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调查报告

为畜禽开辟新食源
——记荣成县利用沿海资源发展饲料加工业
钱启民 张政利
亏损逼出来的文章 养猪业是山东省荣成县畜牧业的大头。从1975年开始,这个县就实现了“一人一猪”,生猪存养量达到70多万头,居全省前列。然而,每年的饲料消耗和亏损数量也是惊人的。1976年,全县出售肥猪17.9万多头,出肥率不到50%,而饲料粮却耗费了1.4亿多斤,亏损额达到724万元,平均每育肥一头猪耗粮800斤,赔钱44元。
显然,“清水粗粮灌大肚子”的单一饲料结构,落后的喂养方法,不能继续下去了。1978年,这个县开始试验使用配合饲料饲养禽、畜。配合饲料以少量粮食为主料,以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比较丰富的天然资源为辅料,混合加工。这种饲料的优点是用粮少,营养价值高,加工简单,使用方便。喂养试验表明,用配合饲料喂猪,每头每天增重九两四钱,比单一饲料喂养每天多增重四两;斤猪用料二斤九两五钱,比单一饲料喂养节粮一斤四两三钱;每头猪育肥成本下降21%,育肥期缩短三分之一。荣成县能否大量生产配合饲料呢?通过资源状况调查发现,全县捕捞业每年有7,000多吨低值鱼虾被当作废料处理,浅海中蕴藏的大量海菠萝、海谷穗、海藻等天然贝、藻类生物,也基本上未被利用,这些都是加工配合饲料的优质原料,如能充分利用,足够全县养猪业的需要。抓起来并不难从荣成县几年来兴办饲料加工业的情况来看,建饲料加工厂(包括配合饲料厂和鱼粉厂)投资伸缩性大。条件好的单位建一座锅炉、烘干、粉碎、搅拌、包装等设备完备的大厂,需投资几万元或十几万元;资金少的地方,只要有一张组料配方,有一套动力和粉碎设备,也可以开工生产。荣成县建立的第一个加工厂,就是在仅有一台粉碎机、一台十二马力柴油机,以席棚和土圆仓为厂房,借调六名社办单位人员的情况下开工生产的。
几年来,这个县主要通过两条线来发展饲料加工业:一是以水产行业为基础,兴办中、小加工厂、点。资源较足、资金充裕的渔业队兴办鱼粉厂,生产鱼粉;不能办鱼粉厂的渔业队和渔农结合队,就设立加工点,将低值鱼虾加工成干品。鱼粉和低值鱼虾干品,既可作为配合饲料的基础原料,也可直接饲养禽、畜。截至去年底,全县已建鱼粉厂6座,年生产鱼粉600吨;已建加工点297处,年生产低值鱼虾干品700吨,使低值鱼虾和水产品加工的下脚料都基本上被利用起来。二是以粮食部门为主导,兴办骨干厂。先后在本县南部和北部各建起一座设备比较完备的饲料加工厂,年生产能力共600万斤。这两个厂建成投产后,由于它们产量高,用料多,因而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去年年底,这两个厂共收购野生藻、贝类22万斤,低值鱼虾干品20万斤,槐树叶57万斤,食品加工业副产品10万多斤。六畜兴旺了养猪业取得的效果尤为显著。宁津公社原是全县集体养猪亏损最严重的单位之一,1979年亏损10万元,1980年仅有60%的大队、生产队使用配合饲料,就一举扭亏为盈,当年盈利8万元,第二年盈利12万元,跃居全县上游,使全县养猪业初步扭亏为盈。1982年,集体养猪留用饲料比1978年减少50%;生猪的出肥率达到97%,比1978年提高一倍;集体养猪总收入达到329.6万元,每投放1元可收回1.41元,比上年增长30%。配合饲料还可大量用于养鸡、养貂。去年,全县畜牧业总收入达到2,978万元。


第5版()
专栏:评论

少用粮能否多产肉?
荣成县就地取材,利用本地资源发展饲料工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没用多少粮食,就收到了饲料充足、六畜兴旺的好效果。
提起饲料,有些人总认为离不开粮食。说什么“粮食未过关,饲料难安排”。其实,这是旧的传统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眼界。荣成县的实践使人豁然开朗。在他们那里,主要利用低值鱼虾、天然贝、藻类生物,同样生产出了合格的配合饲料。其实,类似的饲料资源,在其他地方也并不稀少。我国年产各种饼粕上百亿斤,其中棉籽、菜籽饼粕每年就有五六十亿斤。据一些地方试验证明,一斤饼粕的营养价值可转化为二两多猪肉;先用饼粕喂畜禽,再用畜禽粪尿肥田,可谓一举多得。可惜,这些优质蛋白饲料,绝大部分直接下田作了肥料,未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各地的青、粗饲料更是比比皆是。例如,刺槐、紫穗槐、榆、柞等树叶,都含有较高的蛋白质;水生青料,除高产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等外,萍类含蛋白质也相当高。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要想办法把这些丰富的饲料资源利用好。
我国人多地少、人平均占有粮食的水平低,靠调用大批粮食生产饲料,或者依赖进口饲料粮,都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开发本地的资源上,把可能利用的饲料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样,饲料工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基础。荣成县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好头,各地可借鉴这一经验,在为畜禽广开新食源上动动脑筋,做到少用粮,多产肉。


