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关于荒山造林承包到户问题的探讨
金文国
荒山造林承包到户,承包者治山有权,管山有责,养山有利;使造林、营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好办法。这种责任制形式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养山富山的路子要走宽搞活,采伐木材应管好管严。承包的数量要根据承包者的承担能力确定,不宜搞平均分配。经营林业时间长、费力多,林副产品收益的大部分,应当给承包户。
愈来愈多的地方,正在把荒山造林承包到户,也叫荒山大包干。这种包法的扼要表述是:把集体的宜林荒山荒滩承包到户,按期绿化。承包户对山场按照国家和集体的规定和规划,造林、育林、管护、经营,一包到底,长期使用;山权归集体,按期完成绿化,发给一定的补助;逾期不造的罚以荒废金。林木收益,集体和个人按比例分成(多数地方是二比八)。这种责任制形式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深受群众欢迎,是加快造林速度的好办法。
荒山承包到户和农田联产承包到户的优越性具有相同的地方,比如它把劳动效果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调动了劳动者的内在积极性;它适合我国农村目前基本上是手工劳动的状况,充分发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长处。
荒山承包到户,从现实林业生产本身去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是少林国家,次生林约占有林地的43%以上,整个林业生产中营林是基础,造林第一。林业生产是有生命的生产,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要求有足够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生长环境,从栽种成活到幼林管护这一段,要求劳动者要根据树种本身和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以及千变万化的复杂情况,因天因地因时因树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树木的茁壮成长。荒山由各户承包,分散营林,可以充分调动各户的积极性,适时适树精心管理,保成活,保成林。第二,林业生产周期长,它的效益又表现为渐进性、多样性。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乃至每棵树上的枝、叶、花、果各个部分,都可以为人所需,供人所用,管理不好就易于破坏。荒山承包到户的优越性,正是从树木生长的全过程上,把造林、育林、管护、经营有机地衔接起来,使承包者治山有权、管山有责、养山有利,这就使造林、营林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荒山大包干如此受到农民欢迎,这是我国农村人心安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一种反映。过去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大帮轰”的劳动方式加上“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农民栽树无权,管树无利,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地位。近几年,林业生产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人心爱山,人心爱树,人心思干,人心思富。尤其是农田联产承包到户以后,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力,各户都在积极寻求致富之路。适应这种形势,把荒山承包到户,就可以充分发挥家庭联产承包的优势,为农户开辟一个生财基地。
在推行荒山大包干中,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林业状况以及其他的经济状况的不同,在具体作法上有很大差别。在这里我们试图透过若干作法上的表面现象,探索一些本质的东西,以便使我们能够比较自觉地促其在健康轨道上发展。
一、荒山造林承包到户的经济性质问题。荒山承包到户的实质是什么呢?(一)山权仍归集体,林地的规划权属于集体。林木的砍伐、林木的销售都必须按国家规定办。集体承担向承包户提供苗木的责任。
(二)承包户按着集体的规划场地、树种、期限,负责造林。承包户对山场不准转让、不准租借、不准弃置不造、不准实行违反集体规划的他项作业。由此可见,承包荒山的山权仍在集体,它的经营方向及产品的最终处置都受到集体和国家的计划控制,承包户的权利就是在这个计划控制内独立自主分散营林的权利。至于收益的比例分成,集体所得部分,实质上是属于承包户向集体交纳的山场使用金,而个人所得部分,实质上是集体对承包户植树造林付给的劳动报酬。因此说,荒山造林承包到户,绝不是什么“分山单干”,“倒退”,它“姓社不姓资”,它和承包户的其它经营项目(如农田、畜牧等)一起,构成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一个层次——家庭承包经济。
