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略论“不足”
高建国
去年从电视上看中国女排在世界锦标赛中夺魁,颇为身高尚觉“不足”的郑美珠的精湛球艺所折服。联想到一些同志在选拔年轻干部时,常因尚嫌“不足”而抱怨人才奇缺,不由想说几句。
“不足”是与“足”相对而言的。说“不足”,无非是担心嫩竹扁担挑不起千斤罢了。然而,老竹是哪里来的,不正是从嫩竹甚至是方其破土的嫩笋长成的吗!鲁迅先生曾说,即使是最伟大的天才,他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会是一首好诗。历史上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在他们头角尚未崭露的时候,都曾有过各种各样的“不足”,甚至在他们叱咤风云之际,也还有不少终生抱憾的缺陷。既然许多大有作为的人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而经过日后的实践和锻炼,原先的“不足”又可以得到弥补,既如此,又怎能苛求那些瑕不掩瑜的中青年干部呢?试想,假若当初教练因郑美珠身高“不足”而看不到她潜在的才能,不对她进行扬长避短的训练,一颗明珠就要湮没土中。不破除“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永远会抱怨人才奇缺。
这当然不是说,对中青年干部的“不足”可以略而不论。恰恰相反,许多老同志在努力奖掖后进、提挈青年的同时,也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增长才干,使之尽快地成熟起来,把“不足”转化为“足”。惟其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能在新老干部合作交替中兴旺发达。


第8版()
专栏:

石趣
孙庆章
去Y县开会,带回一件极珍贵的物件——一块美丽的雨花石。Y县,是个有点名气的地方。城不大,但绿杨满城郭,流水绕人家,景物宜人。城内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鼓楼、古塔等历史遗迹。
在那里我很快发现,人们除了喜欢栽花种树外,还别有一种雅趣:“养”石头。差不多每户人家窗台上都有一只钵头,考究的则用白瓷器,注上清水,水底铺着一层五彩斑斓的圆石头。一问,才知道这便是名闻遐迩的雨花石。当地同志告诉我,这一带是雨花石的故乡。听了这话,连忙挤上公共汽车,向那出产雨花奇石的山沟沟奔去。
说山沟,未免有点夸大其辞,这里其实是风化已久的丘陵地带,并不见山,却到处都是高低不平、石头一般坚硬的黄土堆。一泓清泉从上游淌来,两边夹立着崖岸。崖岸上长满了合抱粗的大树,绿荫如盖,遮天蔽日。中午歇工时候,除了蝉鸣鸟叫和溪水低低的絮语外,杳无声响,真是幽静极了。
我攀着树枝葛藤,小心翼翼地下到沟底。啊!这条小沟竟密密麻麻地铺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石子,连溪水也仿佛被染成了彩色。我跳进水里,只顾拣那些个大、色彩鲜艳的。不一会,挎包便不胜负担了。
“哈!好一个精明的采石人!”岸上突然传来一个苍劲而不无揶揄的声音。这是一位六十开外的老者,黑红脸,斑白须,腿脚却很壮健,他站在岸上善意地笑着。
老人说:“这沟里的石头一文不值,只配铺路,拣它何用?”
我讷讷地问:“这不是雨花石吗?”
老人轻捷地下到沟底,随手抓起一把石子,又不经意地甩到水里,说:“这不是活石(当地人把雨花石叫活石),有五彩,但没有灵性,养在水里活不起来。”
石头也有灵性?
老人从身上掏出块玛瑙红的石子来,郑重地放到浅水里,又从一旁拣了块颜色相近的并排摆在一起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自己瞧吧!”
我细细看去,果然有些不同。那块“玛瑙红”色彩鲜艳润泽,仿佛有股琼浆玉液在流动;旁边的那块,虽然一身色彩,却显得毫无生气。
老人说,活石是“灵气”变的,越是珍贵的,越是不肯轻易露面。当地人活一辈子,偶然能碰到几颗奇巧的,放到水里养着,须臾间,凤凰啊,麒麟啊,孔雀啊,老虎啊,石头上就会显出各种精灵的模样来。
这当然是一种传说。老人把那颗“玛瑙红”送给了我,还语重心长地说:“采石,就和你们读书人做学问一样,要下功夫。别指望遍地都是黄金。”这话倒很耐人寻味。
现在,那块“玛瑙红”就摆在我的案头,养在清水中。至于那半挎包赝品,已大半分赠了友人。此时,大概也都躺在金鱼缸里,和水藻一样变成鱼儿们的乐趣与陪衬了。


第8版()
专栏:群方录

“人才学”小议
张雄
不少人谈论“成才”问题,所引用的例证,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甚至一些与高考落选的学生谈心的文章,也往往举出某些国内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成为名家的事例来对这些青年加以激励。于是,“人才学”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就成了“名人学”了,而“人才”也就成了“名人”的代名词。
“名人”好不好?当然好。搞四化,需要名家,而且越多越好。但,这不应是研究“人才”的全部内涵。试想,如果成不了名怎么办?我们不少探讨“人才学”的文章似乎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就使不少急于成才的青年人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学成才”就是通过奋斗成为名人,一旦不能名成功就,便消沉起来。这怕是某些研究“人才”问题的同志始料不及的。
这样说,不是故意泼冷水。因为作为总体的人才结构,包括范围较广。而我们的现实需要有名家,也需要有有文化有知识有专业特长的普通劳动者。如何从人才学的角度考虑大多数人的成才,是“人才学”不可避免要探索的课题。
某些人的研究还有一个偏颇,多着眼于科技和文学艺术领域,而忽视了其他。人类社会既有社会分工,不同的分工就产生各自的“人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何使每一行业的人都能对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也应该是“人才学”研究的目标之一。


