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阅尽沧桑迎春来
冯学栋
汽车驶过高楼林立的街道,经过平壤大剧院和平壤大旅馆,把我们带到了风光如画的大同江边。
美丽的大同江,犹如一条玉带,弯弯曲曲,自北流来,穿城而过,把平壤城分为东西两部,城内的江面宽阔,碧波荡漾,为这个车水马龙、人声欢闹的城市,注入了一派幽静的气氛。
我沿着大同江西岸漫步,观看远山近水、奇花异草,饱览富有诗意的江岸景色。忽然前面危崖高耸,只见那巨石之巅,万绿丛中,矗立着一个绮姿雕甍、飞檐紫柱的楼亭,顿时游兴倍增。拾级而上,“练光亭”三个苍劲的汉字便映入眼帘。身在异国他乡,忽然看到如此熟悉的汉字,并且书法甚佳,我这个爱好书法的游子不禁产生了一种亲切的感情。
我读过朝鲜的一些历史书籍,知道练光亭是朝鲜关西八景名胜之一。十六世纪初,李朝时期为了阅兵和游乐,建造了练光亭。但数百年来,屡遭战祸。今日的练光亭,是抗美战争结束后重建的。
练光亭是具有独特构造的李朝时期的代表性楼阁建筑,显示了朝鲜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登楼远眺,东平壤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长流不息、清澈见底的大同江,广阔无垠的平原,郁郁葱葱的树林,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风景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游人过客把她摄入诗篇,绘上画卷。古人云:“美哉!练光之为亭也”,“登斯亭也,江山画媚”。并说,“环国中名胜之冠在箕城,箕城之胜在城东南,东南之胜在练光亭”。他们对练光亭景色之美,可谓推崇备至了。然而,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身历其境,才能真正领会到她的秀丽可爱。我漫步亭内外,饱览了这里山水花木之美、楼台亭阁之胜,感到飘飘然置身画中了。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练光亭中的历史文物。
练光亭里有不少匾额和楹联,都是用汉字书写的书法佳品,不过有些没有署款。临江的两根古柱上,刻着一副楹联,上联是:“长城一面溶溶水”,下联是“大野东头点点山”。相传是高丽(935—1392)时诗人金黄元描绘练光亭的诗句。据说,金黄元游练光亭时,见山光水色如画,流连忘返。尽管他才华出众,却感到写不尽江山的明媚娇妍,只留下自己也不满意的诗句,竟大哭一场,怅然离去。
亭中有朝鲜李朝文臣、诗人洪钟应于1850年作的《练光亭重修记》一篇,记载中国古人访问朝鲜游练光亭时的情况说:“中国之鸿匠巨公,持节东来者,及朝庭搢绅之冠盖,过是都者,必登览于此,以疏沦性灵,平章风月,形于歌诗者多矣。皇明诏使朱之蕃至,以天下第一江山书诸额”。朱之蕃是明朝万历时的进士第一,仕至吏部侍郎,1606年出使朝鲜。参观练光亭时,朱之蕃叫呼称快,放歌朝鲜锦绣河山,写下了上述匾额(见图)。朝鲜历经战祸,尤其是美帝国主义者发动的侵朝战争,使平壤几乎夷为平地。而今练光亭中尚存此文物,记载古代中朝友好往来,真是难得的珍宝!历经风霜三百余年,中朝古人翰墨仍并存练光亭中,足见朝鲜对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视。
练光亭,曾经是平壤古城上的碉堡,为防御外敌、保卫祖国立下过赫赫战功。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之后,平壤军民把统帅府设在这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之战。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朝鲜以后,朝鲜人民不能忍受侵略者的蹂躏。据传,有一朝鲜妇女,名叫桂月香,将驻平壤的敌军将领小西飞诱至练光亭上,杀死了侵略者,自己也为国捐躯。
朝鲜同志说:“月香就是从这里跳下去的。”我听了这位朝鲜女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怀念她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股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顺着指点的方向看去,只见滔滔江水,远远流去。是啊!只有大同江阅尽了练光亭的古往今来,江水的声音好象诉说着朝鲜人民饱经沧桑的过去,又好象歌唱着春光明媚的今天……的确,英雄的朝鲜人民,锦绣的河山,已经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春天,更加值得我们歌颂、怀念!