二、我国荒山多,成林少,次生林多,密林少,大面积稀疏散生林木地经济效益甚微,迫切需要人工更新改造,以提高林地利用价值。鉴于这种情况,荒山承包到户责任制的范围应适当放宽,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荒山即一树不见之地,有树有林就不能搞荒山承包。从山林现在的实际状况出发,荒山承包到户应适应下列几种情况。(一)包括疏林改造。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疏林概念不清。有的把散生树木地误认为疏林地,有的按散木株数折合成疏林面积,有的把应该改造的疏林地又列入成林地,结果从统计表上扩大了成林面积,缩小了荒山面积。对待这个问题,应从实际出发,按山林的实际状况决策措施。把散生树地视为荒山荒滩承包到户,原有树木可以作价卖给社员,也可以比例分成,集体得大头;确属疏林地,不应列入成林面积,而应作为疏林改造承包到户。改造方案要经林业部门调查设计批准后,发给集体和承包户施工通知书,承包户按技术规程进行施工。(二)改变成林地只护不造的习惯做法,对现有成林中的林间空地,也应允许管护承包者补植栽树,并应鼓励承包者充分利用林间优势,开展林间育苗、种药等不妨害林态的生产项目。(三)有萌芽更新条件,经过护山能够成林的山场,也可以承包到户,使其经过管护形成新林。(四)应鼓励单户或联户承包整条山沟,按照统一规划,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治理。总之,在改造荒山,植树造林上,要把握住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养山富山的路子要走宽搞活,砍伐木材要管严管好。在这个总的原则指导下,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创造适合当地林情的治山造林措施,加快绿化进程。
三、荒山承包到户,在数量上不宜搞平均分配。目前荒山承包到户与土地承包到户的意义、作用是不同的。第一,它在人们生活中还不是第一需要,具有开发性。第二,承包目的在于造林,承包者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和一定的资金、技术,各户不都是有相等的承包能力的。第三,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由于各种主观、客观的条件不同,可能有的社员对此要求并不迫切,也可能有的社员对此有着特殊条件或开发远见,要超过常量承包。有的地方实行由生产大队、生产队统一规划,本着依山就势,便于经营的原则,分片划段,群众自愿按能投标承包,这种做法较好。这里的
“按能”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对于确有劳动、技术、资金等条件的户,在他们主要依靠自己或雇请少量帮工或能有其他协作方式的情况下,要求承包较大数量的荒山,在近几年内绿化,应该允许并鼓励其敞口承包。第二、自己并没有什么力量的,出于各种复杂的情况,不切实际的要求大量承包荒山,经过群众评议,应劝阻其量力而行。当然,在山场少、户数多,社员承包的积极性都很高的地方,参照个平均数,辅以居住、技术、林种、费工程度等等不同情况的考虑,注意均衡,有合理的差别,也是比较稳妥的。
四、在确定林木收益分成比例时,各地情况不同,不能一律化,规定一道杠杠,但是应当坚持大头利益给承包户的原则。一户社员承包了山场或荒滩,签订了合同,确定了绿化年限,明确了权、责、利,这在实质上就是他以法的形式向社会承担了一份责任。一户社员能在三五年内,六七年内或者再长一点时间,在祖国大地培植出几十亩、几百亩或上千亩成林,这实在是为国为民为子孙后代做出的贡献,是征服自然、造福人民的壮举。从经济价值上讲,也应该把大头给承包户。以河北省丰宁县为例,过去林业部门搞的樟子松、黑松亩植成本平均达到80多元。现在承包给社员,按丰宁县现在的各项规定,国家和集体给的补助加上可能得到的奖金,每亩最多也不过7元,其余的所需工务、成本,都由承包户支出。经营一片森林,一户社员要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耗费大量的精力、体力、财力,把林副产品收益的大部分给承包户,是理所应该的。
当然,荒山大包干这种形式,不是林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唯一的形式,各地应尊重群众意愿,允许多种形式同时并存。荒山大包干比起农田大包干来,实践的时间更短,涉及情况更为复杂。因此,推行荒山大包干,思想要解放,工作要扎实,预见性要更长远一点。对技术指导,完善承包合同,贯彻依法治林和有人借故乱砍盗伐,等等,都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认为“包下去了,就万事大吉了”。要从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中,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推动工作,提高领导水平,以便一步一步地、步步见效地抓好绿化祖国、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干部的本领与群众的信任
陈之强
偶尔听到两个大队党支部书记谈包干到户后当干部的感受。一个说:“如今真行时,在家有人喊,路上有人拦,下地有人跟。”另一个说:“现在真恼火,说话无人信,吃酒无人敬,出门无人送。”说后边这些话的那个干部,最近还碰到一件恼火的事:因答不出育秧技术,一个社员当面说他:“如今可不是以前呀,肚子里冒(没有)货,谁还敢信你?”
两种感受,都涉及到群众对干部的信任问题。干部是为人民办事的,取得群众的信任,是搞好工作的前提。真正获得群众的信任,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再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眼下,农民迫切需要的是高产的技术,致富的门路。懂技术,会经营,应该是每个农村干部必须具备的本领。一个干部如果作风正派,本领过硬,真正能领导乡亲们治穷致富,谁还信不过呢?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学习得来的;本领也是没有止境的,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有些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干部,不熟悉科学种田,不熟悉群众工作,得不到群众的信赖,从主观上讲,学习不够是个重要原因。今天,党中央号召干部努力掌握科技知识,只要肯下功夫学习,本领就可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再用这些本领服务人民,指导生产,就会逐步取得群众的信任,在发展农业新局面中作出新贡献。


