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适应新的情况 改进领导工作
霍泛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已经成为组织生产的主要形式。它突出地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社员取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这一变革影响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从事农村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需要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以适应这种变化。
由于社员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他们在集体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相联系,农村的生产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其一,随着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取得,社员已经不只是集体经济的一个劳动者,而且是承包任务的直接经营者,经济任务完全由他们肩负起来。这就促进和激发了他们在生产上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理的能力。其二,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结合起来,社员劳动和劳动成果不只是为了国家和集体,而且更直接也为了他们自己。这就促进他们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专长与技术、人力与资金组织和投放到生产中来。其三,农民是生产直接的实践者,他们是最务实的人,善于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地组织生产,以保证生产朝着他所希望的有利方面发展,这一点,对发展生产十分重要。这些具体变化,集中说明一点,在处理好统与分的情况下,要依靠农民搞生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理能力,发挥他们熟悉生产和善于生产的优点,放开手脚让他去做。这样做,对发展生产只会有利而无害,这已经为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年来的实践所证明。这是农村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它使我们的领导得以从以往那种繁忙的、紧张的、耗费很大精力和时间的催种催收式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它有效地克服和避免了在指导生产上所常发生的主观主义、包办代替和瞎指挥的错误,为改进领导作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如有的干部所反映的:“过去是顶着风干工作,出力不讨好;现在是顺着风干工作,得心应手,群众满意。”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它为做领导工作的同志,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条件:使他们可以把主要的精力和更多时间,用到深入农村和基层,去了解情况,多研究些重大问题,适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当前农村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作方面来,使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方法能够别开新面,收事半功倍之效。
当前应该抓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作是些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特别加强对农村的调查研究工作,这应该成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首要任务。我们的农村正处在一个不寻常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和新的经验,真是繁花似锦,日新月异。领导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把分散的、自发的,甚至还是萌芽状况的东西,经过分析,鉴别,去伪存真,集中提高,然后推广出去。只要这些新生事物和经验是富有生命力的、为广大群众所需要的,它们就会以破竹之势迅速地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行动;并且形成推动整个工作前进的巨大动力。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所说的特色,就是要符合我国的国情,要与实际相结合,从一个省,一个县来说,也必须与省、县的实际相结合。而实际的求得,要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犯了“左”的错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国情的调查研究不够。这一历史教训,一定要记取。从今后三年内争取党风有一个根本好转和改善领导作风来说,搞好调查研究是克服主观主义脱离实际等不正之风的有效方法。1941年全党进行整风时,毛泽东同志写了《〈农村调查〉的序言》,中央作了调查研究决定,并把这些列为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由此可见,调查研究对改进党风和工作作风的重要作用。现在党中央反复指示全党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我们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全党兴起一个新的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应该作出具体的规定,制订出不同时期的调查内容与要求,规定出每年进行这一工作所必须保证的时间。在每次调查结束时,领导要进行检查考核。