第7版()
专栏:

嬉笑怒骂皆文章
——纪念哈谢克诞生一百周年
星 灿
在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捷克斯洛伐克著名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想到哈谢克倾注毕生精力、呕心沥血所创造的好兵帅克这个典型人物。
1883年4月30日,哈谢克出生在一个穷教员家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广大人民备受奴役和剥削。哈谢克幼年丧父,家境尤为贫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征入伍,开赴俄国作战。但他不愿为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伟大的十月革命后,哈谢克于1918年2月参加了红军,不久即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返回祖国。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写出了不下1,200篇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辉煌的成就是他的传世杰作、长篇讽刺小说《好兵帅克历险记》。(以下简称《好兵帅克》)
在《好兵帅克》这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代表作中,哈谢克并没有象通常写战争小说那样去描绘硝烟弥漫的战场和两军对垒的厮杀,而是通过叙述战争期间捷克士兵帅克的种种遭遇和他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来戳穿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反动本质,把黑暗势力的一切丑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哈谢克也没有着重于引导人们去回顾那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而是采用谑而不虐、寓庄于谐的独特手法,含怒骂于嬉笑之中,让读者在好兵帅克极其诙谐幽默、饶有风趣的言谈举止中,领悟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认清反动势力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
哈谢克笔下的好兵帅克是个来自老百姓的普通一兵,他诚实耿直、质朴憨厚、幽默机灵、笑容可掬,而官方却认为这样的人是傻子、白痴。正当他的同胞不惜把自己弄成残疾逃避兵役的时候,他却带病拄着拐杖高喊着忠于皇上的口号,自愿应征,充当随军神父和上尉军官的勤务兵。表面看来,他对帝国皇上无限忠诚,但实际上却处处在触动帝国的痛处,嘲弄皇上的尊严。他忠心耿耿想方设法侍候上司、执行任务,却总是“好心办成坏事”,招致相反的结果,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而长官老爷对他却无可奈何。当他侃侃而谈的时候,旁征博引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上司们啼笑皆非,束手无策。他不费吹灰之力,便把那些威风凛凛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将军、警官以及道貌岸然的法官、神父弄得狼狈不堪、丑态百出。在好兵帅克面前,所谓精神病权威法医本人成了道地的精神病患者;专搞突然审讯以置人于死地为乐事的宪兵军官,只能落个徒劳无功、自讨没趣的下场;卑鄙阴险的密探,终究保不住完整的尸骨去见上帝;盘剥穷人的富豪巨商高利贷者给弄得“赔了夫人又折兵”。此外还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昏庸将军,沽名钓誉的慈善家……无不出尽洋相。而所有这一切,在哈谢克天才的讽刺笔触的描绘之下,又是那么自然真实,那么令人信服!因此,接触到帅克这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就使人感到十分亲切,难以忘怀。而《好兵帅克》一书也就成为令人爱不释手的作品。
《好兵帅克》借暴露凶残的敌人和丑恶势力,让苦难的人民得以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它继承了捷克民族幽默诙谐的传统,教给人民“笑”的斗争艺术,给反动势力以无情的嘲讽与鞭挞。它重现了捷克历史上最光辉的胡斯革命时期赞美诗的乐观主义斗争精神:“不要为敌人所吓倒,不要看他人多……”。区区一名好兵帅克,就把个偌大的敌人阵营搅得鸡犬不宁、人仰马翻。人民怎能不格外喜欢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怎能不深深景仰为他们塑造了帅克这个不朽形象的幽默讽刺大师呢?
哈谢克原打算让好兵帅克成为俄国俘虏后加入红军,然后随红军中的中国战友辗转来到中国,参加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可惜这一创作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贫困和病魔便夺去了他的生命。去世时他还差三个多月才到四十周岁,只有他的十一岁的儿子和几个朋友送葬。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失去了一位卓越、伟大的作家,一位忠诚、无畏的战士。也很少有人预料到,这部当时遭到围攻、被诋为鄙俗下流、难登大雅之堂的《好兵帅克》如今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印数最多、最受欢迎的不朽文学名著之一,并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哈谢克成了本世纪深受文坛称颂的著名讽刺作家。美国作家斯诺就曾把《好兵帅克》同鲁迅的《阿Q正传》媲美。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哈谢克“世界文化名人”的称号。
可以告慰哈谢克的是:他不必再为帅克未能来到中国而感到遗憾了,帅克早已来到了中国。早在五十年代,广大的中国读者、观众便通过《好兵帅克》节译本、电影故事片和木偶片认识了这个可亲可爱的人物。现在,外国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直接从捷克文本翻译过来的《好兵帅克历险记》的全译本。可以预料,《好兵帅克》及其作者必将在我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尊敬。这部绝妙的讽刺小说将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旧世界的憎恶,鼓舞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争取新的胜利。


