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可敬的人

王培德——对中等教育一片痴情
1980年暑假,河北大学邀请天津市第四中学数学教师王培德去任教。想到回母校当大学教师,搞原先感兴趣的概率专业,王培德何尝不高兴?可这位当了十几年中学教师的中年知识分子,想得更多的却是他的中学教育事业、他的学生。思酌再三,他还是谢绝了母校的盛情。
王培德几年来为学生归纳整理了十多万字的解题方法。过度的劳累加重了他早年患下的气管炎。到1981年,医生诊断为提示肺心病。“你不要多说话,最好不要再当教师。要不,会缩短寿命,甚至窒息身亡。”医生的话是忠告。可王培德说:“我生命的价值存在于课堂上。”他照样每周上17节课。看病时早早来到卫生院,看完病赶回学校不误上课。每逢节假日,他家居住的临建棚里,照样挤满了问功课的学生。校领导决定在他家门口贴上“谢绝登门”的通告,他笑着恳求说:“不要剥夺我的这点权利吧!”
今春,王培德的病犯得很厉害。每到晚上,他不能平卧,只能跪着睡觉。“你就歇歇吧,为了咱孩子,你也要多活两年!”爱人哀求说。“没事,一进课堂就好了。”王培德宽慰妻子。他知道教毕业班的教师少,坚持上午上完两节课后再去医院输液,下午赶回学校接着上课。
王培德今年不过三十九岁。“我何尝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何尝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他对记者说,“但是,离开中学,离开学生,我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他是一位对中等教育一片痴情的人!(附图片)
本报记者 洪天国(本栏照片由田永有摄影)


第3版()
专栏:可敬的人

陆守原——瑶寨办学三十一年
“公社调陆守原老师回家乡仁相了”。消息传开,广西百色县六能瑶寨全体上学的孩子们都哭了。社员和学生连忙派出代表,重把壮族老师陆守原的行李运回六能。这是八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陆守原已在瑶寨度过了三十一个春秋。今年虽已六十三岁,可瑶族兄弟仍然舍不得让他走。他表示:“只要瑶族兄弟需要一天,我就决不离开瑶寨。”
陆守原刚到六能时,全寨没有一人识字,记数用的是玉米和镰刀。如今,这里已普及小学教育,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基本摘掉文盲帽子,还出了两名大学生、三名大学预科生。69户人家,平均每户有了一个中学生。这些识字人的启蒙老师,就是陆守原。
刚开始上课,尽管陆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喊“吗背”(瑶语:不懂),有的干脆离开了教室。为此,陆守原就下苦功夫学习瑶语,从日常用语开始,一句一句地学,小本子上记满了瑶汉对照词汇。不到一年,他就能用比较流畅的瑶语讲课了。
六能寨实行双包责任制以来,一些劳力少的人家,想把孩子留在家里干活。陆守原为了使孩子们还能上学,就调整了上课时间,中午少休息,既保证了每天上足六节课,又能让学生下午早回家帮助干活。有时学生放牛来不了学校,他就到田头地边补课,保证了入学率和巩固率。 周庆(附图片)