第二,积极发展和加强对专业户、重点户的领导。紧随着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全国农村形势又有了一个新的重大发展。这就是农村生产开始突破了以往那种主要还是自给性、半自给性的生产状态,向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生产发展。专业户、重点户是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的雏形,目前,他们的生产虽然还只是开始,但提供的商品率比一般农户要多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可见其经济意义十分重要。他们中的多数人,思想比较先进,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有生产经营能力,富有理想,勇于进取,对党的政策敏于接受,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率先采用。他们的一举一动为周围群众所瞩目和效法,“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着专业户”,可见其在社员中影响之大。在每一个不同的重大历史时期,根据党的总的任务,在农村中,都会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分子和先进层,作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今天,在大量的专业户、重点户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积极分子,经过他们的带头作用带动广大社员群众。同时,在这些专业户、重点户中,也将逐步成长出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在前进中,在专业户、重点户中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缺点和问题,但这些并不可怕。只要各级领导努力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和培养,按照党的正确方针政策办事,善于走群众路线,循序而进,因势利导,缺点和问题是可以改正和解决的。
第三,要急农民之所急,从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等各个方面支持农村生产。最近几年,在不少地方,农民家庭自购的拖拉机,其数量几乎和过去三十年集体所购置者相等;化肥的销量也成倍增长;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跟不上。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地、有成效地去加以解决,就会限制生产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甚至窒息了生产的发展。我们可以依靠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组织日常的生产,但农民却既不能生产出化肥与农药,也不能生产出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即使这些生产资料有了,如果领导上和有关部门不去加以组织分配,也到不了他们手里。由此可见后勤支援工作的重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和各有关业务部门,在这些方面是做了许多工作的。但还是远远赶不上农民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当前的首要工作,是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各方面的工作和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分工负责,一抓到底。积极地去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和规章制度,修订已经不符合需要的生产和供应计划,改革过时了的工作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有了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经过调查研究,把广大群众的创造与经验及时地集中起来和推广出去;有了专业户、重点户这样新的骨干力量;又在生产后勤工作方面作出有力的支援,我们的农村生产和整个工作,必将蒸蒸日上,取得更大成功。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从麻的积压说开去
禾子
最近看到一份“市场信息”,说我国黄红麻的生产已大大超过市场实际需要,这两年每年大约要积压几百万担。黄红麻过去是长期依赖进口的。解放后,尤其是近几年,农民积极性高,生产发展很快,实现自给有余,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东西少的矛盾解决了,却又产生了东西多的矛盾。怎么办?有关部门提出,要压缩种植面积,把现有的500万亩压缩到400万亩左右。这个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方案,当然是有道理的。农民的生产理应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与市场的需要相衔接,不然,盲目生产,产品积压,对国家,对农民,都没有好处。
不过继而一想,又觉得这里有个问题。我国人口如此之多,国内市场(姑且不说国际市场)如此广阔,几百万担麻就嫌多了么?为什么不可以用扩大工业加工能力的办法,而不用压缩生产的办法,来解决农产品的出路呢?
据说,现在国外大量利用黄红麻纺织,或纯纺,或与棉花、化纤混纺,生产许多织物,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而我国黄红麻主要只用于织麻袋和粗麻布两大类。品种单一,当然原料的出路就窄了。这大概是导致黄红麻积压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由此,我又想起了去年农村里发生的一场“兔毛风波”。社员们千辛万苦,把饲养长毛兔的副业搞了起来,不知哪里突然传来一个消息:兔毛过剩了,不收购了,迫得农民含着眼泪把长毛兔宰了,有的不忍宰杀,就放逐到了野外。可是在市场上,却很难买到颇受消费者欢迎的轻软的兎毛纤维织物。
如何为数量和品种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开辟广阔的出路,让农民放心大胆地发展生产,让市场更加丰富多采,看来是目前轻纺工业部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第5版()
专栏:

省璜竹制品为什么能畅销国际市场
许加余 黄昭荷
地处山沟沟的福建省闽清县省璜公社的竹制品,畅销港澳和美国、西德、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在去年秋季广交会上,有44种新老产品成交,成交额达31万元。今年头三个月的产值又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
省璜公社的竹编产品畅销国际市场的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以“新”取胜。公社竹编厂和大队7个竹编分厂都成立了产品创新小组,并有一套奖励办法,发动人人搞产品创新。近三年来,每年春、秋都有一批新产品送往广交会成交,全社竹编产品的品种从1977年的5种,发展到现在的200多种。二是以“优”得胜。他们经常联系实际对职工群众进行提高产品质量的教育,并做好技术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产品的检验制度,做到不合格的产品不出手、不送检、不出厂。近四年来,产品的合格率都达到99%以上。三是保时间,求信誉。他们把任务定到班组、责任到人头,使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与每个职工的工资收入联系起来,每批产品都能按照外贸部门规定的时间按时交货。


第5版()
专栏:农村新事

社会主义的温暖
苑恩尚帮助智力有缺陷的农民发展生产 班朝忠 何永增
天刚亮,从河南省浚县城关公社郭庄大队村中,走出两个拉架子车的壮年农民。他们把两车满满的粪土拉到村西头蚯蚓养殖场。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五十来岁的人。这两个农民,光头的叫田兴河,另一个叫裴青河,两人智力都有缺陷,是郭庄有名的穷困户。那五十来岁的人是郭庄大队党支书苑恩尚,附近的人都知道他懂科学,会技术,精明能干。他们是怎样搞在一起的呢?这得从县委副书记吕子堂说起。
去年6月,刚上任不久的县委副书记吕子堂到郭庄搞调查,大队支书苑恩尚汇报了田兴河、裴青河两家的情况:田兴河四十岁,身高力壮,能出力干活,就是智力差,不懂技术。1981年秋季,队里给他七十多斤磷肥,他一股脑儿都埋在责任田地头,也不浇水,一点作用没起到。裴青河的情况也大致相同。老吕思之再三: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这种智力有缺陷、地种不好、致富无条件的贫困户,应该怎么办呢?靠国家扶持或靠别人去帮,虽能解决一些问题,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他后来又来到郭庄,老苑向他汇报:“我打算办一个年产6,000斤的蚯蚓养殖场,只是人手少,想和田、裴两家联合经营。只是怕别人说‘闲话’,拿不定主意”。吕子堂听了,高兴地说:“你从技术上帮助他俩,他俩从劳力上帮助你,联合经营,互助互利,有什么不好?你大胆干吧。”老苑当下保证,争取让田、裴两家当年收入就达到千元以上。
苑恩尚很快从郑州买回优良蚯蚓品种“大平二号”56万条,如今已发展到135万条,老苑还指导田、裴两家每家种植五亩“中棉所十号”棉花。预计田、裴两家1983年收入可达3,500元以上。


第5版()
专栏:

大有前途的银合欢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牧草根瘤菌组
银合欢是热带及亚热带豆科木本作物,生长迅速,成材快。第一年就能长到2米,以后每年平均增高一米,有的品种五六年内可长到20米高。在印度,每公顷种植银合欢千株,一年半内可生产木材21吨。银合欢每年开花结实两次,3月开花至10月成熟的种子,一般具有发芽能力。三年生植株,每株每年可得种子300克。
银合欢还具有很高的固氮能力,因为它生有强壮的主根,在靠近土壤表面根系上长着大量根瘤,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氮素。银合欢的落叶也是天然肥料,据估计,每年每亩可为作物提供纯氮素100斤左右。
银合欢的叶子含有丰富优质的蛋白质,每公斤总氮量为35.9—47.1克,粗蛋白质为224.4—294.1克,另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胡萝卜素等。据估计,每公顷银合欢一年半内可生产饲料七吨半。因此,用银合欢叶子作家禽的蛋白质饲料,越来越受到重视。
银合欢的枝干还是高级纸浆和纤维工业的原料。
在银合欢整个生长期间,可以不使用杀虫剂。这是由于它含有含羞草素,可以保护本身不受虫害侵袭。把银合欢茎叶散铺在玉米地里当绿肥,其所含的含羞草素也能继续发挥作用,使作物少受或免受虫害。
种植银合欢起源于墨西哥及中美洲国家,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也有栽培,并且生长很好,广东、广西种的银合欢,第一年也能长到2米(见左图)。在亚热带地区大力推广种植银合欢,有助于满足这些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工业等对绿肥、饲料、木材日益增长的需要。(附图片)


