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讲求经济效果必须尊重价值规律
张卓元
过去,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左”倾错误,片面地追求高积累、高速度,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效率低、浪费大;一是比例失调,经济起伏很大,为恢复正常的比例关系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认为,上述两大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工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当前,我们正在寻找一条发展国民经济的新路子,要求考虑一切经济问题,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为此,在继续强调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办事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经济工作中切实尊重价值规律。在这种情况下,认真学习和体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价值规律的许多光辉论述,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讲求经济效果,包括宏观经济效果和微观经济效果。其中,讲求微观经济活动的效果,是讲求宏观经济效果的基础。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活动效果,主要指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活动效果。《资本论》中许多关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推动着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每一个企业)努力提高经济活动效果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适合我们今天的实际的。因此,当前我们要讲求微观经济活动效果,就要尊重价值规律。
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每个生产者集体即企业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经济利益关系,每个生产者集体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种物质利益关系,需要按照作为商品关系基本特征的等价交换或等量劳动交换的原则来调节。当然,社会主义商品关系的社会性质与旧社会的商品关系是根本不同的。
既然社会主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它们生产的产品还要转化为商品,那末,“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即价值规律,就会“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2页)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不管耗费了多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生产产品,这些产品的价值仍然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这样,每一个企业,为了本企业的利益,很自然地就要努力使自己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不要高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否则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价值规律象一条无情的鞭子,督促着每一个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革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一句话,迫使企业不能不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精打细算,讲求经济效果。可见,价值规律客观上可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比学赶帮超运动的无声的力量。
反过来说,如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不承认生产者集体即企业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不承认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否认企业生产的产品(特别是生产资料)要转化为商品,财政上统收统支,产品统购包销,生产资料实行调拨和分配,吃大锅饭,这样,企业作为上级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或算盘珠,就会听凭上级行政命令行事,只注意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而在生产经营决策中不会讲求经济活动的效果。我们过去在组织管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时,就存在着上述这样的问题和缺点。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过分集中、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窒息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失去进取精神。这就是我国二十多年来,经济活动效果不好,消耗高、浪费大,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失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在首先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同时,承认社会主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存在一种讲求和不断提高经济效果的内在机制,使社会主义企业把讲求经济效果作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主要标准,努力节约劳动消耗,用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较多的生产成果。