第5版()
专栏:通讯

三个县长学得农科知识各展所能
——喜看郴县、资兴、桂东三县普及农业科技的新发展
华中农学院 郭开源
湖南省郴州地区有三位县长,经过到农牧渔业部干训班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可喜的成绩,给人们以启发和教育。
罗学光办农民技术学校
在郴州市东郊的山脚下,几栋漂亮的楼房引人注目,楼房前后,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这就是新建的郴县农民技术学校。
提起这所农民技术学校的创立和发展,人们都称赞郴县县委有远见,都夸县长罗学光有见识,为郴县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罗学光是华中农学院干训班第一期学员,1980年元月结业回县。他通过学习农业科学理论,对科学种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想到,郴县农村有数千名高中毕业生,他们不懂农业科技,不会科学种田,要想发挥他们的潜力,不加培养是不行的。在罗学光的大力支持下,原来县办共大改成了农民技术学校,在市东郊重新建校,罗学光兼任这所技校的党委书记。学校基建缺这少那,罗学光亲自向郴州地委和行署汇报,请求支持。县里压缩其他方面的基建木材400多立方米,水泥500多吨,钢材60多吨,建成校舍7,200平方米。
县财政每年拨款3—5万元作学生的生活费用。学生在校学习二年,毕业之后,仍回原生产队,有的担任干部,有的则作农民技术员。这批新型农民,已成为郴县农村科学种田的新生力量,为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罗学光说:“搞智力投资是值得的,如果说有什么一本万利的话,这就是一本万利的事。”
甘子良组织预防稻瘟病
资兴县是一个稻瘟病老疫区,尤其在城东片和城南片的高山区,这种病流行更是频繁,大家都称这是一种“不治之症”。
是不是“不治之症”? 1981年9月,县长甘子良带着这个问题到华中农学院干训班学习。上植物保护课时,他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结合资兴县稻瘟病多年的流行情况,提了八个问题向老师求教。还到学校图书馆借来有关书籍进行深入钻研。在他思想上稻瘟病“能治”的结论逐渐形成了。1982年元月,他结业回县,自告奋勇报名到稻瘟病流行最严重的汤市公社去蹲点。经过大量调查之后,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调换抗病品种。二是调整播种期,建议农民提前插中稻,使水稻齐穗到乳熟错开稻瘟病暴发期。三是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四是作好药物防治准备。进入稻瘟病流行季节后,点上和面上密切监视,只要稻瘟病症一出现,就抓紧打药,控制病原扩散。
甘子良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以后,仍然蹲在点上,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由于他与公社干部、农技人员和社员群众的共同努力,终于控制了稻瘟病。1982年和1981年相比较,早稻的发病率由71.3%降到19.5%,中稻的发病率由91.5%降至11.2%,晚稻发病率也降低74 .6%。
甘子良说:“过去怕稻瘟,就在无学问。”
黄仁谷抓农业科技推广
桂东县县长黄仁谷是华中农学院干训班第五期学员。他到干训班学习之前,就是一位热心搞农业技术推广的县长。
桂东县是个山区县,全县有3万亩稻种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山上气温低,春季温度回升慢,老品种在山上育秧赶不上季节,只好到山下育秧,再挑到山上栽插。黄洞公社青竹大队位于海拔1,250米的高山上,每年到山下租田育秧,一亩要用80元租金。这个大队距育秧地点40华里,又是山路,每天只能挑一担秧苗上山,一亩田要5担秧苗,光运秧上山这一项,就累得社员够呛。社员迫切希望有一种能在山上育秧的水稻新品种。
1982年春,在黄仁谷的支持下,县农科所决定把杂交粳稻拿到青竹大队作育秧试验。这种稻秧比较耐寒,经受住了低温。移栽后生长发育正常,亩产达到千斤。青竹的社员十分高兴,大家都争着要种。
县农科所负责同志将试种情况向黄仁谷作了汇报,并提出1983年要和青竹大队签订技术承包合同,连片试种30—40亩。黄仁谷听后高兴地说:“既然杂交粳稻表现好,推广的步伐还可以大一些。”在他主持下,高山区扩大示范,低山区多点试验,新的杂交稻将在桂东全县迅速推开。