第3版()
专栏:可敬的人

毕爱芹——沂蒙山区献青春
毕爱芹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和六名女同学一起,唱着《沂蒙山区好地方》这支歌,从海滨城市青岛来到沂蒙山区当农村小学教师到如今,十三年过去了,六名同伴都早已调回青岛,她却扎下根来热心地办起山区教育。
她的事业心,来源于对老根据地人民后代的热爱。当年她到蒙阴县岱崮公社十字涧大队时,看到的景象是:半山腰几间低矮的茅屋作校舍,一群没上学的孩子纯真而渴求地围在校门口……她心里非常难受:在这块掩埋着无数烈士遗骨的地方,怎能让后代再当文盲?老山区的教育事业这么落后,我们对不起曾经出生入死支援过革命的乡亲们哪!
她选择了和同伴们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怀揣花名册,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长,了解到孩子们不来上学的三条原因: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家里有实际困难;山高路陡不放心。她便反复宣传学文化的重要性,讲明山里人没文化的苦处,答应有特殊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杂费,保证孩子上学不出危险。她的真诚感动了家长们,
“半瘫痪”的学校走上了正轨。
为了把学生安全送回家,冬天大雪封山时,她要打扫出一条条山路来。夏天山洪暴发,就和老师们把小同学一个个背过河去。近十年来,全大队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现在,毕爱芹已在沂蒙山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决心为建设一个文明的新山区贡献青春。
周庆(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五教授来信在川师引起强烈反响
教师不希望就事论事对待邵林问题
本报成都四月八日专电 记者罗茂城报道:四川师范学院李安宅等五位教授、副教授揭发该院党委副书记邵林践踏党的政策的来信,四月五日在本报发表以后,立即在该院引起强烈反响。那天上午,有人从城里买回《人民日报》,大家争相传阅,有的还复印了几份张贴出来,一些同志高兴得放起了鞭炮,激动地说:“大快人心事,川师有希望。”
五教授信发表以后,在川师校园里,许多教师向记者纷纷反映邵林践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胡作非为的种种事实。他们说,川师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如一潭死水,五教授的信仅仅是投下了一个小石子,还有许多问题要进一步揭露、澄清,不应当就事论事地对待邵林的问题。邵林也不仅仅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问题。
向党报写信的五教授有三位已在七十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李安宅教授已八十三岁。他们在“文革”中受尽迫害,现在为什么敢于起来揭发横行霸道的人呢?他们对记者说:“论处境、待遇,我们都还不错,从个人利害考虑,是完全可以不必多此一举的。但是,看到一些人践踏党的政策,实在不能容忍。”“我们写信不仅是为了解决邵林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为了川师的前途,为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然而,对五教授来信,也有人十分反感,公开说:“川师本来是安定团结的,是这封信引起了混乱。”还有的甚至谩骂说:“这几个家伙又翻天了!”


第3版()
专栏:批评以后

不是“无暇讨论” 而是不容忽视
桐乡县接受报纸批评大抓农村教育
本报讯 记者丁雪萍、周祖佑报道:今年年初因不重视教育工作被报纸批评过的浙江省桐乡县,已经出现了大办农村教育的新气象。最近,中共桐乡县委和县政府决定:今后每年从地方机动财力中提取5—10%用于教育;各公社也要从社办企业利润中提取同样比例的资金发展教育事业。据了解,桐乡县今年已拨出30万元给中小学校,相当于县机动财力的10%。至3月底,社队两级也已为农村教育事业集资190多万元,比去年全年集资总数增加三倍多。
杭嘉湖平原上的桐乡县,是我国有名的“文化之乡”,但这里多年来却以文盲多而名闻全国。今年1月11日,本报在题为《嘉兴地区农村教育为何落后?》的调查报告中,批评了这个县的党政领导轻视教育、不管教育的现象。批评以后,县委先后两次召开常委会,专门研究如何改变教育工作落后面貌、加快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问题。接着,又在县人民代表大会和三级干部会议上进一步学习十二大文件,深入领会把教育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讨论本县的教育工作。乌镇公社一位原来认为“无暇讨论教育工作”因而受到报纸批评的党委书记,如今抓教育十分主动、积极。她年初四就主动跑去找学校负责人商量建设新校舍问题。这个多年来对教育“一毛不拔”的公社,今年已决定为改建中小学校舍投资10万元,目前已经破土动工。


第3版()
专栏:

按照中央对干部的“四化”要求
陕西省制订《中学校长应具备的条件》
本报讯 记者景险峰报道:在大力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同时,为保证中学领导干部达到中央所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陕西省教育局最近制订了《中学校长应具备的条件》。
《条件》对全省近4,000所中学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除必需的政治理论、道德水平外,还规定中学校长一般只能从学校教师及教研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中挑选。新提拔的正副校长年龄必须在45岁以下。
关于知识化和专业化,中学校长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三年以上从事教育或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有管理学校的才能,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能胜任一门以上课程的教学。


第3版()
专栏:

与野外工作先进人物一席畅谈
有志青年决心听从党召唤
本报讯 4月8日,在刚结束的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的10名先进工作者,应团中央邀请,与首都高等院校有关系科的学生代表举行座谈。他们现身说法,回顾了自己走上野外科学工作第一线的经历,受到学生代表们的由衷敬佩。北京大学地质系两名应届毕业生当即发言:“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也要和五十年代的大学生一样,树立革命的苦乐观,听从党的召唤,接受祖国的挑选,到祖国需要的一切地方去。”  吴国光


第3版()
专栏:

勇于实行改革 培养新式农民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创办四年制初中取得成果
本报讯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立足于农业生产需要,三年来大力改革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农业技术教育结合,积极开展四年制初中教育实验研究,努力培养有觉悟、有文化、有一定生产技术技能的新式农民,受到当地农民欢迎。
三年来,这所学校以改革学制为中心,对农村初中教育实行全面改革:一、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献身农村的教育;二、努力改革课程结构,把原三年的文化课改在四年内学完,认真开展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生产技术教育,其教育总时数为一年左右,同时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改革文化课,增学农村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管理、农村常用字、农村应用文、测绘、会计、柴油机、电动机、农村常用电、主要农药化肥、土壤成份测定、饲养、果树、木工、缝纫等课程;三、办好农业实习、实验园地,开展课外农业科技活动,努力把学校办成当地的农业初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心、开展农业科学实验的中心、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中心。
三年来,这所学校共培养出400多名毕业生,除140名升入上一级学校外,其余全部回到了学校所在地凤城县农村,绝大多数人安心农业,并有一定技术技能。
最近,这所学校的《四年制初中教学计划》被转发全省,今秋全省农村将改办四年制初中150所。
赵伟士


第3版()
专栏:

记协第三届全国理事会会议开幕
据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记者卓培荣)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从今天开始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全国理事会会议。会议执行主席吴冷西在开幕式上阐述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讨论和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记协如何主动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开展各项工作,协同各地方协会、学会,为开创新闻工作的新局面服务。
这次会议是1960年记协第二次全国理事会会议以来我国新闻界的一次盛会,出席会议的有老中青理事280多名。记协书记处第一书记王揖在代表记协主席团和书记处作的会务报告中说,全国20多万新闻工作者,是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的队伍。他要求大家更加奋发努力,不断前进。
王揖提出,记协今后的工作应当是内外并重。国内工作的重点是抓好新闻干部教育,组织经验交流,研究新闻理论,推动新闻改革,并尽力为新闻工作者谋求一些福利。对外工作的中心是加强联络、广交朋友,帮助各国新闻工作者了解中国。


第3版()
专栏:

中国乒协副秘书长程嘉炎谈
第37届世乒赛抽签情况
本报讯 中国乒乓球协会副秘书长程嘉炎,最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第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抽签情况。这次世乒赛七个项目的抽签仪式于3月27、28日在东京举行。国际乒联主席埃文斯、技术委员会主席拉马努詹参加和监督了抽签的全过程。中国乒协代表和拉马努詹就竞赛抽签、编排问题进行了探讨。拉马努詹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中国乒协对今后世乒赛团体赛抽签的新建议,也值得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考虑采纳。
五个单项的抽签进行得十分顺利,抽签结果符合国际竞赛规程的有关规定。由于国际乒联采纳了我代表提出的建议,本届锦标赛男子双打和混合双打的种子选手由以往8对增至16对,我国绝大多数运动员被列为种子选手,未列为种子的两名单打运动员和两对双打选手也可免于参加预选赛。
这是我国选手在历届世乒赛单项比赛中,第一次全部不经过预选,从而改变了前几届锦标赛中国选手由于参加预选赛而在同一区内遭遇,在某些区内却没有中国选手的不合理现象。这对中国运动员是非常有利的。


第3版()
专栏:

穆拉提游出亚洲最好成绩
本报南宁专电 我国19岁的维吾尔族运动员穆拉提以52秒8的优异成绩刷新了53秒2的男子100米自由泳全国纪录,他在8日上午进行的南宁国际游泳邀请赛预赛中创造的这个成绩,比去年第九届亚运会冠军、新加坡运动员创造的亚洲最好成绩还快0.2秒。穆拉提出生在体育世家,他的父亲马立克原是我国男排著名扣球手。国家游泳队教练周同文说,穆拉提如果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成绩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在男子 200米仰泳决赛中,解放军选手王浩以2分7秒打破他自己保持的2分8秒9的全国纪录。8日晚,南宁国际游泳邀请赛进行了7项决赛,民主德国运动员获5枚金牌,联邦德国运动员获2枚金牌。3天来,共决出17项冠军,整个赛程已过半。


第3版()
专栏:答读者问

种子选手是怎么回事?
编辑同志:
你报公布了第37届世乒赛种子选手名单。这个名单是怎样产生的?种子选手在比赛中是否享受某些特殊待遇?
河南 周 辉
国际乒联在每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之前公布种子名单,它是在上届各项比赛名次的基础上,参考两年来重大国际比赛中的成绩,并根据报名情况决定的。各单项比赛的抽签分组都将据此为准。
为了避免优秀运动员过早相遇,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种子选手在抽签时均有确定的位置,同时不参加预选赛,因此,比非种子选手出线要更有利。例如,在128人参加的比赛中,第1、2、3、4号种子选手分别排在1 、128、65、64的位置上。在正常情况下,第1号种子选手半决赛时才能与第4号种子选手相遇,胜者再与第2、3号种子选手的胜者争夺冠军。这就是种子选手享有的特殊待遇。
菲 飞


第3版()
专栏:

赛场花絮
“乐极生悲”
一声枪响,男子四乘二百米自由泳接力赛开始了。联邦德国队、新加坡队、中国联一队和联二队运动员一齐跃入水中。
联邦德国队一开始落在后面,但是到了第四棒,他们赶了上来,在队员们大声助威下,游最后一棒的法尔纳尔一鼓作气,超过中国联二队,紧随联一队抵达终点。
这时,联邦德国运动员都高兴得蹦起来,其中一名队员情不自禁地跳入池中,拥抱法尔纳尔。没想到,新加坡运动员尚在池中作最后冲刺,他这一下子违犯了比赛规则,使全队被取消名次。他难过得哭了。而原来排在第四名的新加坡队也没有料到,竟意外地得到了一块铜牌。
生日蛋糕
四月七日,邀请赛组委会特意订制了两块生日蛋糕。原来,这一天有两位外国朋友同时在南宁过生日。一位是菲律宾队教练维拉纽瓦,他过三十三岁生日。另一位是联邦德国队女运动员瑙勃尔特,她过二十二岁生日。
维拉纽瓦非常感谢中国主人为他准备的生日礼物。他说,“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十分愉快和有意义的生日”。瑙勃尔特高兴地买了可口可乐,请中国翻译和她的队友们一起,为联邦德国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干杯。
魏国栋 刘小明


第3版()
专栏:图片新闻

人群象潮水涌来,无数双手齐伸……这是干啥?3月4日的早上,江苏省江阴县西乔公社的街头,发生了从来没有过的事儿。人们喜洋洋地争着购买刚再版的《农技小报》。350多份小报,霎时间被抢购一空。
卖报的是公社农科站助理农艺师梅友谅,他也是这份小报的编辑。几天前,他下乡调查,发现不少麦田返青差、拔节慢,便连夜编写了这份小报,专门介绍返青拔节期的技术措施。小报印了600份,正赶上公社召开大队干部会,很快被抢光了。
第二天一早又加印了350份,梅友谅上街公开去卖。消息一传开,人们蜂拥而至。一个卖豆芽的老农,一听是卖“高产经验”的,扁担一撂,挤到人群里抢到一份。有人跟他开玩笑:“老头子你大字不识,买它有啥用?”他一本正经地说:“怎么,就兴人家高产?我不识字,不会让我儿子念给我听听!”好些老乡还叮嘱老梅说:“下期小报,早点儿出来呀!”
陆念祖摄影报道(《科技市场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