第8版()
专栏:

草原(二首)
李小雨马头琴昨夜有大风旋起,我听见马的嘶鸣,马的蹄响。那是铁青马在喷着热气,那是枣骝马在嗅着热血的芬芳,那是你呀,马头琴,草原上所有马群中的第一匹,激荡了多少世代的一声长吟,使牧人如醉的眼睛里燃起奇异的亮……今天,马头琴,请你再响吧!我要按紧你的弓弦、你的鞍,探访草原最深的地方,追逐传说和未来,仿佛马鬃仍在飘扬,蹄下还溅着星光……小城——锡林郭勒小记小城,多少可爱,小城的人们。小小的山,小小的水,小小的刚学会呼吸的风。几重新屋,几条马路,没有门牌,却有各色花丛。贝子庙的红墙剥落了,这片云的历史是从昨夜到天明。草浪涌起一片新绿,遮住了骑在马上的黝黑的笑容。手扒肉,奶豆腐,牧歌长调,不相识,却相亲。一切都没有污染,水和天空,一切都在闪烁,太阳和欢腾,从这里出发去看草原,小城给我一条识路的缰绳……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知不足
饰演虎妞的演员,在观众交口称好的时候发表文章,详析自己演虎妞的不足,从而在影片上“造成了永远的遗憾”。并认为“主要原因是来自主观的,是演员不认真,不刻苦,考虑不周所致的。”无独有偶,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不仅在书后“篇外缀语”中讲到《花环》的不足,而且在多次谈创作体会中,皆说到《花环》的某些欠缺。
在众人叫好声中,不沾沾自喜,不自我陶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令人高兴的。然而,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他们虽只较成功地演了一个角色,写了一部小说,唱了几个歌子,别人一叫好,也就脑袋晕了,口气大了,谈起体会,口若悬河。我怀疑,在艺术上易于满足,不能严于律己,这样的“星”还能不能继续亮下去。李登望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滥”之一端
第三届“金鸡奖”评选揭晓,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等六项奖,由于缺乏众望所归的当选者,宁缺其项,也不强为凑数。这在我们的评选中,堪称破了天荒。
然而,破天荒是要在深思得失之后才敢作出抉择的。我曾听到有人为电影界这样担忧:以往每届各奖都有入选的,如今六奖皆空,电影事业岂不有每况愈下之感吗。再说,年终如何向上汇报,向亿万观众交待?这样做,还要担扼杀演职员的积极性的“罪名”的,奈何!
这其实也不是“杞人”之忧。
目下,某些领导干部,不亦深谙“评奖”的作用,推出各类典型,来说明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有成绩!但是,评奖流于“形式”,其实也就没“奖”了。“矮子里面拔将军”已经令人厌恶,更何言还有善搞“平衡术”的来“凑奖”,算作“滥”之一端。金玉明


第8版()
专栏:

编年度总索引
林文超
这几年经邮局发行的杂志就达二千多种,还不包括由编辑出版单位自办发行的部分。为了了解各种期刊编制年度(全卷)总索引(目录)的情况,笔者最近查阅了1980、1981两年几十种期刊的最末一期,发现有一部分期刊(包括社会科学、文艺、科技)没有编年度总索引,其中包括深受读者欢迎、有保存价值的一些期刊。即使编有年度索引的,有的也只是把当年各期目录原封不动地排在一起重印一次,而不是按分类法、主题法等科学的排检方法重新进行编排。有的年度索引虽有分类,但分得较粗,编排质量较差,仍然不便于查阅。
期刊年度(全卷)索引是附录式检索工具的一种,它的主要作用是:(一)便于读者查阅该刊全年发表的各类文章;(二)为图书资料情报人员开展文献检索、咨询服务提供方便;(三)也是期刊编辑人员掌握当年报道全貌,规划下一年选题,避免重复的一种参考。
因此,期刊编辑部似有必要重视所编刊物的年度(全卷)索引工作,并且尽可能按分类法、主题法等排检方法编制,不定期的丛刊最好也搞个总索引,有利于读者检索和整个期刊出版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8版()
专栏:

芥末居杂记
黄永玉 文并画
点铁成金
县知事得一老贼,审问至详,捶拷所得记录高达五寸。忽捕快来报大误,老贼实当今太师岳丈。知事拍案曰:妙哉!所录正好为老太爷作传。
器 误
楼底失火,人奔告于聋者,聋急以助听器接之,懵懵无助,仓惶间拔出耳塞,始微有所闻,哑然笑曰:无电池之助听器,惨过耳聋。
乘火者
剧场失火,观众争相奔赴太平门,践踏挣扎,水泼不漏。一人从容踩群众头肩而过之,曰:人无争挤慌乱,吾何来如此高度?
降 级
小子饭于黄老家,称黄公。越年与黄老宴共一桌,称黄兄。三年后于车中见黄步行于道,遥呼老黄。十年后迎面遇于衙,若不见。
助人为乐
一八十老妪憩于泰山脚下。二登山少年见而怜之,遂胁之上至绝顶,览山川胜景,复扶之下山至原驻脚处。一中年汉子喜曰:昨日刚陪母亲上山看过,为何今日又上山去?害儿苦找!
老妪曰:无它!我成全此二少年助人机会耳!
小 鞋
徒观窗外云:将雨。师斥之曰:胡说!观象台报今日无雨。顷间雨下。师恍然道:几忘矣!速去十里桥买米!


第8版()
专栏:

绿遍天涯〔木刻〕 甘迎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