第5版()
专栏:

流水清清船满载。 田应坤摄


第5版()
专栏:

县长拜师
本报记者 杨玉良
本报通讯员 高义龙
山西省河津县县长郑西京,过去长期做组织工作,对农业生产不熟悉。上任后的一天,他走访一户社员。临走时,男社员问他:“为啥磷肥能增产?”他说了半天,说不清楚。他还没迈出门槛,就听那社员低声对爱人说:“他不懂技术,咋能当县长呢?”话虽有点刺耳,却反映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要求。郑西京想,在农村领导生产,不管担任什么职务,不学无术、不懂专业知识不行。他从此决心放下架子,向懂行的人学习。
他找到农业局副局长、农艺师周敬贵,郑重地说道:“老周,我想拜你为师,学一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周敬贵想:县长拜师求学,不过是做个样子,未必是真心实意,不要教得太认真了。郑西京知道周敬贵的心思,决心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从此以后,生产上有什么问题,只要自己不懂,就虚心向周敬贵请教。周敬贵看到郑西京情真意挚,就帮他订了学习计划,找了一些农业科学书刊,给郑西京学习。
郑西京在自己床头上,贴了一张小白纸,上面写着这样三句话:“今天给自己规定的学习任务完成了没有?应记的笔记记下了没有?所学东西弄懂了没有?”他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都要对照这三句话,检查一下当天的学习。如果当天应看的书没有看,应记的笔记没有记,不管多么疲劳,都要挑灯苦读,补写笔记。他已先后学完了《土壤和肥料基础知识》、《作物育种基础知识》、《植物生理学基础知识》、《植物保护基础知识》,以及许多农业手册、农业科技杂志等。


第5版()
专栏:农村新事

引人注目的“招贫”广告
陈国华 黎建平
三月六日,湖南省临澧县太浮公社的衍嗣庵圩场上,张贴了一张引人注目的“招贫”广告。广告内容如下:凡是本社去年人均产值低于二百元、粮食亩产低于七百斤的困难户,愿意和公社国家干部搞承包,接受技术指导的,可到公社来报名。承包标准是:保证今年人均实现产值四百元,粮食亩产超千斤,各项成本开支不超过历年的平均水平。如若达不到标准,公社负责赔偿欠缺部分的一半,承包干部扣年终奖金的百分之五给承包农户。如若达到或超过标准,超过部分全归困难户,干部不要一分钱、一粒粮。
这张广告象一石击水,许多困难户纷纷结伴来公社,要求干部和自己搞承包。全社有二百三十八个困难户报了名,公社党委将其中的一百一十五户分片包给了二十一名干部。三月二十五日,在公社礼堂举行了郑重的签字仪式。一个农民说:“过去只是嘴巴上‘扶贫’,现在签名画了押,注了‘铜板册’,我们劳动致富有指望哪!”
合同签订之后,干部们纷纷下队到户帮助备耕。舒家大队社员万仁学,穷得半间房子都没有,长期租住生产队一间保管室。公社书记和他制订计划,落实措施,动手开辟致富之道,决定和供销社联营养两头牛、两百只鸡。现在,公社干部已给困难户联系定金、贷款两万多元,帮助买回很多畜禽种苗,另外,还帮助购回化肥一万七千多斤。


第5版()
专栏:

乡规民约开新花
——江苏省泰兴县封家集大队纪事
李云福
制订乡规民约,改变社会风气,使江苏省泰兴县宣堡公社原来一个民事纠纷多、风气不太好的大队,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个大队的名字叫封家集。
在封家集,过去闹事最多的二、五、六、八等四个生产队,现在,这些队的社员天天出满勤,工效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个大队有一条又窄又长的封集桥,过去,车到桥头互不相让,争吵打架,人称“是非桥”;现在,车到桥头,互相礼让,被誉为“风格桥”。一次,五队社员苏谷成推粪刚上桥头,突然遇到一辆装满小鸡儿的两轮车迎面而来。苏谷成主动让行,还帮助那人把车子扶过桥,那人很受感动。社员封余泉过去好吃懒做,专门闹事。通过教育,逐步改变了恶习,积极参加劳动。去年,他承包的水稻每亩增产150多斤。他还在制订乡规民约期间,主动写信让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来,听动员会,教儿子学好,不要象他过去那样懒。二队社员季少庭患肝癌,承包的三亩半田,从播种到收割都是队长封保中亲手帮着干的。季少庭去世后,队长还亲自帮助安排丧事。群众说:“亲生的儿子也没有这样好。”
开展制订乡规民约活动很得民心,深受群众拥护。群众高兴地说:“封家集有希望了。”“共产党又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有这样的好规矩,我们定心了。”
人们清楚地记得,就是在前年,封家集也不是这个样。那时,打架闹事是常有的事,从1980年到1981年上半年,较大的民事纠纷就有179起。群众说“小吵小闹天天有,大吵大闹三、六、九”。一次,大队支部书记封希明处理肥料纠纷时,说:“从明天起,谁再偷肥料就罚款。”就在当天夜里,一些社员把肥料全部偷走了。封希明去制止,有人还指着他的鼻子说:“我们这个队就坏在你手上。你说从明天起谁再偷肥就罚款,今天夜里弄肥犯什么法呢?”由于民风不正,民心涣散,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自1980年11月至1981年3月的4个月,全大队没有一人出勤搞生产。
县委对封家集的情况,十分重视,经过反复研究,抽调了一些干部组成工作组,到这个队发动群众,帮助制订乡规民约。他们广泛深入地进行法制宣传,结合当地经常发生的触犯刑法的问题和本县的一些案例,反复向干部群众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对一些不务正业、不讲道德的人,提出了忠告。
他们还结合“五讲四美”活动的开展,用一些民间流传的谚语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例如,有关社会风尚方面的:“邻居好,赛金宝”,“兄弟好,土变金”,“干群好,鱼水情”等;有关教育后代方面的:“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成灾”;有关互助友爱方面的:“多做好事人夸奖,千金难买众表扬”。群众说:“这些话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了,如果真的能做到,社会风气就好了。”接着,他们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经过群众充分酝酿和讨论,有75人上了大队光荣榜。宣传好人好事,对搞歪风邪气的人触动很大。贪污、挪用公款的干部,主动退赔了;因发生争执把人打伤的人,主动认错检讨,并贴补了医药费。


第5版()
专栏:

砖瓦厂一角 詹耀福摄


第5版()
专栏:农民与生态

有趣的生物金字塔
丹瑾
在浩瀚的大海里,浮游植物飘来荡去,充当浮游动物的粮食;浮游动物又填了鱼类的饥腹;鱼类则被凶猛的水栖动物吃掉,或者撞入人的网具。这是一条食物链。从数量上看,浮游植物最多,浮游动物次之,鱼类又次之,捕食鱼类的大型动物最少。如把它摞起来,越往上越小,形似金字塔。生态学中叫它生物金字塔。
在临水的松树林中,可见到这样一座生物金字塔。位于塔顶的是渔貂,下面是松貂,再下面是松鼠,再下面是松果。一只渔貂在短短的一生,要吃好几只松貂;那些松貂生长,要吃更多松鼠;养活那些松鼠,得有大批松果。
这样的生物金字塔,在生物界比比皆是。尽管构成各种金字塔的生物不同,但所有生物金字塔的塔基都是植物,很难找到一个例外。
由植物充当所有生物金字塔的塔基,不是偶然出现的一种巧合,而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生物要想存在,必须吸收营养,而动物一般都不能直接将无机物变成富含营养的有机物,倒是绿色植物有这个本事,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为有营养的有机物。它们靠这些营养发育壮大,并将多余的营养藏在体内。素食动物要取得营养,就得吃植物;肉食动物则从素食动物身上取得营养;更凶更猛的肉食动物也可以从一些肉食动物身上获得所需营养。在一个长长的食物链中,营养从一物传到另一物身上,弄得人眼花缭乱,但这营养最初只能来自植物,就是说,只能来自生物金字塔的塔基。人是万物之灵,凌驾在一切生物金字塔之上,既可以直接从身为塔基的植物里取得营养,也可以从塔的上层部分猎取动物烹吃。不过,一旦没有植物,人同样要遭厄运。
然而,有些人瞧不起野生植物,尤其瞧不起灌木和小草,在云南、广西的一些山区,就曾发生过放火烧山的情况,满山的灌木和野草被烧个精光。在一些人眼里,成片的灌木野草是不值钱的,将它们烧光后种上玉米才有经济价值。这样做,就是不谈对整个生态的影响,单算眼前的收入,也是失大于得。
当然,人不能直接吃灌木野草,但不要忘了,它们是生物金字塔的塔基,有了塔基,还怕建不起金字塔来么?我们在那里放牧牛羊,饲养家兔,繁殖鸡鹅,这些可都是上等食物。同时,灌木林和野草地还可以招来野生的飞禽走兽,那更是美味佳肴,比几斤玉米不知要强多少倍。况且,烧掉了山林草地,气候发生变化,种上玉米也未必能有收获。所以,我们要珍惜绿色植物,要确保生物金字塔的塔基,切不要随意毁坏它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