承认社会主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还能促使每一个企业更好地为社会需要而生产,有助于生产和需要的自动衔接,并使企业的销售收入,以及实现的利润与税金,不致带有虚假的成分。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活动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发展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但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工作,并不能保证每一个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都能同社会的需要完全一致。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庞大的、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生产和流通,根本不可能都包括到计划中去。有的国家曾经试算过,对几百万种产品(外国有的大百货公司有几十万种消费品出售,我国北京百货大楼也有三万种),如果试图制订稍微详细的计划,就要许多年,计划订出后就过时了。所以,只能提出一个总的增长计划,确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宏观经济比例,安排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至于许多微观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营决策,只能靠企业。列宁深刻地指出:“现在对我们来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列宁全集》第35卷第473页)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按照国家的总的计划要求,或者说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具体确定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产品,以便使产品适销对路,符合社会需要。当然,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是要按国家的指令性指标安排生产任务的。
过去,由于搞统购包销,结果一再出现企业不顾社会需要,造成积压浪费,损失惊人。这种情况,在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时候更为厉害。同时,撇开价格问题不讲,如果企业(按指令性计划生产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除外)的利润不是在市场上或经过市场的检验实现的,而是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在商业部门或物资部门实现的,那么,这个利润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有过这样的情况,某地区生产香烟的企业向财政部门上缴从商业部门那里实现的利润四五百万元,而同时,收购这批香烟的商业部门则向财政部门报销香烟废品损失五六百万元。在这种情况下,生产香烟的企业所实现和上缴给财政部门的利润,根本是虚假的,不算数的,这个利润也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效果。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只有经过市场检验增加的利润,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降低了生产中的个别劳动消耗,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水平。
的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之间以及生产者集体即企业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也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社会和国家能够通过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杠杆和行政干预,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
这就要找出一个使企业或公司的利益同社会的利益的结合点。许多国家的试验证明,这个结合点,既不是总产值,也不是净产值,而是比净产值还要净的利润。问题在于使企业或公司追求利润时,不但不违背社会的利益,而是符合社会的利益。
为此,需要对价格、税收、利息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中心内容是:剔除各种客观因素对企业或公司利润及其水平的影响,使利润只反映(或基本上反映)其经营管理水平或主观努力程度。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或公司利润的多少,利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1、产品价格的高低;2、税率高低;3、资源条件;4、技术装备状况;5、管理水平。由于这些条件不同,当前特别是由于价格高低不同,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利润水平相差悬殊,造成苦乐不均,严重影响了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考核和企业经济核算。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实行企业独立经济核算,就是要使利润及其水平能真正反映企业工作的质量和结果。为了实现这一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一系列的改革工作。
第一,制订合理的价格体系,使价格能比较准确地评价劳动及其成果。为了将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置于同等经济条件下,讲求资金使用效果,应以生产价格作为订价的基础。同时,社会为了鼓励或限制某种产品的生产,可以将价格订得略高些或略低些。
第二,税收要成为合理调节利润水平的工具。对拥有较好资源条件的企业或公司征收资源差别税,使企业或公司不能因为占有和使用属于全民财产的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取得较多的利润和提高利润水平。还要制订合理的产品税率,以调节生产不同产品企业的利润水平。在价格体系一时难以大改的条件下,利润调节税能够较灵便地解决不同行业和企业苦乐不均的问题。如此等等。
第三,在实行资金有偿使用原则的同时,用资金利润率作为考核经济效果的综合指标,使具有不同技术装备水平的行业和企业,处于经济上同等地位。
做到了上述几点,就能基本上排除各种客观因素对企业利润及其水平的影响。在上述前提下,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不但对企业或公司越有利,对社会也越有利。这样,社会经济运动就会具有一种机制,使经济单位在追求本身的经济利益时,不但不会损害社会的利益,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的利益。
当然,社会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的。全国光是工交企业就有四十万个。价格、税收等制度的改革,是难以保证做到每一个企业在追求本单位利益时,都完全同社会利益一致。但是,在宏观经济实行计划调节的条件下,加上必要的行政干预,如对某些骨干企业或重要产品下达指令性生产和供货指标,上述改革是能够在总体上(或对绝大多数企业)做到各个企业在追求本单位利益时,同社会利益相一致。而这正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在于使这种优越性发挥出来。
