导弹基地。
日本外务省人士5月10日透露,美国于今年3月发出的这份通报说,美国通过卫星照片证实苏联正在远东地区建设基地。他认为,美国的这份情报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因而对于远东地区的SS—20导弹很可能增加一倍的事实表示忧虑。
据报道,苏联目前在欧洲已部署了351枚SS—20导弹,在远东也部署了108枚。目前苏联正在贝加尔湖东西两侧修建至少10个新的导弹基地,将使它能够再部署同等数目的SS—20导弹,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核武器就将达到同欧洲同样的水平。日本政府对此将慎重地研究对策。
另据《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卫星拍下的照片表明,西伯利亚SS—20导弹基地的建设工程正在不同程度地进入完工阶段。
新华社华盛顿5月9日电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龙伯格今天就美国报纸报道苏联在亚洲增建SS—20导弹发射场发表评论说,苏联继续部署SS—20导弹是一件“令人严重关注”的事。他重申,美国不会同意苏联导弹的威胁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龙伯格说,苏联部署的SS—20导弹“早就超出其合理的防务需要”。苏联继续部署SS—20导弹“只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和苏联在陆基中远程导弹方面“目前富有危险性的和影响稳定的不平衡状态”。
龙伯格说,美国关于美苏彻底销毁包括SS—20导弹在内的所有中程导弹的主张,“仍然是日内瓦谈判的最好、最公正的结果”。他还说,美国准备就苏美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中远程导弹弹头均衡问题达成一项临时协议举行谈判。
龙伯格最后说,美国将继续“十分密切地监视”苏联加强包括SS—20导弹在内的军事力量,“继续同日本政府和其它亚洲盟国和朋友就中程导弹问题的所有方面进行密切的联系”。


第7版()
专栏:

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计划部长开会
研究计划工作和本地区发展问题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5月10日专电 记者管彦忠、李志明报道:第四次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计划部长会议9日至10日在这里的圣·马丁将军文化中心举行。22个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的计划部长或计划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西班牙和有关国际组织派观察员出席。
各国代表在会上交流了各国计划工作的经验,交换了对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代表们指出,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本地区计划工作不仅要研究怎样摆脱当前的危机,还应着眼于危机后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代表们认为,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势在必行。
此外,拉美经济和社会计划学会第五次技术委员会会议同时举行。这个政府间常设机构成立于1962年,从事本地区计划工作的咨询研究和人员培训工作。拉美经济和社会计划学会和拉美经济委员会是这次部长会议的共同组织者。部长会议讨论了学会的工作报告和新的建议,决定加强这个机构的活动。计划部长们建议各国加强研究短期经济政策与中、长期计划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和确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建议各国优先考虑扩大本地区合作的适当方式,统筹研究在近期内加强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间贸易的方式。


第7版()
专栏:

美国众院外委会批准向萨提供军援
新华社华盛顿5月11日电 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今天批准今年再向萨尔瓦多政府提供6,5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
该委员会并且同意,只要萨尔瓦多政府在美国这一援外法案生效后的90天内无条件地开始同游击队进行谈判,美国在1984财政年度将再向萨尔瓦多提供同等数目的军事援助。
外委员会还明确表示,如果萨尔瓦多政府不同游击队进行谈判,美国将断绝对它的全部军援,除非是游击队拒绝谈判。
众院外委会今天批准的这笔军援比里根政府提出的要求少得多。
昨天,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也只批准本财政年度和1984财政年度向萨尔瓦多政府提供7,63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
此间观察家认为,美国国会两院小组委员会的上述行动,使里根政府向萨尔瓦多提供军事援助以镇压该国游击队的计划在国会再次遭受挫折。


第7版()
专栏:国际札记

人鸡之间
封雄文 方成画
英国《泰晤士报》上有一条新闻:一个小镇上,有十名男子和一个孩子在农舍后院围观两只雄鸡相斗。突然警察和“禁止虐待动物协会”的官员光临,于是一干人等被扭送郡法院,最后共被罚款三千四百一十英镑。
警察在法庭上说,他们发现一个木板围成的小斗鸡场。场内一只雄鸡嘴角滴血不止,右眼紧闭,头部和颈部红肿,另一只雄鸡也受重创;两鸡都已奄奄一息。法官认定这十名男子违法斗鸡取乐,导致动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因而分别处以罚金。
西方国家有对动物讲人道的团体,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家畜家禽法律。可是“人”,这种属于灵长目的最高级动物,在西方的人道主义中占着什么样的地位呢?没有听说过哪个企业主因为失业工人剧增而被判处罚金。难道在凛冽寒风中僵卧街头的失业工人的痛苦是“必要的”吗?(附图片)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美国医疗福利计划的困境
本报记者 张亮
美国近年来的经济衰退和政府大砍福利开支的政策,使各项社会福利计划其中包括医疗福利制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对老人和残废人的“医疗照顾”是整个医疗福利计划的一部分。目前,享受这一福利的老人和残废人约2,600万。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而用于医疗照顾的财政来源则大大减少。政府去年底又从这笔基金中借走了124亿美元,以拯救濒临破产的退休金制度。而且说是借,实际上据说是不还了。据有关部门估计,对老人和残废人的医疗照顾基金将于1987或1988年枯竭,到1995年,其赤字将高达4,029亿美元。
医疗福利计划还包括医疗保险。大多数美国人都参加这一保险制度,其保险金由公司和个人共同负担。但工人被解雇之后,公司就停发其承担的医疗保险金。因此,随着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医疗保险。据“医疗保险行动委员会”估计,全国目前至少有2,500万人因失业而失去了医疗保险。在失业率居全国首位的密执安州,婴儿死亡率由1980年12.8‰增长到1981年的13.2‰。一些专家认为,失去医疗保险,孕妇和婴儿得不到适当的护理是婴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失去医疗保险之后,许多人无钱就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医院。据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调查,在过去的4个多月中,到医院急诊的病人就增加了8%。由于病情严重,住院的时间也大大延长。此外,由于住院费用昂贵,越来越多的妇女分娩时,不得不请没有正式行医执照的助产妇在家里接生。
政府对一部分穷人的医疗补助也属于医疗福利计划之列。但这种补助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生活勉强过得去的人是无权享受的。
在医疗福利计划陷入困境,成千上万的人为生病发愁的情况下,里根总统为了削减庞大的预算赤字,最近向国会提交了一项关于改革医疗福利计划的详细方案,要求大大削减用于这方面的开支。方案提议征收医疗保险税,即一个雇员或一个4口之家,如公司所付的月保险金分别超过70和175美元,他们自己或家庭每年需付160美元的税金;享受医疗照顾的老人如果住院时间达两个星期,他们个人所交的医疗费将由目前的350美元增加到630美元,提高80%之多;享受免费医疗的穷人,今后看病时,每次交费1美元,住院时每天收费1美元。
根据里根总统提出的这一改革方案,下一年底的医疗费用可节省42亿美元。但这一计划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对。在参议员肯尼迪最近主持召开的一次国会讨论会上,一些老人和残废人诉说了他们深受生活和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痛苦。他们还担心,如果里根的改革方案获得通过,许多体弱多病的老人将不得不“拒绝就医,等着去见上帝”。


