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妇联应当勇敢地维护妇女利益
本报评论员
建湖县妇联代表妇女的利益,积极同损害妇女正当权益的错误行为作斗争,不愧为妇女群众“娘家”的称誉。各地妇联都应当这样做,使自己成为广大妇女信赖的群众组织。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妇联应当成为代表妇女利益,保护和教育妇女,保护和教育儿童的有权威的群众团体。”这是对妇联性质的准确表述,是指导妇女工作的正确方针。建湖县妇联这样做了,取得广大妇女的信赖。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妇联,不关心妇女的疾苦,不能反映妇女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对损害妇女儿童正当权益的行为不敢斗争,不能理直气壮地为妇女说话、撑腰。这样的妇联组织脱离妇女群众,不被当地妇女视为自己的组织。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应当迅速改变。大家知道,包括妇联在内的所有群众组织,只有密切联系它所代表的群众,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新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由于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目前还有一些妇女的权益受到损害,有的妇女生了女孩受到歧视、虐待,有的女婴被遗弃和残害,包办、买卖婚姻,粗暴干涉妇女婚姻自主的行为也不时发生。这些现象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不相容的。作为妇女群众组织的各级妇联,遇到这些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不道德的和违法的行为,要敢于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做好妇女工作,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光是各级妇联的职责,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妇女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各地党委要加强对妇联的领导,积极支持她们的工作,放手让各级妇联根据自己的特点独立地开展活动。妇联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贯彻执行妇联工作的方针,密切联系广大妇女群众,切实加强同工会、共青团的合作,为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进行坚决的不懈的斗争。


第4版()
专栏:

建湖县妇联敢于为妇女说话办事
妇女把妇联当做“娘家”,遇到难处总爱先去“娘家”诉说
本报讯 江苏省建湖县妇联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敢于为妇女讲话办事,使妇联成为妇女群众的“娘家”。
去年年底,这个县招工时,有些单位提出只要男工,不要女工。参加招工考试的800多名女青年,大多数面临着落选的危险。县妇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向县政府提出这些招工单位这样做是错误的。县政府很重视妇联提出的意见,及时召开招工单位负责人会议,使招收女工的比例提高到48.6%。
这个县妇联认为,妇联是妇女群众团体,一定要关心妇女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钟庄公社南华大队女社员王加兰,常遭丈夫毒打,长期处在痛苦之中。县妇联的同志反复做王加兰丈夫的思想教育工作,但他无悔过之意。王加兰不甘忍受丈夫的虐待,向法院提出离婚的要求。县妇联主动向县法院反映情况,法院依照婚姻法有关条文判决他们离婚。建湖县县直机关有个副局长,看不起当农民的儿媳妇,不准儿媳妇进家门,并怂恿儿子和爱人闹离婚。这位即将被“抛弃”的青年妇女,怀着痛苦的心情找到县妇联。县妇联依靠男方单位的党组织对这位男青年进行帮助,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个副局长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评。
1982年以来,建湖县妇联接待来访140多人次,妇女们遇到难处,总爱先去找她们的“娘家”诉说诉说。
胥建生 黄玉锦