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要我们工作作得好,建立起合理的经济体制,我们就能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提高微观经济活动效果的作用,从而为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讲求宏观经济效果,也要尊重价值规律。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第5版()
专栏:

商业网点要星罗棋布
郑宁
家家户户天天都要同商店打交道。发展零售商业、服务业,合理设置商业网点,满足人民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会带来社会劳动的大量节约。如果商业网点严重不足,人们为了买点东西不得不走远路、排长队,势必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这种浪费往往是无形的,难以统计的,但又是巨大的。假如我们的工人、干部、教师、科研人员每天下班后和休息日都不得不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买菜、买粮、买煤、做饭、洗衣……,为此弄得精疲力尽的话,怎么能够精力充沛地去搞生产、搞科研、搞工作呢?又怎么能够拿出足够的时间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呢?由此看来,办好零售商业、服务业,正是一件关系到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大事。
三中全会以来,零售商业服务业有较快的发展。但是,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带有偿还“欠账”的恢复性质。二十多年来,人口数量、工农业生产规模和商品化程度、居民购买力水平及其构成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变化,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相比之下,城乡零售商业、服务业的落后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大力发展零售商业、服务业,做到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适应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仍然是改进商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设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第一,数量要充足。数量很少,稀稀落落,当然算不上星罗棋布。根据各种地区的不同情况,零售商业网点、商业人员、商业用建筑,都要同居民数量的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今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购买力的提高,比例还要逐步提高。
第二,结构要适当。商业同饮食、服务业之间,商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都要适应社会需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综合性商店同专业性商店相结合,固定售货同流动摊点相结合。注意发展群众需要的饮食业、服务业、修配业、租赁业和各种有特色的商店,扩大服务面,做到行业配套。
第三,分布要合理。总的说来,商业网点要集中同分散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而以小型分散为主。从城市来说,既要有计划地建设全市性的和地区性的商业中心,更要用主要力量,建设好分散的居民区的小型网点。农村商业网点既销售又收购,更要适应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大发展的形势,解决好“交售难”、“买东西难”的问题。
建设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是一件内容复杂、牵涉面很广的工作,需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组织好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贯彻改革的精神,才能迅速见效。具体说来,一是要进一步改变过去国营商业“一家经商”的局面,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今后除少数大型项目仍靠国家投资外,主要靠大力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由国家在资金、营业用房、货源等方面适当给予扶植。二是要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各部门配合协作,雷厉风行,及时解决建点中的具体问题,大大加快建设速度。三是要打破“大锅饭”,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原有商店的潜力。在一定时期内,新建网点终究是少数,因此,在搞好新网点建设的同时,必须办好原有网点,充分调动商业职工的积极性。


第5版()
专栏:

《中共党史人物传》陆续出版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一套大型多卷本历史传记体丛书,计划用五至八年左右时间编写出版五六百名杰出的著名烈士和党史人物传记,共五十卷。现已出版六卷,七至十卷即将出版。已出版的人物传记中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等,有党的卓越的活动家赵世炎、蔡和森、恽代英、任弼时,罗亦农、吴玉章等,有各根据地创建人刘志丹、谢子长、邓子恢、周逸群、古大存、冯白驹等,有英勇善战的军事将领贺龙、赵博生、董振堂、杨靖宇等,还有著名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领袖苏兆征、彭湃、向警予,还有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等。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由以何长工为会长、李新、胡华为副会长的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写的。(陈洛)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四十一)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四章 发展消费服务事业
第一节 什么是消费服务事业(下)
消费服务事业的范围
消费服务事业,它的活动范围很广泛,全都罗列出来是很困难的。大致有以下几个部门:
(1)直接服务于消费者人体的生活服务部门,如理发业、美容业、浴池业、医疗保健业等。
(2)物质生活消费,即为吃、穿、住、行等行为提供服务的部门,如饮食服务业、服装来料加工业、洗染业、住宅服务业、出租汽车业、存车业等。
(3)为人们的文化生活服务的部门,其中包括剧场、电影院、杂技场、游乐场、旅游业、公园、体育馆、博物馆、展览馆、科学馆等服务事业。
(4)为人们的交际、纪念和社会礼仪等活动服务的部门,如照像业、结婚服务业、殡葬业等。
(5)抚育儿童、照顾老人的服务部门,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等。
(6)与人们日常消费的生活资料相联系的服务部门,如生活资料的修理、租赁、寄存、废品处理等行业。
(7)各种生活咨询服务部门,包括法律服务和为生活消费提供咨询服务的行业。
(8)为生活服务的交通运输和通讯部门,如客运业、传呼电话业等。
(9)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部门,包括环境清扫业、生活排泄物处理业等。