第5版()
专栏:通讯

来自江南水乡的实干家
——记藏族群众爱戴的汉族干部谢阿金
本报记者 祖伯光 孙明振
1982年,西藏洛扎县蒙达区大旱,农业减产。由于前几年全区6个公社80%的户有余粮,50%的户有存款,加上各社队以副补农,全区当年人均收入继续保持在300元以上,社员生活安定,家家户户依然盖新房,门前屋后挂满了牛羊肉。
蒙达区的群众在大灾之年过上了幸福生活,都忘不了区委副书记谢阿金,大家都感谢这位来自江南水乡、为他们治穷致富洒下了辛勤汗水的汉族干部。
谢阿金是江苏省太湖岸边吴江县人。1979年4月,他肩负家乡各级党组织的重托,抱定为藏族人民办几件好事的决心,来到人称“南方悬崖”的洛扎县蒙达区。他举目四望,在这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到处是雪山融化冲刷下来的泥石流。长期以来,当地藏族群众就靠把碎石扒开来种一点地,打一点粮,没有其他副业门路,生活十分贫困。谢阿金看到这种情景,心里非常难受。到任不久,就骑马下乡了。他缝了一个圆筒形的被套,走到哪背到哪,晚上往被套里一钻就睡觉;白天和农牧民一起干活,抓糌粑,喝酥油茶,吃生牛肉;他刻苦学习藏语,很快成了藏族农牧民们心目中的“自己人”。
白沙公社一队是个有名的贫困队。1980年春天,谢阿金来这里住了下来。他发现这个以农业为主的生产队耕作太粗放,下种还是撒播,每亩青稞撒80多斤种籽,单产只有300来斤。他决心把内地精耕细作的经验在这里推广,认真地分析了当地土壤、气候、作物生长规律,大胆提出青稞每亩下种量从80斤减到40斤。他耐心地向藏族群众解释这样做的理由和好处,解除他们的疑虑。他手把手地教给藏族群众选种、药物拌种、化肥深施,亲自操起犁杖改撒播为条播。为确保试验成功,他不管工作多忙,每两天都要来看一次苗,趴在地上数株数,量苗高。庄稼越长越好,秋后获得了大丰收。全队粮食平均亩产616斤,节约种籽1.5万斤,增产粮食5万多斤。藏族群众高兴地备上青稞酒,把他拉来畅饮。大家又喝酒又跳舞,一直到天明。这里丰收的经验不胫而走。第二年,全区学白沙一队,夺得了更大面积的丰收。
谢阿金不管走到哪个生产队,生产队不变个样儿,不离开。在贫困的曲措公社四队,他组织有技术的社员到邻近的牧区剪羊毛、宰牲畜,换回羊毛织氆氇和藏被;他带领老人小孩上山挖药材,采野葱;他帮助社员组成副业队外出搞建筑,发动家家户户养牛羊,喂猪鸡,使这个队1981年人均收入达到320元,一举摘掉了吃救济粮的帽子。乃公社四队地处海拔4,700米的山腰上,是全县最高的生产队。谢阿金不顾高山反应,先后八次来到这个队指导工作,在农牧业和副业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这个队从1981年以来,人均收入每年都达500元以上,家家有一两年的存粮和千元以上的存款,成为全县最富的队之一。
1981年7月24日,天气异常炎热。突然,库拉康日雪山冰消雪化,咆哮的洪水夹杂着成千上万吨石块倾泻而下,瞬间吞没了数百亩耕地,冲垮了公路上的三座桥梁。区公所处于泥石流的包围之中。正在生产队蹲点的谢阿金闻讯后快马加鞭来到现场。为了抢救附近藏族同胞和区里的财物,他不顾生命危险,和同行的三名干部手拉着手,在泥石滚滚的浪涛中前进。赶到区上后,群众已经转移到山上。这时一股泥石流正猛烈冲击区卫生所,那里的氧气瓶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谢阿金不顾屋顶正在下落的木头、石块,跳进卫生所,抱起氧气瓶向外跑,一直送到百米以外的安全地带。
一场泥石流过后,由于道路被数不清的巨石堵塞,桥梁又断,给藏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县政府决定尽快把两座木桥建成钢筋水泥桥,任命谢阿金当架桥总指挥。说是总指挥,其实指挥部只有他一个人,他既是总指挥,又是技术员、会计和材料保管员。还要负责两座桥梁工地上300民工的劳力组织、生活安排、记工发钱、来往联络等。他早晨顶着星星起床,晚上12点还在收拾工具,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和藏族民工一起下水打基础,砌桥墩,水泡风吹,腿上、手上裂出一道道血口。藏历八月,藏族传统节日——旺果节到了,谢阿金叫民工全回家去过节,自己留在现场守摊子,象一个哨兵守卫在桥头。他不仅帮助藏族群众把桥架了起来,更在藏族人民的心头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
当一辆辆满载着支援边疆的物资的汽车从新建的桥上急驶而过时,谢阿金又根据县委的决定,毅然推迟回内地休假,来到难题一大堆的县水电站上任了。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合理安排劳力,调动技术人员和民工的积极性,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电送到了县城。当家家户户用上电灯,烧上电炉时,藏族干部和群众齐声称赞他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实干家。


第5版()
专栏:

精选农具
摄于四川省眉山县
潘大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