第4版()
专栏:来信

一个养女的控诉
编者按:一个养女的控诉,读后令人愤慨。常孝彬兄弟四人对常孝英的迫害,败坏社会公德,触犯国家法律,对他们决不能置若罔闻,漠然处之,应当给予应有的惩处。不然,就会象当地群众说的那样:不仅妇女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还会给实施婚姻法和计划生育带来极大的困难。
我今年二十八岁。为了照顾我那膝下无子的养父母,五年前我结婚时,让丈夫到我家落户。谁知我这移风易俗的行动,却遭到养父的四个侄儿常孝彬、常孝甫、常孝龙、常孝奎的激烈反对。他们利用陈腐的封建观念,力图剥夺我的合法继承权,对我一家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他们接连逼死了我的养父和生母,直到目前,迫害仍没有停止。为此,我要控诉常孝彬等人的恶劣行径,并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女青年的合法权益。
我一岁半时,因家境贫寒,过继到本县白壁公社西辛安大队常有德家做养女。常有德夫妇膝下无子,他们待我如亲生骨肉。我十九岁参加工作后,也一直尽心地赡养两位老人。1978年,为了给养父母养老送终,我决定让对象到我家落户。养父母听了都很赞成。然而,常孝彬等怕我继承养父母的财产,借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我成亲的那一天,身为教师的常孝彬躺在我炕上装疯卖傻,又哭又闹地喊:“小女搞什么男到女家,丢死人了,让俺今后如何做人啊!”他家的人还在我家里烧纸(当地祭死人的仪式),并把新房的墙扒了个大窟窿。
我们忍无可忍,找到了公社和县有关部门。公社司法干部在了解情况后,裁定:常有德的家产由他们夫妇自由支配,他人无权干涉。
一场风波平息了。然而,常孝彬等对我们的迫害却没有终止。
去年11月底的一天,常孝甫(党员)之妻张三妮当着围观的群众,谩骂我年过七十的养父。一辈子为人老实的养父遭此侮辱,一病不起。在病中,他常对我说:“孝英,只因你是个女娃子就遭到这样的欺负。这满肚子委屈啥时能消啊!”12月25日,他老人家含恨离开了人世。
我养父被气死,停丧在地,我养母找到常孝彬,对他说:“现在党和政府允许女儿继业,我老汉遗嘱要女儿摔老盆(农村的一种继业形式)。”他们一听此话,竟说:“没听说闺女还能继承家业,有我们兄弟四个在,这老盆她摔不成!”晚上,他们扬言说:“如果她让闺女摔老盆,我们就不让出殡!”逼得我们母女哭得死去活来。我们万般无奈,才又去公社上告。公社领导给大队写信。大队干部劝了几天,他们仍然不听。12月27日出殡那天一早,他们全家出动大闹,冲到我家屋内,指着我养母破口大骂。
目睹几天来发生的事情,我的生母被气得浑身发抖,忧虑万分。她在常有德灵前恸哭:“大兄弟呀,要知道闺女给了你受这样大的难,俺就是要饭,也不把她给了你呀!”出殡回来,她彻夜不能安眠,第二天早上竟抑郁而死。常孝彬闻讯竟胡说“不是姓常的死在这儿,不能从前门走”。他们几个兄弟堵在前门,逼得我只好把生母的尸体从后门抬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和养母商量,卖掉房屋,到别处存身。他们兄弟得知后,又扬言:“谁要敢买房子,就和谁拚了。”现在我家房子既住不成,又卖不成,逼得我养母终日哭泣,我也终日坐卧不宁,更不能安心工作。
我遭此厄运,就因为我是个女子。在社会主义的今天,难道女孩子还要受到这样的歧视和虐待吗?我家的事情发生后,一些群众说:“人少就是受欺负,没有个儿子连日子都不好过。还是要多生,生儿子啊!”这样的恶劣影响,难道还不该引起重视吗?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不得不请求贵报为我做主。
河南安阳县印刷厂 常孝英
(原载《中国青年报》)


第4版()
专栏:

齐齐哈尔市妇联同有关部门配合
向虐待妇女行为作斗争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齐齐哈尔市妇女联合会在协助有关部门解决妇女儿童受歧视受迫害的问题时,不推不拖,积极为妇女儿童排忧解难。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工人马英斌在妻子王冰飞生了女孩后,在其父母的怂恿下,打骂虐待妻子,最后把她赶出家门。市妇联闻讯后,同市信访办等6个单位的同志一起,通过一个半月的调查,索取证言70份。当马英斌的错误事实在地方报纸上公布后,他威胁市妇联等单位的办案人员。但是,妇联的同志没有被吓倒。她们配合市新闻单位,在报纸上开展怎样对待生男生女的讨论。不少同志写文章,从各个不同侧面批判重男轻女的旧思想,使很多人受到了教育。
齐齐哈尔市妇联积极配合政法部门办案,使那些跨部门跨行业的案件较顺利地得到解决。近年来,市妇联已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了30多起迫害妇女儿童的案件。


第4版()
专栏:

活着的安珂斗歹徒 武汉三镇传佳话
本报4月9日武汉专电 记者刘衡、龚达发报道:连日来,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共产党员杨威英勇斗歹徒的事迹在武汉三镇传为佳话。人们赞扬他是“活着的安珂”。
4月4日中午,杨威同志在汉口闹市区的芙蓉餐馆就餐时,发现一名正在扒窃的歹徒。杨威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歹徒的衣领,大喝一声:“快把钱包交出来!”在杨威的威逼下,歹徒连声求饶。这时,杨威向被盗的人说:“同志,你的钱包被盗了。”可是,这个被盗的人否认被窃的是自己的钱包。歹徒立即反扑过来,气势汹汹地说:“你诬陷好人!”同时向杨威猛击一拳。杨威正气凛然地说:“你休想抵赖,走,上派出所!”这时,七八个歹徒蜂拥而上,向杨威劈头盖脑打来。杨威一面死死抓住作案的歹徒,一面大声疾呼:“共产党员、革命同志帮我抓坏蛋!”可是在场的工作人员(其中有3名党员)和就餐的顾客并无一人出来相助。杨威仍未后退一步,和歹徒殊死搏斗了20多分钟,全身多处负伤,直到公安人员赶来时,歹徒才逃走。这时,那个被盗的人屈膝对杨威说:“我对不起你。”据查,此人是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的职工,名叫康连科,他自称不是党员。
目前,歹徒刘桂庭、刘桂宝等已被抓获归案。


第4版()
专栏:

廖承志康克清会见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何清一行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基金会顾问廖承志和宋庆龄基金会主席康克清,今晚会见并宴请基金会理事何清、林达光、陈志昆、黄寿珍以及何清的夫人陈玉梅等。
何清先生是美国夏威夷资本投资公司主席,他这次专程前来北京商谈他所捐赠的一所少年儿童图书馆的修建事宜。这所图书馆建在宋庆龄儿童科学公园内。
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荣毅仁、吴全衡和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第4版()
专栏:

各国驻华使节应邀观看话剧《苏丹与皇帝》
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外交官员和他们的夫人今天晚上应外交部的邀请出席文艺晚会,观看由山东省话剧团演出的话剧《苏丹与皇帝》。这是一部反映明朝时期中、菲友谊的话剧。
外交部副部长宫达非、韩叙、钱其琛,顾问何英等陪同观看。


第4版()
专栏:

文化部赠书代表团离京赴平壤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赠书代表团一行4人,携带中国图书5万册,今天乘火车离开北京赴平壤。这批图书将赠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大学习堂。
文化部副部长吕志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全明洙到车站送行。去年7月,文化部曾向该大学习堂赠送中国图书10万册。


第4版()
专栏:

乌兰夫会见科威特特使
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今天上午会见了科威特埃米尔特使穆罕默德·扎伊德·赫尔比什。
会见时,赫尔比什特使向乌兰夫副委员长转交了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殿下给叶剑英委员长的一封信。乌兰夫热烈欢迎赫尔比什特使访华,并请特使转达中国领导人对埃米尔殿下的问候。


第4版()
专栏:

美国破坏中美文化交流的正常气氛
中国外文出版代表团中止访美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由文化部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段连城和顾问罗俊率领的中国外文出版代表团一行8人中止在美国的访问,于4月10日提前回国。中国外文出版代表团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1982年和1983年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前往美国的。由于美国政府宣布给中国网球运动员胡娜以所谓“政治庇护”,破坏了中美文化交流的正常气氛,我国文化部决定停止执行1982年和1983年中美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中尚未执行的全部项目。根据这一决定,代表团中止在美国的考察访问。


第4版()
专栏:

中美两家公司关于晋东南至南通输煤管道工程合作议定书在京签字
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和美国福陆工程公司关于晋东南长治市至江苏南通市输煤管道工程合作议定书今晚在北京签字。
议定书说,这两家公司同意就这条输煤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初期管理进行合作。双方同意迅速组成专家小组,着手概念设计,以便尽早做完最终设计,编制工程施工计划,开工建设。
今天签字的协议书是反映双方合作的意向性协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将在以后的合同中规定。


第4版()
专栏:

张劲夫会见日本客人
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国务委员张劲夫今天会见日本东京微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梅泽浜夫一行。