第7版()
专栏:世界影坛

今年的奥斯卡之夜
李汛
第五十五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奖仪式4月11日晚在洛杉矶音乐中心举行。在这个国家,影坛选优活动受到举国瞩目,西方报纸说,影迷狂热的程度不亚于美国选举一个女总统。
今年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5部影片是英国传记片《甘地》、美国影片《宝贝儿》、《外星人》、《裁决》和《失踪》。
《甘地》是今年奥斯卡之夜最出风头的影片。它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等八项奖,创英国片的获奖纪录。在奥斯卡奖揭晓之前,它已得到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的金球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科学院奖等。影片叙述甘地以非暴力抵抗手段争取印度独立的一生,是一幅上下五十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画卷。影片群众场面气势磅礴,演员阵容强大,人物刻画细腻,语言富有哲理,但没有说教的味道。电影界对它评价很高。
然而,《甘地》一片获奖后,英国路透社迅即报道了一些历史学家的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影片把甘地偶象化,似乎唯有他一个人在为印度独立奋斗,看不到其他人的努力;没有反映印度的反英暴力斗争;对印巴分治引起的印度教和穆斯林教冲突描写不真实;回避了贱民问题……学者最后说,作为历史,《甘地》不是好作品,不过它是一部好影片。
理查德·阿顿巴勒获最佳导演奖。他不单是《甘地》的导演,也是制片人。为了拍这部影片,他奋斗了二十年,其间往返印度近30次,直到1982年,才由设在英、美的两家公司及印度政府资助拍成此片。
《甘地》成功的另一因素,是演员本·金斯利塑造了神貌俱似的甘地形象,他因炉火纯青的演技而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这位印英混血的演员形象化地把甘地终生服膺的非暴力主义充分体现了出来。
获最佳女演员奖的梅丽尔·斯特里普1980年曾因《克莱默夫妇》得到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这次,在《索菲的抉择》中,她扮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威辛集中营一个幸存的波兰少妇。索菲一生两次被迫在心爱的人中间作出致命的选择(先在一子一女之间,后在两个追求她的男子之间)。斯特里普在影片中既不长吁短叹,又无痛苦表情,然而,即便战后她似乎忘怀一切而沉醉在爱情中的时候,观众仍能从她神经质的动作中感到法西斯的折磨在她心灵上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而这便注定了她悲剧性的结局……
黑人演员小路易斯·戈塞特由于在《军官与绅士》中扮演一名内心善良、但却严格得不近人情的教官而获最佳男配角奖。在奥斯卡的五十五年历史中,这是第三次黑人演员得奖。
杰西卡·兰格因《宝贝儿》一片获最佳女配角奖。影片叙述一名失业男演员扮成女人才找到职业,但女人所受的歧视使他宁愿失去工作也要脱去女装。影片男主角迪斯廷·霍夫曼曾因《克莱默夫妇》获最佳男演员奖,这次又因扮演女人维妙维肖而获最佳喜剧片男主角金球奖。但奥斯卡之夜,名单启封,他却榜上无名;扮演他女友的兰格反而得了金像。人们戏言道,霍夫曼之所以名落孙山,是因为投票人不知该把他选为最佳男演员呢,还是最佳女演员!
西班牙影片《重新开始》获最佳外语片奖。影片写佛朗哥时期流亡美国的一名作家的故事,着重刻画了佛朗哥四十年统治对人民心理上的影响。
今年的终生成就特别荣誉奖授予三十年代著名童星、现年六十二岁的米盖·隆尼。他拍过《爱迪生传》、《黑驹》等120多部影片,从未得过奥斯卡奖。领奖时他辛酸地谈到自己星海浮沉的经历:“十九岁那年我是世界头号红星,但到了四十岁,我甚至找不到工作……”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西方影坛这一年一度的盛会结束了。美国报刊指出,影片获奖,收益通常可增加两千万美元。至于那小小的金像,它可以使一些人受到鼓励,更上一层楼;也能使另一些人自以为身价百倍,反而走下坡路——真是影人获奖,安知祸福。(附图片)
影片《甘地》中的一个场面
霍夫曼(左)和兰格


第7版()
专栏:

首饰在印度
书齐
身穿一袭艳丽的纱丽,额中一点鲜红的“吉祥痣”,印度妇女别有一番绰约风姿。“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首饰对印度妇女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贵妇人固然是珠光宝气,清贫人家的妇女也要着意经营几件。
古代的印度就有“黄金和宝石之国”的称誉。时至今日,印度戴首饰者仍然十分普遍,即使在欧化了的孟买、加尔各答也是如此。虽然,大城市里的妇女开始减少装饰品的佩戴,多数妇女只是在庄重的场合下(如结婚、宴会、外交招待会等)戴一戴。也还有不少妇女,如拉贾斯坦邦、奥里萨邦和中央邦的农村妇女由于宗教习俗,仍佩戴很多,有的妇女全身所戴的首饰竟超过3公斤。
戴在头顶和前额上的头饰是用小钩子、小链子串起来的;戴在耳朵上的耳环,小的从一个小花结或嵌一颗小宝石,大的到直径5厘米的银薄片。戴鼻环是印度妇女所特有的风俗,通常是出了嫁的妇女佩戴。手上和脚部常佩戴由镯子、金属圈和扣环组成的装饰品。穷人多半戴上了釉的陶瓷手镯。
戒指绝大多数是用金子、银子做成,但也有青铜、黄铜戒指,或是合金戒指。最值钱的金银戒指上面嵌有9种宝石(钻石、红宝石、锆石、绿宝石、蓝宝石、黄晶、“猫眼”、珊瑚和珍珠)。
首饰在印度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而且还具有象征意义,它常常同许多仪式和风俗习惯联系在一起,当男女青年要结婚时,不仅要送给新娘结婚项链,而且要为双方制作特别的驱邪符和护身符。结婚当天,男方要亲自把金手镯或玻璃手镯套在女方手上,以表示今后能带来健康和幸福。
从前,男人佩戴装饰品并不比妇女少,有时还比妇女多。这种风俗后来逐渐消失了。如今,男人,特别是穿西装的男人只佩戴戒指,有的也还戴手镯。
印度首饰作坊设备极其简陋,有的仅有瓦罐,几把小锤子、钳子和镊子,一个很小的铁砧,一块有小孔的拉丝板,然而,能工巧匠们却制作出十分精美的首饰,畅销国际市场,为印度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第7版()
专栏:海外书林

从数字看世界
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用统计数字显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这是研究天下大事的有效方法之一。最近,日本教育社出版了《最新数字常识手册》,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方面的最新统计数字。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19类,着重用数字反映国际经济、军事、产业的形势,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现状。第二部分用统计数字显示世界各国、世界城市、各国中央政府机构、各大企业的详细情况。
·频·


第7版()
专栏:海外书林

古人的疾病
古代的人是患什么病致死的?他们的生理特点和现代人有无区别?这是世界各国考古学家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在考古发掘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古墓穴里保存下来的人类尸体,但在解释这些古尸的各种生理学迹象、病因和变化时,人们遇到不少困难,有的甚至无法作出正确解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关于古人类生理、疾病方面的知识。
为了适应考古工作者的需要,英国马西恩出版社不久前出版了《古代的疾病》一书。作者伊万诺维奇是伦敦圣·巴塞罗缪医院所属医学院的解剖学高级讲师,也是一位考古学家。他以考古工作中发掘出来的古人类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和论证了古人类的各种疾病现象,并作出了充分的解释。
·帆·


第7版()
专栏:

大洋洲的亭园鸟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一种奇特的鸟类,叫做“亭园鸟”。雄性的亭园鸟是优秀的建筑师,它们建筑了结构复杂的鸟巢,一般筑有两个或三个房间,有些甚至还造有三米高的塔亭。还有一些亭园鸟会油漆自己的房屋。它们把木炭和水混合起来,然后取一块树皮蘸上这种混合液涂到房子上去。亭园鸟还会开辟自己的花园。它们在自己屋子外面的一块圆形场地上,把一些较高的植物打扫干净,然后把一些贝壳、树叶、花、浆果等搬到花园里来。
亭园鸟虽然多才多艺,可它的品性并不端庄。这种鸟看见邻居花园里有什么好东西,就会施展惯技,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偷过来。假如附近有人居住,它们就会偷来一些钥匙、宝石或小金属之类的物品。一位科学家在亭园鸟的花园里还发现一只人造玻璃眼球。另外,它们也经常和邻居的鸟儿打斗,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但是,当邻居还未建好房屋和花园时,它们是不会去干扰的。
张振康 张 宁编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