第5版()
专栏:来信

自留山、承包山政策为何不落实?
3月上旬,我回到故乡——河北省赞皇县黄北坪公社秦林村,乡亲们纷纷向我反映自留山、承包山不落实。早先,村里给社员划分过一次自留山,好赖不均,悬殊过大,群众有意见,就不算数了。后来,上边催着给社员下放自留山,大队就匆忙确定每人二亩,全村300人,共下放自留山600亩,大多是很贫瘠的坡梁,大家都不愿认真经营。
秦林村有五条大沟,荒山面积约一万多亩。群众要求自留山不应少于山场总面积的30%,要远近搭配,好赖搭配,适当集中。乡亲们还很乐意将自留山以外的闲沟坡岔上的用材林、果木林、经济林也长期承包下来。他们说,只有落实了山林责任制,一个绿化家乡、绿化太行的愿望才能实现。
我被乡亲们的议论所感动,连续四个早晨去爬越故乡的山山水水,只见核桃林已枯枝满树,没有接班林;一处处肥沃的沟岔还闲着,未植上树;不少具有药用价值的酸枣树乱生疯长,无人抚育……看到这些,真令人痛心。
故乡最穷的山也可献宝,就是石缝,也能生长出酸枣树。为什么利民利国的好政策老拖着不落实呢?!
延辨尘