第4版()
专栏:通讯

“还是祖国好,家乡人亲!”
——回国藏胞顿珠次仁访问记
本报记者 祖伯光
在去年藏历年前夕,回国藏胞顿珠次仁老人搬进拉萨市新建藏式楼的一套房间里定居了。来到顿珠次仁家里,老人正在兴致勃勃地布置房间。厨房里挂满了牛羊肉。新的饭勺、水勺等炊事用具整整齐齐地挂在木板墙上。卧室的顶棚是用新花布裱衬起来的。画有莲花彩瓶等吉祥物的新藏柜光彩耀目。
顿珠次仁老人拿起新的暖瓶,一边为我们倒酥油茶,一边对我们说:“要叫我谈回来的感受,心里就感到象暖瓶里的酥油茶一样温暖。”老人环顾了一下房间,接着风趣地说:“政府给我安排了这个有38平方米的大房间,宽敞得都可以跳舞了!这还不算,过藏历年的时候,市上、区上的领导都来看望我,专门给我送来了一只羊和一个暖瓶。亲戚、朋友也送来了藏方桌、椅子和被子。这是我在国外从来没有过的事!还是祖国好,家乡人亲!”
谈到这里,老人眼圈有些湿润了。
“二十多年了,有谁问过我这个在国外开饭馆的人呢?可去年过藏历年时,自治区邀请我参加茶话会。那么多的领导为我们敬酒。在这个会上,我这个60多岁的人也跟着大家唱呀跳呀,我真正看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谈到团结,激动的老人又沉思起来,他陷入了对往日的回忆。
顿珠次仁老人是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人。1959年到拉萨朝佛后流落到了国外。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别家乡就是二十多年。在国外,他以开饭馆为生。虽然生活可以过得去,可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生他抚养他的家乡。特别是到了晚年,更觉得在国外漂泊不是个滋味,就连做梦都梦见家乡的田野,雄伟的寺庙,成群的牛羊,醇香的酥油茶和糌粑。有一次,他梦见自己在家乡的田野里行走,可醒来还是在异国他乡,心里难过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人听说在国外的藏胞也可以回乡探亲了,几天没有睡好觉,恨不得一下子飞回祖国来。不久,他回到家乡探亲。在家乡,顿珠次仁没有一个亲人了,但大家对他比亲人还亲。有的乡亲还诚恳地劝他说:“现在家乡有吃有喝了,还是回来吧!”祖国的温暖,乡亲们的召唤,坚定了老人回国的决心。前年9月,在边境桥断、汽车不通的情况下,他和几个朋友冒着滂沱大雨,翻山越岭,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老人回到祖国以后,对党的政策很满意。他指着挂在两面墙壁上的画有佛像的四个“唐卡”(卷轴画),赞扬起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他一生信奉佛教,回国后,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到拉萨大昭寺一带的八角街上转经。他精神愉快,身体也比以前硬朗了。
我们向老人问起他今后生活的安排。顿珠次仁欣喜地拿起钥匙打开铁皮箱子,拿出他新领的个体商贩营业许可证。老人指着自己的心口说:“政府对我又是照顾,又是补助,于心不忍啊!咱不能老给国家添负担,趁着自己身体好搞点小买卖,好自食其力。”他还说:“在祖国做个小商贩也觉得光荣!”
顿珠次仁老人一连给国外的朋友们发了好几封信。他在信中写道:现在家乡面貌新,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保障,党的民族政策和其它各项政策都很好。你们要想回来就动身,不要有什么顾虑,人民政府是完全可以信赖的。这是顿珠次仁老人回国定居以来的一片肺腑之言。


第4版()
专栏:

今日报纸要目
《经济日报》△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指示,国务院派出调查组,调查三起重大事故
《陕西日报》△经过考察,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三关庙一带是我国大熊猫聚居区,平均2.5平方公里有一只大熊猫
《文汇报》△上海市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减少对黄浦江水源的污染
《光明日报》△独龙江科学考察获丰硕成果,9位科技人员闯过无人区,采集标本3万余,第一次对独龙江的植物区系作出全面正确划分
《湖北日报》△武汉市科技服务公司首次举办能源技术与设备展销交易会,全国20个省市区的170多个单位参加
《中国农民报》△安徽三年新建30亿斤库容的粮仓
《冶金报》△鞍钢大孤山铁矿试行对大型设备由购买改为租用
《地质报》△中国、联合国和意大利商定,合作开发京、津、西藏地热资源
《中国青年报》△来信:技工学校录取分数线竟是女高男低——吉林一群女青年说她们实在想不通
《经济参考》△吉林科研单位、院校与地方联合办农科基地,实现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
《天津日报》△天津市西郊区采取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办法,发展淡水养鱼,养殖水面四年扩大近5倍
《解放军报》△沈阳部队司令部机要局副局长张虎林,在职自学20门大学课程


第4版()
专栏:

北京部队某部在抓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同时,注意抓干部战士的生活改善。这是他们举办烹调技术交流会,请老师傅传授技艺。
高夙章摄


第4版()
专栏:

要……
作者 张本善(原载《中国青年报》)


返回顶部