以上所列当然不可能是完全的,因为消费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需要会越来越复杂,生活消费项目会越来越多,所使用的生活资料会越来越丰富,新的消费服务部门会随着生活劳务社会化的扩大而不断出现。
概括起来,消费服务事业所提供的劳务,可以分为三类:(1)纯粹为生活消费提供劳务的服务事业,如戏剧、音乐、舞蹈演出,旅游事业中的导游,等等。(2)以劳务为主或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服务性事业,如饮食业。饮食业是饭菜等物质的生产、销售和劳务相结合的一个劳动服务部门。饮食业为顾客的需要,用生肉、生菜、生的米面作成菜肴、主食和其他熟食品,从这点来说,它和其他食品加工业是没有区别的。厨师的劳动凝结在他们加工制成的食品中。至于它出售自己生产的菜、饭等食品和现成的饮料、熟食等,则是买卖活动。这和纯商业的买卖活动也是没有区别的。饮食业区别于食品加工工厂和食品商店的,是在饮食业里有大量的、为顾客饮食消费服务的工作,而且越是高级的饭店,这种服务的成分就越大。(3)为自我服务提供条件为主的服务性事业,如浴池业,洗澡主要是顾客自己洗,浴池提供洗澡的条件,也为顾客提供某些劳务,如搓澡、修脚、递毛巾等。
生活劳务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消费服务事业作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它的生产一开始就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并且伴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发展。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消费服务事业作为生活劳务的生产事业,它的产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同样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当然,劳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它自己的特点。
劳务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所以具有使用价值。但是,这种使用价值和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不同,不是包含在具体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物品中,作为物的有用性而存在,而是作为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服务的有用性而存在,所以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主要包含在纯粹劳务之中,在劳动过程中发挥效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不留下任何可以触摸的独立存在的结果。此是其一。其二,虽然有一小部分使用价值不是包含在纯粹劳务所提供的服务中,而是作为某些活动和劳动的结果,体现在某种实物中,如厨师、修理工的劳务所提供的服务那样,生产出物质的使用价值,但是,这里的使用价值,是以已经存在的生活资料为依托的。或者是使已有的生活资料得以最终进入消费过程;或者是恢复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所以与一般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还是有区别的。
劳务商品的生产也要耗费一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各种可供消费的劳务,它的具体形态既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不同,又因各种劳务的不同而不同。在劳务生产中,同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也要消耗各种物质资料。
劳务商品也有价值。不管劳务生产的劳动的具体形态如何,但消耗的劳动,又都是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所以也会凝结成价值。劳务商品的价值量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它的价值构成既包括活劳动,也包括物化劳动。劳务的生产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比之生活资料的生产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一般来说要少,而且它所消耗的物质资料的构成也与生活资料生产中所消耗的不同。劳务商品生产常常以生活资料作为它的生产资料。如戏剧演出所消耗的是演员的服装、化妆品等等。生产中所耗费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也会转移到劳务商品中去。至于活劳动,即使发生在纯粹劳务中,也能创造新价值。
作为商品,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在劳务产品中,这种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物质担当者的情况却有很特殊的地方。这是指纯粹劳务的产品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消费与生产同时发生,所以使用价值随供即逝,价值也随着消逝。
劳务商品既然作为商品来生产,自然要经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事实上,社会商品流通所要解决的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不仅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且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劳务商品在内。因此,劳务商品也存在着通过市场以获得社会承认的问题。劳务商品交换,同物质产品的交换一样,要有商品经济条件下必需的中间媒介。纯粹劳务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通常是一致的,交换所占用的时间是短暂的,交换行为一般仅有一次。
劳务商品的价格同物质产品交换一样,是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作用下形成的。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变化调节价格的变动。
物质产品的生产对于劳务产品的生产具有决定意义。从事消费服务活动,更多的是要靠生活资料生产来提供它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如有了房子、家具以后,才有清扫和修理。物质产品的商品流通与劳务产品的商品流通之间会互相影响。如修理衣服、鞋子等可以推迟这类消费品的购买,修理等服务有利于耐用品的销售,廉价的消费品的大量供应会减少对修理服务的需要,等等。再如消费品供不应求,会促使居民货币收入中用于劳务开支的成分增加,在消费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居民新增加的货币收入会更多地投于劳务支出,等等。
本章执笔:林文益
(原载《经济学周报》第43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