第7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悠悠报国心
——访“革命妈妈”阿夏·恩戈玛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雨季到来的前夕,坦桑尼亚农民正在以古老的方式向大自然开战:放火烧荒,翻地下种。我们北出达累斯萨拉姆市,在浓烟野火中来到巴格莫约区的吉多戈泽卢村。
一位身材粗壮、肤色黝黑的妇女健步迎了上来,连声说,“卡里布,卡里布!(斯瓦希里语,意为欢迎)她身穿坦桑尼亚妇女的民族服装“康加”,赤着脚,热情地招呼我们坐在她茅屋前的芒果树下。这位纯朴的农村妇女,就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出生入死、功勋卓著、闻名全国的“革命妈妈”阿夏·恩戈玛。她豪爽直率,自我介绍说:“1977年,国家号召干部到农村去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就是那时候到这里来的。”
阿夏妈妈讲话声音宏亮,富于表情,她那激情洋溢的谈话,把我们带回到五十年代坦噶尼喀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峥嵘岁月。
1917年,阿夏出生于一个偏远乡村,17岁结婚后迁到达累斯萨拉姆居住。当时,整个非洲大陆阴云笼罩,殖民者滥施淫威,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她听到有人在悄悄地谈论“自由”,而在那年月,谈论“自由”随时可招致杀身之祸。然而,阿夏却接受了革命的道理,开始为自由而勇敢战斗。
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她外出宣传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简称坦盟)的主张时,常常遭白眼,受喝斥,被拒之门外。好心人则央求她不要再登门了,让他们过个“太平日子”吧!阿夏却并不灰心。她坚信火种终能点燃干柴。她成天四处奔走,动员人们参加斗争,终于为坦盟发展了一大批盟员,越来越多的群众自愿团结在她的周围。“我们经常利用举行婚礼的机会召开坦盟会议。警察一来,我们就唱圣诗,殖民当局被耍得团团转。”说起这些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她由衷地笑了。是的,有什么比斗争的胜利更令人喜悦和难以忘怀?
1961年,坦噶尼喀独立后,阿夏妈妈更忙了,革命热情更加旺盛。她先后担任过坦盟全国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委员。1974年,她作为妇女代表随尼雷尔总统访问了中国。中国之行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感到,坦桑农村太落后了,要使国家富强,首先得发展农村。于是,她毅然辞去了党的职务,放弃优厚的俸禄和舒适的城市生活,怀着一颗“悠悠报国心”,主动要求到比较落后的吉多戈泽卢村落户,决心领导那里的村民打一场翻身仗。
六年来,这个2,000多人口的村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生产搞得很好,不仅建立了学校、商店、诊疗所,而且有了拖拉机。全村没有一个青年盲目流入城市。1982年5月,前总理姆苏亚特地前来视察,赞扬该村生产发展快,人的精神面貌好。
然而,阿夏妈妈说,“我们的工作才刚开了个头。我每天都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做。”她扳着指头算:村民饮水问题要解决,农村道路要修,群众住房条件要改善……“我今年六十六岁了,我甘愿在农村干到入土。”
“你们愿意让阿夏妈妈离开吗?”“我们决不能让她走!”围坐在她左右的村民异口同声回答。有的年轻人还激动地站了起来,偎到妈妈身边,生怕我们会把她接走似的。
接着,他们又争先恐后地述说阿夏妈妈在农村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她跟普通村民一样,住的是茅草屋,每天早早起床,先跟村干部一起安排当天生产,然后跟大家一起下地劳动。由于她事事以身作则,关心群众疾苦,办事民主,全村一致推选她担任村主席。村里人都愿跟她讲心里话,干部们也都把她作为学习的榜样。“你们来以前,妈妈刚刚从地里干活回来。”一个村干部悄悄对我们说。我们早就注意到了,在她厚实的双脚上沾满新鲜的泥土。
在回达累斯萨拉姆的路上,陪同我们的阿夏妈妈的儿子赛义德感慨道,他和哥哥全家都住在首都。但阿夏妈妈除回城开会外,几乎全年都在农村。“她很爱我们,但我们的家留不住她。她的心全扑在农村的发展上了。”
阿夏妈妈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行动,反映了坦桑尼亚人民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意志。正是这样的人构成了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附图片)
“革命妈妈”阿夏与村民在一起。
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