第5版()
专栏:通讯

文明家庭的风格
——记山阴县康庄大队周生云一家
1982年5月,一户普通的农家被山西省山阴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家庭”的称号。这就是合盛堡公社康庄大队周生云一家。
1982年春,大队第一次试种烟叶。地都包到户了,谁也不愿在自己承包的地上育苗。错过了节令可不行啊,周生云看了心里着急,赶紧和全家商量后,向大队提出用他的一亩二分自留地育苗。支部书记郭凡走进他的家门,开口问道:
“育了苗,好地变瘦,还要推迟大秋作物播种咋办?”周生云一笑:“不要算那小九九啦,先把烟种成了再说。”
1982年春耕前,大队把一块地分给周生云、丰炳文等四户社员,作为自留地的补充。这块地东头盐碱轻,西头盐碱重。分地那天,丰炳文第一个抓纸团,抓到西头的坏地,周生云最后抓,却抓到东头二亩二分好地。周生云上足了粪肥,种上经济价值高的甜菜;丰炳文没下多大功夫,种的是玉米。不久,周生云的地出了全苗。丰炳文的玉米苗出得稀稀拉拉,他的妻子一看眼馋了,找大队干部要求重分。周生云听说闹得干部无法工作,担心影响生产,就找丰炳文,用自己的好地和他换赖地。秋后,自然是丰炳文换去的甜菜地丰收。大伙说:“谁不愿意自己先富裕起来,周生云却把‘金饭碗’让给别人”。
周生云学会了一套修理、安装平车的本领。1981年一个春天,他为社员焊车轮20副,每副比在商店买成品要节约18元;电焊车棚16个,每个节省25元。秋收临近了,每天收工后,周生云不是给社员补带,就是焊轴,常常修到午夜一两点钟。一个月给社员修理和安装平车50多辆。人们见他消瘦了,过意不去,给他送点礼物,或请他吃顿饭,他谢绝了。
前几年,周生云一家四代同堂,长辈之间,婆媳之间,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周生云的母亲杨桂英,同婆婆相处三十三年,亲如母女。婆婆八十岁那年,患了一场大病,卧炕不起。杨桂英白天黑夜守在身边。每顿饭总是拣顺口的煮,做好后用小勺喂到婆婆嘴里,一直侍奉了九年。二十多年来,杨桂英为大队80%以上的社员户做过衣服,并包下11家困难户缝补衣服的活。五保老人武殿仁,生活不能自理,杨桂英从头上戴的帽子,身上穿的衣服,到布袜和被褥,每年都按季节缝好给老人送去。前年老人在病重去世前,含着眼泪对她说:“我白白累赘了你们十多年,我今生今世没法报答你们了……。”杨桂英安慰他说:“看你老说那里的话,不是今天的社会好,我也没有能力照顾你”。杨桂英的言传身教,感染了儿媳妇赵桂花。她看农村穿化纤衣料的多了,专门买了一台锁边机,义务为大家裁剪衣服、锁边,受到了大家赞扬。
由滨、力今、卫民、郭策、青长


第5版()
专栏:

“为人民吐一辈子丝”
农艺师冯文福、韩元中夫妇扎根陕西省安康地区三十年,为发展蚕桑生产作出突出贡献。
本报记者 肖德木 本报通讯员 万武义
过去只能养春蚕的陕西省安康地区,如今春夏秋三季都能养蚕了,蚕茧年产量达到650多万斤,比十年前翻了两番多,占全省总产量的80%。蚕农们谈起这个变化,总不忘记提到地区蚕桑研究所农艺师冯文福、韩元中夫妇,他们为山区发展蚕桑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冯文福和韩元中是同班同学,1951年从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蚕丝专业毕业,分配到陕西省农业厅工作。不久,他俩主动要求到秦岭和大巴山深处的安康,从事蚕、桑品种研究和养蚕试验、推广工作。他们深入山区搞调查,足迹遍及全区十个县三十多个蚕桑产区。三年后,他们引进的秋用蚕种试养成功,打破了安康历史上一年只养一季春蚕的旧习。
1975年,安康地区蚕桑研究所成立,冯文福担任了副所长,韩元中担任了科研室主任。他俩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当年就完成了选育试验“苏华”春蚕良种的任务。推广后,仅1976年到1978年,全区就增产蚕茧上百万斤,产值在百万元以上。1977年4月中旬,一个新的蚕种——“兴一交兴二”正进入试养的关键时刻,冯文福的胃病复发了。病发作时,胃如针刺,疼痛难忍,虽然农村试养点离研究所有半里路,他仍然天天按时上下班。在整个试养过程中,老冯精心观察,认真记录整理资料,为试验提供了全面的科学数据。1979年,“兴一交兴二”新品种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三年前他们新组合的“新九交西湖”夏秋蚕品种,填补了安康地区夏秋蚕品种的空白,在近两年推广中却遇到了新问题:春季高温,夏、秋多雨低温,产量下跌。为此,他俩先后引进20多个亲本,进行“拉郎配”,最后从中筛选出三对半重点品种。在高温和多雨低温下饲养都稳产高产。
冯文福和韩元中夫妇扎根安康已整整三十个春秋,他们忘我的劳动精神受到了领导和山区人民的赞赏。韩元中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劳动模范;冯文福被选为安康县政协委员。从1975年以来,他们已先后引进选育了五个新蚕品种,完成了七项科研成果,其中有三项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奖。他们看到用心血浇灌的科研成果给山区人民带来幸福,心中感到无限欣慰和兴奋。他们说:“我们是人民的蚕,要为人民吐一辈子丝。”


第5版()
专栏:农民与生态

巧妙利用“生存斗争”
丹瑾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鲜花上吸食花蜜,一只螳螂举起“双斧”向它劈去;螳螂正在品尝蝶肉的味道,蛤蟆已经向它闪电似的伸出舌头;蛤蟆还未降服挣扎的螳螂,蛇的大嘴已将它咬住;蛇正得意地吞食蛤蟆,冷不防又成了鹰爪中的死囚。到此为止,这场生物战争应该结束了,因为除了人的弓箭和枪弹能够射中鹰之外,似乎还没有一种动物可以捕食它。然而,它并不是最后胜利者,它此刻仍在同许多种寄生虫开战,战场就在它身上。那些穷凶极恶的寄生虫,有的撕它的皮,有的吃它的肉,有的吸它的血。曾经有人说,鸟不单纯是鸟,同时又是会飞的动物园。可想而知,住在它身上的敌人是何等多。
这就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世界的一种生存斗争。生物间的生存斗争是残酷无情的。凶猛动物血腥捕杀弱小动物不消说,便是一些弱小动物,比如虻蝇的幼虫,虽然小得象个白线头,既无凶恶相貌,又无爪牙之利,温文尔雅,大气不出,却能紧贴在蜜蜂幼虫身上,用亲吻的方式吸食它的肉汁,使它舒舒服服地死去,手段又何尝不毒。
植物之间也有斗争。有一种绞杀植物,先是附在乔木身上往上爬,等到能够独立或半独立生活时,它的那些紧紧裹在乔木主干上的根,就把那乔木活活绞死。女巫草更有神通。它是靠吸取玉米、甘蔗、高粱等庄稼的营养而生存的。一株女巫草能结籽50万粒。种子极小,肉眼勉强可见,能乘风驾雨,四处传播。可恨的是,它遇不到寄主也不死,可在泥土中活二十多年。一旦遇到寄主,它就发芽生根,将根插入寄主的根中,吸取现成的营养,长出地面,开花结籽飘散开去祸害更多的庄稼。
有害于人类的寄生确实可恼,但生存斗争本身并不坏。它推动生物进化,促进生态平衡,使生物世界繁荣不衰,给人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假如没有生存斗争同其他因素一起抑制生物,各种生物都爆炸似的繁殖开来,地球上还有人的立足之地吗?生存斗争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掌握了它,可以用来为生产服务。生物防治便是具体利用生存斗争的生产实践。
我国的生物防治,常采用的方法是人工大量繁殖农业害虫的天敌,如草蛉、赤眼蜂、姬蜂、黑青小蜂和瓢虫等,看准时机把它们释放到田间、仓库,让它们去消灭害虫,这叫以虫治虫。我们又发现白僵菌喜欢寄生在一些昆虫的幼虫身上,能使幼虫僵硬而死,于是制造出白僵菌微生物杀虫剂,喷洒到松毛虫等猖狂活动的地方,这叫以菌治虫。我们还发现许多种鸟以虫为食,因而一方面提倡保护鸟类,另一方面制造人工鸟巢,悬挂在树木上,招引鸟儿来吃虫,这叫以鸟治虫。至于养猫除鼠、畜犬逮兔,当然也是生物防治。实践证明,生物防治比药物防治更有优点: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


第5版()
专栏:

科学养鱼鱼更肥 王宽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